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7902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1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Word下载.docx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

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

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

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

请看!

(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

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

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

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丘陵盆地峡谷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1、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怎样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多媒体课件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

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可是你知道吗?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

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

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

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

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

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

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

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火山、地震......形成岛屿

拔高岛屿

碰撞、分离、平移山崩地裂

......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本课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

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的探究活动组成。

第一部分:

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材中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实验的方法。

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

第二部分:

认识风化。

2、教材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这个过程。

教材最后还安排了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地形形成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

【学情分析】

1、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了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地表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2、在平时知识积累中,学生对于岩石以及岩石的形成也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只是这种感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的高度,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3、本课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下,在实验和学习中构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

1.知道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认识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做冷热作用、流水作用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4.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流水作用、冷热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碎砖块。

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像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一、新课导入

1、出示一块岩石,师:

哪一位同学能用它(举着榔头)来改变岩石的模样?

学生上台演示

2、学生上台演示砸岩石。

3、师:

这位同学有没有让岩石改变模样?

岩石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会改变模样。

如果把这块岩石放到大自然中,你认为它还会改变模样吗?

(板书: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预设生:

会)

二、猜测改变岩石的因素

1、师:

那是自然界中的什么因素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呢?

2、师生交流

预设生:

水、寒冷、动物、植物……教师归纳总结:

流水作用、冷热作用、动物、植物、风……并板书。

三、设计实验、获取证据

这些是我们的猜想,有证据吗?

(预设生:

没有)我们该去哪里寻找证据呢?

去河流边、去雪山上……)师:

对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大自然中看一看,但是方便吗?

不方便)我们能不能在实验室里找到证据呢?

能)师:

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模拟岩石在大自然中的变化。

这里面哪些因素适合我们做模拟实验的?

流水作用和冷热作用)。

师:

那关于这两个因素的模拟实验具体该怎样做呢?

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讨论一下吧。

(ppt出示1、用什么模拟大自然中的什么?

2、怎样模拟)

2、师生交流

边交流边演示,师:

你说的很棒,老师恰好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你能不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呢?

来掌声送给他。

(学生演示)演示完之后交流归纳正确的实验方式。

大家想的很周到啊,老师也有几点温馨提示,请大家默读一遍。

(PPT出示温馨提示并强调实验前先观察岩石)

3、学生实验,获取证据,教师巡视。

开始实验吧,请每个组的材料员来领取第一个实验的材料。

四、交流汇报

1、实验结束:

通过实验,大家搜集到了证据吗?

哪个小组来给我们展示一下?

大家掌声欢迎。

其余小组请仔细倾听,如果他们小组说的某一点和你们小组记录的一样,就在自己的记录表上打个√,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或者有别的证据请等这个小组汇报完进行补充。

2、教师坐在学生的位置上,把交流平台交给学生。

第一点是瓶底有小细沙,第二点是水变混浊了……第一点是瓶底有小石块,第二点是有气泡产生……)师:

其余小组还有更多的证据吗?

3、教师边听边把学生汇报的所有证据记录下来,师:

老师刚才在下面把大家找到的证据都记了下来(幻灯展示记录内容),原来我们通过实验找到了这么多证据啊,大家真棒,用掌声送给自己吧。

五、拓展活动

1、除了这两个因素,动植物也会改变岩石模样,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ppt播放视频)在大自然中,岩石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发生碎裂,这样的过程叫做风化。

(板书)如果岩石继续风化,会怎样,(预设生:

变成更小的石头、细沙)。

2、岩石的风化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要经历数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就会发生改变,甚至有些会形成一些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中国一些美丽的景观吧。

(PPT播放视频)

3、我们美丽的家乡奉化有没有因为岩石风化而形成的美景呢,让我们课后去大自然中探索吧!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风化

岩石→碎裂

流水作用

冷热作用

动物

植物

……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这一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四课。

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认识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还学习第三课外力风化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

继而进入到这一课的学习。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

这一课承接着上一课的内容,又为下面学习侵蚀和沉积作用对地表引起的变化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了两年的《科学》,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

所以在研究土壤的成分中,尽可能的提供各种各样的土壤,提供足够的“证据”去证明。

科学知识: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观察和实验,对比和归纳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几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种在花盆里的花,120ml的水,土壤,玻璃棒,放大镜,镊子,白纸,塑料勺,实验托盘,实验报告单。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资料阅读: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

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

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

(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

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土壤中有什么

小石子、沙、粉沙、黏土

空气

土壤   水                  

腐殖质

盐分 

、、、、、、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一、谈话导入,引发学生质疑。

1.谈话: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哪些地方让你们印象特别深刻?

(出示课件)这是云南石林,这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这样的地质奇观是如何形成的?

能做个大胆的推测吗?

2.推测:

风的作用,地壳运动,雨水冲刷……

3.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雨水对土地有什么影响。

(板书:

雨如何影响土地)

二、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对土地侵蚀现象。

1.设计实验

(1)讨论:

在课堂上该怎么研究“雨水”对“土地”的影响?

(模拟实验)用什么模拟“雨水”?

(扎孔的饮料瓶装水)用什么模拟“土地”?

(用盒子装上土壤)

(2)介绍实验装置:

鞋盒中的土壤有高山、峡谷、平原、陡坡四种地形,托盘用来接水。

(3)交流:

实验过程中要观察记录什么?

(土地的变化,雨水的变化)

2.分组实验,讨论交流,整理实验记录。

3.汇报交流,提炼概念“径流”(沿着地表流动的雨水)

4.讨论:

刚才在我们模拟情况下,10分钟内土地都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你能想象自然界中的土地长年累月的经受着雨水的侵蚀又会变成什么样的呢?

径流夹带着泥沙又会流往何处呢?

(课件播放泥石流、山体滑坡、黄河水等图片。

5.问题:

雨水对土地的影响真的十分巨大,说说雨水是如何影响土地的。

6.小结:

雨水降落后冲刷土地,形成径流,带走泥沙,造成土地地形地貌改变——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板书课题),下雨就是土地被侵蚀开始。

三、设计实验,研究土地被雨水侵蚀程度的影响因素。

1.刚才各组同学都介绍了各组的实验情况,我们来对比一下各组的实验结果,有什么发现吗?

什么原因会造成侵蚀程度不同呢?

影响侵蚀的因素)

2.讨论、交流,发现土地坡度大小、是否覆盖植被、降雨量大小三个因素。

3.设计土地被雨水侵蚀程度的三个影响因素实验。

4.各组交流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

四、拓展延伸。

1.要求:

课后,各组同学完善你们的实验计划,下节课我们再来实验。

2.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能不能谈谈你的收获?

3.整理实验器材。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雨如何影响土地影响侵蚀的因素

清雨水浊土地坡度大小

有无植被覆盖

径流降雨量大小

硬、干土地沟、流失

地形地貌变化塌、裸露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

1.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知道侵蚀会改变地表的形貌、使土地流失、改变环境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3.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能够利用实验器材完成对比实验,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获取数据,比较分析,得出不同因素对土地被侵蚀的影响程度。

通过实验操作树立学生探索科学的信心,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分工合作的意识。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控制不同的变量,在对比中推理验证不同因素对土地被侵蚀的影响程度。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分组实验准备: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开有孔的长方形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两种饮料瓶,瓶底上分别扎大孔、小孔)、不同高度的垫高材料、水、接水容器。

一、回顾旧知,提出问题

上一课时同学们通过模拟“下雨”实验以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到流水对土壤有侵蚀作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测了土地被侵蚀的三个因素,并设计了实验方案。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确本次的实验内容,从而有目地进行探究。

二、研讨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各小组讨论从“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三个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中,选择其中一个因素制定的研究方案,用电子书包进行交流与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如果要研究有无植被覆盖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那其他的因素是否也要有所变化?

让学生明确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之下进行实验,才能做到公平有效,保证实验更科学、更合理!

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方案,修改好《实验任务单》(见附录)。

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到此实验中变量较多,要通过控制变量,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三、实验探究,形成结论

1.微视频展示,掌握实验方法。

教师播放操作演示的微视频,展示实验装置的操作方法。

通过老师演示实验装置,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更好的控制变量。

2.对比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装置,按照实验步骤,小组分工合作,教师提醒注意规范操作,尽可能做到同时操作开关,完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得出有效结论。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使用电子书包对实验现象进行拍照,记录过程,验证猜想。

完成实验任务单:

研究题目

雨水的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我们的猜测

雨水越大对土地侵蚀会越严重

相同条件

同样的坡度、土质和植被

不同条件

雨水的大小

实验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山坡”是同样的坡度、土质和植被,但在实验组下“大雨”,在对照组下“小雨”。

我们的发现

雨水会侵蚀土地,并降雨量越大,侵蚀就越严重。

坡度的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坡度越大对土地侵蚀会越严重

同样的雨量、土质和植被

坡度的大小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雨量大小、土质和植被一样,但在实验组“土坡”大,在对照组“土坡”小。

坡度大越大,土地被侵蚀就越严重。

有无植被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无植被覆盖土地被侵蚀会越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