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032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docx

中医养生学基础讲义二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讲义

(二)

第一章精气神学说

元气论

关于世界本原的几种猜想

水地说(☓)太虚说(☓)

原子论(☓)元气论(√)

气的本义→气的引伸义

第一节精气神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的基本概念:

泛指气。

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气的精粹部分,构成人类的本原。

二、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其存在形式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

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三、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运动—气机;其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聚、散。

气化:

是指伴随着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聚为精

精化为气

精气生神

神驭精气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化—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

变—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

第二节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包括

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先天之精

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后天之精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切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三节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广义之神: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的统称。

即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

狭义之神:

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二、神的生成:

(一)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是产生神物质基础;

五神:

神、魂、魄、意、志;

(二)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三、神的作用: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统领、调控这些物质在体内进行正常代谢);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通过对脏腑精气的主宰来调节);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神的存在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能生精摄精:

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

(二)精能化气:

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下可化为气。

(三)精气化神:

精与气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和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四)神驭精气:

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有能驭气统精。

第二章五行学说

第一节五行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三、五行归类

(一)归类方法

1.直接归类:

取象比类

2.间接归类:

推演络绎

(二)事物五行属性归类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自然界

人 体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季

音 味 色 化 气 方 节

五 五 五 形 五 五 变

脏 腑 官 体 志 声 动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宫 甘 黄 化 湿 中长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心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肺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肾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三)五行生克

1.相生(母子关系)

(1)含义:

生:

资生、助长、促进、推动。

一行对另一行具有资助的作用。

生我为母,我生为子。

(2)次序:

木火土金水木,依次相生

2.相克(“所不胜”、“所胜”)

(1)含义:

克,克制、制约、削弱。

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制约的作用。

克我为所不胜,我克为所胜。

(2)次序:

木火土金水木,隔一相克

3.相乘、相侮

相乘(相克太过)

(1)顺序:

与相克一致

(2)产生原因

相侮(克制反向)

(1)顺序:

与相克相反

(2)产生原因

第二节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生理特点;

2、构件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阳可以温煦脾土,脾(土)气化生精微物质以充养肺金,肺(金)之精津和肺气肃降下行以滋肾精并助纳气,肾(水)藏精以滋养肝血。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肾水滋润上行于心,可防心火之亢烈;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的清肃太过;肺气的肃降,可抑制肝木的上亢;肝气条达,可以防止脾土的壅滞;脾之运化,可防止肾水的泛滥。

(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至于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五行的母子相及:

指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后,引起的相生关系的反常。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

(1)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与相生次序一致)

(2)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指子母两行皆异常。

(与相生次序相反)

子病犯母子盗母气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相侮

(1)相乘太过

(2)相侮太过

不及不及

三、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的病变部位“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四、确定治则治法

1.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治则:

“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治法:

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金水相生

2.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治则:

“抑强扶弱”

治法:

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五、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

1.控制传变2.确定治则治法

3.指导针刺选穴4.指导脏腑用药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六、指导脏腑用药

青黛色青入肝

朱砂色赤入心

黄芪色黄入脾

石膏色白入肺

熟地色黑入肾

第三章气血津液学说

第一节气

一、气的概念

1.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

二、气的主要功能

(一)气的推动作用

生理表现:

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2.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3.推动血的生成运行及津液代谢。

病理表现(气虚)

1.生长发育迟缓/早衰;

2.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降低;

3.血虚、血瘀、津液不足、痰湿、水饮等。

(二)气的温煦作用

生理表现:

1.维持体温相对稳定;2.温养脏腑

3.温通血脉和津液

病理表现:

“气有余便是火”;“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温煦功能减弱冻疮寒冷性荨麻疹。

(三)气的防御作用

生理表现

1.防御外邪入侵

2.驱邪外出

病理病理

1.外邪易侵入人体而致病

2.患病后难愈

(四)气的固摄作用

生理表现:

1.固摄血液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

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体液丢失

3.固摄精液

4.固摄冲任

病理表现

1.出血

2.气不摄津的自汗、小便失禁

3.气的摄精的滑精、早泄等

三、气的分类

分类

组成

分布

功能

元气

先天精气

根于肾,通过三焦,布散全身

1.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

2.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

宗气

谷气+清气

聚于胸中,贯注心肺,上循咽喉,下行于足,

1.贯心脉而行气血

2.走息道而司呼吸

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有关

营气

水谷之精气

行于脉中,营运全身

1.化生血液

2.营养全身

卫气

水谷之悍气

行于脉外……

1.防御作用

2.温养作用

3.调节作用

第二节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指运行在经脉内,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

二、生成

1.营气+津液

2.相关脏腑:

脾胃、肺、心、肝、肾

三、功能

1.濡养作用

2.运载作用(清气+谷气;浊气;体内信息)

3.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四、血液运行

1.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间协调平衡

2.心肺肝脾等脏的协同作用

3.脉道通利

4.血脉的寒温适度

5.情绪稳定

6.血液充盈

第二节津液

一、概念:

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液体及正常分泌物。

二、津与液的区别

病理:

伤津、脱液

三、代谢:

1.生成:

脾胃运化水液,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2.输布:

肺脾肾肝膀胱三焦

3.排泄:

汗、尿、呼气、粪便

四、主要功能

1.滋润营养作用2.化生血液

3.调节阴阳4.排泄废物

第四节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气不摄血——补气摄血)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2.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

3.气能生血

表现:

(1)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2).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

(3)脏腑之气直接参与血液的生成。

临床意义:

气虚则血亏——血虚补气

三、气能行血

表现:

1.直接推动血行

2.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行

临床意义:

血乱调气(补气、行气、降气)

四、血能养气

表现

1.血不断地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2.血濡养脏腑经络,使其功能正常,人体之气才充沛

临床意义

血虚则气虚——养血益气

第四章藏象学说

第一节绪论

一、藏象学说

(一)藏象概念

藏:

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

藏于体内的脏器组织及其所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包括生理病理现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二)藏象学说:

通过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三)“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名称大致相同,内涵不一)

1.“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其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它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

(“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2.脏器:

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

(内脏器官、感觉器官)就其结构来说、是一个纯形态学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二、形成条件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以五脏为中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详于脏而略于腑,详于功能而略于解剖。

(二)独特的生理病理学体系

1.司外揣内,以象测藏

2.病理或临床治疗的反证

四、脏腑分类

•五脏、六腑的区别

分类

五脏

心、肝、脾、肺、肾

六腑

胃、胆、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

五、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收盛和传化水谷;故《素问、五脏别论》说: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满—精气实—水谷

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故“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

奇-不同,恒-一般。

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似,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的腑。

除胆之外,无表里配合,无五行的配属。

六、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

病理上: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治疗上:

“五脏益补”、“六腑益泻”。

七、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概述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

1、五脏之精:

简称“脏精”,是指五脏所藏的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

先天之精(禀受于先天,来源于父母);

后天之精(脾胃化生水谷之精);

2、五脏之气:

简称“脏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

先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

自然界之清气作用下,合化为一身之气。

3、五脏之阴阳:

(1)五脏之阴,简称“脏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2)五脏之阳,简称“脏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两者协调平衡。

则五脏之气冲和畅达,各发挥应有的功能。

第一节心

(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一、概述

1.心的解剖形态位置(血肉之心):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横膈之上,中有孔窍。

外有心包卫护。

其形圆而下尖,似倒垂未开的莲花。

位于胸腔,两肺之间,略偏于左,外应虚里。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又名胃之大络

2.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心居膈上阳位,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故为阳脏,又称“火脏”。

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关键抓住心阴与心阳(血)

2.心的气血阴阳

1.心气推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的功能

2.心血资养心神的作用

3.心阴根于肾阴促进心的宁静、内守、抑制与制约阳热的功能

4.心阳根于肾阳促进心的活动、升散、兴奋和温煦作用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在时为夏

二、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血脉

•1.含义:

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2. 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最基本前提条件:

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浓稠度等状态适中(心的形质无损);

脉管(道)滑利通畅。

面色、舌色、脉象、心胸部感觉为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外部表现

心主血脉功能的生理病理表现

3. 正常:

脉和缓有力、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色红润灵活

4.异常:

1)面色苍白无华,舌淡,脉细弱无力,心悸

2)面色灰暗/青紫、唇舌青紫、舌紫黯/瘀点、瘀斑,脉结代,心前区闷痛/刺痛

3)面、舌表现:

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色淡红荣润/面色淡白无华/瘀斑舌

(二)主神明

1.含义:

神的概念:

广义——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综合显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明:

心具有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以及主持协调全身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液

表现:

神志、思维、精神状态、睡眠。

面唇青紫

三、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间的密切关系

•心主血脉正常——神志清稀,思维敏捷,精神充沛

•心主血脉异常——心神病变

•心神异常——血行异常:

心率、脉搏加快,面红/苍白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心开窍于舌

•结构上:

手少阴心经之别络系于舌;

•生理功能方面:

心主血脉和神明与舌的色泽、运动、味觉、语言有关。

•临床意义:

从舌的色泽、活动度和语言表达可测知心的功能状态。

2.其华在面

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

“有诸内,必形诸外”。

3.在志为喜

“在脏为心,在志为喜”,

4.在夜为汗

汗为五液之一,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经汗孔排于体表的液体“阳加于阴谓之汗”。

(是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

5.与夏气相通应

因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

附:

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dan)中”有保

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

思考

1.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间的关系如何?

第二节肝

(刚脏、罢极之本、将军之官)

一、概述

1.肝的解剖形态位置

解剖位置形态肝的实体位居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而少偏左,其右叶大,左叶小,胆附其下。

2.生理特点

(1)肝为刚脏:

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

(2)肝主升发:

是指肝具有升生阳气以启迪诸脏,生发阳气以调畅气机的作用。

3.肝的生理特性

(1)体阴用阳:

是对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特性的概括。

(2)肝体为阴:

肝藏血;肝居下焦

(3)肝用为阳:

(4)生理上:

肝主疏泄,主升主动

(5)病理上:

肝阳易亢,肝风易动

(6)喜条达恶抑郁

4.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

(2)主藏血

5.与形窍志液华时的关系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与春季通应

6.肝的气血阴阳

肝气是肝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肝血乃肝脏贮藏之血和养肝之血

肝阳促进升和动

肝阴促进静和降

肝主升主动,故阴虚阳亢者多,阳虚阴盛者少

二、主要功能

(二)主疏泄

1.含义:

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使之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2.主要表现

调畅气机

促进血液与津液运行

促进脾胃纳运

调畅情志

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有利于男子排精、女子行经

(1)调畅气机

疏泄正常:

气机调畅

肝失疏泄:

1)肝气抑郁:

气滞(胀、满、闷、痛)

2)肝气上逆:

气逆

(2)调畅情志

疏泄正常:

心情开朗,情绪稳定。

肝失疏泄:

1)肝气抑郁:

心情不舒,闷闷不乐,多愁善虑;

2)肝气上逆:

性情急躁,容易发怒,烦躁不安。

(3)促进血和津液的运行

疏泄正常:

通过调畅气机进而通畅血行,通利水道。

肝失疏泄:

1)肝气抑郁:

气滞血瘀;气滞津停。

2)肝气上逆:

血随气逆。

气滞津停

(4)促进脾胃纳运

疏泄正常:

调畅脾升胃降

肝失疏泄:

1)肝脾不和

2)肝胃不和

(5)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胆汁由肝之余气积聚而成。

疏泄正常:

胆汁化生顺利,排出通畅。

肝失疏泄:

1)胆汁分泌、排泄不畅

2)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3)肝失疏泄胁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

(6)调节生殖机能:

男子泄精与女子月经的正常,依赖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

疏泄正常:

月经按时而至;精液定期溢泄

肝失疏泄:

1)肝气抑郁:

月经失调;排精不畅;性欲减退

2)肝气上逆:

月经失调;遗精;性欲亢进

(二)肝主藏血

1.含义:

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作用。

2.具体体现:

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

防止出血

(1)贮藏血液(肝为血海)

1)生理作用:

濡养全身

涵养和制约肝阳

2)病理表现(肝血不足)

血不养目

血不养筋

肝阳上亢

(三)与形窍志液华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1)含义:

筋:

包括肌腱、韧带一类组织,具有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作用。

爪:

爪甲(爪为筋之余)

(2)生理:

肝血滋养筋脉,荣润爪甲

(3)病理:

(肝血虚)

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爪甲苍白或脆薄易裂或反甲

2.肝开窍于目

(1)生理:

目之能视赖肝血濡养

(2)病理:

肝血不足:

视物不清,甚至夜盲;

肝经风热:

双目红肿痛痒

肝火上炎:

目赤生翳

肝阳上亢:

头目眩晕

肝血盛衰影响爪甲的枯荣:

指甲营养不良/反甲

3.肝主筋

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曲能直,刚柔相济

思考

1.肝主疏泄气机与肝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间的关系?

第三节肺

(娇脏、相傅之官、气之本)

一、概述

(一)肺的解剖形态位置: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

肺经肺系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窍。

(二)主要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覆盖于心之上,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

2.肺为娇脏:

是对肺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肺为娇脏

生理:

肺清虚而娇嫩。

(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清轻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侵)

病理:

肺容易受内、外邪气的影响。

3.宣发肃降“肺气宣发”“肺气肃降”

(三)主要功能

1.主气司呼吸

2.主通调水道

3.朝百脉

4.主治节

(四)肺的气血阴阳

–肺的气血是肺发挥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来源

–肺的主要功能主要依靠气的作用,论及血的极少。

–肺阴根于肾阴,制约阳热,促进肺的滋润、宁静与内守

肺阳根于肾阳,促进肺的温煦、运动与升散。

(五)肺的形、窍、志、液、华、时: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与秋季通应

二、主要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主要取决于肺司呼吸的功能。

1.主呼吸之气

病理表现:

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

2.主一身之气

体现在:

气的生成(宗气)

全身气机的调节

病理表现:

少气、声低气怯、肢倦乏力、气机失调

(二)肺主宣发于肃降

宣发:

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体现于

(1)呼出体内浊气

(2)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肾皮毛肌腠;

(3)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

肃降:

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

体现于

(1)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将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

(2)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

(3)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夜生成之源。

(三)肺朝百脉(辅心行血)

1.含义: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气的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

2.病理:

肺气壅塞→血脉瘀滞→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

(四)主治节

1.含义:

是指肺对全身生理功能尤其对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等具有某些治理和调节作用。

2.主要体现在:

(1)呼吸(肺司呼吸,呼浊吸清)

(2)气机(肺司呼吸,调节全身气机)

(3)血液(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4)津液(肺主通调水道,调节津液代谢)

三、肺的形、窍、志、液、华、时: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与秋季通应

(一)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1.皮毛:

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为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第一道屏障。

2.皮毛与肺的主要关系

(1)皮毛与肺的主要关系:

肺气宣发,输精(津液、水谷精微)于皮毛

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

皮毛作为屏障抗邪护肺

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

(2)肺主皮毛的临床意义

生理

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排汗适度,抗邪能力较强。

皮肤疾患与肺的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病理

皮肤憔枯,多汗/易遭外邪侵袭

皮肤感邪常内传于肺

(二)肺开窍于鼻

肺气调和:

鼻腔通畅,嗅觉灵敏

外邪多从鼻喉侵入肺

肺失宣发,则鼻塞不通,嗅觉不灵;肺经有热可致鼻衄、酒渣鼻等病变。

肺气充沛,皮肤润泽、致密

肺与损美性疾病酒渣鼻

(三)涕为肺液

涕的分泌与性状的变化多与肺失宣降有关。

鼻流清涕----肺寒

鼻流黄浊涕----肺热

鼻干----肺燥

思考

1.肺气的宣降作用在通调水道方面的具体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