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8887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四年级文档格式.docx

(a+b)×

c+b×

c

6.类似于乘法分配律的简便公式;

(a-b)×

c-b×

(a+b)÷

c=a÷

c+b÷

(a-b)÷

c-b÷

7.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另两个数的和。

这叫做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

8.在一个带有括号的算式中,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发生改变。

a+(b+c)=a+b+c 

a+(b-c)=a+b-c

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发生了变化,“+”变“-”,“-”变“+”。

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a-(b-c)=a-b+c

9.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另两个数的积。

这时除法的运算性质。

10.在一个带有括号的算式中,括号前面是“×

”,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发生改变。

c)=a×

(b÷

括号前面是“÷

”,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发生了改变。

c)=a÷

12. 

另两种简便方法:

(1) 

把一个因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25×

12

=25×

(4×

3)

=(25×

4)×

3

=100×

=300

(2) 

把一个因数改写成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和运算。

12×

25

=12×

(100÷

4)

100÷

4

=12÷

100

=3×

=300

第四单元知识点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小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小数。

2.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3.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 

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5. 

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用三位小数表示……

6. 

小数的读法:

(1)先读整数部分,再读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2)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3)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7.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8.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0.70=0.7 

105.0900=105.09(这是小数的化简)

又如: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0.200 

4.08=4.080 

3=3.000(这是改写小数)

9.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十分位上的数;

十分位上的数相同,比较百分位上的数;

百分位上的数相同,比较千分位上的数……

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1)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

(2)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

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11.把量和单位名称合起来的数叫名数。

12.单名数:

只带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

4千米、0.8吨、15.38元……

13.复名数: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的名数。

20元5角8分 

5吨600克……

14.名数改写的规律:

先找进率;

再看是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还是是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

最后移动小数点。

口诀如下:

(1)高到低,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移几位,看进率。

1.32千克=(1320 

)克 

(58)厘米=0.58米

1千克=1000克 

1米=100厘米

高→低 

低←高

1.32×

1000=1320克 

0.58×

100=58厘米

(2)低到高,用除法,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7450米=(7.45)千米 

(9.02)吨=9020千克

1千米=1000米 

1吨=1000千克

低→高 

高←低

7450÷

1000=7.45千米 

9020÷

1000=9.02吨

15.求小数的近似数,可用“四舍五入”法。

16.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7.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

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千分位,看万分位上的数……。

然后根据“四舍五入”法进行取舍。

9.953≈10 

(保留整数) 

9.953≈10.0 

(保留一位小数)

9.953≈9.95 

(保留两位小数)

23.4395≈23.440 

(保留三位小数)

18.1.0比1精确。

保留的位数越多,数就越精确。

19.如何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方法一:

把已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进行化简后,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万字。

方法二:

(1)先找万位;

(2)在万位后面点“.”;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化简;

(4)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万字;

(5)如果有单位名称一定照抄过来。

20.如何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把已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进行化简后,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亿字。

(1)先找亿位;

(2)在亿位后面点“.”;

(4)在数的末尾加写一个亿字;

注:

对于改写的方法,同学们灵活掌握。

21.下列各数中的“6”分别表示什么?

6.32(表示6个一) 

0.6(表示6个十分之一) 

0.86(表示6个百分之一)

62.32(表示6个十) 

3.416(表示千分之一)

22.三位小数一定小于四位小数。

)例如:

1.003﹥0.5678

23.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应该是去掉小数末尾的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24.小数就是比1小的数。

10.1﹥1

25.近似数是0.5的两位小数有5个。

近似数是0.5的两位小数有9个,分别是:

0.45、0.46、0.47、0.48、0.49、0.51、0.52、0.53、0.54。

(先看百分位上的数,再利用“四舍五入”法。

26.近似数4.0与精确数4.0末尾的0都可以去掉。

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27.小数的位数越多,数就越大。

28.小数都比自然数小。

29.整数都大于小数。

30.0.4与0.6之间的小数只有一个。

)因为0.4与0.6之间的小数有无数个。

31.近似数是6.50的三位小数中,最大是(6.504),最小是(6.495)。

方法:

求最大近似数时,一定比6.50大,千分位上的数必须“舍”,也就是千分位上只能是1、2、3、4,其中最大的数是4,所以近似数是6.50的三位小数中,最大是6.504。

求最小的近似数时,一定比6.50小一个计数单位(本题少一个0.01,也就是6.49),这时千分位上的数必须“入”,千分位上只能是5、6、7、8、9,其中最小的数是5,所以近似数是6.50的三位小数中,最小是6.495。

第五单元知识点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有3条高,3个底。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8. 

快速判断任意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看两条较短的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

9.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10.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11.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13.三角形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13.三角形按边分:

普通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14.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按边)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按角)

15.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课本83页三角形集合图。

16.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7.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18.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19.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都是60度。

20.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21.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相交于一点形成的夹角是顶角;

两腰与底相交形成的两个夹角是底角。

(P84图)

2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3.多边形的内角和=180度×

(多边形的边数-2)

24.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25.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

26.最少用2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最少用3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腰梯形。

最少用2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菱形。

27.无论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

28.把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29.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30.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31.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因为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3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因为等腰三角形中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33.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不相等的。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34.一个钝角三角形里最多有两个钝角。

因为任意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如果有两个钝角或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和就大于了180度,根本拼不成三角形。

35.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因为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6.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因为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37.由三条线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8.三角形的底越长,这条底边上的高就越短。

(√)

39.一个三角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就再不发生变化。

40一个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因为每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

4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

42.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一定是正三角形。

43.0.15时=15分(×

)因为每相邻两个时间单位的进率不是100。

44.0.3与0.30的大小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计数单位也不同。

45.四个完全一样的正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第六、七单元知识点

1.小数加、减法应注意: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2)从最低位算起;

(3)得数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2.在小数减法中,如果被减数是整数,一般要补齐小数部分,补几位,看减数。

20-1.86,列竖式时应写成:

20.00

-1.86

3.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4.关于解决小数中人民币的问题,如没有特殊要求,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5.条形统计图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6.在折线统计图中,所画的线段越接近垂直(或线段越长)说明上升(或下降)的越快;

所画的线段越接近水平(或线段越短),说明变化得越小。

如果观察不出折线统计图的趋势来,只好计算后再作比较。

7.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反映变化趋势。

第八单元知识点

两端都栽时,棵树总比间隔数多一

全长÷

每段长+1=棵树

(棵树-1)×

每段长=全长

(棵树-1)=每段长

两端都不栽时,棵树总比间隔数少一

每段长-1=棵树

(棵树+1)=每段长

(棵树+1)×

在封闭图形上植树时,棵树等于间隔数

每段长=棵树

棵树×

棵树=每段长

在一端植树与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相似。

关于植树问题给孩子们的建议:

(1)认真读题,认清这是哪一种植树问题。

(2)学会把一些数学问题转化为植树问题。

剪绳子、锯木头、俩建筑物之间栽树都是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

走楼梯、时钟报时、车站的站点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

(3)然后分清已知条件和问题,套公式。

(当然理解是基础)

(4)注意隐藏的已知条件,例如:

公路的两侧、方阵……

(5)无论是哪一种植树问题,平均分成的份数就是所谓的间隔数。

(6)植树问题的关键是高清各种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7)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植树问题,或是犯糊涂时,借助画图,有时候画图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5.关于120页例3这类题,知道最外层每边上的个数,(这个图形一定是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求最外层的总数量,策略有三

(1)模拟两边都栽:

每边上的个数×

边数-角的个数

(2)模拟两边都不栽:

(每边上的个数-2)×

边数+角的个数

(3)模拟一边栽一边不栽:

(每边上的个数-1)×

边数

本道题认真看看棋盘图,帮助我们理解掌握。

如果是在长方形上摆,就模拟120页第2副图,上下两边摆,左右两边不摆。

6.关于121页做一做第1题,知道最外层的总数量,(这个图形一定是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求每条边上的个数,策略有三

(1)模拟一边栽一边不栽:

最外层的总数量÷

边数+1

(2)模拟两边都栽:

(最外层的总数量+角的个数)÷

(3)模拟两边都不栽:

(最外层的总数量-角的个数)÷

边数+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知识点

四则运算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

字母表示:

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a+0=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a-0=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a-a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

a(a≠0)= 

7、0÷

0得不到固定的商;

0得不到商.

位置与方向:

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或者绘制物体的具体地点。

(比例尺、角的画法和度量)

注意:

1、比例尺2、正北方向3、角的画法

2、位置间的相对性。

会描述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观测点的确定)

3、简单路线图的绘制。

4.地图的三要素:

图例、方向、比例尺。

5.确定方向时:

A、先确定观测点

(1)从那里出发,那里就是观测点。

(2)“在”字后面的为观测点。

B站在观测点来看方向。

①东偏南25°

(标25°

的那个角就靠近东)

   ②西偏北35°

(标35°

的那个角就靠近西)

6.描述路线和绘路线图时:

只有一条线,所作的线是首尾相连的。

7.常用的八个方位: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

165 

93 

35=93 

(165 

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2、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 

)×

=a×

(b×

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125×

78×

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b×

(a-b)×

c=a×

c-b×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

(a-b)×

=a×

c+b×

②类型二:

=(ab)×

=(a-b)×

③类型三:

99+a 

b-a

(991) 

(b-1)

④类型四:

99 

102

(100-1) 

(1002)

100-a×

100a×

2

三、简便计算

1.连加的简便计算:

①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

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

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2.连减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106-26-74=106-(2674)

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106-(2674)=106-26-74

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

12338-23=123-2338 

146-7854=14654-78

4.连乘的简便计算:

使用乘法结合律:

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 

25与4;

125与8 

125与80 

看见25就去找4,看见125就去找8;

5.连除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

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

(可以先乘,也可以先除)

27×

13÷

9=27÷

13

四、连除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

1、常见乘法计算:

4=100 

125×

8=1000

2、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