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致富类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479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七种致富类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种致富类型.docx

《七种致富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种致富类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种致富类型.docx

七种致富类型

七种致富类型:

中国先富群体的成长轨迹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

人民论坛杂志2010009期封面:

谁是下一个富裕群体

谁会成下个富裕群体

    ——中国“共富”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图景

  30年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分配实行平均主义,称得上富裕群体的很少,基本上是“共同贫穷”。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推动改革的时代强音。

  30年后,“先富”政策效应已经充分显现,我国富裕群体逐渐壮大,财富正逐年增加,但富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复杂。

社会贫富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5:

1扩大到现在的12.66:

1,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96,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

我们不禁要问:

“共同富裕”难道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分配制度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归集和流向。

我们如果还不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创新的力度,财富将会进一步向某些群体集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将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这是全体国人的福音。

  人们希冀,2010年成为社会收入分配改革年。

  面对“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和现实图景,我们策划了本期专题,约请有关知名专家深入剖析中国先富群体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趋势,社会分配制度改革调整的方向,未来中国“共富”路线图如何绘就等,并通过网络调查、记者问卷调查等方式,征集了13298名公众对“富裕”的理解以及造就更多的后富群体的路径与方法。

值得一读。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先富群体的成长规律与趋势

  处在改革和转型期的中国,政策的作用更加突出,可以说政策引向哪里,富裕群体就可能产生在哪里

  在中国怎样才能获得财富?

怎样才能迅速积累财富?

获得财富的条件是什么,有没有规律可循?

怎样才能更好地分配财富?

这些都需要在理论上进行阐释。

  七种致富类型:

中国先富群体的成长轨迹

  中国的富裕群体是伴随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至少出现了七种致富的类型:

  政策致富。

政策致富是一般规律,好的大政策使大多数人致富,行业性的、部门性的、地区性的好政策使部分人致富,这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政策好政策使中国不断走向国富民强。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政策逐步放开,率先在东南沿海的经济特区涌现了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发展工业的同时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

深圳、珠海、厦门等特区的出现,在东南沿海出现了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波致富热潮,许多人纷纷下海经商,其中很多人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实业致富。

实业致富主要是靠办企业、出产品致富。

1979年改革开放,计划因素从绝大部分领域逐步退出,民营资本得以进入民生行业、轻工业、服务业等。

20世纪80-90年代东南沿海地区的家族(家庭)企业是典型的实业致富,他们生产鞋子、袜子、罐头、衬衫等民生必需品和打火机、手电筒、缝纫机、家电、塑料等家用轻工产品。

当时的消费市场特征是:

由于物质生活水平长期落后和购买力低,消费者只在乎“有”,较少要求“好”,使得这一批企业主迅速致富。

现如今,人们只要兢兢业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厚积薄发、控制风险地经营,就有可能致富。

  投资致富。

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只能购买政府债券或银行储蓄,投资渠道狭窄。

随着经济发展,金融债券的投资渠道被拓宽。

  例如股市。

中国股票市场的疯涨和狂跌,使一批人成为了富翁。

  又如房地产市场。

进入新世纪以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和二线城市房价出现普涨、暴涨,涨得连房地产老板都不敢相信。

2006年-2009的胡润排行榜中,房地产行业是最大的财富创造者。

很多中国的大企业也把房地产作为副业来经营。

  资源致富。

资源即是财富,谁掌控了资源,并把资源变资本就可以使自己变得很富有,一个地方是如此,一个人也是此。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于是,占有资源,掠夺资源,整合资源就成为了市场经济中谋求致富的一幕大戏。

山西煤老板就是靠煤炭资源致富的一群暴富者的代名词。

  中介代理。

中介代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细分的结果。

  中介代理者中,中层经理以上者的收入都非常高,达到年薪几十万、上百万的量级。

这是新兴的财富群体,高收入中介代理者中有文化经纪人,他们是在演出、出版、影视、娱乐、美术、文物等文化市场上为供求双方充当媒介而收取佣金的经纪人。

还有保险代理人。

以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为标志,中国保险业迈入深度发展的时期,保险代理人作为新兴的行业发展起来,中层保险经理也成为了社会的高收入群体。

此外还有在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工作的人,他们都有可观的收入,是先富人群。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衡量一个国家创造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与财富创造和先富群体的崛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006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超过了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五大专利大国。

中国的知识产权市场也开始逐步发育和完善,使得智力成果的价值能够顺畅通过市场获得价值体现,知识产权所有者(学者、教授、艺人、作家、技术人员等)也因此可以获得可观的财富,藉此迈入富裕阶层的行列。

  如2009年中国作家排行榜中,第1名郑渊洁2000万,第2名郭敬明1700万。

明星、艺术家的收入更高,成为“天之骄子”。

他们的高收入与中国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息息相关。

又如软件业。

中关村科技城是我国软件产业的基地,成为了中国创新产业的窗口和平台,一大批高新技术从业人员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收入,涌现了一大批富裕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

  违规违法致富。

从计划到市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制度,需要一个过程。

有的人就利用这个过程中的不完善捞取好处。

  如利用“双轨制”致富。

一些商品是计划定价,一些商品是市场定价,而市场定价是高于计划定价的,这就导致很多人通过各种关系,倒卖产品和批文,富了很多人。

还有的靠走私货物致富。

包括从国外走私进来汽车、摩托车、原油等。

还有的靠坑蒙拐骗致富(如传销),靠贩毒贩卖文物致富,靠污染环境致富,靠行贿受贿致致富……市场经济是一个大染缸,如果调控不好,就会出现各种违规违法致富的现象。

  这就是30多年来中国先富群体、大富群体、暴富群体的富裕轨迹和富裕途径,无论是靠政策致富、实业致富、投资致富,还是靠名望致富、教育致富、科技致富、知识产权致富,或是靠权力致富、关系致富、精英结盟致富、其它违规违法致富,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中国市场的活力与机会,是老百姓寻求致富的方式和希望,是中国进一步向前的动力。

中国富裕群体形成的财富公式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方式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案例,具有中国特色。

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发现很难套用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解释。

  西方经济学认为,财富的短期创造公式是劳动力L、资本K结合产生财富,即W=F(L,K),而长期的财富创造公式是W=F(L,K,T),考虑了技术更新T的因素。

在中国,情况则更为复杂,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潜、显规则纵横交织。

政策会产生财富,人脉即社会资本会产生财富,土地资源也是重要因素。

于是中国的财富生产公式变得更加复杂,也更贴近中国的实际,我们把它抽象为W=F(L,K,T,Sr,P,Rt,I),其中L为劳动,K为资本金融,T为技术水平,Sr为人脉等社会资本,P为国家和地方政策,Rt为地租,I为智力因素(知识、创意等)。

各种生产要素按照重要性博弈定价,按均衡分配比例利润。

由于中国财富创造公式的复杂,使得中国富裕群体产生的途径更加多元化。

  中国人创造财富具有独特性,积累财富也具有独特性,即存在两种积累方式并立并存的现象,在某些行业领域是随机弹性积累(自由平等竞争),而在某些行业领域是定向刚性积累(垄断性经营)。

  随机弹性积累主要是指机会均等积累,它通过公平竞争创造和积累财富,各成员之间的财富积累是弹性的变动的,若财富变少,则要增强竞争优势,力争获得好的业绩,实在不济,可以选择退出该领域;若财富很大,也要兢兢业业、力图保持良好的业绩和竞争优势。

整个市场是开放的、弹性的。

这种财富积累图景符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橄榄形结构社会”的理想目标。

在这种分布中,绝大多数群体处在中等收入范围,极富裕者和市场失败者都很少。

这种积累的典型行业有:

农产品、生活必需品、轻工业、服务业、服装业等。

这些行业的根本属性是民所必需、遍地经营、市场参与量大。

  定向刚性积累,是指在该领域行业内,财富总量在分配过程中倾向于固定地从部分成员流向另一部分成员,财富流出部分和流入部分的成员规模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种定向刚性积累的财富积累模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它的形成源于:

一是垄断,分为自然资源垄断和行政垄断。

典型行业有石化、电信、重工业、煤矿、钢铁、水泥等;二是因为行业规律和内部结构,因为在该行业内,真正创造财富的是少部分人的智力知识(IT产业、投资等)、概念运作(文化创意产业等)和组织模式(中介、代理、信托、直销等)。

财富定向刚性积累的后果是使财富越来越多的向少部分人集中,使财富的分配越来越不合理,贫富悬殊越来越大。

  在一个社会中,定向刚性积累的行业是允许其适当存在的,但社会的主要行业一定要是随机弹性积累的,否则一旦社会主要行业都是暴利行业,那么必然由于垄断或精英结盟,出现贫富分化和实业空心化。

中国先富群体产生的规律与趋势

  规律一:

先富群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诞生

  1949到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首要的任务是巩固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953-1979年间,中国社会一度存在以富有为耻、以贫穷为荣的社会思想和舆论,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使谁都不敢致富。

  改革开放使一切成为可能。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开始引入。

政策致富、双轨制致富、实业致富等使第一批先富群体得以诞生。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经济组织方式和科技领域出现重大创新,于是投资致富、知识产权致富成为最新的致富渠道,新的职业群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造富的过程。

  规律二: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中国的财富群体之所以能致富,都是因为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1980年后的政策致富和实业致富是对当时社会巨大潜在消费需求的反映。

商品短缺是当时国民经济中的高频词。

短缺经济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后,由于本身存在的巨大消费量和国内外消费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中国的需求量非常之大。

在鞋子、袜子、衣服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庞大消费需求,给东南沿海的相关制造业带来了长期的繁荣发展,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之后又有了家庭投资理财的需求,于是金融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为中国老百姓的投资需求提供了相应的机会。

  进入21世纪,知识、科技、人才、信息等各种现代化的生产要素,越来越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许多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百万富翁、千万富豪、亿元大佬被成批制造出来,其中一大批作家、明星、软件商迈入富豪群体。

  规律三:

致富与政策高度相关

  中国富裕群体的产生和国家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正是由于国家计划在一些领域内的退出,才给了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

中国富裕群体本身就是嵌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

例如:

“抓大放小”政策给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腾出了空间和舞台,保险业政策出台促进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股票债券机构和法规的出台促进了股市的生长,城市化战略给了房地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前期主要是释放性的政策,在轻工、农业等产业的政策都属于释放性政策。

改革开放后期,尤其是迈入21世纪,政策的制定更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例如在网络技术、概念产业、3G通信等方面。

处在改革和转型期的中国,政策的作用更加突出,可以说政策引向哪里,富裕群体就可能产生在哪里。

  规律四:

致富越来越从低端向高端发展

  纵观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那就是从基本消费品时代迈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再从耐用消费品时代迈入知识创造品时代。

  基本消费品经济主要解决的是人们的“衣食”,即主要解决吃饱饭不挨饿、穿好衣不受冻,蔬菜、食品、纺织、服装、鞋帽等行业都属于典型的基本消费品时代的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1979-1990年间大概处在基本消费品时代,生产和销售服装、鞋帽、打火机、罐头、煤油等都是当时普遍的致富形式,东南沿海的个体私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些产业来做。

  耐用消费品时代主要解决“住行”,住的方面有房子、家具、空调、洗衣机、电视、装修等行业,即房地产和其相关产业。

行的方面有汽车产业、交通运输业、铁路网络(高铁、地铁)、出租车行业等。

1990年至今,中国仍处在此阶段。

  预测:

未来中国的富裕群体将更多的是知识创造者

  知识创造品时代,主要与知识产权创造和精神消费有关。

典型形式有文学产业、电视产业、电影产业、音乐产业、创意产业、概念产业、软件产业、广告设计、奢侈消费业等,主要是靠知识智力来生产,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潜力无限的智力创造资源,不断加大的政策支持,这将成为中国未来富裕群体产生的内在逻辑。

  财富本身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分配财富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则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最为稳定、和谐的财富分配目标。

除事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重大国计民生等重要领域之外,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实现劳动力、资本的自由流动,才有可能在全社会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这才是解决根本问题之道。

  中国需要先富群体,需要越来越多的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造富裕起来的百姓大众。

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谁都离不开谁,只强调一方的重要性都是片面的。

  如果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的关系,中国先富群体的成长将会是畸形的,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将难有持续的动力支持,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会遭遇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作者:

谢志强吕鹏分别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研究生)

谁是下一个富裕群体

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谁是下一个富裕群体”大型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 56.5%的受调查者认为,“有房,有车,有闲钱,有保障”才算富裕

■ 下一个富裕群体是谁?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

“具有市场头脑,深谙经营之道的人”(占总51.8%)、“‘富二代’、‘官二代’等特殊人群”(占总46.8%)、“高学历人士”(占总43.5%)

■ 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短板,73.5%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收入分配体制不能有效地调节贫富差距”

■ “2010年社会分配改革,你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结果显示,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

“推动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占总65.4%)、“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占总59.7%)

阅读提示>>

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财富的增长举世瞩目。

人均GDP从1979年的417元人民币,达到2009年的3603美元,2010年预计将达到4000美元。

截至2008年底,中国内地的富裕人数为36.4万人,跃居全球第四位。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倾向和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

如何调整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

创造财富、分配财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目标都是指向共同富裕。

那么,在当前情况下,如何造就更多的“富裕”群体?

谁是下一个“富裕”群体?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打造“后富”群体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短板在哪?

等等。

针对以上公众关注的问题,人民论坛杂志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新浪网做了关于“谁是下一个富裕群体”的网络调查,受到网友的极大关注,短短三天时间,共有12078位网友参与。

同时,人民论坛记者还随机采访调查了1220位普通群众。

本次调查总计参与人数13298人。

富裕的标准是什么

——56.5%的受调查者认为,

“有房,有车,有闲钱,有保障”才算富裕

“在当今社会,您认为富裕的标准是什么?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五成多的受调查者认为“有房,有车,有闲钱,有保障”才属于富裕(占总56.5%)。

另有46.7%的受调查者认为“年收入15万以上,有一定数量财产性收入”属于富裕,还有38.7%的人选择“年收入7万以上,看得起病、买得起房、上得起学,不为生计发愁”。

专家表示,所谓富裕是基于人们的需要和享受而言的,如果物质水平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可称之为富裕。

从网友选择的结果来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公众的普遍诉求。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认为,严格地讲,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标准是不存在的。

在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百万、千万财富的人可以称之为富人,但也只占总人口的少数,多数人是拥有比较稳定收入、衣食无忧的所谓“中产阶层”。

网友对“富裕”的理解,似乎更像是一种“中产”的标准。

另外,还有35.4%的受调查者认为“各人要求不同,很难有统一标准”,28.4%的受调查者认为“钱够用就行,主要是精神富足、不空虚”,22.9%的受调查认为“收入10万以上,至少有按揭式住房,有‘三险一金’”。

下一个富裕群体是谁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

“具有市场头脑,深谙经营之道的人”(占总51.8%)、“‘富二代’、‘官二代’等特殊人群”(占总46.8%)、“高学历人士”(占总43.5%)

“您认为现在我们面临哪些好的形势,可以造就更多的富裕群体?

”调查的结果显示:

选择“国内外相对稳定的局势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的占28.0%,选择“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预期”的占24.4%,还有19.3%的受访者选择“社会上人们‘盼富’热情很高、‘求富’愿望很强烈”,而选择“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可以更多地用之于民”的占14.4%。

只有4.5%的受访者选择了“‘先富’群体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条件帮扶其他群体”。

可见,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政策的良好预期,以及致富的愿望远远高于先富带后富的机制。

“你认为下一个‘富裕’群体是谁?

”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具有市场头脑,深谙经营之道的人”(占总51.8%)“‘富二代’、‘官二代’等特殊人群”(占总46.8%)、“高学历人士”(占总43.5%)。

而选择“懂得高新尖技术的人才”的占总39.6%,选择“具有某项特殊技能的人才”的占总37.5%。

选择“公务员”的占总35.3%、“具有某种海外背景的人士”的占总22.6%。

却仅有19.3%的受访者选择了“中产阶层”。

从以上投票结果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来的富裕群体,要么懂得经营之道,要么是知识精英,要么具有一技之长,要么就具有特殊的背景,而且大有百舸争流之趋势。

但对“中产阶层”的认同度较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社会收入分配改革的预期较为缺乏信心。

因此,长期来看,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题中之义。

“成为下一个‘富裕群体’中的一员,你是否抱有很高的预期?

”调查结果显示,37.6%的受调查者认为“不抱什么预期,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另外有39.3%的受调查者表示“正努力奋斗着”,15.5%的受调查者认为“觉得自己完全具备能力”,另有7.6%的受调查表示,“说不清楚”。

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短板

  67.8%的受访者认为,造就更多“富裕群体”关键是“实行公平竞争,消除特权和垄断”

  当问到“您认为打造‘后富群体’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时,67.8%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实行公平竞争,消除特权和垄断”,53.5%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健全法制,保障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另外有49.7%的受调查者选择了“调整分配结构”,有43.9%的受调查者选了“个人的努力和禀赋”。

  专家表示,“实行公平竞争,消除特权和垄断”是后富机制的前提。

凡是人为设定的不利于“多数致富”的特权、特许权、进入壁垒、区域保护、行业垄断、人事禁锢等制度规定,都应当通过改革撤除。

这些壁垒不除,就谈不到公平竞争,就难以造就后富大众。

  青连斌教授告诉人民论坛记者,在一部分人已经率先富裕起来的背景下,先富带后富,使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就不再应该仅仅是一个议题了,更不是时机是不是成熟的问题了,而是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加以推进的实际行动了。

  在国外,富人们依靠道德主动向社会捐赠,并逐渐成立了基金会,从而将“二次分配”拓展到了慈善事业,形成了“三次分配”。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你认为‘先富’带‘后富’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排名第一位的是,“‘先富’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主动帮扶‘后富’”(占总42.6%)。

由此可见,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先富群体做得还远远不够。

  “你认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短板在哪?

”调查结果显示:

73.5%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收入分配体制不能有效地调节贫富差距”、57.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45.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城乡贫富差距大,农民共同富裕还面临许多难题”,选择“东中西区域发展不协调,中西部还有一些地区相对落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贫乏”、“‘先富’带‘后富’的机制不健全”分别占32.3%、27.1%、16.6%。

先富群体通过怎样的途径致富

  40%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国有企业高管”、“民企中经营成功者”、“文体界明星”等都是“先富”群体

  针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现的‘先富群体’,您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哪些类型”这一问题,46.6%的受访者选择了“国有企业高管”,43.2%的受访者选择了“民企中经营成功者”,还有41.5%的人选择了“文体界明星”;另外有32.5%的受访者选择了“政府官员”。

而选择“知识及技术精英”、“专家学者”、“各类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分别为22.4%、21.3%和18.4%。

  专家表示,这个调查结果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富裕群体在各个社会阶层的分布状况。

  “2009年胡润富豪榜中,中国的前1000个的新富家族,其个人家庭资产,至少都超过了7亿人民币。

”“虽然从2002年开始推行国企高管年薪制,规定高管年薪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12倍,但现在这一数字早已被突破。

”人民论坛网网友留言。

  “您认为‘先富群体’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富裕起来的?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资本”(占总58.5%)、“权力”(占总43.4%)、“投机”(占总38.5%),而选择“知识”、“劳动”的只占36.2%和32.3%。

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利用社会转型期的某些不规范状态,依靠事实上的权钱结合,确实富了一部分人。

这恰恰很好地解释了当前中国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仇富”、”仇官”心态的现实。

  据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党校研究室等部门一份联合调查报告的数据,截至2006年3月底,中国内地私人拥有财产(不含在境外、外国的财产)超过1亿元以上的有3220人,其中高干子女占据了相当比例。

而其资产来源,主要是依靠家庭背景的权力资本。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马克告诉人民论坛记者,那些非法致富、凭借权钱交易富起来的群体是后来的事,也是体制改革与完善不到位的产物。

2010年社会分配改革的最大期待

  59.7%的受调查者认为,“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最关键

  “2010年社会分配改革,你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推动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占总65.4%)、“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占总59.7%)、“国家财政分配更多用于民生领域”(占总56.3%)。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健全职工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当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目前不是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少数的富裕阶层,绝大多数的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