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77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docx

德概课题德国部分

 

第一章德国教育的三大重要特点

一、先松后紧

德国的教育是先松后紧,德国小学是最轻松的,德国小学是半日制,中午上完课孩子们就和课堂说"拜拜"了,学习任务也不重,智力正常的孩子一般成绩都还不错;小学毕业后,如果家长和孩子希望将来进入大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那么孩子会进入文理中学学习。

文理中学开始的时候一个星期有几天下午有课,但也就是到下午两点,然后慢慢过渡到下午三四点放学。

但是文理中学学习任务重,功课多、作业多,想得到好的成绩也不太容易,学生也非常累,玩耍的时间也很少了。

尤其是学生进入大学后,轻松的日子就结束了。

"先松后紧"的政策可以让德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自由快乐地度过;文理中学逐渐紧张的课程让轻松自由的生活渐渐成为回忆;而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毕业生,压力是巨大的,巨大到很多人不得不放弃完成大学学业的梦想。

德国教育这种"先松后紧"的教育过程是比较符合一个人正常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

小学阶段不给孩子太多学习压力,重要的是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不把孩子的视野局限在课本知识里,保持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毕竟这个年纪的孩子脑袋里就是吃、玩、乐,学习的重要性、未来的规划、人生的意义,统统进入不了他们的脑子,强压也压不进去。

而进入中学,孩子就有些朦朦胧胧的成熟了,开始想一些自己将来的事情,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也能承受压力了,所以这个阶段的学业相应地紧张而繁重。

大学阶段的年轻人已经很清楚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他们已经可以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了,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位置而为之努力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平均主义,“去精英化”

目前,中国的教育出现了"精英"热,把孩子培养成精英,让孩子进入精英阶层成了很多中国家长的梦想。

人们急不可待地推着孩子向精英狂奔而去。

而德国社会却正相反,"精英"这个词在德国长期以来有些负面的味道。

"去精英化,搞平均主义"是德国教育的主要特征。

这和德国整体的社会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

德国的社会结构是"纺锤形",即绝大多数人处在中间位置,在社会资源分配中,获得资源最多的人群和最少的人群数量处在纺锤的两端。

处在中间位置的绝大多数民众生活都还是不错的。

德国不会把好的社会资源只分配给某些大城市或者某些人群,进行"精英"培养,德国更倾向于平均分配。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德国的教育也倾向于搞"平均主义",即每所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质量都大同小异。

德国也不喜欢搞排名,把学校分个"三六九等",德国教育强调每所学校都要拥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可以满足家长和学生的不同需求。

所以在德国没有所谓的"名牌学校"和"重点学校"以及"重点班"。

这种"平均主义"使得在德国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受到普通民众阶层的欢迎。

平均主义让老百姓在教育中省了不少心思,至少不用彼此攀比,也不用想方设法把孩子推进"重点班、重点校"。

三、持续的变革

德国和中国一样,民众也在不停地抱怨"这不合理,那不公平",在种种抱怨声中,德国的教育也在不停地变革;但结果也和中国一样,不论怎样变革,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

 

第二章入学准备工作与择校

德国社会对小学教育没有什么太高的要求。

德国人觉得小学生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接受紧张学习的程度。

而且大家觉得童年就这么一次,倏忽就过去了,抓紧时间享受童年应有的快乐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德国小学基本是就近选择学校。

家长不必为给孩子选哪所学校而操心。

上小学前,家长会收到教育部门的信,大概的内容是恭喜他们的孩子要上学了。

教育部门的来信上还会通知家长去住家附近的学校给孩子登记。

德国就近选择学校的标准就是根据每个家庭的街道门牌号来定的,客观准确,无"走后门"的可能。

有的社区有几所小学,这个社区的家庭就可以自由选择去哪所学校。

如果有的家庭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就近上学,比如家长希望孩子的学校离自己工作单位近,方便接送;或者家中还有另外一个孩子在上幼儿园,希望两个孩子的学校离近一些,遇到这情况,家长可以写信给教育部门,教育部门一般都会满足家长的要求。

但是换学校的理由绝对不可以是因为觉得某个小学不好。

德国家长不会为孩子择校而东奔西走,找人、托关系进所谓的"好学校"、"重点学校"。

因为传统上德国学校是不分"好坏"的,学校之间也没有排名,也没有所谓的"重点学校"、"名牌学校"。

德国社会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

"平均主义"模式保证了每个孩子得到的教育资源都差不多一样,但近年来由于本国出生率低导致了对移民政策放宽,问题也随之而来。

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甚至是难民蜂拥而至,他们大多数选择留在大城市。

在大城市的很多学校,移民的孩子占到一半以上,移民的孩子德语水平普遍偏低,再加上父母本身受教育水平不高,又忙于挣钱糊口,无暇教育孩子,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有限,有的孩子甚至连德语都说不好,根本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而德国很多学校的进度一向是照顾能力稍差的孩子,所以德国老师不得不放慢学习的进度,以保证学习能力差的孩子能跟得上。

这样就使得同班的德国小孩无法得到正常的教学,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在课堂上无所事事地浪费着自己的光阴。

所以不少家长觉得德国的教育对学生太宽容了,学生没有竞争意识,也缺乏竞争力,

由于移民数量的增多,德国很多城市也慢慢出现了"救济区",在这些区生活的绝大部分居民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移民,他们靠领取社会救济生活,所以重视教育的德国家长也会尽量选择外来移民比较少、德国孩子比较多的学区居住。

现在德国小学和中国正好相反,越是大城市、公立学校,移民的孩子越多,教学质量没有保证。

反倒是在中小城市或者城市的郊区,德国人比较多,学校的教学进度快,教学质量相对高一些。

目前德国绝大部分学生就读于公立学校,但是德国也有各式各样的私立学校供家长选择。

前面提到过,德国的教育不会"市场化、产业化",所以即便是私立学校,也不能追求赢利。

很多面向德国大众的私立学校收费并不是高得离谱。

如今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是德国家长经常讨论的热门话题。

但总体来说,德国家长一般不会"一哄而上"都做同一件事,一般都是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来为孩子选择学校。

很多德国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虽然完全有经济能力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学习,但是他们仍然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去。

这些家长有的认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理念,他们对自己和孩子都很有信心,觉得即便是在普通公立学校,自己的孩子也不会有任何问题;有的家长则不希望孩子只局限在"富裕家庭"的小圈子里面,他们希望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真实的社会状况,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让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家长自己小时候是在传统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的,很认同公立学校的教育理念,反而对私立学校宣传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嗤之以鼻,他们仍然对德国公立学校有强大的信心,自然也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学习。

 

第三章课程设置

德国小学开设的课程很杂,全国、各州、各市,甚至各个学校都没有统一的教材,但会有一个基本的教学大纲。

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每个老师自行决定所教授的内容。

数学、语文、常识是所有班级最基本的三门课,其他课程还有体育、音乐、美术、外语(有的学校学法语,有的学校学英语)、宗教等。

有的地区也学习一些简单的历史、地理等内容。

德国小学的学习内容包罗万象,显得比较杂;学习的深度是"浅尝辄止"。

一、数学

德国小学一年级数学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花很长时间教孩子数数。

学习的方式就和在幼儿园一样,给数字描描画画,涂涂颜色,用纸、剪刀做出各种数字,学生们好像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像一群艺术家在做艺术创作。

德国讲究直观教学,老师是通过组织孩子们做游戏来完成学习内容的,在各种游戏中,孩子们都热情高涨地参与,但是到底学到了多少数学知识还真是很难说。

德国老师讲解数学题的方式看起来很绕弯。

比如二年级下半学期学生们开始接触乘法。

中国孩子学乘法首先就要背会"九九乘法表",然后利用这个表去计算,大家的计算方式都一样。

但在德国开始学乘法的时候是没有乘法表的。

德国老师会花很多时间给孩子展示乘法的原理,而且仍然放手让孩子按照各自的拆分方法去折腾。

一个中国孩子在回答4×5等于几是会脱口而出20,而德国学生要先想想怎么拆分,有的学生会拆成5+5+5+5=20,有的学生会拆成4+4+4+4+4=20。

德国数学课上除了学习计算外,还有很多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为的是让孩子看到数学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

比如,孩子要知道自己胳膊、手掌、脚的长度,这样就可以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学生要学会测量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多少步,大约等于多少米。

学生要写出家里物品的价格是多少、重量是多少,还要模拟商店,进行买卖的计算。

有时候,应用题是要孩子自己设计问题,自己找到答案,所以学生的答案可以是各式各样的。

举例来说,德国老师给孩子留的数学应用题作业是:

如果你有10元钱,能买多少斤苹果?

首先学生要先知道商店里的苹果多少钱一斤,然后再计算。

商店里不同的苹果价格不同,答案也就不一样。

德国小学并不是每天都有数学课,再加上数学作业也比较少,一般就是1张或2张A4纸的内容,所以德国数学学习的速度是很慢的。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只需要掌握加减乘除最基本的一些常规运算。

最大的数字是到千,最难的乘法是两位数,除法只学到除数是一位数的程度。

当孩子升到中学的时候,学校就允许孩子使用计算器来计算了。

所以学生算得快慢也无所谓了,甚至不会计算,靠计算器也能应付学习。

德国人认为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学会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够用了,所以不必太为难孩子,只有对数学感兴趣,并且有天分的人才需要去解数学难题。

普通的孩子没有必要跟在这些孩子的后面受罪。

德国家长的观点是对于大部分数学天分一般的孩子来说,学校学的这点内容差不多就够了,学习数学的时间还不如让孩子用来做点体育锻炼,锻炼好身体比做好数学题更有意义。

二、语文

德国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除了文学还涉及大量的政治、地理、历史、生活常识、心理、人文等方面的内容,学生不是为了语言而学语言,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别人交流思想,把语言作为生活中的工具,通过语言学习来认识世界和自我。

德国小学一二级的时候学习认识并书写德文字母、单词。

德国老师的要求比较低,只要孩子书写得没有错误、能让人认出来就可以。

大量的学习内容还是通过游戏完成的。

学校规定了孩子写字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以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对于写字姿势,德国老师认为孩子自己会知道哪种写字姿势最适合自己,不需要统一规定写字的姿势,这与中国老师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德国老师也会教孩子学习语法的内容,但是不会像中国教的那么细,那么教条,他们教学的速度很慢。

德国老师认为,语言不是机器,不需要那么标准统一,连大人在写作中都不会严格遵从语法标准,说出来、写出来的东西能让别人明白就够了。

而且语言是随着时代变化的,现代人有现代人的说话方式,孩子只要掌握基本的语法就够了,不必将语法学到咬文嚼字的地步。

德国小学生的语文考试中,语法内容都有些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

相对的写作在德国的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如果一个学年有10次德语考试,那么写作考试可以占到一半。

很多德国老师认为,写作水平完全代表了孩子语文的综合能力。

在德国的写作课上,老师的要求也就是客观清楚地把事情的经过写明白就够了,不必抒情,也不必悟出大道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够了。

写作题材除了记叙文和自编故事外,有一个很重要的类别是报告。

这种写作要求学生必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懂得如何查找资料,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有条有理、有根有据,重要的是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老师还看重一个学生是否有自己独特鲜明的观点和想法,德国老师很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一般不会去评判孩子的作文。

老师也很少挑选范文,让其他学生照着范文的模式去写。

而且老师不会让学生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经典段落等来为自己的作文添彩。

老师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自己写的就好。

在德国学校的语文课上,背诵的内容不多,有的老师会安排孩子背一点诗歌,很多老师只是让孩子读读就行了,不要求背诵。

有时候老师会让孩子背一些德语句子,但是也不会强求每个孩子都背会,而且不会让孩子背所谓的经典内容。

德国人认为与其让孩子花大量时间背诵,不如让孩子亲身去体验、实地接触各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语文学习中,背诵的学习方法逐渐被其他学习方法取代了。

同时,德国教育认为如果孩子只是机械地重复别人的东西就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会被别人的思维所束缚,难以有自己的想法,而独特有个性的想法正是德国人认为比较珍贵的。

如果需要背诵,德国人也会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德意志是个喜欢阅读的民族,因此德国学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德国图书馆是遍地开花,哪怕是只有几千人的小镇都会有一个小型图书馆。

而且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小图书馆,供学生们借阅。

图书馆里还有专门给儿童看书的地方,这些书都是质地优良的硬壳书,放在低处的木头盒子里,拿取很方便。

孩子不仅可以在图书馆里免费借阅图书、杂志、光盘,还可以参观图书馆里举办的各种活动,如图书朗诵会、征文启事、阅读俱乐部和聆听作家报告等。

德国老师主张让孩子挑选自己阅读的书,他们觉得孩子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一般都会愿意读自己挑选的书。

三、森林课

森林是德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所以德国小学会定期把课堂搬到森林,让孩子回归自然。

孩子整个上午都在森林里度过,下午才回到教室。

德国无论农村与城市都有森林,上课时老师一声令下,孩子就撒着欢儿开始在森林里找虫子、花草树木。

时间一到,老师就组织大家一起讨论,认识这些虫子、花草树木。

讨论完毕,学生就在桌子上连写带画地完成报告。

报告完成,孩子们就在一起吃吃喝喝老师还会帮助大家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自然现象。

活动结束后,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回家,家庭作业就是记录这次活动的内容。

有的森林有专门供学生进行活动的地方,里面有做木匠活的全部工具。

德国人特别喜欢自己做东西。

在许多德国家长眼里,教育孩子不是让他们多读书、找好工作、多赚钱,而是要培养孩子掌握一些实实在在的技能。

森林课让孩子们享受了森林的优质空气,认识了森林里的各种生物,学会了利用图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用报告的形式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除此之外,森林课还让孩子们有机会从拘束的课堂空间回到大自然中,感受劳动的乐趣。

四、常识课

在德国小学生的课程安排上,常识课是非常重要的。

它同德语、数学一起并列为小学生三大核心课程。

这门课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地理、天文、历史、音乐、生物、科学、环境、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学习难度虽然不大,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内容等孩子长大后再充这些内容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深入学习。

一般小学生都喜欢这门课,因为每次上课都会有新的花样,获得独特的体验。

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都贴近孩子的生活。

比如会辨别方向、了解公共场所的各种危险、区别健康食物余垃圾食品、理解城市的概念、了解新闻媒体等等。

五、宗教课与伦理课

关于德国学校的宗教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信仰任意选上基督教或天主教或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课程的一种。

而伦理课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

前者通过教义里的故事,后者则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讲授做人的基本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培养美的观念,类似于我国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

 

第四章艺术教育:

音乐与舞蹈

德国小学生学习音乐和舞蹈有三种途径:

一是学校的音乐课文艺演出等活动;二是课外音乐和舞蹈学校或私人教师的训练;三是托管班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德国音乐教师都经过专业选拔,德国各联邦州具有教育自主权,各地的教材各有特色,教材内容体系与我国小学音乐教材相似,但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多样,使音乐课成大多数孩子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德国的音乐课注重综合,特点有:

一、兴趣选择式导入;二、活泼生动的教学过程;三:

作业式结课;四:

同学之间与学生与教师之间直接面对面,融为一体。

德国的教育崇尚自然天成,非常生活化。

具体表现为音乐除了使用伴奏带外,可以由学生或老师利用打击乐器或钢琴等现场即兴弹奏,剧中所需的生活中的音响,例如小鸟的叫声、流水声等都由学生自己找材料想办法创造。

服装只要求能够表现出角色的个性特点就可以了,孩子们甚至可以在自己的日常服装基础上通过剪纸化装等手段完成;道具也全部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设计完成有时候,甚至台词也由表演者自己即兴创造,只要是在预设的情节或环境之内。

这些表演的编排不属于音乐教师的任务,而一般是各个班级自行组织,班主任督导,学生们自己创作与表演。

如果有需要,可以邀请音乐教师参与指导。

所有的音乐和舞蹈活动,例如舞蹈表演和音乐剧,在德国学校里只要学生愿意,不管高矮胖瘦,都可以参加。

德国小学教育中音乐和舞蹈普及的深度与广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即音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舞蹈成为人们表达快乐的自然动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五章特有的分流机制

德国小学有一个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要特点:

小学四年级(每个州不同,有的州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就要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了。

小学毕业以后,学生们就要面临“分流”了,各自选择适合的人生方向。

德国小学生到了四年级,老师、家长和孩子就要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表现、个性爱好,商讨要进入什么样的中学。

各种类型的学校都会到小学来招生,为本校做宣传,每个学校都有会有开放日,供学生和家长们前去参观和咨询,家长们拿回来很多宣传资料进行分析,再结合孩子们的成绩以及性格特点等,最终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

同时,也会根据学生的成绩、老师的推荐信等选学生。

这种双向选择已经有些类似大学录取学生的形式了。

德国主要有三种学校可供小学毕业生选择:

升入文理中学,未来的方向是考入大学;进入实科学校,成为社会白领、技术员等;进入职业预科学校,喜欢成为技工、蓝领。

一、文理中学

小学成绩不错(一般是成绩在1~3分),同时父母也希望他们能进入大学的学生,一般会选择去文理中学。

文理中学一般要读完八年,学生在最后一年通过结业考试以后,可以升入大学。

如果进入一般的综合大学,并不需要特别好的结业成绩。

但是如果申请热门专业或者是好的大学,就必须有非常出色的结业成绩才行。

比如医学、法律专业,对学生的分数要求很高。

文理中学有免费的公立学校,也有需要父母掏钱的私立学校。

总体来说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没有太多教学质量上的差别,学生素质也差别不大,不同的只是家庭的经济背景。

但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各有优势。

德国的私立文理中学最大的吸引力是全日制。

在私立学校,学生上午上完课以后,可以在学校吃中饭,留在学校完成作业,然后参加一些兴趣小组。

对双职工家庭来说,这大大解决了父母没有时间照看孩子的问题。

传统的公立文理中学不是全日制。

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课程到中午就结束了,慢慢的下午开始有课,上到大约两三点钟,但也不是每天都有课,这样下午就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了。

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文理中学,只要进了文理中学,就一个字:

累。

文理中学的课程很多,外语就有好几门。

尤其是文理中学的后面阶段有些像大学的预科,必修课、选修课一大堆,学生们每天都要忙于学习,晚上做作业做到十点也是经常的,而且不容易拿到好成绩。

德国老师不像中国老师那样对学生照顾的面面俱到,老师在课堂上匆匆地把重点讲一下,就下课走了。

至于规律、方法、思路都得靠学生自己去摸索。

二、实科学校

对于不想把人生的很多时间花在学校里,希望早点挣钱、享受生活的学生来说,进入实科中学是比较好的选择。

实科学校的各方面设置都比较灵活,学生要读六年左右,六年之后,可以进入全日制职业培训学校。

获得含金量比较高的职业证书之后,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工作了。

如果学生在实科念了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好,又突然想上大学,也可以转入文理中学,最后升入大学;不想上大学,也可以升入类似中国的专业高等学校。

实科学校一直是德国教育视为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形式,也是德国教育中比较自豪的典范。

实科学校所学的内容实用性强,和社会需求结合的比较紧密,容易找到工作。

三、职业预科学校

这类学校主要是培养蓝领。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一段时间的工作技能之后,可以进入三年左右的职业培训学校,在职业培训学校里是半工半读,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部分时间在各个工厂进行带薪实习,最后获得相关的职业证书。

学生带薪实习之后,就可以直接留在企业里了,省去了找工作的辛苦。

德国蓝领的工作条件还是不错的。

对于不想费脑子、想凭力气干活的人来说,这是非常合适的一条路。

从社会地位以及收入上看,大学毕业、实科学校毕业和职业预科学校毕业的学生是有些差别的,但是差别没有中国那么悬殊。

而且德国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福利,比如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惠及每一个阶层,即便是蓝领阶层,也基本能保证过上有房有车、有吃有喝的小康生活。

四、评价

以前德国毕业的小学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去文理中学,三分之一去实科学校,三分之一去职业预科学校,分流基本平衡,这也正好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然而分流的方式一直很受争议。

坚持分流的教育者认为,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的社会工作位置。

反对分流的人也是有一大堆理由,孩子太早被分流,早早就被贴上了标签,被定了性,很多学生的潜力都没有发挥出来。

最有力的例证就是男孩子普遍比女孩子成熟要晚。

女孩子在小学都有良好的成绩,但是男孩子到了大学才会突飞猛进,后来者居上。

德国家长也常常不知所措。

整体来说,很多德国家长在给孩子择校的时候,都很注意听取孩子的意见,但最终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德国家长不但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且无论孩子分流到哪里,选择了什么职业,很多家长也都会为孩子感到骄傲。

其实很多德国家长心里还是希望孩子能读文理中学,将来上大学的。

但是孩子不愿意读很多年的书,家长也不会勉强。

只要孩子能够在社会上自食其力的生活,父母就非常满意了。

不得不承认,普遍来说,德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是比较低的。

德国家长都比较实际,第一重要是孩子的健康,所以运动是排在孩子各项活动安排的最前面;然后是希望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并在这个基础上,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找到一份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能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就好。

 

第六章老师和家长

一、老师

德国老师从地位上不如中国老师高。

在中国每年九月十日的教师节学校都要举办大型活动庆祝,家长会为送老师礼物左思右想,老师在这一天享受全社会的爱戴。

德国也有教师节,但不那么普遍,学校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庆祝。

有特别感谢老师的家长,送一束花、一盒巧克力就够了。

公立学校的老师一般由教育局统一分配,学校不能自由选择老师。

德国老师基本是终身公务员待遇,不可以辞退,薪水比德国平均收入高一点。

公立小学的老师上完半天课就下班了,工作时间上比较自由。

德国老师考核少,大约每几年教育部门会对在职的老师进行一次考核。

一般分为1~5个级别,而这个级别和工龄有很大关系。

虽然德国老师在工作和考核上都比中国老师轻松,但是德国老师的业务水平并不低。

德国老师通常是身兼几门课。

如有些老师甚至担任德语、外语、数学、音乐四门课。

德国老师工作的显著特点是每个老师带一个班级,而且一般只带两年。

而后就去其他班上课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谈不上什么师生情。

老师对学生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只是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已;学生对老师也没有什么感恩之情,新老师一来,就把旧老师给忘了。

两年一换的制度出发点是因为德国人认为人是最不可靠的,最没有确定性的。

所以德国人用这种制度将由于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弊端降到最低。

老师虽然也是经过职业训练的,绝对不歧视任何一个孩子,但是老师也是人,是人就有很多主观因素。

每个老师的喜好不一样,如果有一老师对孩子有成见,就会对他做出不公平的行为。

于是实行这么一个换老师的制度,这样即便老师特别喜欢一个孩子,那么孩子最多也“受宠”两年;即便老师讨厌某个学生,他也最多“被冷落”两年。

老师两年一换,可以让各个类型的孩子都有机会碰到和自己对脾气的老师。

德国家长普遍也比较认同这种方式。

他们认为让孩子接触不同的老师,孩子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老师的特点,对孩子的社会交往有好处。

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终究是要接触不同类型的人,要学会和各种人融洽相处。

可是这样操作起来也存在一个问题:

每个德国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孩子们刚刚适应了一位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就要走了,新老师又是一套全新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