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9062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

5.下列关于制备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鸟类的红细胞不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

B.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不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

C.选取的材料最好是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的细胞

D.制备出的细胞膜中,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6.某细胞对氨基酸、钠离子、葡萄糖和氧气的吸收方式的比较结果见下图所示,其中细胞膜内外浓度情况未标出。

已知细胞膜上的“○、◇”为载体蛋白,氨基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该细胞。

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载体蛋白运输的物质可能不止一种

B.葡萄糖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氧气进入该细胞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

D.氨基酸可逆浓度进入该细胞且不消耗能量

7.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性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8.下列关于酶和ATP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②酶能降低化学反应过程的活化能③人体酶只在内环境中起作用

④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⑤ATP合成常伴随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⑥葡萄糖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可以产生大量的ATP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9.下列关于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2O,产生少量的ATP

B.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产生H2O,同时生成大量的ATP

C.暗反应阶段既有C5的生成又有C5的消耗

D.光合作用过程中既有[H]的产生又有[H]的消耗

10.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②③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不同

B.①②③三个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②③

C.③过程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没有变化

D.与甲相比,乙中细胞的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11.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

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C.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B和Bb的频率均逐渐增加

D.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

12.一对夫妇其中一人为血友病患者,下列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的思路正确的是()

A.若患者是妻子,需对女儿进行基因检测

B.若患者是妻子,需对儿子与女儿都进行基因检测

C.若患者是丈夫,需对儿子与女儿都进行基因检测

D.若患者是妻子,需对儿子进行基因检测

13.下列关于人体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的元素组成是C、H、O、N、P等

B.端粒是位于每条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

C.减数第一次分裂中交叉互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位于X、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始终与性别有关联

14.右图为真核细胞细胞核中某基因的结构及变化示意图(基因突变仅涉及图中1对碱基的改变)。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R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参加转录过程,能催化mRNA的形成

B.该基因1链中的每个磷酸基团都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接

C.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小,而(A+G)/(T+C)的值不变

D.基因复制过程中1链和2链均为模板,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基因中遗传信息一般相同

15.下列关于遗传的分子基础和细胞基础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间期RNA聚合酶可结合在DNA上催化相应化学反应

B.色盲男性的次级精母细胞中色盲基因的数目为0个或1个

C.被某些致癌病毒感染的细胞内会发生遗传信息由RNA流向DNA的现象

D.白化病实例体现了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16.2017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控制机制,他们研究发现,果蝇中的period基因有活性时转录并翻译出PER蛋白。

另一种timeless基因也参与了调控,夜晚,该基因表达的TIM蛋白与细胞质中累积的PER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核抑制period的活性,形成了昼夜节律,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题干信息可推测,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B.机体对生物节律的控制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PER和TIM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核孔对大分子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D.控制TIM合成的timless基因突变后,个体将可能无法感知外界环境的昼夜周期变化

17.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几项()

①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

②含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④基因型为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⑤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是单倍体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18.家蚕的2号染色体(属于常染色体)分布有基因S(黑缟斑)和s(无斑)、基因Y(黄血)和y(白血)。

假定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用X射线处理蚕卵后发生了图中所示的变异,具有该变异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子代中:

黑缟斑白血∶无斑白血=2∶1。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X射线照射后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缺失杂合体和缺失纯合体的存活率相同

C.具有甲图基因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有3种基因型

D.乙图的家蚕减数分裂时,含S的染色体区段与含s的染色体区段正常发生联会配对

1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以种群为研究单位

C.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

D.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20.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关于血浆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表述正确的是:

(  )

A.降低、CO2、NaHCO3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NaHCO3D.升高、乳酸、NaHCO3

21.下图为人体内环境中三种主要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

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中含有血红蛋白、二氧化碳和葡萄糖

B.乙中可能有抗体、神经递质和激素

C.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比甲高

D.甲、乙、淋巴的转化均需跨膜进行

22.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3.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

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C.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D.有些刚被救出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24.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相关科学史,正确的是(  )

A.沃泰默以狗为实验对象设计生理学实验发现了促胰液素

B.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的增加

C.促胰液素通过消化道作用于胰腺

D.胰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5.下图表示反射弧结构。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C.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是单向的D.剪断②后刺激④处,⑤发生的反应属于反射

26.下图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X代表血糖,则正常人的平均含量为80-120g/L

B.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a→b段出现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C.若X代表CO2,则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在b、d时最兴奋

D.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与负反馈调节有关

27.有关下丘脑受损引起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发生变化②体温调节发生变化③血糖含量发生变化④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⑤免疫能力下降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2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B.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

C.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

29.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或细胞间的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

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当e被切断时,刺激a,机体将没有感觉

B.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都具有抑制作用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能发生于细胞核中

D.如果该图为细胞免疫过程,则a为吞噬细胞,b为浆细胞,c为靶细胞

30.下列图中,图甲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

图丙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

下列实验现象及解释合理的是(  )

A.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是由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造成的

B.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丙中B浓度

C.图乙茎3、茎4处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位于图丙中的C点之前和之后

D.图乙根1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根2处,所以幼苗根将呈现向地生长现象

31.在农业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进行田间除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或现象相似的一组是(  )

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枝条的形态学下端B.茎的背地性生长

C.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D.除去发育的种子,子房发育停止

32.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刚摘下的青柿子熟化可采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

B.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使其增产

C.连续阴雨,通过喷洒NAA可防止小麦减产

D.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作用时间长

3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

B.性别比例在生殖前期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大

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

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

34.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

C.演替过程中,各种群数量多呈S型增长

D.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土壤中植物种子等繁殖体的存留状况

35.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坐标系中的曲线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曲线,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若1和2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交点处种群密度最大

B.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C.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曲线

3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杀灭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合理使用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且通过相互传递而发挥作用

37.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人体所有的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

B.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

C.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

D.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零

3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校园老鼠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老鼠身上的标记物脱落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方格内和压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酵母菌计数时,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

39.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很多省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管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此举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0.稻田生态系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拟水狼蛛与这两种害虫在生存空间上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第Ⅱ卷

二、简答题(共40分)

41.(8分)用高速离心机打碎小球藻细胞,获得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离体叶绿体,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中可以利用的原理对叶绿体中的色素进行提取,采用对色素进行分离。

(2)实验A中离体的叶绿体能合成糖类,碳酸氢钠溶液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若要使该实验中没有糖类产生,烧杯中液体应改为______________。

(3)若要使实验B中离体的叶绿体内糖类合成速度明显加快,在光照和CO2条件不变且适宜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4))若要使实验C中离体的叶绿体产生糖类,锥形瓶内至少应加入________和________。

(5)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小球藻作实验材料,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最终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H2O;

科学家卡尔文用14C标记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卡尔文循环途径。

以上科学家在实验中共同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技术。

42.(8分)某多年生植物的高茎和矮茎由等位基因A、a控制,红花和白花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某高茎红花植株自交的子一代中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5∶3∶3∶1。

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通过受精作用得到的各种基因型的受精卵均能正常发育。

为研究子一代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有人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

亲本产生的AB雄配子不能受精;

假说二:

亲本产生的AB的雌配子不能受精。

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植株为材料,设计测交实验分别证明两种假说是否成立。

(写出简要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

a.支持假说一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是:

b.支持假说二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是:

43.(8分,每空1分)回答有关植物激素调节问题。

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

左图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下该幼苗各器官的生长效应,右图表示水平放置且顶芽优先生长的幼苗,各器官或部位用编号指代。

⑴左图中,在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对幼苗_______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能够同时促进茎和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mol/L。

⑵右图中①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左图中的______点,②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左图中的______点。

⑶若右图中③的生长素浓度在B点,则④的浓度在左图中的______点左右。

为了促进④的生长,可采取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

⑷除生长素外,对植物生长、细胞伸长、分裂分化具有促进作用的植物激素有___(多选)。

A.乙烯B.赤霉素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

⑸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如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涂在没有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获得_____。

44.(8分,每空1分)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图中字母表示所含的能量。

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图甲中包括__________条食物链,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A表示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

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若从c、e、g、h、i中选择若干字母,用式子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则应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8分)

油菜籽中蛋白质和油脂的相对含量,与酶1和酶2对共同底物丙酮酸的竞争有关。

酶1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酶2促进油脂的合成。

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对油菜进行改造,以得到含有基因A的油菜,流程图如下。

请据图作答:

(1)上述过程中运用的生物工程技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从基因文库中获取、____________或人工化学合成等方法,都可获取目的基因A。

(3)过程

中要防止杂菌污染的原因是:

(2分)通过过程

得到的油菜植株中,所有细胞__________(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含有基因A,原因是(2分)

(4)已知转录时基因A的模板链与酶1基因的模板链互补。

相对普通油菜,含基因A的油菜籽粒油脂含量显著提高,其机理可能是基因A转录的mRNA与酶1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阻碍了酶1基因的__________过程,降低了酶1含量,酶2对丙酮酸的竞争增强,促进了油脂合成。

 

生物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DDAB6─10.DCAAD11─15.DCCBB16─20.ACBDB

21─25.BBCDC26─30.DCCBB31─35.CCDAC36─40.DCBCB

二.非选择题

41.(8分,每空1分)

(1)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纸层析法

(2))提供CO2 氢氧化钠溶液(碱液)

 (3)适当提高温度 (4)ATP [H] (5)同位素示踪

42.(8分)

(1)遵循(1分)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1分)

(2)a.以亲本高茎红花为父本与子一代矮茎白花测交,子代出现高茎白花:

矮茎白花:

矮茎红花=1:

1:

1(或子代仅未出现高茎红花),则支持假说一。

(3分)

b.以亲本高茎红花为母本与子一代矮茎白花测交,子代出现高茎白花:

1(或子代仅未出现高茎红花),则支持假说二(3分)

43.(8分,每空1分)

(1)茎  10-10~10-6mol/L(或小于10-6)

(2)E  F  (3)D 去除顶芽(4)BD(5)无籽番茄

44.(8分,每空1分)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5  捕食和竞争

(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3)c+e+g+h+i

45.(8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转基因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分)

(2)利用PCR技术扩增(1分)

(3)杂菌会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还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2分)

不一定(1分)农杆菌不一定感染外植体的每个细胞,从而使每个细胞的染色体不一定都整合了目的基因(2分)(4)翻译(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