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721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docx

语文必修4文言知识复习

文言知识复习(必修四)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孔孟两章)

是亦走也(孔孟两章)

非我也,兵也(孔孟两章)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晏子治东阿)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

二、变式句(也称“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⑴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未之有也(孔孟两章)

仁义不施(过秦论)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何以伐为(孔孟两章)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无乃尔是过与(孔孟两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节选))

而寒于水(劝学(节选))

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过秦论)

非尊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学于余(师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而耻学于师(师说)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治东阿)

虽董之以严刑(谏太宗十思疏)

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节选))

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

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

4.主谓倒装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

三、被动句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2.意思上的被动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3.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不拘于时(师说)

四、省略句

以(之)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聚之(于)咸阳(过秦论)

(做父亲的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本册重点虚词

1.于

①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季路见于孔子曰(孔孟两章)

善假于物也(劝学(节选))

②对: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孟两章)

寡人之于国也(孔孟两章)

于其身也(师说)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治东阿)

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③从:

虎兕出于柙(孔孟两章)

取之于蓝(劝学(节选))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④在:

龟玉毁于椟中(孔孟两章)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孔孟两章)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孔孟两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⑤至,到: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孔孟两章)

入于权家(晏子治东阿)

⑥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孔孟两章)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孔孟两章)

而青于蓝(劝学(节选))

而寒于水(劝学(节选))

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过秦论)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⑦因为: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于是纵散约败(过秦论)

于是六国之士(过秦论)

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

于是明年上计(晏子治东阿)

⑧向:

而耻学于师(师说)

学于余(师说)

⑨被:

不拘于时(师说)

2.乃

①用在“无乃……与”的结构中,恐怕……吧:

无乃尔是过与(孔孟两章)

②于是: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晏子治东阿)

③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君乃反迎而贺(晏子治东阿)

3.者

①放时间词后作语助词: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孔孟两章)

②句中停顿: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孟两章)

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③……的人:

不能者止(孔孟两章)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孔孟两章)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孔孟两章)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孔孟两章)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孔孟两章)

七十者衣帛食肉(孔孟两章)

假舆马者(劝学(节选))

假舟楫者(劝学(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师者(师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民无饥者(晏子治东阿)

臣闻求木之长者(谏太宗十思疏)

欲流之远者(谏太宗十思疏)

思国之安者(谏太宗十思疏)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谏太宗十思疏)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君人者(谏太宗十思疏)

④“者……也”,表因果:

不复挺者,輮(无法打出)使之然也(劝学(节选))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节选))

⑤表判断:

此四君者(过秦论)

东阿者(晏子治东阿)

4.以

①把: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孔孟两章)

輮(无法打出)以为轮(劝学(节选))

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过秦论)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②连词,表目的关系:

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孟两章)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③用:

请以战喻(孔孟两章)

以五十步笑百步(孔孟两章)

申之以孝悌之义(孔孟两章)

尝以十倍之地(过秦论)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④按照,根据:

斧斤以时入山林(孔孟两章)

⑤“可以”,表示可能与能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孔孟两章)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孔孟两章)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孔孟两章)

学不可以已(劝学(节选))

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无以至千里(劝学(节选))

无以成江海(劝学(节选))

⑦来: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以愚黔首(过秦论)

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以利贫民(晏子治东阿)

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谏太宗十思疏)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⑧认为:

自以为关中之固(过秦论)

吾以子为可(晏子治东阿)

⑨凭借:

然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

⑩“所以”,用来……的手段(工具):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之所以”,表因果: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因为:

而君反以罪臣(晏子治东阿)

相当于“而”,表修饰: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

相当于“而”,表因果: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5.之

①的: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孔孟两章)

是谁之过与(孔孟两章)

吾恐季孙之忧(孔孟两章)

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孟两章)

察邻国之政(孔孟两章)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孔孟两章)

王道之始也(孔孟两章)

五亩之宅(孔孟两章)

鸡豚狗彘之畜(孔孟两章)

百亩之田(孔孟两章)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孔孟两章)

谨庠序之教(孔孟两章)

申之以孝悌之义(第二个“之”)(孔孟两章)

斯天下之民至焉(孔孟两章)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节选))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于是六国之士(过秦论)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过秦论)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

享国之日浅(过秦论)

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过秦论)

百越之君(过秦论)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收天下之兵(过秦论)

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

而守要害之处(过秦论)

始皇之心(过秦论)

自以为关中之固(过秦论)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非有墨翟、仲尼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过秦论)

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过秦论)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过秦论)

谪戍之众(过秦论)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古之圣人(师说)

今之众人(师说)

彼童子之师(师说)

陂池之鱼(晏子治东阿)

避贤者之路(晏子治东阿)

子之东阿也(晏子治东阿)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谏太宗十思疏)

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谏太宗十思疏)

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

②代词:

夫子欲之(孔孟两章)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孟两章)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孟两章)

树之以桑(孔孟两章)

申之以孝悌之义(第一个“之”)(孔孟两章)

未之有也(孔孟两章)

取之于蓝(劝学(节选))

輮(无法打出)使之然也(劝学(节选))

商君佐之(过秦论)

聚之咸阳(过秦论)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吾从而师之(师说)

择师而教之(师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问之(师说)

景公召而数之曰(晏子治东阿)

臣请死之(晏子治东阿)

景公许之(晏子治东阿)

景公迎而贺之曰(晏子治东阿)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晏子治东阿)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谏太宗十思疏)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③音节助词:

填然鼓之(孔孟两章)

锲而舍之(劝学(节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当此之时(过秦论)(晏子治东阿)

④取独:

寡人之于国也(孔孟两章)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孔孟两章)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孔孟两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子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

前臣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

今臣后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

臣闻求木之长者(谏太宗十思疏)

欲流之远者(谏太宗十思疏)

思国之安者(谏太宗十思疏)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谏太宗十思疏)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谏太宗十思疏)

⑤结构助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节选))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节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⑥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节选))

⑦这:

杜赫之属为之谋(第一个“之”)(过秦论)

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

赵奢之朋制其兵(过秦论)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士大夫之族(师说)

郯子之徒(师说)

⑧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6.而

①转折关系: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孔孟两章)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孟两章)

而不能来也(孔孟两章)

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孔孟两章)

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孟两章)

然而不王者(孔孟两章)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孔孟两章)

而青于蓝(劝学(节选))

而寒于水(劝学(节选))

而见者远(劝学(节选))

而闻者彰(劝学(节选))

而致千里(劝学(节选))

而绝江河(劝学(节选))

而天下已困矣(过秦论)

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惑而不从师(师说)

而耻学于师(师说)

今子治而乱(晏子治东阿)

而君反以罪臣(晏子治东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谏太宗十思疏)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谏太宗十思疏)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

今守之而不足(谏太宗十思疏)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

②递进关系:

固而近于费(孔孟两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节选))

景公迎而贺之曰(晏子治东阿)

君乃反迎而贺(晏子治东阿)

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谏太宗十思疏)

③并列关系: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孟两章)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节选))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节选))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天下云合而响应(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小学而大遗(师说)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

④修饰关系:

弃甲曳兵而走(孔孟两章)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节选))

吾尝跂而望矣(劝学(节选))

登高而招(劝学(节选))

顺风而呼(劝学(节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不言而化(谏太宗十思疏)

⑤承接关系: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孔孟两章)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孔孟两章)

而神明自得(劝学(节选))

锲而舍之(劝学(节选))

锲而不舍(劝学(节选))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仰关而攻秦(过秦论)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转而攻秦(过秦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吾从而师之(师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择师而教之(师说)

景公召而数之曰(晏子治东阿)

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晏子治东阿)

功成而德衰(谏太宗十思疏)

昔取之而有余(谏太宗十思疏)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⑥衬音词:

而守要害之处(过秦论)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谏太宗十思疏)

⑦“然而”,用在后半句开头,表转折:

然而陈涉(过秦论)

⑧语气词:

如是而已(师说)

⑨因果关系:

而使子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谏太宗十思疏)

莫不殷忧而道著(谏太宗十思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7.焉

①兼词,于之:

尽心焉耳矣(孔孟两章)

风雨兴焉(劝学(节选))

蛟龙生焉(劝学(节选))

②代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孔孟两章)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语气词:

圣心备焉(劝学(节选))

则耻师焉(师说)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8.其

①他(们)的:

勿失其时(孔孟两章)

勿夺其时(孔孟两章)

其曲中规(劝学(节选))

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

赵奢之朋制其兵(过秦论)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爱其子(师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必浚其泉源(谏太宗十思疏)

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

②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③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说)

于其身也(师说)

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知其不可(谏太宗十思疏)

④推测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⑤助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⑥这:

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⑦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师说)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

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⑧音节助词:

徳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谏太宗十思疏)

9.乎

①相当于“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节选))

②相当于“于”,在:

生乎吾前(师说)

生乎吾后(师说)

③相当于“于”,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④语气词,表反问: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

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⑤语气词,表感叹:

嗟乎(师说)

10.若

①“自若”,如常:

自若也(过秦论)

②“相若”,差不多:

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

词性活用

1.孔孟两章

既来之:

来:

使……来(使动用法)

则安之:

安:

使……安(使动用法)

填然鼓之:

鼓:

击鼓(名词用作动词)

树之以桑:

树:

栽种(名词用作动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

穿(名词用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

王:

称王(名词用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谨:

谨慎(形容词用作动词)

2.劝学(节选)

輮(无法打出)以为轮:

“輮(无法打出)”通“煣”,使……弯曲(使动用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

每天(名词用作状语)

上食埃土:

上:

向上(名词用作状语)

下饮黄泉:

下:

向下(名词用作状语)

非能水也:

水:

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非利足也:

利:

走得快(形容词用作动词)

3.过秦论

席卷天下:

席:

像席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包举宇内:

包:

像包裹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囊括四海之意:

囊:

像囊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内立法度:

内:

在国内(名词用作状语)

外连衡而斗诸侯:

外:

在国外(名词用作状语)

南取汉中:

南:

向南(名词用作状语)

西举巴蜀:

西:

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东割膏腴之地:

东:

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北收要害之郡:

北:

向北(名词用作状语)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鞭:

用鞭子(名词用作状语)

南取百越之地:

南:

向南(名词用作状语)

乃令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北:

在北边(名词用作状语)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南:

向南(名词用作状语)

天下云合而相应:

云:

像云彩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响:

像回声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瓮牖绳枢之子:

瓮:

把破水缸(名词用作状语)

绳:

把草绳(名词用作状语)

伏尸百万:

伏尸:

使伏尸(使动用法)

吞二周而亡诸侯:

亡:

使……灭亡(使动用法)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弯:

使……弯曲(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

愚:

使……愚(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

使……退却(使动用法)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

使……朝拜(使动用法)

序:

使……重新排序(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

弱:

使……削弱(使动用法)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弱:

变小变弱(形容词用作动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

险固地势(形容词用作名词)

尊贤而重士:

贤:

贤能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外连衡而斗诸侯:

连衡:

实施连横策略(名词用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

称帝称王(名词用作动词)

弱国入朝:

朝:

朝拜(名词用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

登上(名词用作动词)

瓮牖绳枢之子:

牖:

当作窗户(名词用作动词)

枢:

当作门枢(名词用作动词)

追亡逐北:

亡:

逃亡的人(动词用作名词)

4.师说

吾师道也:

师:

从师学习(名词用作动词)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

低于(名词用作动词)

则耻师焉:

师:

从师学习(名词用作动词)

不耻相师:

师:

从师学习(名词用作动词)

而耻学于师:

耻:

以……为耻(意动用法)

孔子师郯子:

师:

以……为师(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师:

以……为师(意动用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

疑惑(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

小:

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

大:

大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

圣益圣:

圣:

圣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愚益愚:

愚:

愚蠢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圣人之所以为圣:

圣(第二个“圣”):

圣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愚人之所以为愚:

愚(第二个“愚”):

愚蠢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位卑则足羞:

羞:

令人羞愧(形容词用作动词)

5.晏子治东阿

臣请死之:

死:

为……而死(为动用法)

而君反以罪臣:

罪:

责罚(名词用作动词)

以利平民:

利:

使……得利(使动用法)

6.谏太宗十思疏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

兴作,建筑(动词用作名词)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乐:

以……为乐(意动用法)

何必劳神苦思:

劳:

使……劳(使动用法)

苦:

使……苦(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

使……稳固(使动用法)

载舟覆舟:

覆:

使……翻倒(使动用法)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

使……安宁(使动用法)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

使……谦虚(使动用法)

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

使……端正(使动用法)

貌恭而不心服:

貌:

表面上(名词用作状语)

无以怒而滥刑:

滥:

滥用(名词用作动词)

宏兹九德:

宏:

弘扬(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

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可以尽豫游之乐:

尽:

尽情(形容词用作动词)

择善而从之:

善:

好的意思(形容词用作名词)

古今异义

1.孔孟两章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

古义:

军事行动

今义:

有事情要做

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

古义:

把……当作

今义:

认为

河内凶:

河:

古义:

黄河

今义: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弃甲曳兵而走:

走:

古义:

跑,逃

今义:

人或鸟兽的脚相互向前移动

2.劝学(节选)

故木受绳则直:

绳:

古义:

木工用以取直的墨线

今义:

绳子

金就砺则利:

金:

古义:

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

今义:

金属

蟹六跪而二螯:

跪:

古义:

今义:

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

古义:

爪子与牙齿

今义:

比喻坏人的党羽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

古义:

广泛地学习

今义:

学问广博精深

臂非加长也:

加:

古义:

更加

今义:

增加

3.过秦论

以致天下之士:

以致:

古义:

用来招致

今义:

用在下半句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奋六世之余烈:

烈:

古义:

功业

今义:

强烈

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

古义:

平常的人

今义:

为双方介绍买卖,调整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

古义:

崤山以东,秦以外的东方诸国

今义:

省名

4.师说

古之学者:

学者:

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古义:

用来……的手段(工具)

今义:

表因果关系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

古义:

不论

今义:

没有

句读之不知:

读:

古义:

通“逗”,句中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今义:

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小学:

古义:

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义:

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吾从而师之:

从而:

古义:

跟随

今义:

连词,因此就

今之众人:

众人:

古义:

普通人

今义:

大家,许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

古义:

不一定

今义:

不需要

5.晏子治东阿

于是明年上计:

明年:

古义:

第二年

今义:

今年的第二年

属托不行:

不行:

古义:

不做

今义:

不可以,不被允许

便事左右:

左右:

古义:

近臣

今义:

表示概数

改道易行:

改道:

古义:

改变方法

今义:

改变行走的路线

仓库少内:

仓库:

古义:

国库

今义:

储存大批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建筑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