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709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docx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体会情感

一、考点分析:

《20XX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有这样一条: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其中,抒情是记叙文表达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近年来中考考试的热点考点之一。

二、知识梳理: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一)直接抒情

指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1)为抒发感情而选择某种形象(意象)

(2)针对形象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法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直抒胸臆的特点是:

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

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

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

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2、间接抒情

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

(1)借人物之口来抒情。

(2)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

1)、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

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2)、融情于事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一段叙述文字,朴实无华,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4)、咏物寓情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

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

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而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

三、考试题型:

(一)、填表题:

此种题型往往出现在记叙文阅读中的第一题,常常以表格的形式出现。

所给的表格中,往往还结合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或者景物描写等知识点出现。

考察的重点往往是文章的作者或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二)、简答题:

此种题型常常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

只要根据试题提问的内容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即可(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三)、简析题。

此种题型一般出现在记叙文阅读中的最后一个题,分值也比较高(7分或8分),有字数限制(150字以内)。

一般是从整体上考察学生对文章作者活文章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做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望春》,完成15—17题。

(共15分)

望春

柯灵

①离开龙山,又是一度月圆。

小巷寂静的生涯,已渐觉相安若素;而且俗务困人,每天被琐屑的工作缠绕,也不复再有余闲坐对幽窗,悠然作遐想。

只是龙山的望春花,至今还频来相扰,使人难忘。

②龙山山腰的宿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种着两树高大的梧桐,三四棵矮小的黄杨,一株望春花。

我迁入宿舍的时候,正是风雪连天的寒冬,梧桐早已落叶,望春花也只剩着疏落的空枝;唯有终年常青的黄杨木,还透示着几分生意。

时节推移,渐渐由冬转春,气候虽已日渐暖和,大地却还沉睡未苏;第一个泄露了春讯的,就是那一树望春。

草未曾茁青,树没有抽芽,望春花却在濯濯的枝头,开起了满树银白的花蕾。

宿舍里深通世故的女佣,有意无意地说:

“望春花开了,春天就快要来了!

③从那时起,不知为什么,我对这满树含苞的望春花发生了好感。

然而一天早晨,和朋友在院前小立,朋友的话却出乎我的意外,他说:

“望春真是最难看的花了!

枝干僵秃,有花无叶,让它零落了也好!

”更出我意外的,此后他竟几次表示对望春的嫌厌。

我觉得很不平,有一次对他说了这样带着讥刺的话:

“放心吧,朋友!

望春花不是为你开的,它并不要你赏识啊!

”朋友还说:

“谁教它开在这里,让我看见呢?

”我默然无语。

④每天午后,柔阳拨逗着春意,蜜蜂翅上驮着薄薄的东风,在黄杨木上纷飞。

同居的伙伴们都到山麓去了,我总独自伫立院前,对望春作许久的顾盼,而且常不免为它担忧:

“望春花开得这样早,怕等不到春事烂漫,就要零落了吧!

”——眼见望春花欣欣地开放,粉妆玉琢,洁白如雪,我的隐忧越发深切了。

⑤不幸的预想常常容易实现,在春意盎然的一天早晨,紫槿花红出墙头,而望春的残葩被我发现飘零在院中的草地上了。

来时寂寞,去时冷落,我像亲自串演了一出人间的悲剧,心头浸蚀了无名的怅惘。

⑥我曾经决定,要为这素馨的花树写一篇童话:

假定望春花是一个追求光明的少女,春天就是她理想的王国。

萧杀的严冬使她发愁,料峭的风寒使她战栗,她决定独自出发,向天涯海角寻觅春天。

跋涉了无数山水,饱尝了无限苦辛,当她听见南国的燕

子送来第一声呢喃,冬眠

的蜇虫打了第一个呵欠,她知道自己的愿望快要达到,激动得发狂,立刻在寂寞的大地上,展开惨白的笑靥,报告了春天的消息。

于是风暖了,草绿了,花开了。

但春天刚来,自己却已经憔悴,在春阳温暖的怀中,作了个含泪的微笑,悄悄地离开了人间。

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我立下心愿要为望春抒写。

但只限自己才分太浅,几回铺笺,几番搁笔,我终于没有写成。

⑦人事倥偬①,如今我已离开了龙山,望春花的故事却依然频来相扰,甚至梦见她化为白衣的少女,婉转轻愁,促请我对她践约。

几日以前,因事偶上龙山,便中去看看院前的望春,现在已经是绿叶成阴,远非往日的丰姿了。

我想,望春有知,对那过去的旧梦,怕也早如隔世,淡然忘却了吧?

果然,那么我的心愿,这样也就算偿了!

——(选自《中国百年精品散文》,原文有删改)

[注]①倥偬,(事情)急

迫匆忙。

15.文章写出了作者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阅读②-⑤段,填写表格。

(4分)

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

情感变化的原因

发生好感

朋友几次表示出对望春的嫌厌

怜惜

望春的残葩飘零在草地上

 

16.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作者写“紫槿花红出墙头”的作用。

(4分)

 

17.阅读第⑥段,说说“动人的故事”中,“动人”之处有哪些,再从中选择一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它带给你的人生启示。

(不超过150字)(7分)

 

答:

【总结】

 

【开心一刻】

一天,某老师问小刚什么叫“乐观”,并且让他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

小刚想了想,说:

“乐观就是一个人丢了东西毫不着急,并且坚信那个东西一定在地球上。

 

阅读《荷包蛋》,完成第16~18题。

(共15分)

荷包蛋

①在田野里画水彩写生,画完时夕阳斜铺过来,各种植物的气息氤氲入鼻,身心大畅。

携着画具,慢慢往我书房所在的村子移步。

四周全是绿野,忽见百米外大片藕田一侧,有间小砖房,坡顶上的烟囱逸出白烟,便朝那里拐去。

小屋里是位五十来岁的藕农,我边喝他递来的热茶,边跟他聊天。

②他从南方来,承包了这百亩湿地,不仅种藕,还种茭白,经济效益很好。

我去时他已烧好饭准备吃,大钵的白米饭上盖浇着清炒藕丁茭白,闻着好馋!

他问我要不要吃一碗,我说买一碗吧。

他说卖是不卖的,信得过就吃。

他给我舀了一碗,又到锅上去煎荷包蛋。

我说这菜已经很香,何必再煎蛋?

他说藕和茭白吃腻了,只有荷包蛋百吃不厌,你不来我也还是要煎的。

他把煎好的蛋往我那碗盖浇好菜的饭上一搁,真像一只荷包,热腾腾,滋滋响,被蛋白裹住的蛋黄微微跳动着,仿佛是他把自己那一颗好客的心,揣在荷包里,奉献给我了。

③鸡蛋是全球性食物,到处都有人煎蛋吃,但是,荷包蛋这个称谓,似乎只是我们中国才有。

出国访问时,吃过典型的西式早餐,一份煎蛋端上来,蛋白铺得很开,蛋黄跟没受过火似地裸露着,完全产生不了荷包的联想,吃起来感到半生不熟。

记得小时候看母亲煎蛋,总要用锅铲把边上已经凝固的蛋白,轻轻往当中卷铺过来,把蛋黄裹上;后来自己成家立业,煎蛋时也这样处理。

记得我头一回离家住校读书,临行前母亲往我的榨菜肉丝面上,又搁了一个热乎乎的荷包蛋,咬开那蛋白形成的“荷包”,里面的蛋黄刚好脱生,不过嫩,更不老硬,那味道真是妙极了!

还记得我头一回出国访问归来,妻子也是煎荷包蛋给我吃,吃着那香喷喷的荷包蛋,回国回家的感觉,浓酽到眼睛发热。

有一回在饭馆,我非要点他们菜单上没有的荷包蛋,人家服务态度很好,给我端上来了,但一看吓了一跳,油汪汪的,不像荷包倒像个拳头。

也不能怪人家,荷包蛋原是家里小锅小灶的产物,它满溢着太平岁月里小康生活中的温馨亲情,

那是所谓仕宦情、商海情都绝对不可与之相比的。

④藕

农兄弟跟我说,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本省的大学,前些时暑假里还来这里帮他。

他也是常煎荷包蛋给儿子吃,儿子说这荷包蛋真香死人了。

我说:

“等你儿子有了成就,在这边买栋别墅,把你老伴也从家乡接来,你们住小楼,坐小车到处玩,那可就苦尽甘来啦!

”他挑起蛋头:

“苦?

现在我真是一点不觉得苦!

我冬天回去,春尽过来,我在这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喜欢过的日子,煎自己喜欢的荷包蛋吃,我觉得成了活神仙呢!

儿子以后就是成了你说的那样,我也不想去沾他的光,他能知道我心里喜欢什么才叫真孝顺!

⑤从藕农兄弟那小屋道谢出来,消化着那美味的荷包蛋盖浇饭,漫步在田野里,晚风爱抚着我整个身心,西边绿野尽头晚霞裹护着落日,恰似一份足够天下百姓共享的荷包蛋,引出我缕缕不绝的感悟。

莫道藕农不起眼,人微言深耐寻味。

小康胜大富,难得是怡然。

试问熙熙攘攘人世中,有几多能心怀对平凡的敬畏,对纯情的依恋?

(有改动)

16.阅读文章第②~③段,说出“荷包蛋”承载了哪些情意。

(4分)

答:

17.作者为什么写西式煎蛋和饭馆里的荷包蛋?

请从写法和目的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4分)

答:

18.文章第⑤段,作者为什么说“人微言深耐寻味”?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50字以内)(7分)

答:

 

【学习小结】

1、阅读原文,找到抒情或议论、描写的句子;具体分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或重要人物的什么感情。

2、举例演示

参看《白梅无价》思考题。

3、真题链接

阅读记叙文《怀念一种声音》,回答15——17题(共15分)

怀念一种声音

①有一种声音,让人到中年的我越来越怀念了。

这种声音非常奇妙,有颜色,有形状,有温度,还有杂含此中的情感故事。

但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②这种声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条小巷,只存在于我家几代居住的那个小院、那座老屋。

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树,有两棵梧桐树,有缸荷花,还有几畦作观赏用的韭菜。

老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上下呈现出一种古铜的色调。

③这种声音叫雨声。

雨声从我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

在我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雾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④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⑤一下雨,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更事的我叫到身边,告诉我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

“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虽听不懂,但我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⑥然后,我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

“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重复后,我的耳朵变得灵敏了:

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打在木晒楼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

⑦古城有句俗语:

“落雨天,留客天。

”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爹的挚友。

雨是请柬吗?

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我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⑧雨声中,我长大了,成家了,做父亲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我生命最奇诡的底色。

下雨的日子,我也向儿子讲那些古人关于雨的诗句,我的画室也总会有好友联袂而至。

⑨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⑩突然有一天,这一片地皮划拨给了房地产商,我携家人怅然搬进了世纪花园。

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

巨大的规整的水泥匣子,嵌着一个个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构筑的巢。

雨声呈现出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而压抑。

这不是我感觉过的雨声!

每逢下雨的日子,会觉得格外无聊,我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

⑪我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

我希望找回那声音。

露台的屋顶很快就做好了。

我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梁壶。

下雨的时候,我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听雨。

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声音!

我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

⑫又是一个下雨的日子。

我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

⑬我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15.文章记叙了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听雨的经历和感受,阅读全文填写表格。

(4分)

地点

经历

感受

雨声中听爹讲古诗

雨声带有绚丽颜色

老屋厅堂里

听雨落下的声音

老屋厅堂里

如梦如幻

新楼房

听雨落下的声音

16.文章结尾说:

“我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分)

 

17.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情感的。

(不超过150字)

(7分)

 

【学习小结】

【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

(1l分)

泡桐花开

泡桐花开在农历四月。

每天傍晚归来,只要一转进那条长着泡桐树的小巷,我的脚步就会放慢放轻,仿佛去赴一个一年一度的约定。

我常常伫立树下凝望泡桐,它出奇地高大,仿佛与蓝云接壤,颇有伟岸的男子气。

它枝繁叶茂、树冠如盖,在半空中流淌着旺盛的生命力。

它的花朵紫中带白,密密地簇生着犹如一个个花塔,外层的花朵有点像塔上的铃铛,风吹过簌簌作响。

也有不少花朵随风而落,在大地上铺陈出一小块紫色地毯,既诗意又清丽。

仔细端详泡桐花会发现它们状如喇叭,安详地躺在地上构筑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泡桐花还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那气味不象玫瑰、百合的香气那样优雅,而是带点粗犷,会出其不意地窜入人的嗅觉,让人蓦地意识到它的存在。

那气味并不浓烈,而是恬淡、辽远的,让入的心弥漫起一种温柔怅惘,陷入“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的空灵状态。

那气味不属于精致的城市,而是带着乡间味儿,令人联想起森林、平原、山野,散发着幽深、潮湿的泥土气息。

也许正是泡桐花的形、色、味在不经意间交织成了它的风骨,我总觉得泡桐花是一种淡泊、隐逸同时又有些寂寥的花。

由于树干高大,它不仅超然于群花之上而且还超出了人的视线,显出一份“不与百花争春”的高古。

很少听人提起“泡桐花开了”,它自生自长、花开花落,不用人操心也难以引入关注,有着“繁华飘零两不知”的清冷寂寞。

记忆中泡桐花演绎得如火如荼的一次,是多年前的华山之行。

当火车欢快地奔驰在关中平原上时,窗外一片片泡桐花轻盈掠过,柔美得仿佛一个个紫色的梦。

华山脚下也遍植着泡桐,紫色的花朵无声无息地飘在农田、山野间,很有与世无争的远古韵味。

我住的旅馆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庭院,院中长着一棵高大的、开花的泡桐,站在树底下仰望蓝天,我感觉红尘仿佛片片落英于顷刻间坠落,我的心灵在一阕古老的田一园牧歌中穿梭,有着尘埃落定之后的清爽与澄明。

后来泡桐就见得少了,要么是孤独的一棵,最多也是齐齐的一排。

而且它们继续在都市中隐身而去,远望仿佛一个身材优美的紫色背影。

城市在扩大着、发展着,常可见泡桐与拆迁的老屋一起倒地的场面,而新城的建设中绝难再见泡桐的踪影了。

泡桐的气质似乎不太适合以速度、效率为代表的现代繁华,它们渐渐走远了,同时永远地带走了一段超脱、悠闲、宁静的古老岁月,也带走了我那个紫色的梦幻。

7.泡桐花的形、色、味的特点是什么?

请分别概括回答。

(3分)

形:

色:

味:

8.作者在第3段自然段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境界”,在这里“泡桐花”已不再是纯粹的▲,而是浸染了作者浓重的▲的东西,意境深邃,隽永美好。

(2分)

9.作者为什么要写华山之行?

请分条简答。

(4分)

10.17.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情感的。

(不超过150字)(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