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89555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doc

2012年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

《平面连杆机构(运动特性)》教学设计

设计摘要

教学题目

平面连杆机构(运动特性)

课程

机械基础

学时安排

1学时

年级

2010级

所选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版李世维主编《机械基础》

设计依据

依据《机械基础》教学大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系统设计及学习者特征分析。

创设平面连杆机构运动情境,以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工作工程-实例应用-急回运动和死点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急回运动和死点形成过程,分析综合急回运动和死点的产生条件,通过视频演示刨刀、曲柄摇杆和缝纫机的运动,提出问题。

在协作竞争、组内讨论、组间互学中提升学生解决机电设备中平面连杆机构简单故障的处理能力。

一、学习内容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机械基础》第六章第一节《平面连杆机构(运动特性)》。

是《机械基础》第六章平面连杆机构重点内容。

2.学习形式及内容:

通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积极探究,协作学习,使学生从分析急回特性和死点现象入手,提出改进措施,从而培养学生解决机电设备中平面连杆机构简单故障的处理能力。

3.学习结果:

通过本节的学习,100%认识平面连杆机构的急回运动和死点的存在;90%明确急回特性和死点的产生条件;在规定时间内能独立、规范、熟练完成课堂演练习题,正确率达到98%以上。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对常用平面连杆机构有一定认识;学生有了一定的力学基础。

2.对刨刀为什么会出现急回运动、曲柄摇杆机构为什么会出现死点充满好奇,对机构死点故障排除充满挑战心理;

3.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的观察平面连杆机构,学生欠缺工作经验,难以想象出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过程、运动特点及故障的出现。

4.传统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繁杂、枯燥、难体现,影响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急回特性为提高生产率减少空行程的时间,了解急回特性的应用场合。

B、了解死点的形成原因,为解决机构的死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C、掌握行程速比系数和极位夹角的概念。

(2)能力目标:

A、使学生掌握平面连杆机构运动特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B、培养学生解决机电设备中平面连杆机构简单故障的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死点的出现既有弊也有利,这是事物的双重性,应善于克服缺点,将弊转化成利,为生产实践服务。

2.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

(1)急回特性的形成过程。

(2)死点是如何形成的。

教学难点:

平面连杆机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故障排除。

3.问题设计

(1)新课引入:

影片中刨刀的往复运动速度是否相同?

(2)感知过程:

急回特性是如何产生的呢?

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在生产中又有什么意义呢?

(3)深入理解:

平面连杆机构出现死点现象改进措施有哪些?

机械可不可以利用死点呢?

四、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多媒体教室√

(2)局域网

(3)城域网

(4)校园网

(5)因特网

(6)报告厅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

(2)实物教具√

(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仿真软件

其他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机械类学习资源比较有限,大多数比较枯燥乏味,缺乏形象性和直观性,一般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随着机械设备普及化推进,学生对机械的参与度明显下降,本课程采用自制多媒体资源,主要以图片、手工动画、视频等资源作为课程的形象展示,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研究、自主实践达到形象化、具体化的实践教学的效果。

五、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情境

(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情境

(4)互动性情境√

2.学习情境设计

(1)选择有投影、计算机及音响的实训室,提供仿真实践、展示交流和直观演示的平台。

创设轻松的氛围。

(2)视频动画再现曲柄摇杆机构的工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平面连杆机构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3)视频动画展示平面连杆机构实际工作的情境,学生由课堂进入车间,感受、体会未来的工作场景,零距离对接工厂的工作氛围。

六、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设计:

机械设备中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难以直接观察,中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故本节内容采用情景教学法,其步骤为:

感知—理解—深化。

通过观看动画—提出问题—探究验证—归纳总结。

学法设计:

通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积极探究,协作学习,使学生从分析急回特性和死点现象入手,提出改进措施,从而培养学生解决机电设备中平面连杆机构简单故障的处理能力。

七、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抛锚式√

平面连杆机构的构造、工作过程。

PPT、视频(平面连杆机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实物教具

课前动画演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结合视频总结归纳急回特性和死点的产生。

课前提出问题,过程启发,指导得出结论。

(2)支架式

(3)随机进入式

(4)其他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竞争√

1.平面连杆机构的构造;

2.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过程;

3.平面连杆机构的的急回运动。

4、平面连杆机构死点的形成。

1.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文字;

2.视频动画;

3.视频动画

4、视频动画

1.观看动画,自主探究;

2.观看视频,讨论、思考、总结;

3.观看视频,讨论、思考、总结

4.观看视频,讨论、思考、总结

1.课前提出问题,课上引导分析。

2.播放视频动画,协助学生分析。

3.播放视频动画,协助学生分析。

4.播放视频动画,协助学生分析。

(2)伙伴

(3)协同√

1.平面连杆机构的构造;

2.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过程;

3.平面连杆机构的的急回运动。

4、平面连杆机构死点的形成。

1.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文字;

2.视频动画;

3.视频动画

4、视频动画

1.观看动画,自主探究;

2.观看视频,讨论、思考、总结;

3.观看视频,讨论、思考、总结

4.观看视频,讨论、思考、总结

1.课前提出问题,课上引导分析。

2.播放视频动画,协助学生分析。

3.播放视频动画,协助学生分析。

4.播放视频动画,协助学生分析。

(4)辩论

(5角色扮演

(6)其他

3.教学策略

通过观看动画—提出问题—探究验证—归纳总结。

采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

4.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课件展示

师生互动

教法学法

设计意图

媒体资源

复习提问

(5分钟)

师:

设置问题:

随着问题的展示进入新科;

生:

(自主探究、竞争合作)

各组代表展示课前复习结果;

师:

1.总结各组的展示情况:

各组复习效果较好,对知识的把握比较到位利于分析问题;

2.设置问题:

平面四杆机构有哪三种基本形式?

曲柄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生:

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问题答案。

师:

展示正确结果。

【设计意图】三种基本类型的运动过程再次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一方面因为这是上次课的重点,另外它还是今天新课内容的铺垫。

【媒体资源】

图片:

平面连杆机构、动画演示等

手工动画:

平面连杆机构三种形式的手工动画。

感知

过程

(10分钟)

二、平面连杆机构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师:

(启发教学法)

1.设置问题:

影片中刨刀的往复运动速度是否相同?

2.播放刨刀机构运动视频。

生:

(小组讨论法)

1.观看视频;

2.讨论、思考、总结刨刀的切削加工过程与空回行程的平均速度的不同。

师:

提问:

1、急回特性是如何产生的呢?

2、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3、它在生产中又有什么意义呢?

【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

即曲柄摇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

使学生掌握曲柄摇杆机构的特殊位置和极位夹角的概念,为后面的推导做好辅垫。

【媒体资源】

视频:

平面连杆机构的实际运动。

教学

过程

(20分钟)

三、工作行程

师:

提出问题:

工作行程过程中在曲柄

匀速转动的角度为多少?

所用的时间呢?

生:

观看动画及图片分组讨论。

师:

引导学生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

观看视频,分发平面连杆机构的实际运动过程。

生:

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的得出工作行程和空回行程时间。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急回特性系数和极为家教的概念。

师:

提出问题:

缝纫机的脚踏板运行中存在被“卡住”的现象。

生:

用过缝纫机的同学谈谈为什么?

分组讨论。

师: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结果。

师:

引导学生得出死点概念,及形成死点的原因。

师:

提出问题:

机构出现死点的改进措施有哪些方法?

生:

分组讨论

(1)反复观看动画。

(3)总结避免死点的措施。

师:

观察各组的讨论情况,在各组得出初步的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及总结出利用死点进行工作的实例。

【设计意图】由于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不能直观演示,通过动画演示能直观的理解。

【媒体资源】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视频:

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行程和空回行程的运动时间能清楚的展示出来。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材缺少这一环节,学生掌握教为困难,通过补充急回特性系数这一概念,使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简单易懂,便于学生掌握。

从生活入手进入第二个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

对比教学

让学生在竞争中、协作中进步、提高

【媒体资源】

动画演示,ppt

拓展

提升

(10分钟)

师:

知识拓展:

通过提出“平面连杆机构还有哪些形式?

哪些机构具有急回特性和死点呢?

”的课后思考问题带着学生进入我的博客进行网上学习和交流。

布置作业。

生:

(知识迁移)

记录作业,在拓展项目中提升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拓展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活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八、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课堂提问√

(2)书面练习

(3)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5)合作完成√

(6)其他

九、板书设计及教学后记

1.板书设计

2.教学后记

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

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