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0192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docx

历史选修一综合试题

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废除“六一汉”制度D.恢复长老会议制度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庇西特拉图改革

3.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B.李悝改革C吴起变法D.商软变法

4.商轶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5.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6.从商鞍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谁的思想?

A.墨家B.儒家C法家D.兵家

7.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①迁都洛阳②实行宗主督护制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

A.①②④B.②④C.①③④D.③④

11.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均输法

12.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

A.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B.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D.推行重商主义

13.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认为

A.赎罪券不能免除教会的惩罚,也不能赦免罪过B.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至高无上

C.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D.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变坏,只要坚持苦心修练就能获得上帝赦免

14.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集中体现在

A.“九十五条论纲”中B.《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中C《圣经释义》中D.《基督教原理》中

15.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16.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的改革是

A阂采尔起义B.马丁·路德宗教改革C.加尔文宗教改革D.亨利人世宗教改革

17.穆罕默德·阿里建立政权后主要的外部威胁是

A.奥斯曼土耳其B.希腊C.马木路克D英法等国

1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或成果有①取消包税制②取消宗教地产的免税权③分配国有土地给新兴地主和农民④确立了土地私有

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9.下列哪一史实不符合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或成果

A.修建马哈茂德运河B.设立咨议会,限制了君权

C.创办学校,建立印刷厂D.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

20.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导致国内市场狭小②导致自由劳动力缺乏③不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④暴力斗争不断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1.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

A.继续保留农奴制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

C.主张让农奴向地主赎买份地D.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

22.春秋管仲改革中最易推动社会形态转变的是()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B.对政治的改革

C.对军事的改革D.“相地而衰征”

23.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4.“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

2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举例说明。

(4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6分)

 

26.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

“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分)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3分)

 

27.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从社会文明演进的角度看,都带有“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中国古代史资料》

材料2:

在今天中国的范围乃至整个东亚,在十九世纪以前的二千多年间,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一直是总体上最先进、文化水准最高的民族,所以对其他民族而言,“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就是“汉化”的过程。

当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限制,想汉化未必化得了,但要进步就只能学习汉族文化却是别无选择的道路。

不仅前面提到过的各个民族毫无例外,就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迁都及其汉化》

(1)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1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2)试结合材料2,从“现代化”的角度简述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2: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

“嗟乎!

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

”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1)据材料1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2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

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2:

(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3: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结合材料1及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

这两项改革措施分别是为了改变北宋怎样的局面?

 

(2)结合材料2、3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和真实意图。

 

(4)对于是否变法,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

为什么?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

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

……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

……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人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⑴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

(2分)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材料二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⑵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

(2分)

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⑶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4分)

 

材料四读图片回答:

 

(4)材料四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

(1分)这一事件涉及到哪些领域?

(2分)

 

(5)结合上述材料,概要指出亚历山大二十的上述改革有什么积极意义?

 

31.(17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请回答:

⑴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

(2分)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

(4分)

 

(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各抒己见,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说明理由。

(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

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史学界有句俗语:

“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

”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3分)

 

(2)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请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贡献。

(2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

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7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

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7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8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

政府应该确保他的政策不会妨碍人们富裕起来。

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

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

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4分)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B

A

D

C

D

C

D

C

A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B

D

B

D

C

B

C

D

D

D

D

25.

26.

27.解析:

本题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实质的准确理解与领悟。

从“现代化”这一角度分析,商鞅变法体现了由奴隶制文明到封建文明的转折,而孝文帝改革则体现了由奴隶制文明到封建文明,由鲜卑化到“汉化”的演变。

(1)问实质是对变法内容和影响的考查,结合教材知识对号入座即可。

(2)问,要从两个方面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实质及认识。

答案:

(1)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

(2)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鲜卑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即由奴隶制文明到封建制文明,由鲜卑化到“汉化”的演变过程。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虽然失去了民族特色,但促进了民族融合。

(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论证严密、合理,可酌情给分,持否定态度的不予给分)

28.解析:

(1)问根据材料1回答毛泽东的评论中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2)问材料2中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法律过于严酷。

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可得出的认识:

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答案:

(1)措施:

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原因:

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

(2)弊病:

法律过于严酷。

认识:

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29.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2)问要从材料信息中得出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第(3)问要从梁启超的阶级属性及政治主张来分析。

第(4)问要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阶级属性分析。

答案:

(1)兵: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为了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

农: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

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

(2)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

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3)原因: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维新。

意图:

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4)没有区别。

原因:

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30.

(1)主张废除。

(2分)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双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

(每一要点2分共6分)~

(2)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

(2分)

(3)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

(每一要点2分,共4分)

(4)政治改革缓慢;(1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

(2分)

(5)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通过政治改革,推动着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31.

(1)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改革思想(或折中、制衡的思想也可)(2分)。

如颁布土地法令上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益;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

(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2)如果持肯定态度,理由如下:

结束了埃及的长期混乱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促进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生产力;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推迟了被列强侵略的进程等。

如果持否定态度,理由如下:

对外扩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其他国家是一场奴役和掠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垄断国家政权等。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得4分)

32.

(1)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进步人士;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

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

(3分)

(2)提出“因信称义”的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2分)

(3)特点:

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组织出现;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

(4分)

影响:

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冲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3分)

33.

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