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657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docx

金融学论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及效果

 

题目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变化及效果

姓名与学号陈胜辉3100104778

指导教师黄燕君

年级与专业大二国际经济与贸易

所在学院经济学院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变化及效果

陈胜辉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3100104778)

【摘要】:

本文大致总结了我国自1996至今的多种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效果。

其中所涉及的货币政策有: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和利率政策。

本文将着重针对其中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作重点分析。

于此同时,本文还会根据货币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按步分析其效果,包括:

中央银行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从而影响操作目标中的金融变量(短期利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基础货币)的变化,影响中间目标中的金融变量(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贷款量)的变化,最后实现最终目标。

【关键词】:

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最终目标

【第一部分】1996年至2002年

进入到9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动荡,中国也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之后,社会主义能否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强有力的存在,不仅成为了中国人需要思考的政治问题,更是一个需要深思的经济问题。

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形势的土崩瓦解,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蒸蒸日上的发展,成为了我国巨大的隐患。

而在国内,90年代也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的重要阶段。

所以在这个关键的十年,国内经济的走势如何,不仅系关国家的繁荣富强,对世界不同阵营的对抗形势也有深远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GDP是最有说服力的指标。

先来看一下我国从1990至1999年的GDP统计表。

表1我国从1990年至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及结构

年份

总量

增长率%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

18547.9

——

27.1

41.6

31.3

1991

20254.3

9.2

24.5

42.1

33.4

1992

23130.4

14.2

21.8

43.9

34.3

1993

26253.0

13.5

19.9

47.4

32.7

1994

29560.9

12.6

20.2

47.9

31.9

1995

32664.8

10.5

20.5

48.8

30.7

1996

35800.6

9.6

20.4

49.5

30.1

1997

38951.1

8.8

19.1

50.0

30.9

1998

41989.2

7.8

18.4

48.7

32.9

1999

44970.4

7.1

15.8

50.9

33.3

资料来源: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②李金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评析.开放论坛.2001.2

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自1996年往后,我国的GDP增速一直跌到10%一下,与之前的几年相比,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得相对迟缓。

而这,原因是多方面的。

1990年以后,我国国内生产总体形势良好,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

1990—1995年间,平均增长率达11.98%,其中1992、1993、1994三年间,GDP增长率都超过了12%。

特别是1994年,GDP增长率高达14.1%,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达25.1%,经济处于典型的“过热状态”。

然而过高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这一时期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同时增加,财政困难加深,银行信贷规模猛增,货币超经济发行。

而这些因为在1989年第四季度起,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转为刺激经济增长。

央行在1990年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

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更是高涨,争先恐后投入开发区的建设。

经过连续两年的“刺激”,从1991年开始,国民经济从低谷中向上爬升,1992年就迅速到了高点。

对于这样非正常的发展速度,重要政府采用了积极的调控措施,以此来调整金融秩序,控制投资规模,使国民经济能够成功地实现“软着陆”。

1996年,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变化到“适度放松”。

1996年和1997年按货币政策连续3次降息,表明我国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降息表示了要适当改变抽紧银根的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基准贷款利率

时间

一年期%

一至三年%

三至五年%

五年以上%

1996/05/01

10.98

13.14

14.94

15.12

1996/08/23

10.08

10.98

11.70

12.42

1997/10/23

8.64

9.36

9.90

10.53

1998/03/25

7.92

9.00

9.72

10.35

1998/07/01

6.93

7.11

7.65

8.01

1998/12/07

6.39

6.66

7.20

7.56

1999/06/10

5.85

5.94

6.03

6.21

居民储蓄利率变化

时间

一年%

三年%

五年%

1996/05/01

9.18

10.80

12.06

1996/08/23

7.47

8.28

8.28

1997/10/23

5.67

6.21

6.66

1998/03/25

5.22

6.21

6.66

1998/07/01

4.77

4.95

5.22

1998/12/07

3.78

4.14

4.50

1999/06/10

2.25

2.70

2.88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1987/09/01

10

12

2

1988/09/1

12

13

1

1998/03/21

13

8

-5

1999/11/21

8

6

-2

2003/09/21

6

7

1

数据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现在我们可看出,这3次降息出台的时机非常及时,为确保1998年经济增长8%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入1997年,我国经济运行继1996年“软着陆”后,呈现“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态势。

但进入下半年后,以7月2日泰铢贬值为起始的亚洲金融危机迅速扩大蔓延,世界经济增势减缓,贸易和投资受到重大影响。

在极为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方针,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成功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1998年7月1日第五次降息,完全消除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而谋利的可能。

与此同时,这次降息,主要是降低中长期货款利率。

存款利率年均下调0.49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调1.12个百分点。

根据凯恩斯所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包括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所以可以在简单的抽样模型中提出这样函数:

 

1996年以来的5次降息,极大地刺激了社会的货币需求量,估计可减轻企业利息负担2700多亿,使得企业可以在进行投资时,有更大的空间和弹性;而中长期贷款利率的下调,大大降低了固定资产和居民购买住房的成本,使得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踏实的保障。

再看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指标,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而造成的动荡,我国政府在1998年3月21日和1999年11月21日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提供贷款的潜力,保证了贷款供给的充足。

在基础货币H的投放一定之后,准备金率r的大小就决定了整个市场的货币供给。

因为:

 

代表着货币乘数,它与准备金率成反比例关系。

当准备金率降低,则该乘数扩大;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的增加,也就代表着社会投资能力的扩大,从而派生存款和货币供应量就越多。

银根的放松使得市场上流动的资金丰富起来,这也给予了更多的企业家更多发挥自我创造性才华的机会,很多有胆识、有激情的国人看到了政策的变化,所以在90年代后期,中国一度掀起了“下海经商”的热潮。

尽管在1998年,我国收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仍向世人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而且国内还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

内忧外患并没有打垮中国的经济,相反,在这样的挑战和困难之前,政府的几次降息,大大刺激了国民经济的活力,不仅使得中国成功地渡过了难关,并且为今后的发展寻找到了稳健的步伐:

GDP增长“保八”的口号。

【第二部分】2002年至2007年

在快要进入千禧年之时,到1999年底,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20个月负增长,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持续26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持续29个月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9年第4期)。

如果仅从物价下降来看,通货紧缩已毋庸置疑。

更麻烦的是,到1999年底,仍然看不到价格负增长幅度缩小或扭转的迹象,两年来克服通货紧缩的各种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新世纪前两年我国货币政策仍然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

1996年至1999年我国的CPI各月变化表

年份

月份

当月(上年同月=100)

累计(上年同期=100)

年份

月份

当月(上年同月=100)

累计(上年同期=100)

1996

1

109

109

1997

1

105.9

105.9

2

109.3

109.2

2

105.6

105.9

3

109.8

109.4

3

104

105.2

4

109.7

109.5

4

103.2

104.7

5

108.9

109.3

5

102.8

104.3

6

108.6

109.2

6

102.8

104.1

7

108.3

109.1

7

102.7

103.9

8

108.1

109

8

101.9

103.6

9

107.4

108.8

9

101.8

103.4

10

107

108.6

10

101.5

103.2

11

106.9

108.5

11

101.1

103

12

107

108.3

12

100.4

102.8

1998

1

100.3

100.3

1999

1

98.8

98.8

2

99.9

100.1

2

98.7

98.8

3

100.7

100.3

3

98.2

98.6

4

99.7

100.1

4

97.8

98.4

5

99

99.9

5

97.8

98.3

6

98.7

99.7

6

97.9

98.2

7

98.6

99.6

7

98.6

98.3

8

98.6

99.4

8

98.7

98.3

9

98.5

99.3

9

99.2

98.4

10

98.9

99.3

10

99.4

98.5

11

98.8

99.2

11

99.1

98.6

12

99

99.2

12

99

98.6

资料来源:

①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②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面对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能否像抑制通货膨胀那样迅速有效呢?

答案是否定的。

按照货币是外生变量这一现代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前提,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不应该出现通货紧缩,因为中央银行可以随时增加货币供应量。

所以现有的货币政策理论都是对付通货膨胀的,竟然没有对付通货紧缩的理论。

经济现实总是与货币理论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开玩笑。

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并使用了如此多的政策工具,但货币供应量就是增加不多。

中国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

再看历史,才知道人类还没有以货币政策成功对付通货紧缩的先例。

Cover(1992)和Karras(1996)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美国和欧洲18国存在明显的货币政策效果的不对称性。

有人形象地将货币政策比喻为绳子,可以有效地“拉住”经济过热,但却无法“推动”经济增长。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一段时期之后我国政府为对付通货紧缩而采取的行动。

2002年至2007年我国的货币政策

年份

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内容

操作效果

(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等变动情况)

2002

正回购24次,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25%,贷款利率平均下调0.5%

M2同比增长16.8%,M1同比增长16.8%。

比上年末高4.1%;基础货币同比增长11.9%

2003

共发行63期央行票据。

开展59次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8765亿元;9月21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

M2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6%,M1同比增长18.7%,比上年年末高1.9%,基础货币同比增长16.7%,比上年年末增加4.9%

2004

110次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发行10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15072亿元;4月25日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3月25日,再贷款利率增加0.63%,再贴现利率加0.27%

M2余额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回落5%;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26万亿元,上年少增4824亿元;基础货币余额5.9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4.2%

2005

125期央行票据,正回购操作62次,逆回购3次,净回笼基础货币13848亿元;3月17日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到0.99%

M2余额29.9万亿元,同比增长17.6%,M1余额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基础货币余额6.4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年低3.3%

2006

全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3.65万亿元;7月5日、8月15日、11月15日期小幅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各0.5%至9%;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上调0.27%

M2余额34.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比上年低0.6%;M1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比上年高5.7%;基础货币总体增长平稳。

前11个月平均增速为10%

2007

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先后10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至4.5%先后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M2余额40.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M1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高3.5%;扣除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因素后,基础货币增长平稳

2002年至2007年我国货币供应量

年份

M0

M1

M2

数量

与上期相比

数量

与上期相比

数量

与上期相比

2002

17278.03

10.13%

70881.79

18.39%

185006.97

16.87%

2003

19745.99

14.28%

84118.57

18.67%

221222.82

19.58%

2004

20524.17

8.72%

95970.82

14.09%

253207.7

14.46%

2005

24031.67

11.94%

107278.76

11.78%

298755.67

17.99%

2006

27072.62

12.65%

126035.13

17.48%

345603.59

15.68%

2007

30375.23

12.20%

152560.08

21.05%

403442.21

16.74%

2002年至2007年我国货币供应量

数据来源:

①人大经济论坛:

http:

//bbs.pinggu.org/

②国家统计局网站:

③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由上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2002至2007这几年间,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是较为放松的。

历年M0的增长速率在10%左右,M1的增长率在15%左右,M2的增长率也维持在15%左右(除了在2003年,增长速率有一个反常的下滑,估计与当年的SARS的传播有关,从而影响了货币市场的正常运行)。

这说明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时期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只不过针对之间通货紧缩的情况,货币政策显得滞后性较强,并不是一剂强有力的药方。

事实上,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一直是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直到2007年,我国才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第三部分】2008年至今

2008年,国内外形势在逐步发生变化。

国内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加剧,并在2008年9月中旬急剧恶化为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

针对形势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取向从2007年的“稳健”转为“从紧”后,不得不再次改变为“适度宽松”。

这也展现出2008年市场变化的极度复杂和艰险。

自2008年下半年来,我国采用的主要货币真个有:

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2008年9月、10月和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首套住房贷款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约束。

这些政策都体现了中央的倾斜:

增加货币供给,放松银根。

而进入到2010年,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慢慢退却和冷淡,之前力量蓄积已久的通货膨胀的势头逐渐抬升。

通货膨胀率一路飙升,CPI居高不下,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针对市场流通性过剩的形势,人民银行一直不停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至2011年人民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表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21

2011.6.20

(大型金融机构)21.0%

21.5%

0.5%

(中小金融机构)17.5%

18.0%

20

2011.5.18

(大型金融机构)20.5%

21.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0%

17.5%

19

2011.4.21

(大型金融机构)20.0%

20.5%

0.5%

(中小金融机构)16.5%

17.0%

18

2011.3.25

(大型金融机构)19.5%

2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0%

16.5%

17

2011.2.24

(大型金融机构)19.0%

19.5%

0.5%

(中小金融机构)15.5%

16.0%

16

2011.1.20

(大型金融机构)18.5%

19.0%

0.5%

(中小金融机构)15.0%

15.5%

15

2010.12.20

(大型金融机构)18.0%

18.5%

0.5%

(中小金融机构)14.5%

15.0%

14

2010.11.29

(大型金融机构)17.5%

18.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

14.5%

13

2010.11.16

(大型金融机构)17%

17.5%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

14.0%

12

2010.5.10

(大型金融机构)16.5%

17.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

不调整

-

11

2010.2.25

(大型金融机构)16%

16.5%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

不调整

-

10

2010.1.18

(大型金融机构)14.5%

15%15%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

不调整

-

9

2008.12.25

(大型金融机构)15%

14.5%

-0.5%

(中小金融机构)14%

13.5%

-0.5%

8

2008.12.5

(大型金融机构)16%

15.0%

-1.0%

(中小金融机构)15%

14.0%

-2.0%

7

2008.10.15

16.5%16.5

16.0%

-0.5%

6

2008.9.25

17.5%

16.5%

1.0%

16.5%

14.5%

2%(限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17.5%

17.5%

工、农、中、建、交、邮行暂不调整

5

2008.6.25

17.0%

17.5%

1%(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2008.6.15

16.5%

17.0%

4

2008.5.20

16.0%

16.5%

0.5%

3

2008.4.25

15.5%

16.0%

0.5%

2

2008.3.25

15.0%

15.5%

0.5%

1

2008.1.25

14.5%

15.0%

0.5%

资料来源:

人民银行网站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存款准备金率就已经上调了20次,并且无一下调措施。

意图非常明显:

缩小信贷规模,减缓货币流通,刹住通货膨胀的势头。

可非常明显的是,这项措施毫无作用。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便深刻地体会到物价的上涨势头之迅猛。

我们不禁会发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经济规律本身是没有错的。

只是运用规律的人,找错了病因,下错了药方。

其实,我国政府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

把CPI的上涨和通货膨胀完全等同起来。

对于我国近来CPI的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食品价格的上涨。

(贡献比率50%)

农产品与普通的工业产品不一样,其产出不仅周期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

环境的影响。

在经历过2008年的大规模的地震、泥石流、旱涝、大雪等灾害,我国的农副产品产量受到很大打击,所以价格一下子提升起来。

而且农副产品的供应扩大需要无条件地等待其自然周期,所以价格无法降下来。

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农副产品的价格下降完全呈刚性。

(二)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贡献比率20%)

由于根源与美国内部的次贷危机很快波及全球,所以美国不负责任地大量发行美元,

使得美元——这个全球性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大大贬值。

这就使得世界上所有以美元标价的商品——特别是大宗商品的价格的攀升,从而导致国内的商品价格的上升。

(三)流通性过剩,市场流通货币过多(贡献比率30)

(1)2008年,政府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使得大量的财政流向市场。

(贡献比率15%)

(2)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使得美元贬值,所以人民币升值。

国际上有很多热钱以灰色形式流入国内。

例如:

资金通过港澳台商在内陆办厂的形式扎根。

我们再来看政府所采取的“不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是否契合经济现状。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自己拥有的自由资金减少,使得信贷规模减小,社会投资减少,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确实可以达到遏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

(见下图)

然而,这个措施只可以解决上述的原因(三),并且只是部分的解决。

因为政府的财政支出并不会随着银行信贷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国际热钱也不会因此而大量减少。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一个劲儿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不能很好地抑制经济过热的原因。

也就是说,针对这中情况,光是用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还需要使用“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并且再结合适当的财政政策才可以做到药到病处。

【摘要】

李金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评析.开放论坛.2001.2

李建.历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变化与股市.2011.3

陈光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历年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家ChinaFinanci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