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结课论文.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86753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结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结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结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结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结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结课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结课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结课论文.docx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结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结课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结课论文.docx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结课论文

任课教师:

郝嘉凌

上课教室:

工程馆101

学生姓名:

陈开宇

专业班级:

水利工程1班

学生学号:

151603010020

联系电话:

18251828805

二○一六年一月十七日

浅谈我国的围垦工程

陈开宇

摘要:

中国河口、海岸带具有海岸线绵长、入海河口众多、海岸种类多样、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及自然灾害频繁等特点。

中国在河口、海岸带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如围垦开发、港口与航道、潮汐与波浪能、水产养殖、海水淡化、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缺乏的国度,为保障耕地面积总量平衡,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围海造地以扩大土地面积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

围垦工程是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举措,围垦工程的利弊不仅关系到城市、土地、海域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涉及到河道行洪、河口淤积和海洋生态工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随着围海造地工程长期开展,沿海各省份高滩资源已极少,围垦方向已向低滩区域发展。

当技术瓶颈与生态问题双重施压时,中国围垦工程的发展,将面临考验。

本文将就海岸带资源开发中的围垦工程做简单介绍,并提出一些看法。

前言

我国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沿海有6500多个岛屿,中国海域面积470万平方千米,属我国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千米,海岸带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在这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上,入海河口众多,据初步统计,河长在100千米以上的入海河口就达60多个。

我国海域可分为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黄海北起鸭绿江口,南至长江北口与东海连接;渤海为一内海,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组成;东海北起长江北口,越过长江口,直至闽粤交界的南粤岛,为东海与南海交界处;南海北起南粤岛,经粤、桂二省沿海,西至北部湾与越南海岸线相连。

从海岸的形态和成因看,我国海岸大体可分为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基岩海岸和生物海岸四大类,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主要分布在大河入海处的三角洲;基岩海岸主要分布于杭州湾以南的海岸带,北方则分布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一部分;生物海岸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的海岸,如福建省福鼎以南的海岸带。

我国海岸带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前缘,背靠广大腹地,在太平洋的西岸,是我国海、陆联系的纽带,沿海地区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入海河口地区,如我国海河口的天津、长江口的上海、钱塘江口的杭州、瓯江口的温州、闽江口的福州、九龙江口的厦门、珠江口的广州及榕江口的汕头等,沿海地区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1概述

1.1围垦与围垦工程

围垦就是用堤坝把沿湖、沿江和沿海滩地围起来开垦。

围垦工程是指在沿江、滨湖和海边的滩地上圈筑围堤进行垦殖的工程技术。

对海滩地的围垦又叫海涂围垦;对经常淹在水下的海湾浅滩的围垦又叫围海造田。

对滨湖滩地的围垦也叫围湖造田。

而为了保护这些新开垦的土地不被洪水、潮沙等侵袭,在其周围进行的防护工程一般指防洪堤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保护垦区防洪堤工程就叫围垦工程。

围垦工程一般都与垦区息息相关,因而多数都足统一建设。

1.2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缺乏的国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将面临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缺乏的巨大压力。

为解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缺乏的矛盾,开发利用我国沿海、近海的滩涂资源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

我国现有沿海可供开发的滩涂面积533余万亩,主要分布在渤海南黄海沿岸,南方的长江口、钱堤江口、珠江口等河口也有不少分布。

如按类型可分海滩(约占80%)、河口滩(约占5%)和沼泽滩(约占15%)。

另外,我国沿海河流每年挟带入海海泥沙达17.5亿吨,经浪、流作用、搬运后,在潮间带沉积并形成新的滩涂。

所以,海岸带滩涂作为江河入海泥沙不断沉积塑造的结果,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特别近年来,在东部沿海省市,随着经济发展,耕地面积逐年下降,为保障耕地面积总量平衡,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围海造地以扩大土地面积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

2我国围垦工程的发展及现状

2.1历史回顾

围垦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领域,它有一个近义代名词,称之为围海造地,自从人类开始在沿海平原生活后,为了保护沿海土地免受潮流的袭击,在较高的滩地上修筑海堤、这就是围海的开始,是纯防御性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由消极防御性的围海,进而进行进攻性的围海,向海争地,在落潮可以露出的低滩上筑堤围海,将堤内海水排出,逐步形成耕地,这就是围海的初级阶段。

我国是一个围垦大国,有悠久的围海造地建设历史,据记载,由于钱塘江河口一直有涌潮之灾,浙江劳动人民不断进行海堤建设“,秦海汉涂、唐灶宋居”,千百年来沿海人民祖祖辈辈、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围垦造地,把大量滩涂变成富饶家园。

新中国成立以后,围垦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

围海造地不仅为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农业、盐业、养殖业提供了大量用地,而且也为沿海港口建设、城市工业及生活设施等提供了急需的用地。

改革开放以来,围垦事业有了飞跃发展。

如浙江全省围出相当于荷兰20世纪以来围海造地的总和,江苏更围出22万亩的土地。

这些新围垦出来的土地都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它们提供了约2000万人的生存空间。

2.2我国围垦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围垦开发事业的发展,有下列基本特点:

在战略上已从过去的以防御为主发展到积极向海要资源;已从传统的单一农业围垦或盐业生产发展到工业围垦(工业用地、港口用地、交通建设及蓄淡供水等)和综合利用;在围垦区域上已从高滩向中、低滩进军,技术问题日益复杂,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高、中滩围垦平面布置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建国以后,开始以政府为主导的围垦工作,围垦逐步向规模化、综合化发展,在围垦同时还兼顾防洪、航运、水产、环境等各方面利益,发挥出围垦的最大综合效益。

近年围垦工程大量运用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手段,对围垦平面布置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丁坝与顺坝相结合促淤方式、网坝促淤方式等平面布置方式进行促淤围垦,在实践出现许多半经验淤积公式运用当地围垦工程,效果比较显著。

如在钱塘江河口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提出了乘淤围涂,以围代坝,用丁顺坝结合方式进行治江与围涂,促使河势稳定,出海航道也有所改善,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还出现桩式离岸堤保滩促淤、互花米草生物促淤等新型促淤方式用于围垦工程,使得高、中滩围垦平面布置多样化。

3围垦工程的影响

围垦工程的利弊不仅关系到城市、土地、海域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涉及到河道行洪、河口淤积和海洋生态工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1河口围垦工程对河道泄洪的影响

实施河口围垦工程后,由于新垦陆地侵占了河道过水面积,洪水入海的河口由喇叭型区域,变成了狭长河道,挤压水流而引起河流水位、流速的变化;又由于河口的特殊地理位置,会引起河口区的水面升高,并沿河道产生一定的奎水现象。

进而影响到河口地区的水位、流速、行洪能力、河势等水力及水文要素的变化。

同时由于围堤的存在,缩窄了河道的过洪断面,削弱了河道滞洪排洪能力,使同流量洪水水位抬高,洪峰流量沿程衰减量变小,严重影响了水位预报的精度,给防洪决策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3.2河口围垦工程对地形演变的影响

河床冲淤变化演变过程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以及河道边界条件的变化。

对一般河流来讲,径流量常常决定着河道冲淤变化的总趋势,但对于上游径流量相对较小、入海河口无挡潮闸的特殊条件,潮流的水力作用就在该河道的冲淤变化过程中自始至终起着决定性作用。

河口的河床一般都是由河流泥沙堆积而成的,水流条件和来沙数量的变化,均会引起河床的冲刷和淤积。

水流减弱或来沙过多都会引起河床的淤积。

实施河口围垦工程后,改变了河口地区的水流条件(流速、流向,涨、落潮流路等),除河床自然演变外,影响到河床的冲淤幅度和部位。

3.3其他影响

诸如盐水入侵水资源系统被破坏、沿岸生态环境被改变等等都是围垦带来的负面影响。

4我国围垦的发展方向

4.1加强外海低滩海堤技术研究

不断提高围垦技术,解决低滩围垦问题。

在低滩围垦存在大量技术难题,在低滩造地地,水动力强,围堤较难站住脚,围堤的标准相应要提高,另外对低滩围垦所需的回填量也相当巨大,在目前的经济条件,直接利用回填料进行吹填造地并不适宜,因此,如何依据自然规律,运用潮流、水文等自然条件,在低滩上先采取人工促淤工程措施,合理布置围垦平面格局,以拦截水流所挟带的泥沙,加快淤积速度,缩短自然淤积的周期是低滩围垦工程的关键。

4.2强调围垦工程的生态性、协调性

围海造地形成人类新的生存空间,造就新的经济成长条件,但是近年来围垦工程也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大量沿海湿地被佂用,我国湿地损失率已达85%,相当一部分海滨沼泽地已经消失。

因此滩涂围垦造地工程建设将使滩涂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会造成较大影响,应当正确处理滩涂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着重研究资源开发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环境影响评价、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控制、自然灾害防治、围区生态系统研究等,促进人与滩涂的和谐相处。

5总结

中国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多方面的压力,向大海要地是东部沿海地区开拓土地资源的主要手段,但在经过近几十年来大面积围垦后,沿海大面积的中、高滩已剩余无几,因此今后只能走向外海低滩去开拓土地。

然而未来的外海低滩围垦与过去的滩涂围垦将有显著差异,技术难度也将增强。

在专家们为技术而发愁时,社会也对围垦有了反对的声音。

围垦破坏了影响了沿海的生态结构,破坏了美丽的滩涂,违背了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是不断提高围垦技术,向大海要地,还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沿海生态结构,还需要做出权衡。

展望未来,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有着美好的前景。

为了使海岸带的丰富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必须克服存在的间题,加强有关方面的协作,作好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使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紧密结合,以达到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焦润红.河口围垦工程与一二维衔接水沙数学模型的研究.2005;

[2]高志伟,陈龙珠.小洋山北海堤围垦工程技术研究.2008;

[3]李梦国,时钟,范文静.瓯江口外洞头岛北岙后涂围垦工程潮流数值模拟研究.海洋通报[J],2005;

[4]邱大洪主编.《工程水文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5]陈道信,陈木永,张弛.河海大学学报,[J].2009;

[6]周子元.围垦工程对福建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性研究.2012。

[7]严恺,中国海岸带综合调查初步成果.1980;

[8]陈国平.中国河口和海岸带的综合利用.2000;

[9]严恺.中国海岸带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1998;

[10]张灵杰.试论海岸带综合管理规划.1999;

[11]曹可.海洋功能区划的基本理论与实证研究.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