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2267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7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文档格式.docx

2、经纬网:

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人们可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

(1)经线和经度

(2)纬线和纬度3、地球的运动

(2)地方时;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经度不同的各地时刻早晚不同,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和日界线:

时区的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的标准,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转过经度15°

,而将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紊乱,经国际规定将180°

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统一本时区标准,由于相邻的区时相差1小时。

日界线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

(4)公转轨道:

地球绕太阳运动所经过的路线,称为公转轨道,也叫黄道。

它是近似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一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

每年7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5)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即边自转边公转。

公转时有两个特点:

(1)地轴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保持66°

34′的夹角不变。

(2)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由于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

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

26′(如下图所示)。

(6)四季更替:

四季是指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环周期。

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

在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5月划分为春季(北半球,下同),6-8月划分为夏季,9-11月划分为秋季,12-2月划分为冬季。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7)五带的划分;

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以及阳光照射的情况,把地球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

[复习指导]

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极其丰富和广泛,首先应从搞清各种天体的基本概念入手,因为这是了解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关系的基础。

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对比掌握各种天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2、天文知识大都属于宏观现象,地球上的人们很难全面、真实地看到这些事物的本来面貌。

因此,复习时就要特别注意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搞清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复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时,主要应明确两点: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复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也要明确两点:

(1)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适中位置,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2)从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共性中,认识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二、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法进行复习,明确以下问题:

(1)地轴、两极和赤道是根据地球自转确定的,它们是划分经纬度的主要依据;

(2)地面各点自转角速度相同,即每小时自转15°

,但线速度不同。

赤道自转的线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到了南北纬60°

的地方约减小到只有赤道的一半,到了南北两极自转线速度减小为零;

(3)太阳日和恒星日,主要是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产生的差别。

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日公转造成,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时间。

2、区时计算:

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同一条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区时的关键。

计算方法如下:

(1)从两地的时区差,求出两地的时间差。

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都为东时区,或都为西时区,则两地的时区数之差,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之和,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3

(2)根据东早西迟的道理,采用东加西减的算法,求出某地时间。

即已知东边地方的时间,减去时差,便得出西边某地的时间;

反之,已知西边地方的时间,加上时差,便得出东边某地的时间。

(3)在相加的过程中,如出现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要把得数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上一天;

反之,在相减的过程中,如出现不够减的情况,那么要加上24小时来减,日期要退后一天。

3、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

首先要明确东、西十二区的位置,即东十二区在日界线的西侧,西十二区在日界线的东侧。

由于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都比西十二区早一日,因此,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日;

反之,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日。

4、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

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由此可见,黄赤交角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

黄赤交角与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大气是地球的保护层,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变化不至于过剧烈,并使地表少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2)大气是天气变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气对水的循环、地表形态等都起着重大影响。

(3)大气是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24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波长:

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包括红外线(大于0.76微米)、紫外线(小于0.4微米)和可见光(0.4-0.76微米)三部分。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强度:

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热力作用(见下面的图)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

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

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

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5

③散射:

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

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②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

③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气温的时空分布

(1)气温的时间分布

①气温的日变化

(2)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一般情况下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异的缘故。

由于气温的分布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而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缘故。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④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北纬20°

--30°

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

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三、大气的运动

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①大气运动的状况:

大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前者叫对流,后者叫风。

②大气运动的能量:

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③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冷热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④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

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的三种力(见下图)

(1)水平气压梯度力: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而产生的一种力,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

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一种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受其影响使风逐渐偏离6

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风可以一直偏转到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为止。

(3)摩擦力:

实际大气中,特别是近地面的风,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角度。

3、大气运动的形成

(1

(2)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①意义: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输送热量和水汽,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

②气压带和风带:

不计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引起大气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沿纬向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

7

气压活动中心,进而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

气压活动中心

四、大气降水

1、降水的形成:

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水汽和凝结核,它们是形成降水的物质基础。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或运行过程中气温下降,促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降水。

2

3、降水量的变化

(1)季节变化:

降水量在一年内的变化或分配状况,称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世界上有的地方在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不大,分配比较均匀,例如赤道地区、西欧等地属于这种情况;

有的地方降水量在一年内分配不均,例如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地中海地区则夏季干燥少雨,冬季多雨。

(2)年际变化:

降水量在各年间的变化状况,称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在海洋性气候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而在季风气候地区大些,内陆干旱地区变化最大。

4、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受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约。

从纬度分布看,全球可分为赤道多雨带、温带多雨带和副热带少雨带、极地少雨带。

8

五、天气和气候

1、天气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期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②对水利建设的影响;

③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9

④对交通工程建设的影响;

⑤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⑥对形成自然灾害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改变地面状况,进而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引起地面热量和水汽发生变化,使局部地区降水有所增加,气温的变化缓和。

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则可能使气候恶化。

②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作用、热岛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

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会破坏臭氧层;

排放出发尘埃会削弱太阳辐射导致气温降低。

③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

10

复习本单元应抓住两条脉络:

一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和各层的特点;

二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大气的情况。

大气温度的时空分布、大气的运动、大气的降水、天气和气候等,都是指对流层大气而言。

本单元的一大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并贯穿到地理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所以在复习时应注意弄懂原理,搞清概念,抓住重点,掌握规律,注意把大气对地理事物各个方面的影响联系起来复习。

概念多、原理多,特别是形成空间概念就更不容易。

借助读图、画图训练,就能比较容易掌握。

图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表示空间概念;

知识容量、内在联系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

因此,复习本单元最能做到边复习边画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分类、综合等方法,来提高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掌握大气垂直各层特点的关键是各层气温的垂直变化,而各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又取决于各层大气成分对辐射波长的选择吸收特征。

例如: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所以,离地面(热源)愈近,气温愈高,离地面愈远的上空,气温愈低。

正因为此,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上冷下热,导致对流层运动显著;

含有水汽的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易于成云致雨,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高度角,这是因为:

太阳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愈小,光热集中,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愈多;

太阳高度角愈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得愈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就愈多;

反之,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强度就愈小。

2、大气的热力作用:

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掌握关键在于抓住大气对辐射波长的选择吸收特征。

例如,了解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中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选择特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再如,了解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选择吸收特征,也就容易理解大气为什么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气温的时间变化:

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而地面热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地面热量收支状况。

当地面的热量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大于热量支出(主要是地面辐射)时,地面存储的热量增多,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气温随之升高;

反之,当地面热量收入小于热量支出时,地面储存的热量减少,地面温度下降,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随之下降。

4、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变化特点应从分析等温线分布的热点入手进行复习:

①等温线愈密,气温差别愈大;

等温线愈稀疏,气温差别愈小。

②等温线走向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的制约明显;

等温线走向与海岸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的影响大。

③等温线呈封闭曲线,则表示是温暖或寒冷中心。

④等温线的走向与山脉的走向平行,则表示气温受地形影响显著。

⑤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则说明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高;

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则说明该地区气温不同11

纬度低。

1、气压与温度、高度的关系一般情况是:

①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低;

气温低,气压高。

②在不同高度上,愈往高空,气压愈低,近地面气压高低往往与高空相反。

2、气旋与天气:

气旋的不同部位,大气运动情况不同,因而天气特点也有很大差异。

在北半球气旋的东部以偏南气流为主,因其来源于较低纬度,气温较高,水汽含量较大,可出现云雨天气;

在气旋的西部,以偏北气流为主,因其来源于较高纬度,一般气温偏低,水汽含量少,可出现降温、大风天气;

在气旋中心,气温以上升运动为主,若水汽充足,经常出现云雨。

3、反气旋与天气:

在北半球,反气旋的东部以偏北气流为主,因其来源于较高纬度,气温较低,水汽含量少,多出现降温风沙天气,在反气旋的西部,以偏南气流为主,气温较高,水汽含量多,可出现升温和云雨天气;

在反气旋的中心附近,以下沉气流为主,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多晴朗天气。

因反气旋范围广大,又经常稳定少动,所以在其笼罩下的广大地区经常持续干旱,重者成灾。

四、天气和气候

1、锋面与天气:

不论冷锋、暖锋还是准静止锋,造成天气变化的实质都是冷暖气团相遇,冷气团插入暖气团之下,暖气团沿冷气团斜坡上升,上升冷却才有凝云降水现象出现,这是共同特征。

不同点要看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还是暖气团向移动,因而产生冷锋和暖锋的区别;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因地形所阻,推进迟缓就形成准静止锋。

锋面是重要的降水系统,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不同性质的锋面可造成不同的天气。

复习时,要从锋的生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入手,落实到所产生的天气现象。

2、如何判断气候类型:

判断气候类型的主要依据是气温和降水。

气温要从下列方面入手:

①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值;

②最热月、最冷月的月份;

③最热月均温和最冷月均温。

降水要从下列方面入手:

①全年降水量;

②降水的季节变化,即属于年雨型、夏雨型还是冬雨型。

运用比较法,找出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是判断气候类型的关键:

①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相同点:

各月气温都高达20℃以上,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旱季和雨季)。

不同点:

热带季风气候只存在北半球,雨季降水量比热带草原多;

热带草原南北半球都有分布,雨季降水量比热带季风气候少。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最冷月平均气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而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4、5月--9、10月),而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集中在7、8月)。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温带大陆气候在0℃以下,而温带海洋气候在0℃以上;

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比较均匀,而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夏季稍多。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

一、水圈

1、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12

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3、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通过各个环节,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水在运动中夹带溶解物质和泥沙而使物质迁移;

通过水循环运动,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4、水平衡原理:

从长期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幺变化。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水量收和支出差额,等于某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5、各区域水平衡状况:

6、研究水循环和水平衡的意义:

人类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可以在局部地区对地表径流输送施加某些影响。

例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可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化害为利,使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海洋水

1、海水的盐度

(1)海水盐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大洋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

(2)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3、世界海洋盐度的分布:

13

(1)海水热量的收支:

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

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世界海洋每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但不同季节,不同海区的热量收支不平衡。

(2)影响海水温度高低的因素: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水面积广,热容量大,水温变化比陆地小得多,所以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因此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小。

3、海水的运动--洋流: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4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促进高低纬度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②暖流对其流经的沿岸地区有增温加湿的作用,寒流对其流经的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③寒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处在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处在此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水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处在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处);

④洋流可把海域的污染物携带到别的海域加快了净化违度,但也可使污染范围扩大。

四、陆地水

1、河流水

(2)河流径流的变化

①季节变化:

河流径流一年内有规律的变化,叫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它同河流补给密切相关。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是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径流季节变化大的河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和用水紧张,因而修建水利工程、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是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必要措施。

②年际变化:

任何一条河流,各年的径流量都不尽相同,这种变化叫做年际变化。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反映在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上也比较大。

因此,很多河流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调节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径流量。

2、冰川

(1)冰川的形成及作用: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大气降水主要以固体形式下降,地表为冰雪覆盖。

这些冰雪经过积压和重新结晶,变成具有可塑性的部川冰。

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影响下,沿地面缓慢运动,就成为冰川冰。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而且又是一种重要的外力。

(2)冰川的分类:

15

(2)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区别

4、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占全球水总储量的0.3%。

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9000立方千米。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以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主要指标。

(2)世界的地区差异:

从年径流总量上看,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小;

从人均径流量上看,大洋洲最多,欧洲最少。

(3)我国的水资源:

①径流量:

年径流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比许多国家都少。

②分布不均衡:

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各年变化率大;

从空间分布看,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4)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用水紧张是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同样存在。

随着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

我国许多地方供水不足,尤其是华北平原。

解决的办法主要是:

节约、保护水源、防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