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110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docx

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

编写:

樊战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游客:

热诚欢迎您前来中华圣地、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

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黄帝故里景区参观考察,并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

战国时代,《庄子·盗跋》篇说: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在中国历史上,上自夏商周,下至元明清,莫不尊祀黄帝为始祖,莫不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国君,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五千年前,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生于新郑北关的轩辕丘,长于姬水河畔,在新郑率领先民们一统天下,而后务农桑,兴医学,制舟车,服衣裳,创文字、定历律,由野蛮步入文明,真正成为中华第一大帝。

后世为纪念黄帝功德,汉朝时,人们在轩辕丘上建造黄帝故里祠,此后历代都有修复;明隆庆四年(1570年)进行了修葺,并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至2002年、2003年,新郑市人民政府先后对其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使得这里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轩辕丘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旧城北关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景区面积已达到近百亩,主要由轩辕广场区、轩辕故里祠区、黄帝鼎坛区、轩辕丘区四部分组成。

景区布局突出了“中华之根”这一主题:

广场区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古树翁郁;祠殿区古朴肃穆,供奉轩辕黄帝及其两位夫人;鼎坛区雄伟壮观,有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文化长廊、客家第一步等景观,构成了一幅立体的雄浑的历史画卷;轩辕丘区气势宏伟,庄严神圣,有造型独特的黄帝纪念馆。

其中故里祠区,是整个景区最古老的部分,它始建于西汉时期。

  树高千尺总有根,河流万里必有源。

我们10多亿炎黄子孙的“根”在哪里?

根,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

那么,就让我们怀着“高山仰止”的心境,来踏着远祖的脚印,遍寻自己的祖根吧!

第一石坊  它是由香港中华民族国际友好协会为庆祝2000年4月2日举行的中华民族子孙龙禧千年黄帝故里寻根拜祖大典而修建的。

牌坊,是门洞性的建筑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建筑。

“文治武功何彪炳,艰难缔造五千年”,它立于祠前,提醒人们,永世不忘黄帝功德。

此牌坊为四级六柱坊,高11米,宽17米。

坊额上雕有黄帝像,横额和楹联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题写。

  外联为“依具茨溱洧起波涛,滨颖淮有熊降轩辕”。

它诗情画意地表达了新郑作为黄帝出生地的地理和历史。

  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山岭、岗丘、平原兼而有之,河流湖泊密布,是十分有利于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

“具茨”指位于新郑西南的具茨山,“溱洧”指流经新郑的两条古老河流,即溱水和洧水;“滨颖淮”指新郑地处淮河、颖河流域,有熊指新郑在黄帝出生时期为有熊国。

  内联为“始祖功德盖天地泽披九洲,华夏文明灿古今誉播八方”。

它高屋建瓴地表明了黄帝的丰功伟业,天地难以负载其德,九州永远铭记他的恩情;由黄帝肇始的华夏文明,光耀古今,天下共仰,骄傲地跻身于世界文明之列。

  横额“中华圣地”,意为黄帝的诞生地,是中华儿女心中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的圣地。

乾坤浮雕盘  

  石坊后的乾坤浮雕盘,是博大精深的黄帝文化的一个具象,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

中间的金属指针,叫日晷,是古人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

在日晷外侧,为太极图、四灵像、八卦、十二生肖和二十八星宿等中国古代文化符号。

它融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宗教、科技于一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第二石坊  

  第二石坊为三级四柱坊。

其楹联引用了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中的前两句。

孙中山先生首举义旗,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如此高度评价轩辕黄帝,其意义尤为深远。

《祭黄帝》诗,高度地赞扬了轩辕黄帝及所创造的非凡业绩,表述了黄帝开创中华文明史,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坊额上的“轩辕故里”四个字由国家原领导人薄一波亲笔题写。

轩辕桥  

  是古轩辕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为拜谒始祖轩辕黄帝,在祠前专门修建的。

原桥为明“隆庆四年”即公元1570年所建。

桥东侧,有阴刻篆文“轩辕桥”三个字,西侧的古砖上,刻有“许州造砖户王仲”的字样。

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和地形地貌的变化,此桥被沉埋地下多年。

2002年3月,新郑市决定恢复轩辕桥这一景观,在开挖新桥桥基时,正巧与古桥址相合。

说明从古到今,轩辕子孙的心是相通的。

新修的这座轩辕桥,长12米,美观、典雅,如长龙卧波,横跨于姬水河上。

姬水河  

  这是一条象征性的姬水河。

真正的姬水河,在市区西南10公里,发源于具茨山,流经新郑南部,汇入淮河。

春秋《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意思是说,黄帝和炎帝为兄弟俩,黄帝因成长于姬水,而姓姬,炎帝因成长于姜水,而姓姜。

古枣树  

  新郑是大枣的故乡,枣文化历史悠久。

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枣核化石。

据说枣子的大规模栽培,最早是从黄帝时开始的。

新郑西北一带,多沙地。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农书《齐民要术》上说:

“旱涝之地不任耕稼,种枣则可矣!

”大约黄帝最早发现了这一作物的生长特点,又发现大枣不仅可以鲜食、干食,还可药用,所以,就在他的故里大种起枣子来了,使有熊国成为大枣之国。

目前,枣树已成为新郑的市树。

  这是一棵千年古枣树,远远望去,发现树干像是插在一个大花瓶之中。

你看,枣树靠近底部的那段树干,格外粗壮,圆溜溜地,像不像大“花瓶”?

花瓶上,还有斑斑驳驳的纹路。

这是新郑人特有的栽培技艺,当地人称作“开甲”,是一种增产的办法。

每年枣树花期的5月下旬到6月下旬,枣农都要用斧背砸伤树皮,形成斑痕,减少养分的向下输送,以集中供给果实,使之结果又多又甜。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齐民要术》上就有“反斧斑驳椎之”的记载!

我们应当向祖先的勤劳智慧致敬!

  新郑枣,皮薄、肉厚、核小,吃起来特别甘甜。

我们这儿有一句话:

一天三颗枣,红颜不见老。

到新郑来,不尝尝新郑红枣可算是一种遗憾。

  黄帝故里景区还有一种特色树种——银杏树,又叫公孙树、白果树,传说黄帝的父亲姓公孙,因为他曾亲自栽培此树,所以后人又称之为“公孙树”。

  国槐,又称黄帝槐,是有熊国的特色树种,沉稳坚毅,顶天立地,是新郑人民性格的像征。

轩辕黄帝之碑  

  “夫天地悠悠,生生灭灭,而亘古及今其名不泯并受后世尊崇者,其行必有殊勋,其品必有盛德。

念我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惟我始祖炎黄二帝其可当之……”。

该碑于2002年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敬立,中国著名碑文专家、河南省文史馆研究员李铁成撰文。

行文庄重酣畅,意境高古,高屋建瓴阐述了轩辕黄帝生于新郑,带领臣民,告别蛮荒,创造发明,设官司职,扩土开疆,一统中华的不朽功业。

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之二)

故里祠门口  

  大家看一看这对看门兽是什么动物?

我国大多庙宇和祠殿前一般都安放狮子,寓庄严、威武、平安吉祥之意。

但这里却把熊作为镇祠之兽。

这是因为在五千多年前,新郑一带的中原地区,有很多熊。

熊,是一个很威武、强悍的动物,黄帝父亲少典氏领导的部落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拜,就有熊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

后人为纪念黄帝的根基有熊氏部落,特在黄帝故里祠前塑了这对石熊。

故里祠前厅  

  这前厅的四周图画是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央视直播的掠影,这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拜祖盛典。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黄帝故里遗祠,里面供奉着我们炎黄子孙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和他的两个夫人嫘祖和嫫母。

故里院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故里祠。

我们看到的大殿和东西配殿始建于汉代,以后历代都有修复,最后一次修复是在90年代初。

轩辕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初祖、中华开国的第一大帝,是五帝之首。

在我国,“五帝”有几种说法,比较普遍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与黄河中上游文化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长城外的红山文化等,共同创造了古代文明。

在漫长的岁月中,各地区的先民逐渐融合成统一的民族。

在各族不同的宗祖神中,黄帝是最为杰出的一位,世代为人们所敬仰,人们一直把他敬若神明,历代的贤达人士和平民百姓都来此寻根问祖,烧香还愿。

至今在西配殿山墙上还留有为修复大殿时留下的功德碑。

这其中最著名的还有林则徐拜祖碑。

提到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近代的民族英雄。

他什么时候来拜谒过始祖呢?

这还要追溯到道光十七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837年,林则徐擢升湖广总督到广东赴任时途径新郑,在当时新郑县令李丞的陪同下拜谒了始祖。

林则徐之所以能取得虎门硝烟的成功,是和他拜始祖分不开。

大殿  

  这里敬奉的就是轩辕黄帝的金身塑像。

上面的匾额,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人文初祖”。

殿内四周的壁画,生动地展现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黄帝诞生]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嵩山东麓新郑一带,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其首领为少典,从居住在河洛一带(今洛阳地区)的有娇氏部落,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子,在轩辕丘产下一子。

因出生于此,而取名轩辕。

传说,一天,少典的妻子附宝,到郊外祭神,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突然间,乌云翻滚,天昏地暗,继而电闪雷鸣,如同白昼,就如同一条巨龙,绕北斗而降,把附宝惊倒在地,电闪雷鸣过后,已是星斗满天,附宝觉得头晕目眩,发现自己怀了孕,阅二十四月,生帝于轩辕之丘。

画上面的那位男子就是黄帝的父亲少典,女的就是黄帝的母亲附宝。

据史书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

”成年后,宽厚仁慈,见识渊博,善恶分明,深得部族拥戴,继任有熊氏部落首领。

  [创造舟车]黄帝修德治兵,创造舟车。

这个是民用车,可以乘坐人和工具,中间的是指南车,上面按装着一个木头人,无论车行至什么方向,木头人的手都始终指向南方。

这里是打造的各种兵器和民间用具。

这个是训兽的场面,原来动物都是野生的,通过训练,大型动物用来作战,小的动物就在家里饲养,中国最早的家禽饲养就是从黄帝开始的。

最上面是我国最早的船只。

当时人们用石头把大圆木中间凿空放在水里,用来载人载物。

  [黄炎结盟]当时居住在陈丘(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神农氏炎帝部落势力强大,各部族都听从他的号令。

到了黄帝时代,炎帝领导的神农氏部落逐渐衰落,部族之间不断发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夺,侵占土地,抢劫财物,虏杀人口。

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宁。

而黄帝修德治兵,制造舟车,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

许多部落慕其威望,前来通好,仰仗归从。

当时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率有熊部落的军队在阪泉(今河南扶沟县,一说河北涿鹿)与炎帝经过三次激烈的交战,打败炎帝,使之归顺于已。

从此后,炎黄部落和睦相处,结为联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征战蚩尤]当炎黄结盟之时,东方的九黎族部落兴起,强悍凶横,炼铜制作兵仗刀戟大驽,侵略其它部落,其部落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每次出征前都身披斑斓虎皮,头带双角铜盔,所向披靡。

其他部落闻听蚩尤到来,皆惊魂落魄,溃散四逃。

黄帝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就联合以熊、罴、貔、貅、豹、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会合炎帝部落在涿鹿郊野与蚩尤展开决战。

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弟兄,个个铜头铁额,英勇善战,又惯使刀戟弓驽等兵器,炎黄兵卒战胜不过。

这蚩尤在作战中还能够喷雾,使人迷失方向。

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即命风后造指南,以示四方,破蚩尤大雾,依风后《握奇经》设八阵,经“五十二”战,蚩尤大败,逃至中冀(今河北冀县),被黄帝手下大将应龙擒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

至今在河南新郑风后封地风后岭一带还存有风后遗址及唐代军事家独孤及的《风后八阵图记》。

  [建都有熊]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又挥师北上,驱赶走向南方扩张的荤粥族,天下有不顺者,进行征伐,然后班师回有熊新郑,诏告天下,并在西泰山(今新郑龙湖镇)大会诸侯,定鼎建都(河南新郑),举行开国大典,各部族首领共尊黄帝为天子。

黄帝划野分州,封官司职,设三公(风后、天老、五圣)、六将(常先、大鸿、大隗、力牧、太山、应龙)、史官(苍颉、沮涌),设左右左右太监,监于万国。

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陇右,北达燕山,南抵长江,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版图。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有熊国都新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都,被史学家称之为“中华第一古都”。

相传黄帝于甲子元年(公元前2697年)二月二日正式登基。

此后中国民间“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源于此。

  [高擎龙旗]黄帝统一万国部落以前,以熊为图腾,统一天下以后,采用有代表性的部族图腾特征,荟萃成新的图腾——龙,作为有熊帝国的族徽和旗帜。

它由熊的头、马的嘴、蛇的体、鹿的角、鱼的鳞、虎的掌、鹰的爪、蚩的尾等组成。

龙是各部族大溶合、大团结的产物,因此五千年来,炎黄子孙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最吉祥、最嵩高的保护神,鼓舞我们不畏难险,勇往直前,振兴中华。

自古以来,人们把做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称为真龙天子,称帝王的身体为龙体,穿是龙袍,住的是龙宫,后人是龙子龙孙、龙的传人。

  黄帝定都有熊以后,致力于各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他选贤任能,设官司职,治理天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部落联盟体制,也就是现代国家的原型。

其所辖区域东至于海(渤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甘肃陇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

  [开发农牧]黄帝总结神农氏炎帝时代的生产经验,祭祀天地百神,划野分州,计田设井,教男子因时播种五谷蔬菜、驯养畜禽,解决人们吃饭问题;教女子在家养蚕、抽丝、织帛,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

中国几千年男耕女织的生活状况,也就从黄帝时期开始了。

  [肇造文明]黄帝和他的臣下有许多发明创造。

如发明创造房屋(宫室、銮殿、庙观、城池)、衣裳(布帛、丝绸、冠冕、足履)、车船(战车、指南车、记里鼓)、阵法(风后八阵)、兵器(弓箭、弩、刀、盔甲)、音乐(箫、琴、钟、鼓、号角、磬)、文字、算术、历法、图画、医药、祭祀、婚丧、铸铜等等。

按照世界古代文明四大标准:

文字、城堡、铜器、祭祀等,黄帝时代都已发明创造,使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比肩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黄帝时代所创造的文明,四五千年相传不衰,至今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享用着它的福荫。

因而,黄帝被奉为中华人文始祖。

  黄帝在位百年,死于荆山(河南灵宝),葬于桥山。

相传黄帝有25子,得姓者14人,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并同其它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

据史书记载,黄帝族后裔在各地先后建立了70多个国家,繁衍了600多个姓氏,炎帝族在各地先后建立了20多个国家,繁衍247个姓氏。

黄炎二支发展到853个姓氏,在与其他民族融合中总计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

因而,后世子孙共尊黄帝和炎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东配殿  

  供奉的是黄帝的元妃,也是他的第一夫人。

她是我国古代最早养蚕织丝的人和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代表。

《史记·五帝本纪》说: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

”宋《通鉴外记》说:

“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为纪念嫘祖功德,历代封建王朝都设先农坛供奉她,敬奉她为“先蚕”。

嫘祖生昌意、玄嚣,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及夏、商、周、秦都是她的后代。

  关于嫘祖发明抽丝养蚕,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

相传,嫘祖十五六岁时,在山上摘桑椹吃,看到一枝干桑枝上吊着几个枣样大小的东西,有白色的,有黄色的,非常好看,就摘下来带家玩;玩腻了,就随手扔到了屋角的破筐子里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她听见屋里扑扑棱棱响,走过去一看,见那个破筐子沿上有几只飞蛾,正扇动着翅膀爬,一爬过去就繁下一串串的籽;又过了不知几天,她又去看那筐里的飞蛾,飞蛾不见了,筐子里却生了许多蚂蚁大小的虫,有白色的、有黄色的,非常好看。

她想:

这小虫是从桑树上摘下来的,兴许它一定吃桑叶。

她就把筐子端出来,把它撒到桑树上。

谁知到桑椹红的时候,桑叶吃光了,桑枝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茧,有白色的,有黄色的,非常好看。

一下子摘了九大筐!

她想这些东西煮熟后肯定很好吃,就把它放在锅里煮,谁知煮了一会儿,用根小木棍一挑,不一会就缠了好多好多闪光发亮的丝坨坨。

后来,她就把这些丝织成了衣服,穿在身上,漂亮极了!

村上的姑娘媳妇们见了都跟着学了起来。

后人不忘嫘祖的功德,就在家里的织布机上,敬着嫘祖的牌位,称她为“先蚕娘娘”。

  据史书记载,轩辕黄帝共有四位夫人,第二位是方雷氏,第三位是彤鱼氏。

西配殿  

  西配殿供奉的是黄帝的第四位夫人。

这位娘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织布工具“织机”,后人尊她为“先织嫫母”。

她是中国远古时代最丑陋最贤慧的一位女子。

据史书记载,嫫母相貌奇丑。

《列女传》说:

“黄帝妃嫫母……甚丑而最贤。

”《丑人篇》说:

她是黄帝时代极丑的女人。

她的前额和鼻子像秤锤,身体像个黑竹箱。

黄帝为什么要选一位最丑的女子为妻?

传说,建国之初,各部族经常抢夺俊男美女,往往引起部族之间的冲突。

有人主张用暴力加以制止。

黄帝不赞成采用暴力,可是又想不出好办法。

一日他到野外视察,在河边见到一位十分丑陋的女子,与之交谈,觉得她聪明贤慧,就把她选为妃子,并通告各个部落。

各部落首领以为黄帝定是选了美女天仙,都纷纷前来祝贺,谁知一见,都“哇——”的一声惊呆了。

轩辕黄帝在这方面真是给我们做了表率,以后抢婚的事大大减少。

嫫母非常贤慧精明。

她用松香、硫磺和木炭发明了火药。

她见嫘祖种桑养蚕缫丝,就昼思夜想,发明“织机”,解决了用蚕丝织帛问题。

后来嫘祖随黄帝南巡而死,黄帝立嫫母为正妃,使其掌管宫室,外出监护于道。

嫫母生苍林,其后代北狄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

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之三)

甬道铭文  

  这青石甬道,别具匠心,称得上是一部中国通史史纲。

青石板上潺潺流水,正如孔老夫子所说,逝者如斯天,不舍昼夜。

漫漫五千年的历史,三皇五帝到于今,表明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强不息,国运绵长。

无论顺历史长河由远到近,还是溯历史长河追忆往昔,对这一伟大民族五千年的重大事件、沿革变迁、英勇奋斗、英雄辈出、民族融合、科技发达、教育昌盛、文化璀璨,你都能留下深刻印象。

客家人脚印  

  青石甬道两旁有三排硕大的脚印。

这是谁的足迹呢?

请看这五个篆字“客家第一步”,哦,你明白了,这是客家人远离故土,情意难舍,一步一回头留下的。

  说起客家人,他们本是中原人,司马氏统治的西晋,实行分封制,成为后来的“八王之乱”的祸根。

“八王之乱”先后闹了16年,使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再加上上层统治阶级大谈玄理,清淡误国,终于引发末年的“永嘉之乱”,匈奴族灭亡了西晋。

之后,中原地区五湖十六国战乱频凡,民不聊生。

于是许多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居家南迁,从中原分别迁到广东、福建、浙江、台湾等地,有的辗转去了东南亚地区。

为了和当地人相区,他们自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根在河洛,源于炎黄,虽客居他乡,仍念念不忘桑梓,深深眷恋故土。

改革开放以业,海内客家社团不断组团到黄帝故里寻根拜祖。

特别是2003年10月27日,来自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客家乡亲回到黄帝故里,参加了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根在中原”拜祖大典。

这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

甬道铭文,详细记载了客家人的五次南迁历史。

民族图腾柱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著名歌星宋祖英唱的那首《爱我中华》曾无数次地拨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弦。

甬道铭文两侧的10个柱子叫民族图腾柱。

上面镌刻着中华56个民族的族名、族徽、中英文简介。

中华56个民族大都血肉相连,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

如满族的祖先是女真族,女真的祖先是东胡,东胡的祖先是鲜卑,鲜卑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厌越。

蒙古族的祖先是匈奴,匈奴的祖先是古鲜卑的一支,祖先是黄帝之孙悃。

回族的祖先是安息族,安息的祖先是黄帝之孙安。

藏族的祖先是羌族的祖先是舜之子,也是黄帝后裔。

维吾尔族的祖先是敕勒族,敕勒族的祖先是匈奴,也是黄帝后裔。

高山族的祖先是百越人,越人的祖先是夏代少康子于越,也是黄帝后裔。

苗族的祖先是黄帝孙禺号。

瑶族、壮族、侗族、傣族、布依族出自百越;傈僳族、纳西族、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彝族、白族出自羌族。

其他布朗族、崩龙族、景颇族、阿昌族或与百越,或与羌族有渊源。

各个民族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流动迁徙,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着我们这个富饶而美丽的中华大家园。

黄帝宝鼎  

  矗立黄帝故里祠后的这个气势恢宏、硕大无比的鼎叫黄帝宝鼎。

它通高6.99米,重24吨,直径4.7米,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比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广东肇庆青铜鼎还高出0.39米,重8吨,一度成为“天下第一鼎”。

  史书记载,黄帝最早铸宝鼎,使鼎由炊器变为国家礼器呢。

《史记·封禅书》说:

“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帝五世纪》说:

"(黄帝)得宝鼎,兴封禅。

"封,是祭天;禅,是祭地。

黄帝领导制作铜鼎礼器,用以祭祀天、地、人。

祭天,是乞求风调雨顺;祭地,是企盼五谷丰登;祭人,是祭祀祖先,希冀子孙绵延昌盛。

这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我们的始祖就已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必须和谐。

此后,历代帝王都把鼎视为神器、国之重器。

凡宗庙活动、国家大事,皆行鼎祭。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鼎,逐渐变成为国君、各级官员的专有礼器,所谓“钟鸣鼎食”鼎之多少,成了身份、级别和地位的标志,成了人与人,家族与家族,国家与国家,礼尚往来的信物。

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候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平民百姓是不能用鼎的。

  这尊黄帝宝鼎,采用的是8000年前我们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鼎形式,为圆鼎。

鼎腹有九龙,寓示九洲,龙首有宝珠,象征国家之光;鼎足为熊足,寓意黄帝立国于有熊。

  黄帝宝鼎周围的八个小鼎,4圆4方,通高1.25米,兽面纹饰,分别代表仕、智、爱、丰、安、嗣、寿、财之意。

游客可依自己愿望选鼎而许下自己美好的心愿。

  中国鼎文化源远流长。

鼎作为中国最早的礼器,是礼仪的标志物,是礼仪文化的象征,是以礼仪治国的一种集中体现。

鼎,最初用来作为炊器,造饭煮肉,后来亦作为葬器、刑具(鼎镬)、香炉。

随着历史沿革,使用的范围愈来愈广,文化内涵也愈来愈丰富,先是抽象为立国重器,喻为政权,如定鼎、问鼎;天下局势,如鼎立、鼎足;形容盛大,如鼎盛、鼎族、鼎姓;表示显贵,如鼎贵、鼎辅、鼎臣;标明第一,如鼎甲、鼎元;气象更新,如鼎革、鼎新等等。

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特征。

我国向联合国总部就赠送了一尊宝鼎。

北京,也特立了世纪宝鼎。

这是中华鼎文化在历史新时期的表现。

鼎坛长廊  

  炎黄子孙,不忘始祖。

鼎文化区两侧,是两道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碑刻艺术长廊。

用行草隶篆、乃至甲骨文、钟鼎文等书体,集中展示了当代海内外炎黄子孙中的名人、大家,歌颂始祖黄帝的楹联。

或歌颂始祖功德,或心系轩辕热土,或抒发圣地情怀,或展望民族未来。

天地人、诗书画,笔端流露的,是每个炎黄子孙的悠悠爱国之心和拳拳报国之情。

东边亭子里的碑刻,就是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拜祖纪念碑。

黄帝像前

  这个广场叫拜祖广场,可容纳1万多人在这里同时拜祖。

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郑市人民政府等单位,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

而2006年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一次升格为主级主办,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罗豪才参加,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恭读拜祖文,每内外近万名嘉宾参加了这次拜祖活动。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河南卫视直播,在全球亿万华人中引起巨大轰动,被媒体誉为本年度最大的一次华人盛典。

  为什么要在农历三月三拜祖呢?

据说,这天是黄帝统一中华,成就伟业的吉日。

从春秋时期郑国的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