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008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疾病的分类.docx

心理疾病的分类

心理疾病的分类

心理疾病

一、神经症

概述: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有时也叫精神障碍),其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它的临床特点,主要症状表现是以没有可查明的器质性改变做基础的焦虑,强迫症状,癔证性症状和躯体或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不具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病人对疾病状态存在自知力,人格一般没有损害,病人通常并不会把自己病态的主观体验和想象的东西与外界现实相混淆,行为虽可有改变,但是一般仍然可以保持在社会许可范围之内。

病程一般是比较短的,但少数病例也可能病期廷长或反复。

在病因学方面,多数学者强调精神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但对精神因素的实质和理论机理历来不同学派作者有不同的理解。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神经症的发生是童年时受到压抑的愿望由于不为自我和现实所允许,而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神经症的表现代表了此种潜意识的精神冲突(情感)。

这派学者比较强调性本能受到压抑的致病作用。

巴甫洛夫学派(行为疗法)基于高级神经活动和实验性神经症研究资料,提出基本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过渡紧张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紊乱产生神经症。

另外,社会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颅脑损伤

体质虚弱

情绪不稳定

性格内向

均易发生神经症。

此类人的特点是:

多愁、善感、焦虑不安、古板、严肃、悲观、保守、孤僻、安静等。

女性多于男性,青年人居多。

(一)神经症的基本症状

1.头痛

(1)紧张性头痛。

最为多见,此类病人比较敏感,由于精神过于紧张,使病人变得焦虑不安,以致引起头部肌肉收缩,压迫局部末梢神经,出现头痛。

(2)血管性头痛,由于焦虑紧张,使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出现障碍,引起血管性头痛,头部“跳痛”、“炸裂”样痛。

(3)精神性头痛,由于焦虑紧张而怀疑自己有某种病,加之感觉过敏,感觉异常而出现的头痛现象,“头发木”、“头脑不清爽”。

(4)混合性头痛,病人具有以上几种头痛的某些特征。

2.睡眠障碍

(1)失眠

(2)入睡困难

(3)睡眠肤浅,易醒

(4)早醒、午夜2—3点醒后不能再睡

(5)多梦,神经症的人常有恶梦、梦呓或梦行等几种迹象。

3.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表现为病人对一般人能接受的刺激、反应比较敏感或强烈,并在主观上出现难以忍受的痛苦。

如怕冷、怕热、怕强光、怕噪音或接触皮肤,则难以忍受。

神经衰弱、疑病症等多见。

(2)感觉迟钝,也叫感觉抑制。

表现对较强刺激,感知轻微或不被感知,多见于抑郁性神经症等。

(3)内感不适,病人诉说体内有异样的不适感,如内脏扭转、气体上冲、肌肉牵拉痛等。

神经衰弱,抑郁症多见。

4.记忆障碍,表现为记忆减退和遗忘,对一些熟人见面能记得特征,但却忘了姓名,见于神经衰弱。

5.情绪障碍

(1)情绪不稳病人对一些小事,都表现为激动、悲伤、流泪、哭泣或争吵、发怒、攻击等,而情绪平静后则感到内疚后悔,但此后,遇有此类小事,仍会出现情绪不稳。

(2)焦虑

精神方面:

紧张不安,话多,徘徊,搓手顿足,不厌其烦的诉说主观感受,甚至感到大难临头等。

躯体方面:

主要从植物神经症状为主,心悸、出汗、震颤,四肢怕冷、心动过速、血压上升、呼吸急促、口干、恶心、腹泻等甚至出现心前区疼痛,窒息感等。

(3)恐怖:

引起恐怖的原因,可分为某种物体、身体和某种环境刺激三大类。

表现为:

恐惧、惊慌、忧虑、厌恶、手足无措、惊叫、兴奋、逃跑。

(4)抑郁:

表现为心境不佳,对人缺乏应有的热情,对事物缺乏兴趣,不愿与人往来,自卑,悲观失望,由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伴有躯体不适、胃病、头痛、胸痛、睡眠障碍、性机能障碍,病人身体状况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虚弱状态。

6、疑病和强迫观念

疑病观念:

出于过份地关注自己身体健康,对身体上出现某种微不足道的疼痛,或某种内感不适,疑为某种危险疾病,如“癌症”、“冠心病”等,并多方求医,证明其真实性。

强迫观念:

神经症病人的强迫观念其思维方式常充满着矛盾,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反复思考,明知没意思却不由自己。

(二)神经症的诊断依据

1.发病有强烈的精神因素

2.出现有精神、神经或躯体症状,但却无相应的体征。

3.病人对所患疾病保持良好的自知力,求治迫切。

4.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妨碍工作、学习、生活或社交。

5.病程除癔症或惊恐障碍另有规定外,持续病程至少三个月。

(三)神经症的治疗

1.心理治疗神经症的发病和精神因素有关,所以采取心理治疗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种治疗,主要是通过医生对病人的接触检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倾向和病态心理活动的一些表现,然后,根据其个人的不同环境、病因、心理特征,采取针对性的启发、解释、安慰、帮助,以便消除病人对疾病产生的痛苦,愉快地重新踏上生活的道路。

心理治疗包括:

个别心理治疗,暗示治疗以及集体的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采取药物治疗,一方面是药物本身的效果,另一方面,是病人对药物的心理效用。

如给癔症病人作的暗示治疗,其主要作用就在于病人对药的心理效用。

抗焦虑药物,能消除精神紧张,焦虑不安。

是目前治疗神经症的有效良药。

3.体疗以及工娱疗法,中医疗法等

总之对神经症的治疗能否提高疗效,主要取决于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医生要对病人热情诚恳,密切配合,要了解病情,掌握精神创伤的性质、内容以及病人的性格特点。

对诊断要慎重,千万不可根据病人的主诉作出诊断。

只有仔细检查,排除躯体疾病时,才可考虑本病的诊断。

在消除致病精神因素时,要作全面分析,除了作好病人的心理解释,也要作好其他有关人员的解释,以期共同关心病人让病人要正确对待。

(四)神经症病人的家庭生活指导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性格特征、起病原因、病情轻重,缓急程度有的放矢做好病员心理疏导工作。

告诉病人要培养良好的精神卫生习惯,冷静对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矛盾、挫折和心理冲突,正视现实,不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来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帮助病人分析,认识总结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和优点,扬长避短,保持精神健康。

劳逸结合、起居正常、生活规律化。

同时,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可调节精神和增强体质。

积极参加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下棋、做健身运动,既可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又可清除烦闷心理,同时也可提高有效的社交能力,告诉病人药物不是万能的,既有治疗作用,也有副作用,长期服用会导致药物依赖,产生负面效果。

只有对自己疾病正确认识和良好的精神卫生习惯,才会康复。

神经症常见的病种类型:

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癔症

二、恐怖(恐惧)性神经症

是指病人对某个物体或特殊的环境,产生急剧的恐惧,但又明知此种物体或环境对人体无害,而自己又无法加以克制,引起强烈的恐怖反应。

并伴发心悸、出汗、呼吸急促、脉博加快、血压上升、恶心、无力、震颤、眩晕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一般说来,儿童多见夜惊,对动物、黑暗、陌生人等产生不合理恐惧是常见的。

在成人对蛇、疾病、雷电等死亡等产生恐惧也是常见的。

如果这些恐惧的对象、程度及持续时间在常情范围内,则属于正常现象,只有当这种恐惧或回避行为成为苦恼的来源,或者已干扰社交活动和生活适应,就成为恐怖症了。

恐怖症常是女性多于男性。

常见的恐怖症有:

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动物恐怖症、疾病恐怖症等。

(一)诊断要素:

1.发病多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

2.症状以恐怖为主,可伴有焦虑反应,恐怖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3.恐怖对象多以单一对象为主,少数病人可出现泛化;

4.有回避行为,知道恐怖过分、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5、有良好的自知力、持续病程至少3个月。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1.性格因素:

内向性格、胆小、怕羞、依赖性大,容易发生焦虑反应。

2.精神因素:

意外事故、家庭解体、天灾、亲人死亡都可以促使本病发病。

(三)临床发现:

1.聚会恐惧症(广场恐惧症):

是指病人对公共场合出现的恐惧,并伴有焦虑等反应。

病人去公共场所、商店、饭馆、旅社、电影院就会产生恐惧感,以女性多见。

2.社会恐惧症:

指病人在与陌生人接触时,出现的恐惧现象,或是在人群中出现的一系列恐惧症状。

主要表现为面红耳赤、出汗、心慌、恶心、震颤、呕吐、眩晕等,并出现不能讲话、张口结舌、语无伦次、不能吃东西、不能写字、不能与人交谈,担心众人注意自己。

害怕在社交场合出丑等,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接触,不能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把自己孤立起来。

3.动物恐惧症:

对某一种动物恐惧,如对蛇、狗、猫会有扩大的机会。

成年人的恐惧多数由儿童期动物恐惧延续而来。

女性多于男性。

4.疾病恐惧症:

指病人对特定的疾病,如麻风病、梅毒,癌症等出现的恐惧。

由于恐惧此种疾病带来的痛苦,以致影响病人的情绪。

病人为进一步证实自己所恐惧的疾病,多方求医,比较顽固。

男女无差异。

(四)治疗

1.心理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基础。

鼓励病人面对恐惧对象,建立自信心,从认知和情感上加以调理;

2.行为治疗:

一种是系统脱敏法

一种是暴露疗法(满灌疗法)

3.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如安定,佳定等。

三、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和恐惧一样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

焦虑,是预期即将面临特殊的处境,并不完全是事实。

主要特征是:

在明显的精神因素影响下,病人出现的焦虑、紧张不安、烦躁、易激惹等情绪障碍,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

如心悸、多汗、口干、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出现恐惧和运动性不安(来回踱等)。

焦虑症有两种主要的临床形式,但二者之间并无截然的分界线,互样过渡和重迭的情况并不少见。

一种是广泛性焦虑病,一种是急性焦虑发作,又叫惊恐发作。

(一)诊断要素:

1.发病多以精神因素关系密切,

2.症状以突发性的或广泛性的、慢性的焦虑不安、紧张、担心、烦躁、恐惧为主,焦虑实际上往往是指向未来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某种威胁或危险,而这种紧张焦虑的程序经常与现实事件很不相称。

3.有相应的生理状况反应,患者知道焦虑紧张没有必要,但无法控制。

4.持续病程至少持续三个月以上。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主要由精神因素引起;一部分由于社会因素所致,一部分无明确的因素。

(三)临床发现

1.急性焦虑症(惊恐障碍)

病人突然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感到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痉或感到身体有一种无法忍受的不适。

伴随着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震颤、多汗等。

反过来又会加重紧张不安,植物神经症状加重,恶性循环。

病人感到难以言状的痛苦,惊叫甚至昏厥。

发作时间短则1——20分钟,长达数小时,卧床不起,于数日后恢复。

一个月内有至少三次惊恐发作,可诊断为惊恐障碍。

2.慢性焦虑症(广泛性焦虑)

(1)心理障碍客观上并不存在的某种威胁或危险和坏的结局,患者总是担心、不安和害怕,尽管知道是一种主观的顾虑,然常不能控制,颇为苦恼。

此外,尚有易激惹,对声音过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2)躯体症状:

以植物神经功能亢进为主,如口干、上腹不适、恶心、腹胀、心悸、胸闷、心动过速、尿频尿急等。

(3)运动症状:

与肌肉紧张有关,有紧张性头痛,背部疼痛和肩痛。

有轻微震颤。

易疲乏,睡眠障碍等。

(四)治疗:

1.早期心理治疗;

因为病人焦虑不安、紧张多疑、敏感、没有安全感。

因此,注重语言、态度上的亲切、诚恳、耐心听取他的叙述避免操之过急,取得病人的信任,消除疑虑是关键。

同时,配合药物控制焦虑情绪,待症状稳定后放可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

2.个别的心理治疗

针对不同个性的个体,帮助其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认知改变。

3.暗示治疗:

给病人用一些药物进行暗示(实际上是医用生理盐水)使之得到安慰,消除其如失眠、过瘦、烦躁等症状。

4.集体心理治疗:

让病人同一些患者集中一起听医生讲解关于神经症的科学知识,并使其参加集体活动,分散注意力,以对抗焦虑。

四、抑郁性神经症

其特点是病人出现种以抑郁情感为主的症状。

这种性感突出表现为悲伤、绝望、孤独感和自我贬低,并可伴有焦虑、失去信心、疲劳、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

但不出现自责自罪。

(一)诊断要素:

1.精神因素中有肯定的精神创伤;

2.以抑郁情感为主要症状表现为悲伤、孤独和自我贬低、但不绝望。

3.有自知力,自觉病情严重,但又主动求医。

4.较明显的性格特点。

5.不会发展为精神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1.病前性格:

多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看事物比较灰暗,把事情总是向着不好的方向看,怨天忧人,情感脆弱,常无病呻吟,少交往、孤独变得易激惹等。

2.精神创伤:

如躯体疾病久治不愈,家庭不和,事业受挫,下岗种川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均可诱发,由于精神创作后,病人出现悲伤、孤独和捻、自我贬低、不能面对现实并加以克服,由此而引起抑郁感。

(三)临床表现:

表情多抑郁,说话声音低沉,有气无力,显得无精打采,谈及病情时出现叹息、流泪、缺乏对周围人和事的兴趣,终日悉眉不展,少言寡语。

但有时对别人伤及自尊心时又会争吵、发脾气。

严重时病人感到无助,对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无能为力,对生活失去信心而自杀。

躯体上有心慌、胸闷、无力、困倦、食欲减退,头痛、头晕、背痛、四肢不适、便秘、性功能减退及月经不适等。

多为缓慢起病,少数发病较急。

(四)治疗:

1.心理治疗:

(1)需要排妥内心痛苦和积急;

(2)需要同情、鼓励、认同和尊重,需要良好的待遇,情感交流以及其它良性刺激;

(3)需要人生价值观方面的指导;

(4)需要了解病情信息。

应从鼓励、劝导和给予精神支持等为内容的心理治疗为主。

2.药物治疗:

配合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百忧解等,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四、强迫症

指病人自知不合理,而又无法摆脱的理念、情绪和行为。

病人明知不应该这样想或那样做,但又反复呈现这样的想法或那样的行为。

强迫症病人,对自己强迫言行有所认识和批判,却又不能主动加以控制。

加上病情发展经过缓慢,使病人长期陷入极端的苦恼中不能解脱。

如一位病人,每当在公共场合看一下女生就怕别人说自己是“流氓”。

但又明知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也不曾做过坏事,因此非常痛苦和烦恼。

如另一位病人,总是觉得自己家的门没有关好,上班途中返回多次检查,放可放心,但明明知道自己是关好了门才去上班的,可总有放心不下的想法,且做了这种行为后才心安。

由此焦虑不安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

本病多见于脑力劳动者,以中年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城市中知识分子居多。

(一)诊断要素:

1.主要与性格及相应的精神因素有关;

2.以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为主,反复出现但又难以控制;

3.有自知力,主动求治。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主要以性格有关,精神因素:

如工作学习不顺心,家中事多,关系紧张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使其陷入困境,诱发本病。

三、临床表现:

1.强迫观念:

为主要特征。

如强迫回忆:

病人对往事回忆总是超过一度的限度。

自己明知这种回忆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但却无法克制。

2.强迫性怀疑:

对自己的行为持怀疑态度;

3.强迫性穷思竭虑:

经常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或毫无意义的事,总是穷追到达底,想来想去不能控制自己的思维。

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为什么要有男女之分,人为什么会死等”明知想法多余,但却难心克制。

4.强迫性对立思维:

在接触某些事物时,将会出现一些相反的念头,自知不对,但又不能控制。

如有个病人在别人喜庆的场合总想哭,明知这种作法不对却无法控制。

所以,赶紧离开这种场合躲避。

5.强迫计数:

常不由自主地去计数一些对象,如走路时数路边的电线杆或台阶,明知无什么意义,却难以控制。

6.强迫洗手:

多因怕不洁、感染而反复洗手。

严重时凡是别人接触过的用品反复洗,为些病人及周围的人均感到为难。

7.强迫性仪式:

他们的强迫仪式多具象征性。

如走路时,先启左脚认为是进步的表示,如果先启右脚认为不吉利,反回来从新抬左脚或睡眠时头枕某一本书,才感内心踏实,才能睡着等。

四、治疗:

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

家庭有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成员会造成遗传上的影响;父母管教过严,要求苛刻,束缚自由的人造成强迫症状的主要原因。

以上两方面应给予说明,作为强迫症患者采取如下一些心理疗法比较有益:

一是认知调节法:

先从认识上来解决,真正领悟到: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总有不如意时。

成功总是相对的,不可能永恒。

只要努力就足以自慰,心理上就已是成功。

比如面对考试,来点平常心,脱俗些。

二是听其自然法: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属于我们主观能把握的实在不太多,任何事、任何人去评价好了,无所谓。

比如,字已字、信已发,管它什么样,做好了就行管它什么好不好呢?

三是思维阻断法:

当你正为一些细小的事情没完没了地想下去进,来一个“当头棒喝”——对自己大声命令“停”!

这时的思维习惯被打乱,自我意识起能动作用,也就不再想下去了。

在重复一些行为时也可以这样。

四是逆转意图法:

“反其道而行之”不是不要想,而是放开缰任其驰聘吧,尽力地想,不是不重复行为而是尽力地重复这个行为。

这样直到你自己对此也厌恶透顶,从而不去做了。

这样几次以后,也可望改变没完没了的“想”。

没完没了地“做”的毛病。

五是配合药物如氯丙味嗪服用。

剂量每日100mg—300mg,一般服数日才显效。

五、疑病症

病人过份关心自身健康,并担心自己某个脏器患有臆想的某种难以治愈的疾病。

正常人,在注意到身体的一些正常活动(如心跳加快,胃部不适等)时不会引起特别注意,更不会想到某种疾病。

疑病症的人,他们可能把一些身体正常的感觉,认为是自身出了问题,或者把某种微不足道的不适,认为是难以治愈的疾病。

如消化不良,胃肠不适,疑为是“胃癌”或是把方晕认为是“高血压”或“贫血”等。

病人臆想的病多为疑难之症且坚信不移。

因此病人常常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佳,精神症状出乱,又增加了病人的疑虑更加坚定自己的病症如此恶性循环。

(一)诊断要点:

1.与性格因素及精神因素相关;

2.疑病症状突出,有日趋牢固和系统的趋向;

3.检查结果阴性;

4.有自知力,求治心切。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主要与性格相关:

如敏感多疑、主观、固执、一意孤行。

精神创伤可促使本病发生。

如生活环境改变,生离死别、婚变等。

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诱发本病,医生的讲话,别人对疾病的讲述也可诱发。

如月经初期、更年期。

疑病者在下述一个或几个方面表现很突出

1.信守养身之道;

2.过分注意来自内脏和肢体的各种感觉;

3.对医药知识特别感兴趣,容易受医生和医书的影响;

4.常怕见毒蛇恶狗,怕黑怕病死;

5.自认为自己先天不足,需后天补养;

家庭父母之一有人格障碍或神经症,父母对子女平时很苛刻,但子女一生病,便格外关心过份溺爱,甚至有求必应,不利孩子成长。

(三)临床表现

大体可分为三种症状:

对健康的过虑

1.对身体的过分注意和感觉过敏;

2.疑病观念

疑病症的病人的特征在于病人纠缠身体健康和疾病本身,但自己知道过虑和着急害怕对健康不利,而是苦于无法解脱。

病人对所患疾病坚信不移,虽然理由不充足,蛤并非毫无根据,对医生的正确解释也不完全听从。

如一位患者一个月去了几十个医院,做了心电图几十次,甚至在同一医院一天之内连做几次,结果心电图正常。

病人反复检查只是争取检查手段,并非能打消其疑虑。

疑病症人所疑病症状各种各样,但所有症状中最为突出,并带有普通性的症状为疼痛,其次为睡眠障碍及各种不适等。

多数病人为缓慢起病,病程较长。

急性起病的恢复较快。

(四)治疗

心理治疗为主。

医生经检查不出有阴性体征时,应耐心和么复地以科学常识进行解释,并以坚定的态度给予保证。

当病人出现反复时,医生要以饱满的信心继续不断进行说理和教育。

医生和家属及医生之间要态度一致,不能适应病人,给予过多的检查和随便用药。

满足他的要求,主要给予病人从内心去寻找矛盾根源。

若解决其内在冲突,则在治疗上就会取得良好疗效。

配合抗焦药,如安定等药效果较好。

经常督促病人参加集体活动,有利于改善其负性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六、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指病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以致引起大脑高级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甚至衰竭。

主要症状为:

易疲劳、易激动、头痛、情绪低落、睡眠障碍、躯体不适等。

神经衰弱的病人对自己的健康非常关注,经常寻医求治。

乐于向医生倾诉自己身上的任何不适感,并夸张病情、渲染气氛,常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寻找一些与自己症状相似的内容,从中寻求解释,获得安慰。

本病多见于脑力劳动者,青年居多。

(一)诊断要点:

1.精神因素作用明显;

2.起病缓慢,病情被动多,病程较长;

3.强烈的情感体验;

4.与躯体疾病无关;

5.个性不良倾向。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精神因素为主。

尤其是个人对精神因素所持的态度更具意义。

精神因素包括:

亲人死亡,家庭不和睦、恋爱、婚变。

工作受挫等问题未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长期思想矛盾或悲伤,忧虑、痛苦、抱怨、恐惧、心境不好、头痛、失眠等。

从而致使神经系统功能持续性过度紧张,都可引起神经衰弱产生。

(过度的精神活力)

此外,工作与生活的合理安排不当,忙乱无秩序,工作、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居住环境干扰大或经常改变生活和休息的规律性或习惯,以致引起适应困难或睡眠障碍。

也可致神经功能过度紧张而导致神经衰弱。

(工作生活的杂乱无章)

长期过渡的脑力劳动者或具有沉重的精神创伤体验的人,或具有沉重负性情绪体验的人。

如性格内向、心胸狭窄、多疑虑,过分主观急躁的人易患神经衰弱。

病理基础在于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的减弱,由于减弱,使神经细胞反应速度、强度的能力以及恢复细胞功能的能力减弱,使得兴奋过程出现亢进,此时,不仅神经细胞的刺激阈限降低。

同时,它的反应速度和强度也相对地加强,因而便产生了兴奋性增高的临床表现。

如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失眠等。

同时,由于细胞恢复功能减弱,造成了3种神经细胞能量的减少和衰竭性的增高,患者就表现为容易疲劳、体乏无力,萎靡不振,这是由于大脑出现保护性抑制的结果。

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减弱,则对调节、控制皮质下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减弱,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相对亢进,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各种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三)临床表现存在多种精神和躯体症状,而且每个人的症状常表现不一。

1.兴奋性增高

病人容易激动,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即可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

即使平常自制力较强的人患病后,也会变得易激惹、易于伤感,常为一些小事而悲痛落泪、忧伤沮丧。

病人易于烦恼,几乎一年四季,一天到晚都在烦恼之中过日子,健康上区别于这种病人之处并非没有烦炉子,而是有烦恼也有愉快和欢乐。

一个人越是企图通过思考去消除烦恼,那他就会被烦恼紧紧纠缠,不得安宁,而且越陷越深。

一般烦恼和欲望成正比,欲望越高,烦恼越多。

可是事情的另外一面是烦恼跟满足欲望的有效行动成反比,神经衰弱病人却跟难领悟这个道理。

他们的苦恼,关键并不在于烦恼本身,而在于神经衰弱患者根本不知生活乐趣。

一味对自己要求过严。

使情欲受到过分压制。

病人的控制住实际上是份控制的结果。

易于情绪紧张,常有紧迫感。

感到任务迫在眉睫或事情太多而时间不够用,从来没有事情告一段落可以松口气的感觉,有些人甚至游公园、逛商店也是匆匆忙忙的,下棋打牌老是急催别人,心理负担过重,总担心事情做不好或失败,怕犯错误,怕丢面子、争强好胜,这样一来,生活、工作、学习全都成了负担,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自控感加强,似乎稍有松懈便会使工作、学习失误,或者自认为不应该有过激的言词和情绪出现,精神过敏。

感到自己不冷静容易着急不耐烦,容易因偶然的刺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