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003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docx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

最新资料推荐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

第八章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基本知识体系:

一、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

(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

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二)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50年代,在教育

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也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

践经验。

教育部于20世纪50年代邀请两位苏联的幼教专家赴中国讲

学,并在中国推广苏联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引进了作业,教学大纲

为作业规定了内容和时间,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学。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虽然不再使用课程一词,

实际上反映的是苏联教育学对课程的狭义的理解,即把课程看作是

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展开了大规模的幼儿教育改革运动。

来自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诸如蒙台梭利、杜威、

布朗芬勃伦纳、布鲁纳,特别是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

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特别是陈鹤琴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

这些都为80年代以来的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背景。

80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是从各地自发进行的试验开始

的,这些试验从单科扩展到了整体,从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对幼

儿园课程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在这些试验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

可以说,这些试验所针对的问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

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规程》)这项法规在试行七年以后,经过修订,正式颁发。

二、当代中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

(一)陈鹤琴的

五指活动课程1、五指活动课程的含义:

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稚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

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他所谓的五指活动:

陈鹤琴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

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2、陈鹤琴的儿童观:

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综影,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

他曾具体描画出儿童心理的七个基本特点,这就是:

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好奇,好游戏,喜欢成功,喜欢合群。

在分析时弊的基础上,陈鹤琴提出了中国幼稚园发展的15条主张,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幼稚园教育,特别是幼稚园课程的观点。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主要有三大部分:

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

其目的论不仅带有鲜明的反封建的色彩,而且处处体现出对国

外文化教育经验的吸收和学习。

(1)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为目标陈鹤琴将幼稚园教育的目标归结为四个方面。

在引导儿童做人方面,陈鹤琴强调要培养儿童具有合作服务的精神和同情心,以及诚实、礼貌等其他品质。

在身体方面,陈鹤琴认为主要是训练儿童养成各种达成强健体格的习惯,培养儿童一定程度的运动技能。

在智力方面,陈鹤琴主张应以丰富儿童的直接经验为主,让儿童充分接触自然和社会,引导儿童对日常事物产生好奇并作研究。

在情绪方面,陈鹤琴指出,除了要让儿童养成乐于欣赏、快乐等积极情绪外,还要帮助儿童克服发脾气、撒娇、惧怕等不良性格。

(2)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陈鹤琴

在其活教育的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

材。

陈鹤琴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形式化的,只有大自

然、大社会,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是儿童学习的活教材。

(3)以做中教、做中学为课程实施的方法陈鹤琴在其活教育的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此作

为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陈鹤琴强调做,为的是确立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该让儿童自己做;凡

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儿童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

当教儿童怎样学。

陈鹤琴强调做,为的是强调儿童的直接经验。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教学研究对象,以书籍作辅佐参考,换言之,就是注重直接经验。

3、对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的评价陈鹤琴是中国现代著名教

育家,是中国化、科学化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经历,使他对

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有了深刻地认识;当时美国正兴起的以杜威为

代表的进步教育运动,对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回国之后,陈鹤琴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在早期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进行了探究,以独立思考的实践精神,批判和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为寻找适合国情的中国化的幼稚教育作

出了杰出贡献。

(二)张雪门的行为课程1、幼稚园课程的编制原则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应密切联系幼儿生活经验,适合儿童的发展。

据此,张雪门确定了一些幼稚园课程编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偏重直接经验原则。

(3)偏重个体发展原则。

2、课程内容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即从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搜集、选择和组织材料。

可以构成幼稚园课程内容的儿童直接活动有:

(1)儿童的自发活动;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3)儿童与人事接触而产生的活动;(4)人类智慧活动而产生的合乎儿童需要的经验。

但是,幼稚园课程虽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却需经过精选,

需有客观标准。

行为课程系单元教学。

行为课程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

只有行为没有计划、实行和检讨的设计步骤,算不得有价值的行为;只有设计,没有时间的行为是空中楼阁。

单元活动的时限一般为一周。

3、课程实施强调儿童通过行为进行学习行为课程是儿童围

绕单元主题进行的活动。

这种活动并不是放任的活动,教师要对儿童进行指导和帮助,

将儿童的活动纳入计划的轨道。

教师的指导包括计划的指导,即根据儿童活动的具体情况适当

调整预定的计划,以及儿童活动的机会;知识的指导,即针对儿

童活动中知识的薄弱环节给予帮助;技能指导,即采用暗示、鼓

励或示范等方法对儿童进行技能辅导;兴趣指导,即帮助儿童排除

学习中的困难,晓以成功后得喜悦,以激励儿童的兴趣;习惯的指导,即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规范儿童的行为习惯;态度的指导,

既帮助儿童养成正确对待自己不足和别人长处的态度,等等。

4、对张雪门行为课程的评价作为中国现代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早期对幼儿教育的影响遍及北方各省,与陈鹤琴一起被并称为南陈北张。

张雪门依据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创编了行为课程,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当今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向

(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1、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或整合问题2、关于幼儿园游戏问题3、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问题

(二)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中国幼儿园课程的管理已经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而且会

最新资料推荐

进一步朝这个方向发展。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这种发展趋势,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

因:

(1)全球化趋势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影响着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幼儿园课程在管理层面上必须而且应该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

(2)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教育资源不均等,全国范围内课程的统一性和标准化不切实际;(3)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强调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每一个儿

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只有多元化、自主化的课程管理才能保证课程改革朝此方向发展。

2、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在充分顾及

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知识的性质的前提下,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仅

在理念上,而且在实践上会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尊重儿

童活动的权益,满足儿童的需要,关注儿童活动的过程,关注每

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也会运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将

社会认定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儿童。

各种来自国外的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国内的一些研究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3、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在中国,幼儿园课程历来被认为是为36岁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儿童设计的课程。

近年来,幼儿园课程开始向下延伸,为3岁以下的儿童和家

长服务,是06岁儿童的教育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向。

4、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中国幼儿园的发展有逐渐依托社区的发展趋向。

社区的服务功能正在扩大和加强,社区资源的综合运用正在受

到关注。

幼儿园依托社区、融入社区,其价值不只是限于运用社区资源,更重要的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加强了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和服务,而这种教育和服务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多功能的。

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会给中国幼儿园课程改

革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契机。

5、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实践层

面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师资水平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在一

定程度上,师资水平已经成了决定未来幼儿园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幼儿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最终是要通过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才能得以体现的。

重点与难点:

1、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历程中的三次改革。

2、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

3、目前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考点分析:

一、填空题:

1、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稚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

最新资料推荐

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他所谓的五指活动。

陈鹤琴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

的特征。

2、20世纪50年代,在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学

前教育也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即把课程看作是学

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幼儿园教育主要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从教育内容、方法,到设施和玩具,先效法日本,后仿效西方。

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和杜威等人的思想相继对当时的幼儿园课程产生过影响。

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各种哲学流派在我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对我国近现代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的首推杜威的思想。

我国的一些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接受并引进了这些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也洞察了幼儿园教育照搬外国所带来的弊病,提出了从课程改革入手,使

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2、《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改革精神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1)强调幼儿的主动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

(2)强调教育要适合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3)强调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4)强调寓教育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5)强调幼儿园活动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