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034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docx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

未来不迎是什么意思

篇一:

遇见过错的人才知道谁是对的人因

遇见过错的人才知道谁是对的人

年轻的我们总有很多东西无法回绝,比如走远的时光,比如枯萎的情感;扑面而来很多东西难以割舍,比如追逐的梦想,比如心中的喜爱;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未知因素,路走不通的时候,不要眷念前面的风景,不要回望来时的行程;简单做自己,总有一扇门为梦想弹出。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如果命中注定是打工,便打好它。

别把青春葬送,你在家跷二郎腿,青春也一样葬送,光阴不会豪情慢点。

有些人是不必其他工作的,但那不是你,反正都要做了,何不快乐一点去做?

只有当你得不到的时候,你才很容易表示那得不到的一定比较是最幸福的事,然而幸福本身却并非与此有关。

幸福的选择在于,你对自己的满意程度是多少,而不是别人你们对你的满意程度是多少。

根本没有那条“更好的路”,只有一条路,就是你选择的那条路。

关键是,你要勇敢地走上一下,而且要始终如一走下去。

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其原因我们至今难以应允的原因。

希望你每天那么忙,做的每件事都是自己喜欢的,希望你爱的人也人分一样爱着你,借此机会你讨厌的人都消失在你视线里,希望有一天,你的娇羞全都发自内心。

我们一路奋战,绝非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的每一个瞬间就是生命的唯一瞬间。

活好了当下,就活好了一生。

人往往经历过不幸福,才知道什么是天长地久。

就好比遇见过错的菲律宾人,才知道谁是对的人分。

篇二:

与其护佑生活平淡点,不如祈求自己强大点

与其祈求生活平淡分后,不如祈求自己强大点后

一些杨开第阻止你的,正是为了今天和明天,乃至之后的漫长岁月,让真正属于你的,最终属于你。

有时候,你以为的归宿,其实只是过渡;你以为的过渡,其实就是归宿。

1、对于我们特别喜爱的人,不说永远,只说珍惜。

2、都说戏如人生,这路多遥长,或戏是假的,可泪却真。

何止真呢,应说痛不可当。

写坏了的脚本都可重改,改得直至它足以粉饰你本性中的恐惧,而坏的人生,却简直是腹背受敌。

3、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很脆弱的。

因为真正强大的人因,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4、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只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

——爱因斯坦

5、你爱一棵树、一只鸟、一只宠物,你去照顾它、喂养它、关爱它,即使它不给你任何回报,你仍然爱它,此种爱你能了解吗?

大部分人都不是以这样爱方式去爱,因为我们的爱永远被剑拔弩张、嫉妒、恐惧所限,这意味着,我们内心世界在内心是依赖着他人的,我们毕竟是希望被爱。

6、自己才是我们在等的那个年轻人,才是我们在等的那个扭转。

7、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时光的含义,不是所有的人都善于珍惜,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从不爱的心。

——席慕蓉

8、一个人怎么评说自己,决定了确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进一步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

不管你的生命无比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

9、起风的日子学会依风起舞,落雨的时候学会为自己撑起一把伞。

生活有望穿秋水的期待,也会有的意想不到的欣喜。

10、只有当你得不到的时候,你果然很无力容易认为那得不到的一定是最幸福的事,然而幸福本身却并非与此有关。

幸福的选择在于,你对自己的在意程度是程度多少,而不是别人对你在意的满意程度是多少。

11、根本没有那条“更好的路”,只有一条路,就是你选择的那条西路。

关键是,你要勇敢地走上去,而且要脚踏实地走下去。

12、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柏拉图

13、世上没有一件工作没有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多样。

如果命中注定是打工,便打好它。

别把青春葬送,你在家跷二郎腿,青春也一样葬送,光阴不会过得慢点。

有些人是毋须工作的,但那不是你,反正都要做了,何不快乐一点去做?

14、希望你每天那么忙活,做的每件事都是自己喜欢的,希望你爱的人也一样爱着你,期望你讨厌的人都消失在视线你视线里,希望有一天,你的笑容全都发自内心。

篇三:

曾国藩的修心工夫

曾国藩的修心工夫

作者:

徐雷

[摘要]心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对心的省察涵养是理学工夫论的核心。

曾国藩是晚清理学彭玉麟的中坚人物,习理学首重修心。

为求己心存而不放、定而勿动、安泰戒馁、守一无贰,曾国藩运用了居敬、主静、慎独、思诚四项功夫。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修心工夫;

[作者简介]徐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警察学院学员,湖南长沙410082

[中图分类号]K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21)10-0178-04

心本指认识器官及其功用。

在中国哲学史上,心又指代表主观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哲学范畴。

中国古代的学者们一边致力于对心的认知,一边关注人心的自我操持与自我涵养。

曾国藩作为虔诚的程朱心学信徒,自跟随唐鉴、倭仁研习理学后,始终把对心的修养置于首位。

他视心为物,主张通过理学功夫(居敬、主静、慎独、思诚)博究存心之理,“以养此心和平笃实之意”。

一、心存工夫:

“敬,则存心渐趋于厚”

曾国藩讲究“居敬”工夫,是从道光二十年居京时开始的。

习之最初,他便意识到“敬为养心之要”。

他告诉家人:

“内有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

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

(此)所以养心也。

”外顺内而发,内因外而敛。

循外而论,敬端正人之气象;循内而论,敬持守心之中庸。

理学家程、朱曾说:

“主心者,主敬也。

”“不能居敬以持之,此心亦泛然而无主。

”言下之意。

主于敬者大自然可主于心。

此论不仅从正反两面阐明了敬对心的必要性,内观还为曾国藩以敬修心提供了学理依据。

在涵养身心过程中,曾国藩笃实体悟到以下两点:

首先,“心外驰总是不敬之咎”。

所谓“心外驰”是指应事接物时,思绪游离于外的一种心理活动。

读书时,心挂着见客;见客时,心念叨读书。

心牵两事,一事无成。

无疑,它是己心存而不放、放而能收的对立面,极大地削弱了己心的自我把持能力。

对这种频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象,曾国藩究其根源,归罪于己心不敬。

他说:

“细思不能主一之咎,?

?

不主一之害心废学。

?

?

不能主一,无择无守,则虽念念在四书五经上所,亦只算游思杂念,心无统摄故也。

”“无择无守”意指离敬则心乱;“心无统摄”意指害心则无主。

显然,居敬于此充当着护心的角色,敬与不敬已然成为己心恭能否自做主宰的吃紧下手处。

其次,“敬则存心渐趋于厚”。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曾国藩制定了一份详实的修身英语课程。

在“敬”的条目下,列出了实施细则:

“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整齐严肃”自然是指“敬”的外在表现;“无时不惧”则是指内心“终日钦钦,如对大敌”,时刻处于恭敬、谨畏的状态。

由于敬贯穿于动静,所以,“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就是要求身心无论处于动时还是静时,不管是已发时还是暂未发时,皆应保持“主一无适”。

受此影响,曾国藩以敬修心日收其效,存心渐趋于厚。

一是“厚”与“薄”相对。

敬则己魂纷扰如故,谓之薄;敬则己心存而图伦区,谓之厚。

厚此薄彼,求敬存心。

朱熹曾说:

“敬则心存,心存,则理具于此而得失可验。

”视敬为心存理明的前提。

曾国藩同样如此,借居敬之功先求心存,再悟得“谈理时心颇和平”。

心人理、理摄心,心、理相丽、互通无碍。

这便是存心渐厚的第一重功效。

二是“厚”与“深”同义。

人心有善恶之念,好坏之分。

修心之要无外乎去恶存善,净尽己心。

曾国藩将恶念誉为心之贼,善念喻为心之墙,借助居敬存心,“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子”。

这便是存心渐厚的第二重功效。

防堵恶念之心墙愈厚,心之善念愈深。

纯善无恶,心体澄明。

以上者曾国藩对居敬的认识,发自内心,得于体悟。

正是因为他对“敬字细加体认,实觉刻不可离”,居敬才得以被置于日课之首,穷年累月习以为常。

简论之,曾国藩对敬的理解上承程朱,既宗二程敬以存心之旨,又明朱子心存理明之意,其以敬修心,贵有心得。

二、心定工夫:

“静字全无功夫,欲心之凝定,得乎”

和居敬一样,主静工夫也被曾国藩视为课心课身之法。

不过,相较于前者,对症下药的意味当更浓,也更直接。

曾国藩坦言,内心“素有忿恨不畏之习,偏于刚恶,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

外物滋扰,思绪起伏即心动。

心连番好动特指甚或频频且不由自主,似被强力驱使,无法挣脱。

好动即妄动,妄动则心无定向,属修心之患。

曾国藩修心之初,饱受好动轻静,心无定向之苦。

朱熹曾说:

“真情不定则内必纷扰。

”对妄动之心做了描述。

曾国藩潜心体验朱子语,悟得纷扰有二:

一是“心不定,不能用功”。

遇事专注,心、事合一,自是理想的要旨状态。

反之,遇事徘徊,迟疑难断,令此心不能施功于事。

心、事两分,勉强行之,己心反受其累。

二是“心不甚坚定,不能不怠荒散漫”。

无所事,己心本应存而无法回答、定而勿动。

然而,愈是闲时,此心愈发忙乱,悬而不降,久之,致使怠倦、荒芜、涣散、漫然缠绕于心,害心非浅。

简而言之。

应事时,心不定,事难成;无事时,心不定,心难养。

有鉴于此,曾国藩求教于理学师友。

唐鉴直言:

“最是‘静’字功夫要紧。

”并以程颢、王阳明为例,指出先贤不为之所以能做到不是动心,全赖静字有功夫。

“以静制动”是习理学者修心常用之仲裁法。

朱熹明确表示:

“静,谓心不妄动。

”“静则定得来久,物不能挠。

”视静为戒动求定的良药。

经师友点拨,曾国藩反观自省,又参悟朱子语,愈久愈明。

他说:

“静字全无功夫,欲心之凝定,得乎?

”言外之意,好动不如好静,心定与否完全取决主静二字。

大体而论,曾国藩以静修心经历以下两个有情阶段:

首先,平日修心“务当力求主静”。

为求静字工夫笃实,曾国藩效仿理学师友将静坐纳入修身日课,规定“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

?

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同时,又通过日记的方式提醒自己:

“静坐工夫,须是习熟,不勉强苦习,更说甚?

”静坐被曾国藩严格遵行两年后,初见成效。

为此,他还特作《主静箴》:

“?

?

后有毒蛇,前有猛虎。

神定不慑,谁敢余侮?

?

?

”蛇、虎不惧,只因心定如磐石。

专意静摄,以归于静,外患又岂能奈何?

无疑,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正是以静制动。

其次,渐体会出“静字是好气象”。

曾国藩追求主静以修心,执意根除好动不好静之顽疾,故对心之动静探讨颇深。

修心日久,既留意动、静之分,又关注动、静之合。

关于前者,他悟出:

“心动则神疲,静则神裕。

”(心)静则生明,动则多咎,自然之理也。

一言以蔽之,动不如静,主静养心。

关于后者,史可法于极静中探寻动的萌芽,揭示动、静并非绝然对立。

他说:

“心到静极时,?

?

逗出一点生意来,如冬至一阳初动时。

”“验之此心,有所谓一阳初动,万物资始者,庶可谓之静极,可谓之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也。

”静极为至静之境,心之本体即在此境底下。

心静中所蕴藏动之生意,可见动静合于此心。

曾国藩坚持焚香静坐,“务求息息静极,使此生意不息”,正是此意。

曾国藩延用理学沿袭前贤修心之法,“习静以涵养此心”,从好动轻静到好静轻动,再到动静皆宜,成效斐然。

心静时气定神闲,不受外物丝毫侵入;心静时洞悉万物,不受外界全然蒙蔽。

心静则理易明,神明超然,独立于万物之表;心静则无私著,襟怀坦荡,畅游于天地之间。

三、心安工夫:

“慎独者内省不疚,故心泰”

曾国藩运用理学工夫修成心,除谋求心存、心定外,还不忘心安。

他指出:

“士之修德砥行,求安于心而已。

”将心安与否视作德行苦修的成败。

显然,那种令内心长期焦灼难耐,困苦不

堪且毫无建树的修行,曾国藩是暗暗不敢苟同的。

关于心安,朱熹曾有论断。

他说:

“心安而无疑,便是是处。

”“心安后,便是义理。

”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对曾国藩而言,平日欲求心安殊非易事,倒是心受拘迫。

安难持久,自是寻常。

他说:

“心愈拘迫,愈浮杂。

”“心愈浮(杂),则言愈躁,而神愈倦。

”拘迫是指内心在承载来自外界的无形压力时,一味被动接纳,未能及时将压力正常释放的一种心理状态。

伴随拘迫而至的正是束缚、压抑以及极度的不自在。

曾国藩体悟到的心浮、言躁、神倦,皆因拘迫而生,无一不是心安的绊脚石。

每每此时,心的主宰力量便被极大削弱,修心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在理学师友倭仁的帮助下,曾国藩开始运用慎独工夫求心安。

“艮峰先生来,一见惶愧之至,真所谓厌然者矣!

向使时时慎独,何至见人而惭沮若是?

”惶愧一语反映出曾国藩面见倭仁时内心极度情绪低落不安,而令此心转危为安的唯一途径只有慎独。

倭仁,字艮峰。

在史可法众多师友当中,倭仁的慎独工夫最为笃实,平日间“未尝一息少懈”。

曾国藩对其用功之勤钦佩不已,他说:

“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

”“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

故所读之书,句句大都切身之要药。

”切磋问学、笃行日久,林则徐渐悟得心安不离慎独。

首先,曾国藩将皮唐与遏欲、循理相连。

他说: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视人有意为修心大患,故历代习理学者莫不重视克己之学。

曾国藩将遏欲、循理相提并论,认为非此即彼。

他悟出若能处处遏欲、时时循理,此心自然安泰,慎独则为促成此一目标之前提。

其次,他相信慎独者不自欺。

曾国藩说:

“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心既知有善知有奸,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

”自欺害心自是不言而喻。

曾国藩以慎独修心,一求去恶存善,断自欺之根源;二治自欺欺人,复己心之自律。

不欺己心,坦荡安逸。

再次,慎独令己心快有足宽平。

曾国藩表示: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愿于于心则馁之时之时。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显然,曾国藩对慎独的看法由肯定上升为推崇。

在慎独的帮助下,己心进退有据,收放自如,意境坦荡,胸襟活泼,放得宽,养得灵,心处此境地,何愁不安?

四、心专工夫: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

“诚”是儒家传统哲学表现形式的重要范畴。

诚的本义是真实无妄,它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最低也是人思想修养的最高境界。

孟子提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用“诚”和“思诚”来解释天道与人道。

理学勃兴,理学家时时探讨心与诚。

二程表示:

“维心亨,维其心诚一,故能亨通。

”王阳明指出:

“诚是心之本体。

”“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

”从心诚合一到心诚同体,习理学者对吕格莱鲁瓦邦关系的认识及推崇与日俱增。

曾国藩求学岳麓书院时,竟从山长欧阳厚均处闻得“诚”。

嘉庆二十年居京后,又在理学师友凡事虽可“以积诚而致之”的熏染下,开始讲究思诚工夫。

张之洞修心以笃实著称。

他对心、诚之间“合则心通,分则心塞”的体会尤为深刻。

在其看来,内心诚与不诚直接影响修心效果,思诚者和不诚者,迥然有别。

首先,修心无获,患在不诚。

曾国藩认为内心不诚势必造成身心受损,百病滋生。

他说:

“平生之病源,养痛藏瘤,百孔杂出,而其要在不诚而已矣。

”上周末见解绝非信口开河,言之无据。

事实上,正是得益于平日的修心实践,曾国藩才能切身领悟到诚与不诚判若两然。

以练习静坐为例,曾国藩说:

“静坐一时,略得力,然心有私著。

无著则静矣,抑亦诚矣。

”显然,心不诚则不能专于静坐。

静坐一时不难,但持之以恒,渐收其效,则非心诚不可。

其次,明理专一,贵在思诚。

在体验不诚之患的同时,以诚修心的价值也渐为曾国藩所认识,如心诚自然顺理、心诚则专一等。

曾国藩说:

“维奈县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

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才。

”反之,“心有不诚,故词气虚情,即与人谈理,亦是自文浅陋,徇外为人,果何益哉?

可恨,可羞!

”心、诚合一即是心、理相通、相融。

此心久为天理所摄,故无论未发、已发皆循理而为,畅通无碍。

关于心与诚,朱熹曾表示:

“诚是心之本主。

”“不诚,是不曾实有此心。

”既明确了诚对心的不可或缺,又为后世学人继续思考提供了学理依据。

曾国藩认同朱子所论,但并未浅尝辄止,满足于前贤之见,而是结合修心实践就细微之处体会。

“心诚则专一”便是其体悟所得。

他说:

“灵明无著,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诚而已矣。

”“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既是己心多情的写照,又是思诚工夫笃实的见证。

曾国藩反对一心三用,只因亲身体会“心不专一,则杂而无主”。

修心愈久,愈来愈曾国藩愈发感到心专的必要。

修身养性不离心专,为学为人不离心专,而心专与否又取决于思诚工夫的笃实,正如曾国藩自己指称: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

”鉴于此,修心坚持“以诚字为本”,且始终“守之以一,以不贰自惕”,自然为曾国藩所恪守并严守严格遵循。

综上所述,为求心存、心定、心安和心专,曾国藩笃实运用锥果、主静、慎独、思诚四项工夫。

修心日久,习之纯熟,己心获益非浅。

论学理创新,林则徐远不如前贤;但论功夫笃实,命理比肩者屈指可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