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986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docx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

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1综合测试

材料分析题

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时间的裁判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被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

材料二:

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

等级

等级名称

财产资格

分享的政治权利

第一等级

500斗级

年收入500麦斗以上

可担任一切官职

第二等级

骑士级

年收入达300麦斗

可担任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

第三等级

双牛级

年收入达200麦斗

可出任低级官职

第四等级

日佣级

年收入200麦斗以下

有选举权无被选举权

材料三:

当代有人评论说:

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物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的什么措施?

(2分)该措施主要解决了哪一问题?

(2分)结果怎样?

(2分)

 

(2)梭伦曾经写诗描述他的改革措施: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信息,谈谈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他是否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

(6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8分)

 

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梭伦的诗歌

其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其三: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概括归纳改革涉及哪几个方面。

是如何规定的?

(12分)

 

(2)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有何特征?

体现了梭伦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6分)

 

(3)梭伦改革对本国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何影响?

(2分)

 

3、(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

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

……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

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

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

(2分)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

(2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

(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

(4分)

 

专题2单元测试

材料解析题(共3题,60分)

1、(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

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12分)

 

(2)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

从长远来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作用?

(6分)

 

(3)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2分)

 

(4)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分)

 

2、(22分)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材料二有关商鞅变法的两幅图片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自古趋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咏商鞅诗》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到什么政治权利?

(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变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4分)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2分)

 

(2)商鞅为什么要“城门立木”?

为什么要“舌战群雄”?

舌战会争论什么?

(6分)

 

(3)为什么会出现“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的局面?

这对后来的变法会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

(4分)

 

(4)王安石自己也是改革家,他从商鞅变法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王安石的诗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

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分)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3分)

 

专题4测试卷

材料分析题:

(40分)

1.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一宋仁宗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几至百万”。

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

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

钱493万贯,绢帛376万匹,粮1807万石;国家总支出:

钱3317万贯,绢帛725万匹,粮3047万石。

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材料二王安石认为:

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提出“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法。

司马光认为“天下安有此理?

”“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十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其理财方针的?

(4分)司马光又为何持此观点?

(2分)

 

(3)王安石变法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祸患。

结合问题

(2)所答,从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5分)

 

2.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材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官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矣。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

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

“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

”惠卿曰:

“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

”光曰:

“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

”帝(神宗)曰:

“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

”光曰:

“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现象?

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5分)

 

(2)材料二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

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5分)

 

(3)材料三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3分)

 

3.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伴随着历史900多年的脚步,对其变法亦是一桩几经变动而又难以了结的历史公案。

宋朝人邵伯温说王安石“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北宋灭亡和宋廷南迁。

可见王安石变法不得人心,也最终导致北宋的灭亡。

近代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取尧舜以来之弊端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据此请回答:

(13分)

(1)邵伯温观点的错误之处。

(2分)

 

(2)梁启超的说法完全正确吗?

请说出理由!

(6分)

 

(3)邵伯温和梁启超的说法,为什么不一致?

试分析。

(5分)

 

专题5测试卷

材料分析题:

(40分)

1.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西欧早期中世纪的文化低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阵痛”。

它从罗马文明艰难地转折而来,又有蛮族各部的共同参与创造。

在此过程中,基督教把强调个人精神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秩序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的日耳曼文化粘贴了起来。

然而,危难时期松散的组织的强大向心力,却在登峰造极之时,出现了一次次大裂变。

——摘自《中世纪“上帝”的荣耀与无奈》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造成“西欧中世纪文化低落”和“阵痛”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1分)

 

(2)简要归纳中世纪基督教第一次“大裂变”的原因和结果。

(4分)

 

(3)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面临着哪些挑战?

(5)

 

2.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

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

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

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

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6分)

 

3.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

……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恩格斯

请完成: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

为什么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4.(10分)在欧洲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下,16、17世纪英国也进行了宗教改革,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确立的教派是什么?

实质是什么?

推行改革的国王有哪些?

(4分)

 

(2)16、17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过程中主要矛盾是怎样变化的?

试分析其原因。

(6分)

 

单元7测试卷

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

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运动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

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

……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强大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

——《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二……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发生冲突。

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国界线。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3)

材料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和法国的动机完全是自私的,但是如果俄国在这次战争中取得胜利,则将成为全欧洲民主和进步进步的灾难。

材料四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和官吏们更加无能。

俄国的严重弱点,过去为外界所没想像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人民的英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1850年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

你是否赞同?

为什么?

 

(2)据材料二,三,指出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战败的深层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

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

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

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

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

……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4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

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

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

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

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材料二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材料三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四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

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

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

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

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

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

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

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

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

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

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三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何进步性?

 

(3)材料四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什么特点?

 

单元8测试卷

材料分析题:

1.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业,主要由国家经营。

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重点始终放在军火工业方面。

……后来,政府开始把一大批官营工矿业转让给资本家。

高利贷富商岩畸首先接受了原属土佐藩的轮船,创立了三菱公司。

材料三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

“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

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

……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

”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材料四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是,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工业化起步与英国的主要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

 

(4)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

为什么?

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理解之处。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佩里(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了欧美诸国……大久保利通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察为中心……推行振兴国有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明治维新)改革的动力是西化……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选择就困难了。

……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努力……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

……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

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指出1853年在佩里访日后,日本社会出现的明显变化。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明治政府在经济方面实行的重要改革及其学西方的特点。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治维新的目标和结果。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五条誓约》

材料二“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兴办官立事业,是以示例,已诱导人民。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有赖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在于人民是否勤勉于工业。

材料三涩泽荣一被誉为整个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祖师爷。

提倡“《论语》加算盘”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

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

他说:

“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涩泽子爵·话论语》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

(1)从材料一中,《五条誓约》的实质是什么?

体现了什么精神?

 

(2)从材料二中看出日本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种政策是如何实践的?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盘”的看法?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得我国无用之物,而失我国有用之玉,导致奢侈淫逸;失我国有用之货,缺衣食

资器用之本。

材料二夫以战为主者,锁国之说;以和为主者,航海通商之聚。

以国家大计言之,欲与发展那雄图而驭四夷,非航海通商又何这耶?

如仍闭关锁国,坐以待之,则势屈力缩,非之又何待耶?

材料三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起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材料四东西放人民民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