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5238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雨何时停止?

直到再听不到秋雨的平平仄仄的韵律的时候,收了伞儿,准备转身回房的时候,园中的草间突然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啼鸣声。

这一声打破了秋晚的安静,也打破了秋虫的哑然失声,渐渐地,这雄壮的音乐又从草尖传来,把这寂静的秋晚重新装扮得韵味十足。

于是,在这浓厚的韵味里,秋天何时渐渐衰老,天地何时渐渐寥廓,枝叶何时渐渐稀疏,老屋何时渐渐苍凉,诗人的作品何时渐渐深邃,都只好从这草尖上去找了。

—选自《名家美文精选》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擒题,写“秋”角度新颖,不从其他方面入手,而是从“园子里的草”入手,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一个浓郁的秋的氛围里面。

B.文章从秋草、秋虫、秋声、秋云、秋雨写到了秋人,层层铺垫,层层渲染,把秋的清肃、辽阔的境界写得意味浓厚,形象感人。

C.秋天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悲哀情绪的季节,作者把自己悲哀的感情也浸透在其中;

然而,从轰鸣的秋声里作者又产生了豪放旷达的情怀,文思豪放热烈,打动人心。

D.本文情景交融、情理交融,让人们在感受秋的意味中得到了深沉的思考与求索,文意含蓄,耐人寻味。

5.散文是语言的艺术。

本文语言相当精彩,请具体加以赏析。

(6分)

《草尖上的秋》阅读答案:

4、C。

“文思豪放热烈,打动人心”解释不正确,因为从全文来看,作者“细腻婉约的情怀”也流露于其中。

6、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流畅自然,句子整散相间,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错落有致;

生动准确的比喻、拟人句层出不穷,形象鲜明;

感情浓烈的排比、反问句交互运用,使得文章富于变化,摇曳多姿。

林肯中心的鼓声

木心

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

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

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

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

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

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

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

不“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得惹人腻烦;

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

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

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

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

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

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

管自己写

写不下去了

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

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

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

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

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

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

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

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骜,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

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步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

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2、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

请简要分析。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

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

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

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

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

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

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

想想做牛真是可怜。

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

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

“你说什么?

我说:

“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

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

“你数一数。

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

“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

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

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

“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

“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

“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

“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

“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

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

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

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

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

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

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

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

他的自传里写着:

“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

德国?

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

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

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

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

我是它们,它们是我。

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

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

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

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

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

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

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

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

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

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

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

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

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

他那年22岁。

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

那六旬老人说:

“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

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

”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

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

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

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

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

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

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

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

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

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

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

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

“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

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

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

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

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

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樱桃

黄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

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

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

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

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

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

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

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堥剧团演出的广告;

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

好像比堥剧稍高一些。

此外,桐庐越剧团在山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

一家旅馆“桐江饭店”

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

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

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

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

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的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度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

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修整修。

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

“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

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

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

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

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

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

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

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旁晚时分了。

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夫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称。

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

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很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断,又经不起久藏;

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

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纯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

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

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是春去的信号。

其实又何必如此呢?

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

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

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

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和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

他在画幅上角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是尚未完全成熟。

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

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

①雀替:

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

②白垩:

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

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1.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那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2.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之记起了一些片段:

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

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

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

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

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

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

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时一条长长的洗的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

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

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

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

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