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7525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标: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课标要求掌握的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必修一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句话带过,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

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

初中的教材第一主要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和世界的概况,其中主要与政治和外交比较为主;第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第三,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第四,英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经过。

第五,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南京条约》。

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初中的教材更注重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整个过程,高中简略了战前中国和世界的比较,对于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淡化处理,重点在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学生分析

  《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

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学习中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难点: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六)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分析概括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七)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按小组的形式摆放课桌。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多媒体设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1)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教材或者其他参考书)

  

(2)结合课本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3)结合课本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4)依据教材,客观辩证的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新课导入部分

  罂粟花,这是一种美丽的花儿,它鲜丽夺目,娇艳欲滴,它的果实成熟饱满。

可是它却被殖民者用来作为一种武器,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家拖入了痛苦的深渊。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去回忆那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野蛮同在的悲怆时代。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鸦片战争

  (三)师生互动部分

  .课堂探究部分——鸦片战争前的英国和中国

  在幻灯片上分别给出一些能反映中国和英国当时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和英国的差别。

第一张幻灯片给出四张图片,分别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手工纺织图、英国工厂的机器大生产、中国传统的牛耕图、英国田间的机器耕作。

引导学生分析战前中国和英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还是传统的男耕女织,而英国是及其大生产。

第二张幻灯片是也给出四张图片,分别是清政府的军机处、英国议会大楼、清政府的战舰木船、英国的铁甲舰。

引导学生分析战前的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英国则朝着现代民主制度的方向发展。

在军事上中国还是传统的木船,而英国则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

最后在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完成下表: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项目

  中国

  英国

  政治

  封建主义,日益腐败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

  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

  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

  军事

  装备陈旧,营务废弛

  船坚炮利

  外交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殖民扩张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设计的意图:

通过学生对历史图片的直观感受,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比较得出鸦片战争前英国和中国的差别,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2.虎门销烟

  

(1)让学生结合课本归纳中国和英国的贸易特征,得出英国处于出超的地位,从分分析得出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让学生归纳鸦片对中国的危害(财政危机、吏治腐败军备废弛、危害身心)面对鸦片的危害,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引出了林则徐的广州禁烟运动,并观看虎门销烟的视频。

(向学生介绍林则徐的英雄事迹,面对清王朝的落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并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报纸,向中国人介绍西方;面对鸦片的危害,领导了禁烟运动,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请学生讨论回答)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设计意图:

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不同的历史观点,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本质分析历史事件。

  4.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

  让学生结合前面的课前探究和课本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1)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主观原因:

中国制度腐败、军备落后;

  ②客观原因:

英国的强大;

  ③根本原因:

中国腐朽没落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资本主义制度。

  

(2)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通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分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5.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那些主权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完整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门户大开,损害

  贸易主权

  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协定——丧失关税自主权

  ④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⑤《望厦条约》——破坏领海主权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中国跟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品等条约的内容,认清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

  6.鸦片战争的影响

  引导学生捷克课本和所学的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

中国有一个独立自主、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社会矛盾:

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

由反封建转变为反侵略反封建;

  (4)思想文化:

开始向西方学习;

  (5)历史阶段:

中国近代史开端,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7.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爆发的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四万万人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

他们满以为打开了中国大门,就能大量销售商品,获得高额利润。

  材料二:

鸦战前后中英贸易(单位:

万英镑)

  年份

  840

  842

  845

  846

  输华商品总值

  52.4

  96.9

  239

  40

  材料三:

  国家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中国

  3.6亿

  0.75便士

  洪都拉斯

  4600人

  934.5便士

  

(1)从上图这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问题?

  英国的绵纺织品在中国滞销

  

(2)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人员,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消费水平低下;商品不受欢迎;

  (3)面对这种情况,英国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归纳历史信息,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2)鸦片战争的经过:

主要让学生自己归纳,老师主要是提示几个关键的点比如:

时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火烧圆明园等!

最后老师在幻灯片上打出一些具体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3)《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

在幻灯片打出来,给学生分析一下,主要介绍开放的十一个通商口岸,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来,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一是遍布整个沿海,二是开始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让学生依据课本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社会性质: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政治上:

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经济上:

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

  清政府的变化:

  政治上:

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服用和工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革命(总理衙门、总税务司、京师同文馆);

  经济和思想上:

兴起了至灾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7.思维拓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个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

“……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

……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你是否赞同上面的说法?

鸦片战争在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的同时,有没有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

  参考答案: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但也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终于使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封建士大夫开始惊醒。

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蹒跚起步……

  (设计意图:

要求学生站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也冲击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带来了先进生产方式。

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部分

  .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

中国禁烟运动

  结果:

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一批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影响

  

  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结果:

中国失败,失去更多新的权益

  

  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

  

  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兴起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本节课总体上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题作用,整节课上老师基本上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最后思维拓展的设计,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时间很紧,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不充裕。

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讲解有点单调和枯燥,应该提供更多的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

  凡名家治史都讲究“论从史出”。

的确,说任何话都是要有根据的。

在分析战争的必然性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引用了较为丰富的材料来给学生以深刻之体验,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比空洞的叙述结论有效的多,也更容易实现师生的互动。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的关键是要教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教室主要是在关键时候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