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138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古代中国文档格式.docx

秦的统一

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

作用

政治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

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

经济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

修驰道;

大规模移民

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化

统一文字

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官办教育

实行愚民政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

派兵出击匈奴,修筑长城

保护了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

统一越族地区,开凿灵渠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结束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新局面。

使人民获得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

皇帝制度建立的目的:

显示君主的权势和地位。

特征: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它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

本质是封建君主专制。

3、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

乃丞相的副手,负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任免权由皇帝决定

 

郡县制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管理体系,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1.积极: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

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分析对比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

①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

分封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②传承制度上:

分封制爵位和领地世袭;

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免。

③建立基础上:

分封以血缘为基础;

郡县按地域划分。

④历史作用上:

分封制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在中央汉武帝重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和原因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发展

原因:

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北魏统一北方后,面对民族大融合的社会发展趋势却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加之鲜卑贵族对各族人民的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迁都洛阳⑤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意义:

①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了北魏的社会发展,魏晋空前繁荣②顺应时代潮流,冲破重重阻力,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过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

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社会条件:

隋朝政治制度上的创新和经济建设,唐朝建立实现国家统一时局面出现的政治因素

主观因素:

吸取隋朝兴亡的教训,确立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的经济的方针政策;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进一步发展科举制;

经济上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唐太宗民族政策

实施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宋的集权措施

北宋初期在地方①军事上: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

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中央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王安石变法

类别

理财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强兵

“省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选才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制

元的中央官制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还设宣尉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在中央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行省制

不同点

盛行时代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并开始于元朝

与中央的

关系

(1)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地方机构

(2)长官由皇帝任免

(1)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一一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2)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相同点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地位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①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物;

④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丞相制度的废除

宰相制度废除的根本原因:

是这一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原因:

是丞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

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内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

后来内阁大学时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提高,内阁首辅权压众臣。

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与皇帝。

雍正帝在宫内设立军机处(有官无吏、皇帝钦定、跪受笔录),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康熙帝

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

加强中央集权: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后来鳌拜专权,皇权受到挑战。

②措施:

除鳌拜,设南书房、恢复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与皇帝

发展社会经济:

①大力奖励垦荒②实行“更名田”③实行赈灾、减免赋税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⑤治理黄河、淮河、大运河何患

开博学鸿儒科,兴文字狱

目的:

笼络士人,恩威并施,加强思想控制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古代中国的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

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

牛耕的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

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水利设施的完善

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

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金属冶炼、制瓷和纺织

1、丝织业:

①汉代:

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②明清:

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

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

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

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

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陶瓷业

①唐代:

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②宋代:

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

粉彩瓷器

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3)古代中国的商业

商业的发展

①唐:

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

②宋: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③明清:

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城市的繁荣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4)“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①主张: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实质: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③评价:

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

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老子、庄子与道家思想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历史意义(评价)

1、儒家学说: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

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3)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魏晋以来,儒、道、佛三家日趋融合,到唐宋时“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这为儒学发展成为更加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程朱理学

内容: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历史地位:

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陆王心学

内容: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提出“发明本心”(发:

产生于;

明:

懂得;

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①他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2)相同之处:

思想上:

都属于唯心主义;

目的上:

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

把握“理”的方法

评价: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异端”思想

主张:

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

②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

③赞扬历史上“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

评价:

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黄宗羲

著作:

《明夷待访录》

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

④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

王夫之

思想:

唯物主义

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

②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

三人的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②学术上:

主张“经世致用”。

③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评价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④局限性:

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意义:

①对中国:

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对世界: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

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数学

春秋:

九九乘法表。

西汉:

《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西方500年。

东汉:

《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十进位值制,中国最早使用。

南朝:

祖冲之圆周率点后第七位,比世界早1000年

天文学

①战国:

《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两汉:

西汉留下世界最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

东汉张衡:

发明水运浑象仪,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③唐朝:

僧一行:

制定《太衍历》;

创制黄道游仪;

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

④元朝:

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

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早欧洲300多年。

农学

农业技术——混合选择法(选种)、人工杂交

农学著作——①《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③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附有306幅插图。

④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医学

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

②战国时期有了医学分科

③著名医生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

④《黄帝内径》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⑤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⑥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之先河。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②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③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书画与戏曲艺术

汉字与书法

汉字: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②成熟——商代甲骨文

③西周——“金文”、“籀文”

④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

小篆;

后出现“隶书”。

⑤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

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⑥先后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书法:

①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

秦小篆——汉隶。

②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条件——士人群体形成;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隋唐达到新高峰:

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成就——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益成熟。

④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

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特点——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