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862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docx

消费经济学第三章

第三章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是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制约因素,它主要包括消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们的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消费环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结构,对消费质量的提高,对社会文明的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极大。

本章主要探讨消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内涵,各类消费环境对消费的影响,以及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等。

第一节消费环境概述

1.环境与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是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制约因素,它主要包括消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们的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消费环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结构,对消费质量的提高,对社会文明的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极大。

(1)环境,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也指周围的地方。

(2)消费环境,是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

2.有关消费环境的概念辨析

(1)消费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消费的自然环境是指为人类消费提供空间和其他资源条件的地球的表面层,它是地理地貌、水文气候、野生生物、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总称。

消费的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基于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对自然环境进行不同程度加工、改造所形成的新的环境。

(2)消费的硬环境与软环境。

消费的硬环境一般是指为消费主体在消费消费客体的过程中提供外在物质保障条件的部分,例如消费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相应地,消费的软环境则是指为消费主体在消费消费客体的过程中提供外在非物质保障条件的部分,例如消费的市场环境状况。

(3)消费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与制度环境。

消费的社会环境,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面临的各种社会因素,从广义上说,它包括了消费的文化环境与消费的制度环境。

消费的文化环境,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面临的历史传统、共同价值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观念、思想、精神风貌等文化制约因素。

消费的制度环境,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面对的制度约束或便利,或者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对消费者的影响,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国家的方针、政策等。

 

讨论:

消费的自然环境与消费的生态环境可否等同?

(生态环境,即吻合生物的生理特性与生活习惯、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外在条件)

 

第二节消费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地球的表面层,如水、光、热、岩石、土壤等等,它是地理地貌、水文气候、野生生物、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总称。

自从有了人,它们就成为人类消费的环境。

有人把自然环境也叫作生态环境,我们认为这是不妥当的。

因为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主体(人类作为生物主体的一种,也包括在内)的生存环境,这一生存环境包括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因此,自然环境是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其全部内容,二者是不能相互等同的。

1.自然环境对消费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具有极端重要性;

人们的消费需要体系中包括生态需要。

生态需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需要,也是很重要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自然环境对满足人们的这种生态需要、提高消费质量具有极端重要性。

大自然是人类消费资料的主要来源。

消费的自然环境对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自然禀赋决定着对消费对象的偏好;

②自然资源对生产力的作用,决定着对消费对象的供给水平和加工程度;

③自然环境保护的程度决定消费对象的可持续提供;

④自然环境好坏决定着消费的质量高低。

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将危及消费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2)自然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消费质量的提高。

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表现是:

①森林面积不断缩小,采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

据统计,亚洲森林资源面积每年减少470万公顷,非洲森林资源每年砍伐370万公顷,巴拿马热带森林覆盖率已从40年代的65%降到今天的20%。

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40公顷森林被砍或被火灾烧毁,每年有1700万公顷森林从地球上消失。

②随之而来的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

目前,全球1/3的陆地面积已成为沙漠或正在沙漠化。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草原总面积的14.4%发生退化和沙化,沙漠化土地已占全国土面积的13.3%。

黄河年输沙量16亿吨;长江每年带入东海的泥沙也在5亿吨以上。

③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害、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世界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姑且不说,只看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情况。

当绿树覆盖喜马拉雅山脉时,孟加拉国每隔50年才有一次严重水灾,而现在每隔4年就要遭受一次大水灾。

我国近年来也水灾频频,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扬沙及沙尘暴天气。

④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不断加剧。

全世界每年的污水排放量在5000亿立方米以上,造成河川、湖泊、海洋约6亿立方米的水体污染。

世界上有25%的人缺少清洁饮用水。

我国73%的河段和50%以上的城市饮用水水源、19%的淡水资源受到污染,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我国大中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噪声均大大超过法定标准,其中多数交通干线噪声通过60分贝时间达12小时。

有的城区1天中噪声超过标准时间竟达21小时。

全球大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和氮的氧化物、飘尘的含量正在增加,每年有害气体排放量达50亿吨之多,大气圈臭氧层明显变薄,出现臭氧空洞。

酸雨范围不断扩大,欧洲、北美和我国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

⑤气候变暖。

近年来,全球每年有100亿吨二氧化碳无情地向大气中排放,使地表气温上升,气候变暖。

据统计,过去130年中最热的10个年份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连续出现8个暖冬。

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导致消费质量下降,严重威胁人的生存和发展。

大气臭氧层耗损导致皮肤癌增加;森林减少造成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发,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水作为生命之源,被污染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气候变暖使不少疾病在蔓延和复发;噪声和空气污染使人类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等等。

因此,积极培育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提高消费环境的质量,是当代消费者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2.立足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培育优美的自然环境

(1)必须强化全民环保意识。

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就要加强环保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要把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落实到教育体系和教育计划之中,变成全民的具体行动。

(2)加强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治理已污染的环境。

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包括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治理、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坚决落实“预防为主”、“污染者负担”、“强化环境管理”等基本政策。

坚决落实早已制定的《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等,使行动计划变为千百万人的具体行动。

(3)要加强绿化,培育绿色的消费环境。

要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大地,提高森林覆盖率,从源头上保持良好的空气、水、土,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是一项基础工程。

一般来说,城市人均绿地面积需要20平方米左右,其中公共绿地10—14平方米。

世界许多大中城市都从多方面保护和培育绿色环境,新加坡等城市还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的改造和扩建都重视公共绿地建设。

广大的农村也要建设成为一个绿树成荫、绿意盎然的消费环境,使人们能够享受大自然的丰厚赐予,提高消费质量。

(4)必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开拓生态消费品。

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其他生态产业,形成生态化产业体系,开发生态消费品。

企业要掌握绿色产品的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及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规定及变化,将环境与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实行“清洁生产”。

这样才能提高绿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保护和培育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消费的社会环境

消费的社会环境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面临的各种社会因素。

任何人的消费,都无法脱离社会。

马克思说:

“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1]消费者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消费者的各种集体。

每一个消费者在消费时,其实都处于不同的集体或团体之中。

从广义上来说,消费的社会环境中还包括消费的文化环境和消费的制度环境。

1.社会环境对消费的影响

(1)消费的大社会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作用,而且对两个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风气、秩序、社会治安等都直接与消费活动相关。

社会风气好、社会秩序好、人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讲文明礼貌,就会大大提高消费质量。

如果社会风气不好,犯罪率高,人们就会没有安全感、舒适感,就不能开展正常的消费活动。

(2)消费的文化环境对消费欲望的产生、消费行为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对消费的影响表现在:

①宗教信仰。

一旦形成就易被后人沿袭继承,形成一种模式,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

②价值观念。

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③消费习俗。

③消费习俗作为人们历代传递下来的一种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对消费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健康的消费习俗,有利于正确、主动地引导健康的消费,表达人们美好的心灵、良好的祝愿、奋发向上的情感。

而庸俗的消费习俗要进行纠正,使之能健康地发挥引导消费的作用。

④道德规范。

不同的道德规范决定人们不同的交往行为,决定不同的家庭模式和消费方式。

(3)制度环境的存在对消费起了重要制约和引导作用。

①经济制度促进或制约着消费。

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压抑消费,注重积累的制度。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种促进消费,注重通过消费需求满足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

②政治与法律制度为消费提供安全的环境。

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包括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运行,保护企业竞争,打击假冒伪劣,保障消费者权益和社会的长远利益,都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

③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消费压抑或鼓励。

我国正积极改革原计划经济体制下抑制消费的政策,变为鼓励消费政策。

国家还对精神文化消费、绿色消费、旅游消费、假日消费、教育消费等,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促进消费的发展。

2.立足经济文化一体化,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

(1)要用高层次的文化意识端正人们的价值导向,培养优良的社会机体,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为了从文化的表层深入到深层文化的建设中去,从根本上解决价值观、解决价值导向的问题,

(2)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环境;

市场具有比较强烈的自发性,人们也容易出现一些非理性行为。

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思想仍有相当影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常会乘机而入。

消费世界化,国外的消费品和消费文化产品不断涌入,西方的消费倾向、消费风气也不断引进,在泥沙俱下、良莠混杂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出现一些非理性行为,容易出现一些非理性消费,有的甚至走入误区。

这就要加强法制建设,净化市场,包括精神文化市场。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要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制裁和打击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们消费的文明程度。

(3)引导人们不断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不断优化消费结构;

要引导人们充分认识文化消费的重大作用,自觉地优化消费结构,提高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

当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迅猛发展,并大量地渗透于消费领域,将使人们的消费发生巨大的变化,不断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

消费中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提高了,就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社会进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4)加强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和基层社会组织建设。

要继续加强城市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它们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

在城市建设中,要配套搞好公共文化设施。

大中城市应重点建设好图书馆、博物馆,有条件的还应建设科技馆。

县、乡应主要建设综合性的文化馆、文化站。

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

 

第四节消费环境与消费质量

1.消费环境是衡量消费质量的重要内容

任何消费活动,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

消费主体(消费者)、消费客体(消费品和劳务)和消费环境。

任何人(消费主体)的消费,都是在一定的消费环境中对消费客体进行消费的过程。

消费质量就是反映三者的结合中所产生的消费的质的规定性,反映消费者需要的满足程度。

它反映消费主体的质量、消费客体的质量和消费环境的质量。

三者质量高,结合得较好,消费质量就较高;否则,消费质量就较低。

2.在全面小康进程中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1)保护和培育优美的自然环境工作一刻也不放松;

经营者应当首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提高商业信用,不生产、不销售有悖科学消费要求的商品,不提供有悖科学消费要求的服务,努力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充分履行警示、说明义务,确保消费安全。

经营者应当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在不涉及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及时、全面、准确地告知消费者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做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为消费者做出科学的消费选择提供条件,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放心的消费环境。

(2)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营造中持续用力;

经营者应当首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提高商业信用,不生产、不销售有悖科学消费要求的商品,不提供有悖科学消费要求的服务,努力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充分履行警示、说明义务,确保消费安全。

经营者应当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在不涉及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及时、全面、准确地告知消费者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做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为消费者做出科学的消费选择提供条件,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放心的消费环境。

(3)经营者要给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抓好重点领域消费环境的治理。

要抓好重点领域消费环境的治理。

一要强化农村消费环境建设。

健全规范农村基层维权网络,努力使消费维权力量向最薄弱的农村消费者倾斜。

二要推进食品放心消费工程。

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和食品放心工程建设,从源头把关并加强全过程监控,确保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干净、吃得安全。

三要深化服务消费环境治理。

积极参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的涉及广大消费者切身利益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听证。

推进保险、银行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实现,打破公共服务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四要大力改善家用轿车、商品住宅消费环境。

继续认真清理有关抑制汽车、住宅消费的政策,完善鼓励这些重量级消费品的消费制度。

复习思考题:

1.试释消费环境的内涵。

2.消费环境是如何影响消费质量的?

3.谈谈全面小康进程中应如何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第三章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是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制约因素,它主要包括消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们的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消费环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结构,对消费质量的提高,对社会文明的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极大。

本章主要探讨消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内涵,各类消费环境对消费的影响,以及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等。

第一节消费环境概述

1.环境与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是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制约因素,它主要包括消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们的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消费环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结构,对消费质量的提高,对社会文明的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极大。

(1)环境,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也指周围的地方。

(2)消费环境,是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

2.有关消费环境的概念辨析

(1)消费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消费的自然环境是指为人类消费提供空间和其他资源条件的地球的表面层,它是地理地貌、水文气候、野生生物、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总称。

消费的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基于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对自然环境进行不同程度加工、改造所形成的新的环境。

(2)消费的硬环境与软环境。

消费的硬环境一般是指为消费主体在消费消费客体的过程中提供外在物质保障条件的部分,例如消费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相应地,消费的软环境则是指为消费主体在消费消费客体的过程中提供外在非物质保障条件的部分,例如消费的市场环境状况。

(3)消费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与制度环境。

消费的社会环境,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面临的各种社会因素,从广义上说,它包括了消费的文化环境与消费的制度环境。

消费的文化环境,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面临的历史传统、共同价值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观念、思想、精神风貌等文化制约因素。

消费的制度环境,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面对的制度约束或便利,或者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对消费者的影响,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国家的方针、政策等。

讨论:

消费的自然环境与消费的生态环境可否等同?

(生态环境,即吻合生物的生理特性与生活习惯、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外在条件)

 

第二节消费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地球的表面层,如水、光、热、岩石、土壤等等,它是地理地貌、水文气候、野生生物、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总称。

自从有了人,它们就成为人类消费的环境。

有人把自然环境也叫作生态环境,我们认为这是不妥当的。

因为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主体(人类作为生物主体的一种,也包括在内)的生存环境,这一生存环境包括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因此,自然环境是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其全部内容,二者是不能相互等同的。

1.自然环境对消费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具有极端重要性;

人们的消费需要体系中包括生态需要。

生态需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需要,也是很重要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自然环境对满足人们的这种生态需要、提高消费质量具有极端重要性。

大自然是人类消费资料的主要来源。

消费的自然环境对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自然禀赋决定着对消费对象的偏好;

②自然资源对生产力的作用,决定着对消费对象的供给水平和加工程度;

③自然环境保护的程度决定消费对象的可持续提供;

④自然环境好坏决定着消费的质量高低。

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将危及消费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2)自然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消费质量的提高。

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表现是:

①森林面积不断缩小,采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

据统计,亚洲森林资源面积每年减少470万公顷,非洲森林资源每年砍伐370万公顷,巴拿马热带森林覆盖率已从40年代的65%降到今天的20%。

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40公顷森林被砍或被火灾烧毁,每年有1700万公顷森林从地球上消失。

②随之而来的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

目前,全球1/3的陆地面积已成为沙漠或正在沙漠化。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草原总面积的14.4%发生退化和沙化,沙漠化土地已占全国土面积的13.3%。

黄河年输沙量16亿吨;长江每年带入东海的泥沙也在5亿吨以上。

③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害、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世界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姑且不说,只看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情况。

当绿树覆盖喜马拉雅山脉时,孟加拉国每隔50年才有一次严重水灾,而现在每隔4年就要遭受一次大水灾。

我国近年来也水灾频频,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扬沙及沙尘暴天气。

④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不断加剧。

全世界每年的污水排放量在5000亿立方米以上,造成河川、湖泊、海洋约6亿立方米的水体污染。

世界上有25%的人缺少清洁饮用水。

我国73%的河段和50%以上的城市饮用水水源、19%的淡水资源受到污染,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我国大中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噪声均大大超过法定标准,其中多数交通干线噪声通过60分贝时间达12小时。

有的城区1天中噪声超过标准时间竟达21小时。

全球大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和氮的氧化物、飘尘的含量正在增加,每年有害气体排放量达50亿吨之多,大气圈臭氧层明显变薄,出现臭氧空洞。

酸雨范围不断扩大,欧洲、北美和我国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

⑤气候变暖。

近年来,全球每年有100亿吨二氧化碳无情地向大气中排放,使地表气温上升,气候变暖。

据统计,过去130年中最热的10个年份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连续出现8个暖冬。

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导致消费质量下降,严重威胁人的生存和发展。

大气臭氧层耗损导致皮肤癌增加;森林减少造成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发,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水作为生命之源,被污染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气候变暖使不少疾病在蔓延和复发;噪声和空气污染使人类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等等。

因此,积极培育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提高消费环境的质量,是当代消费者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2.立足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培育优美的自然环境

(1)必须强化全民环保意识。

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就要加强环保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要把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落实到教育体系和教育计划之中,变成全民的具体行动。

(2)加强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治理已污染的环境。

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包括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治理、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坚决落实“预防为主”、“污染者负担”、“强化环境管理”等基本政策。

坚决落实早已制定的《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等,使行动计划变为千百万人的具体行动。

(3)要加强绿化,培育绿色的消费环境。

要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大地,提高森林覆盖率,从源头上保持良好的空气、水、土,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是一项基础工程。

一般来说,城市人均绿地面积需要20平方米左右,其中公共绿地10—14平方米。

世界许多大中城市都从多方面保护和培育绿色环境,新加坡等城市还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的改造和扩建都重视公共绿地建设。

广大的农村也要建设成为一个绿树成荫、绿意盎然的消费环境,使人们能够享受大自然的丰厚赐予,提高消费质量。

(4)必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开拓生态消费品。

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其他生态产业,形成生态化产业体系,开发生态消费品。

企业要掌握绿色产品的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及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规定及变化,将环境与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实行“清洁生产”。

这样才能提高绿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保护和培育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消费的社会环境

消费的社会环境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面临的各种社会因素。

任何人的消费,都无法脱离社会。

马克思说:

“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1]消费者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消费者的各种集体。

每一个消费者在消费时,其实都处于不同的集体或团体之中。

从广义上来说,消费的社会环境中还包括消费的文化环境和消费的制度环境。

1.社会环境对消费的影响

(1)消费的大社会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作用,而且对两个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风气、秩序、社会治安等都直接与消费活动相关。

社会风气好、社会秩序好、人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讲文明礼貌,就会大大提高消费质量。

如果社会风气不好,犯罪率高,人们就会没有安全感、舒适感,就不能开展正常的消费活动。

(2)消费的文化环境对消费欲望的产生、消费行为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对消费的影响表现在:

①宗教信仰。

一旦形成就易被后人沿袭继承,形成一种模式,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

②价值观念。

生活在不同社会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