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671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docx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完整版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复习重点

一、基础题

1、原始社会

●彩陶

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最早的彩绘陶标本

2013美国《考古学》:

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土于江西万年的仙

人洞,经放射性碳素检测,这里的一只陶罐距今2万年。

仙人洞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而陶器的发展要等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中国最早的玉器

北京人遗址中的水晶质旧石器,时代在60万年前。

2、夏商周:

●深衣制

具体形制不一,但总体是要把身体包裹得比较严密。

上衣和下裳相

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

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流行的最具代表性的深衣服饰,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并显露出服装的纹样寓意,色彩的象征性具有显著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

●图:

P47青铜酒具、食器、水器(难写的名称)

 

 

3、春秋战国

●漆器在三个时期装饰纹样的组合形式

①发生期:

新石器时代,组合较简单,二方连续,即以一个单元纹样,在长条形平面上作反复排列形成条形纹饰。

②缓进期:

春秋战国时期,多为连续性的组合形式,独立纹样则少见。

连续纹样,是用一个或几个单位纹样组成一个单元纹样,向两方反复连续,布置在中心纹饰的外轮廓周围。

独立纹样是在漆器器物中心位置或某一面上描绘独立的个体单位或几个单位的装饰纹样

③发展期:

以战国以后的漆器为主,独立纹样,以长江流域楚漆器上较多动物纹样,组合形式有平衡、对称、辐射和旋转等多种;连续纹样,在一些漆器的中心纹样周围及其口沿内外装饰,以二方连续居多。

还有适合纹样,依据漆器的造型描绘相应的纹样,主要出现在楚墓一些仿动物造型漆器上。

4、秦汉

●P98两汉生产格局。

唐宋明生产格局(见书序言、前言)

●P105丝织品图案、铭文(会看)

●漆器脱胎概念

是根据它的做法命名的。

脱胎漆器的制作步骤是:

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

其中“脱去内胎”的做法明显区别于其他一般漆器,故名为“脱胎漆器”。

●P104杯文、信期绣、成云镜

汉代刺绣在新疆民丰、河北五鹿充、长沙马王堆以及蒙古等地均有出土。

汉代刺绣针法主要运用辫绣,或称锁子绣。

这种针法整齐牢固,有开口、闭口之分,开口用以填充装饰花纹,闭口适合于表现线条。

●新疆民丰出土的刺绣

●马王堆出土的刺绣

信期绣:

最精巧,用线细,单元小,花纹精密。

长寿绣:

主要为云纹和茱萸纹

乘云绣:

在卷曲缭绕的云气中,表现出一只眼的神兽,作乘云状。

铺绒绣:

直针平绣。

千金绦

5、魏晋

●石窟寺建筑技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特点和成就

1、以邺城为代表的新的都城布局对后世影响很大。

不同于以前都成不规整的形状,邺城的布局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短。

宫殿和居民区分开。

中部的南北方向的中心轴线安排重要的宫殿,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邺城的规整的有中轴线的封闭型都城,体现了古中国人的皇权思想,为唐都长安城的规划提供了典范。

2、佛教建筑的大量营造

从建筑的类型看,佛教建筑可分为佛寺、石窟和塔三种类型。

1>佛寺的布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中心佛塔式,另一种是佛寺。

2>石窟在中国北方较多,因地制宜建造,有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结合了木结构建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尔石窟。

石窟是对佛寺的模仿。

3>塔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

有重叠)、楼阁式、密檐式(河南嵩山嵩岳塔)、金刚宝座式。

●砖结构、木结构代表

●P137丝绸图案新的发展:

连珠狩猎纹、连珠兽鸟、对珠

●P152漆工艺犀皮

是一种斑纹漆。

先用稠厚的色漆在漆胎上涂出凹凸不平的漆层,待干后,再用各种对比鲜亮的色漆分层涂漆,形成多层多色的其层,最后用磨炭打磨。

宁夏固原墓、密陀僧会、

壶门

壸门,最早见于辽宁义县出土的商代俎腿上,其式样与后来明清时期家具壸门样式基本相似。

壸门式样虽然初见于商周时代,但这段时期我国青铜器具光辉灿烂时期,家具的发展相对暗淡,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高型木质家具并未大量出现。

魏晋时期由于佛教的流行以及社会文化的改变,与佛教有关的造型和图案得到广泛的发扬。

须弥座上的壸门装饰也成为家具中造型灵感的直接来源。

6、隋唐五代

●纺织:

P160五署

分别为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少府监是出现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的中国古代官名。

将作监是古代官署名,掌管宫室建筑,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器皿的制作和纱罗缎匹的刺绣以及各种异样器用打造的官署。

军器监与各州都作院掌造兵器、旗帜、戎帐、什物,依规定制作程式。

都水监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务。

●少府监隶少府内廷作坊织染

●陵阳公样

陵阳公样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即用对称形式结构的纹样,也是唐代织锦中经常采用并有特色的图案形式。

主要花式有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在传统大蜀锦织造艺术基础上,融合吸收波斯、粟特等纹饰特点,穿插组合祥禽瑞兽、宝相花鸟,图案繁盛隆重,庄严华丽,上身为凸显主人浓厚的经济实力与礼仪修养。

●少数民族织物:

岭南土贡西南蓝干布

●纹样:

P159P167连珠狩猎纹(受外来影响)卷草纹唐草

●团窠纹(团花)

唐代流行的另一种花卉纹样。

以一种或几种花卉,采用对称或平衡形式,组合成近似圆形的单独纹样,大量用在丝织服装布料上。

在作四方连续时,可以一个基本单位安排一个团花,也可以在基本单位中放置两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团花进行连续。

以团花为核心的织锦,花团锦簇、形象饱满,层次众多,雍容华贵、富姿福态,极具时代性。

●P165缬染:

即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

从工艺分类上看,染缬分为灰缬、绞缬、蜡缬和夹缬四类。

唐代著名的印染法:

夹缬、腊缬、绞缬、碱印、拓印。

●蜡缬

即为现今的蜡染,先用蜡在织物上画花然后入染,因蜡有防染作用,故可形成色地白花的效果。

蜡缬在制作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自然的裂纹,有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

●灰缬

唐朝是一种专门的碱性印花,简称为"灰缬",即用碱性的防染剂进行防染,工艺类似于今天的蓝白印花。

由于唐代的碱剂以草木灰或石灰为主。

防染的灰药材料是平常物,价格低廉,因此,蓝印花布的生产作坊流行各地,而蓝印花布也成为中国蓝染业的主流。

●唐金银器分期论述

目前的研究成果,一般将唐代金银器划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的器物,初唐到高宗时期(公元618—683年),共66年。

主要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李家营子一号墓和西安沙坡、何家村的窖藏。

特征是:

器形种类比较单纯,数量也较少。

食器仅有碗、盘,饮器有杯、壶,药器只见铛。

这期的器壁,一般都较厚重。

装饰区间多以S形或U形瓣。

鹿纹12瓣银碗的U形装饰瓣,与中亚、西亚6世纪的银器作风相似。

棱形器物较多,乐伎八棱金杯的环形柄上,焊接有胡人头象的平錾,这是初唐时金银器受波斯萨珊朝金银器影响的实例。

在碗底或铛底焊接模冲的装饰圆片,并使器物形成双层底,是第一期最明显的特点。

这种装饰的方法在公元3世纪时流行于西亚。

第二期的器物,武则天到玄宗时期(公元684—755年),共71年。

主要出自甘肃泾川、西安沙坡、何家村、八府庄、韩森寨等地。

它们的特征是:

器形种类增多。

除食器、饮器、药具、容器外,还增添了杂器、宗教用具。

药具类的炼丹器具,杂器类的熏球,都是这一期新出现的器形。

淘汰了第一期中常使用的任意等分装饰面的手法,即不再有以十二或十四瓣划分装饰面的器物。

因此,在装饰碗壁、杯腹、盒面等器物时,大量采用六、八等分。

第三期的器物,肃宗到宪宗时期(公元756—820年),共64年。

出自西安西北工业大学、辽宁咯喇沁旗、西安坑底寨等窖藏。

这期的特点是:

未发现杂器和药具,主要是食器和饮器。

总的数量较其余三期都少。

器物装饰多采用六等分法。

但本期的六等分法与第二期不同,以多重结构为主。

单点式的装饰手法在本期已不见。

而且盘类多三足,器形变大,出现仿生器物,各类器物的口沿,多用单相莲瓣装饰一周。

禽类图案多采用成双成对的形式,且往往置于圆形规范之中,呈相对飞翔的姿态。

摩羯纹在本期成熟。

第四期的器物,穆宗到哀帝时期(公元821年—907年),共86年。

出自镇江丁卯桥,扶风法门寺、浙江长兴等窖藏及临安水邱氏墓。

这期的特点是:

器形种类杂,食器、饮器、药具、容器、杂器等数类,应有尽有。

杂器类的渣斗、酒筹、酒筹筒,箱笥的铰链、把手,以及饮器类的茶托,均为本期新出现的器型。

盒、碗类器物出现高圈足,这也是本期明显的特点。

盒体增添了云头状、菱弧状等新形式。

盒面及盒底高隆、形体增大。

仿生的器形较第三期更多了。

殉葬的金银器微型化,如临安水邱氏墓出土的灶具、渣斗等,形体较小,是专为陪葬用的冥器。

装饰面划分多采用四五等分,经过唐文宗提倡儒教及武宗灭佛等活动,金银器上出现儒家经典中的人物故事。

摩羯纹普遍使用,十字形折枝花初次出现。

7、辽宋夏金

P195生产格局少府监文思院后院造作所P200记图

●宋代纺织品的纹样特点

宋代花纹有组合型几何纹的八搭晕、六搭晕、盘毯等,几何填花的葵花、簇四金雕,大窠马打毯,雪花毯路,双窠云雁等。

器物题材的天下乐(灯笼锦,是文彦博在成都为谄媚仁宗张贵妃而创制)。

人物题材的宜男百花等。

穿枝花鸟题材的真红穿花风、真红大百花孔雀、绿瑞草云鹤等。

花卉题材的如意牡丹、芙蓉、重莲、真红樱桃、真红水林檎等。

动物题材的狮子、云雁、天马、金鱼、翔鸾等。

几何纹的龟纹、曲水、回纹、方胜、波纹、柿蒂、枣花等。

宋代服饰纹样受画院写生花鸟画的影响,纹样造型趋向写实,构图严密。

宋代的纹样风格与唐代截然不同,而对明清时期的影响非常明显无论从题材到造型手法,几乎都形成了一种程式。

8、元代

●浮梁瓷局生产特性

是元王朝在景德镇设置的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瓷局。

掌烧造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

大使、副使各一员。

在瓷局的掌管下创烧了枢府釉瓷、青花、釉里红、蓝釉、蓝地白花、孔雀蓝釉瓷器等。

浮梁瓷局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时间线:

XX织局、提梁司、纳司史局设置的时间地点

图:

佛教八宝P235佛教题材

1.法轮象征佛法具有传之久远的法力,辗转相传弘扬光大,万世不息;2.法螺象征佛法所传之法音,其妙音吉祥响彻世间;3.宝伞象征佛法运转传播,张弛自如,贯通无碍,曲覆众生;4.白盖象征佛法如神圣的华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广施慈悲,净一切业,普惠众生;5.莲花象征佛法圣洁,如莲之清新芳蕙,引导众生脱离污垢,超凡出世,无所污染;6.宝瓶(罐)象征佛法深厚坚强,聚福智圆满充足,如宝瓶般无散无漏;7.金鱼(双鱼)象征佛法具有无限生机,如鱼游水中,自由自在,解脱劫难,游刃自如。

8.盘长象征佛法的强大生命力,如无穷盘结一地样延绵往还,长承久传,无尽无休,一切通明。

9、明代

图:

万寿折枝花卉系列、落花、流鱼、爱湖五毒纹

●竹刻

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

通常也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

由于不易保存的缘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甚少。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佃,是现今已知较早的竹雕器。

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明代时的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发展为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为代表的“嘉定派”。

嘉定三朱(艺术风格、代表作)

明正德、嘉靖年间,出现著名竹刻家朱鹤、朱缨、朱稚征,一门三代相传,世称“三朱”。

三朱以书画入竹刻,以刀代笔,以笔法运用于刀法,独创深刻、高浮雕竹刻技法。

对后世竹刻产生极大影响,形成独物的嘉定竹刻流派。

朱鹤,揉合雕镂玉石之技和书画之法,始创以深刻作浮雕或圆雕的嘉定竹刻,为嘉定竹刻的开山鼻祖。

传世作品有《松鹤笔筒》、《无量寿佛》等。

其子朱缨,善刻神仙佛像及山川树木,所刻神仙佛像,可与吴道子的画媲美。

传世作品有《归去来辞笔筒》等。

其孙朱稚征,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擅画驴,技艺精湛娴熟,尤胜父祖一筹。

传世作品有《仕女笔筒》、《残筒花》等。

金陵派代表

创始人濮澄,刻竹以浅刻为主,线面结合,与嘉定派竹刻“高、深、透”的风格迥异,刻出的景物颇具中国画的笔情墨趣。

清初学者宋荔裳在《竹罂草堂歌》中赞誉濮仲谦“大璞不斫”、“轮囷盘屈”、“匠心奇创”,也说仲谦能略施刀凿以见自然之趣。

方絜,后期代表人物。

尤以竹臂搁和竹内黄上用阳文浅浮雕法雕刻人物或肖像最为突出,面部用陷地浅浮雕,其余部分用阴刻,两者配合恰到好处,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人称“绝艺”,论者称其刻法为“陷地浅刻”。

人称“方竹”。

上海博物馆藏苏武像臂搁为方絜的代表作,苏武持旌节端坐于地,仪态严肃,衣纹简练,刻法以竹表为地,下刀不深,风格秀雅。

明末张宗瑞

瓷器:

官窑,生产特点、匠户管理、制度方面

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和发展,瓷器上的款识趋于系统化、规范化。

景德镇瓷业在明代无论官窑、民窑都极其兴旺。

在御用瓷生产的过程中,造就了一批制作仿古瓷的名家。

1、造型:

  一般都显得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

  琢器都较厚重,圆器的胎体也较清代的厚重。

永乐、宣德器里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感。

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

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物尤甚。

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俗称"黄衣",其胎质虽不及清代康熙时细腻、坚硬,但还是具备坚致缜密的特征。

  3、釉面:

  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

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这种白中闪青的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除“亮白釉”这种特点以外,釉面大多匀净,少有桔皮纹现象(宣德另论)。

器口及足边微有重釉痕迹,又因釉质凝肥,偶见缩釉裂斑。

  4、纹饰:

  深受当时的画风影响,多为写意。

既无工笔画之板滞,又无图案画之拘谨。

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酣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所画龙纹状多凶猛,晚期龙纹有苍老之态。

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

因明代崇尚火德,故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并且,带宗教色彩的纹饰较为流行。

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凸出。

  5、器足:

  大件器物多为砂底。

有名的永乐、宣德大盘,均为质地圆腻,光滑温润的白砂底。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了末期更为严重。

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高足等。

  6、款识:

  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

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吉祥款等。

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宋书等。

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朝有篆书款以外,其余多为楷书款。

一般格式为“大明XX年制”;成化、正德时亦有少数写“造"字款识;隆庆官窑多写“大明隆庆年造”。

民窑款识,多随意书写,草率不而规则。

明式家具

以明代硬木家具为代表的优质家具,制作年代延续到清初,以苏州作品为典型。

品类繁多、注重选材、做工考究,装饰简洁,造型洗练,尺度合宜,风格典雅。

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

园林建筑的兴起。

宋后期,李诫编修的建筑专著《营造法式》,是古代建筑传统经验的珍贵文献。

明末,计成所著《园冶》一书,是当时园林艺术的总结。

园林建筑的大量兴起,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相应的发展。

木材的丰富。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为家具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木工具的提高。

简述明代家具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式家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用简、厚、精、雅四字来概括:

简即造型洗练;厚即敦厚,有份量而不轻悄,庄重大方;精即作工精巧;雅即典雅。

设计原理是:

注意意匠美:

“巧而得体,精而合宜”。

注意材料美:

充分运用木材的本色和纹理,而不加掩饰。

注意结构美:

不用钉、不用胶,而主要是运用榫结构,不同部位用不同的榫,既符合功能要求,又使之牢固。

注意工艺美:

面的适当比例和尺度,线的运用简洁利落。

明代织锦主要的品种有(库缎)、(妆花)

妆花

是一种多彩的丝织品,分段换色提花,配色考究,色彩异常丰富,花头大而醒目,有“走马看妆花”之说。

云锦等三大品种宋锦差异

10、清代

●粉彩

在明代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因为色料中加入了铅粉,烧后图案略有凸起,色度也因涂了粉底而变浅。

色调柔和,题材多以近乎写实的人物、花鸟为主,笔工极细,风格淡雅,所以又称“软彩”。

(雍正时期)

●珐琅彩

所用的色料,色彩晶莹,质地凝厚,用作装饰花纹有微凸之感。

珐琅彩的制作,瓷胎是在景德镇生产,运到北京加施彩绘和二次烧制。

具有“轻、薄、坚、细”的特点。

珐琅彩以前俗称“古月轩”。

(乾隆时期)又称“洋瓷”或“古月轩”,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特点是“轻、薄、坚、细”,画法细而碎,有立体感,其原料来自西洋,由内宫古月轩烧制。

1、斗彩

明以来的一种彩绘瓷器。

装饰以釉下的青花和釉上的彩色组成。

创始不晚于宣德年间。

成化斗彩最负盛名,产品多为秀雅的小型器。

在胎上先用“苏泥勃青”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加以彩绘,使青花和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

上下斗合,构成全体,称为“斗彩”。

2、丝织:

重要人物沈寿(代表作、刺绣著录)

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

1915年,沈寿绣的《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得一等大奖。

沈寿将自己的绣艺口授张謇,由张謇执笔出版了较完整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

1920年由南通翰墨林书局出版发行,此书对前人的针法在理论上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总结了刺绣中常用的18种针法,填补了刺绣针法研究空白。

这是首次研究西洋油画的光与影在中国刺绣上的运用,对其独创的仿真绣艺术进行了理论研究,阐述了仿真绣艺术特色。

 

二、问答题:

1、佛教有关,石窟寺的艺术发展状况(大方向)

从世界范围看,石窟寺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其前身为中王国时代各州显贵在尼罗河沿岸山崖开凿的岩窟墓。

到埃及新王国时代,由岩窟墓发展为石窟寺,仿照埃及神庙形制在山崖开凿规模宏大的石窟。

传入印度,遂发展为印度佛教、耆那教的石窟寺。

随着佛教传至阿富汗、中亚及中国,石窟寺亦在这些地区广为传播。

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从北魏(38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

中国开凿石窟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可分为新疆、中原北方和南方三大地区。

形制除佛殿、僧房两大类外,又增窟内立中心塔柱或佛像的塔庙窟。

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的三大代表,属于世界上最优秀的石窟。

中国石窟寺绝大多数属佛教也有一些属道教。

1992年在新疆吐鲁番附近还发现数十座摩尼教石窟,这在世界石窟寺考古中亦属罕见。

一、概念:

石窟寺艺术,就是中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开凿的许多石窟,以及石窟内各种人像的雕塑,和画在壁上的壁画。

佛教徒开凿的石窟,分作精舍和舍利殿两种:

精舍是修道人住宿的地方,舍利殿是礼拜的场所。

开始时石窟里都没有造像。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同时传入了佛教艺术,如凿窟、造像、浮雕故事、或绘出各种人物的故事画等等,但是在窟形方面,已不完全是印度石窟的形式了。

  二、流行范围上,受北印度健驮罗国地方信佛影响,中国新疆和中亚各地首先接触了佛教,同时也传入了石窟寺艺术。

由西域向东,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敦煌。

敦煌以东,有张掖的马蹄寺、武威的天梯山、永靖的炳灵寺。

再东则有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巩县石窟寺、渑池鸿庆寺,以及南北响堂山、天龙山、山东济南青州、东北义县各地,另外还有天水麦积崖、四川广元、绵阳、潼川、大足、梓潼、嘉定各地,以及云南剑川等石窟。

这些都是已经知道和比较著名的。

三、时代演变上,远在汉代,已经有大幅的石刻画(其中包括阴刻和减地)。

这些石刻画充分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思想,属于中国早期的雕刻。

二世纪以后佛教在中国蓬勃发,早期传入西域的佛教艺术还带有与印度和健驮罗相似的艺术风格。

北魏孝文帝强力地实行汉化政策,一切外来文化都进一步模仿汉民族的文化形式,石窟寺艺术趋向于中国民族形式,在技术上,也发展成新型的直平刀的刻风,发展成为中世纪新型的雕刻艺术。

到了唐代才具有现实主义民族形式的特色。

如以洛阳龙门的造像为例,就可以看出北魏到北齐的雕刻,还不是纯粹中国人的形象。

但到唐以后,无论佛、菩萨、天人、罗汉,每一个面相,都是道地的中国人了。

唐代石窟寺雕刻艺术已进入了民族形式的成熟时代。

2、两宋工艺美术风格

两宋时期,中国从经济实力到文化的繁荣,在当时的整个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

社会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及其生活需求和城乡商品交流扩大及发展,对工艺美术生产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市场,也给工艺美术在器物品种、造型及图案纹样、装饰手法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格。

1、陶瓷业:

由于采煤业的发展,火药、印刷术和罗盘针的发明,从科技方面有力的影响了陶瓷工艺的发展和繁荣。

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代的陶瓷工艺,幽雅、秀丽的宋代陶瓷宋代工艺美术最突出成就就是陶瓷工艺。

不仅规模、制作技术,还是艺术水平,都达到火纯青的境界,宋代的瓷窑遍布全国。

宋代陶瓷在烧制上采取了"火照"检查并控制窑炉的温度和气氛,以及原钵和覆烧等先进技术和工艺,使瓷器的质量、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宋瓷品种繁多,而宋瓷造型讲究完整、圆满、和谐,从轮廓、到内部都组合得自然得当,恰如其分。

同一品种又有许多不同形式,如单就瓶来说,就有梅瓶、玉壶春瓶、橄榄瓶、胆式瓶、多管瓶、葫芦瓶、贯耳瓶等十几种造型。

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为中外学者誉之为陶瓷的典范,所以,有人说宋代是一个“瓷的时代”。

2、宋代进入高型家具时代,改变中华民族自商周以来的跪地而坐的习惯,进入垂足而坐时期。

宋代家具受建筑影响,改变以往的“箱型壶门”结构,大多采用洗练单纯的梁柱式框架结构,方方正正,比例优美,装饰简洁。

宋代家具讲究木作技术,各榫卯部件和装饰线脚制作都十分精细。

宋代家具这种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宋代文人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也受江南私家园林造园风格的影响,这种以质朴取胜,很少有繁缛装饰的家具艺术风格,成为明式家具艺术风格的前奏曲。

作工精良,而又不失其清新质朴的时代特征。

从总体来看,宋代工艺美术较之唐代的华丽繁缛,显得质朴清新

典雅大气。

部分器物在注意实用性的同时,重视器物的形式美,用料考究。

这是由于宋代特殊的历史条件对工艺美术风格的影响,两宋政权执行“安内虚外”、“重文抑武”的政策。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十分软弱的年代,反映在工艺美术上,就是它缺乏宏博华丽的雄伟气魄。

但它的艺术格调却是高雅的,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涵蓄、心物合一的美学风范。

这一风格又随着理学的演进而得以传承并发扬,那正是时代意识在文化发展中的充分体现和必然结果。

 

3、宋元以后少数民族工美发展状况,审美趣味特点,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结合历史背景,以起源于少数民族,融入传统文化的技艺为例,如玉雕中的春水秋山题材)

明清时期,其文化艺术上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