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2437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docx

高速公路路面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陕西

第一章施工组织设计说明

1.1编制依据

1.1.1陕西省高速集团公司提供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十堰至天水联络线(G7011)陕西境XX至XX公路路面项目工程第XX合同段《招标文件》;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现行的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及工程质量评定验收标准;

1.1.3十堰至天水联络线(G7011)陕西境XX至XX公路路面项目工程第XX合同段的《投标文件》和图纸;

1.1.4工地现场的施工环境、地质、地貌、气象、气候等有关资料;

1.1.5陕西省和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在施工安全、社会治安、人身健康、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有关法规和规定;

1.1.6我公司的施工生产能力和投入本工程的施工人员与机械设备数量。

1.2编制范围

本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范围为十堰至天水联络线(G7011)陕西境XX至XX公路路面项目工程第XX合同段招标文件中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全部工程内容,即K405+000~K448+500段范围内(长约43.3km)的底基层、基层、水泥混凝土、透层、下封层、粘层、面层等工程。

1.3编制原则

1.3.1本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是在保证质量、安全、工期的前提下编制的;

1.3.2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1.4编制所遵循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51-2009

《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5施工指导思想

本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是根据招标文件、招标图纸和工地现场实际情况编制的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本工程的总体布置、工、料、机资源、组织、安全、质量、工期、环境等诸多方面起指导作用。

1.6施工组织原则

项目管理规范化,场站建设标准化,材料加工规模化,路面施工精细化。

在最有利的高温季节摊铺沥青面层,控制交叉工程带来的污染,全面提升路面综合排水功能为原则。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

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一条重要的横向联络线,连接了福银、包茂、京昆和连霍四条国家高速,也是构建陕西省‘乘东启西、连接南北、覆盖全省、通达四邻’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堰至天水联络线(G7011)陕西境XX至XX公路项目起于谢家营枢纽互通,与在建的安康至汉中公路终点相接,经城固县、南郑县、汉台区、勉县、略阳县五个区县,止于陕甘交界大石碑。

路面工程XX标起于K405+000,止于K448+500,路线全长43.3公里。

主要工程量有:

SMA-13上面层137.6万平方米,AC-20C中面层141.2万平方米,ATB-30下面层23.4万平方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剂量4.5%)50.6万平方米,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水泥剂量3.5%)24.2万平方米,水泥混凝土49934立方米,C20透水混凝土926立方米,钢纤维混凝土7456立方米。

4.5%水稳碎石38050立方米。

2.2地形、地质与地貌

2.2.1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陕南秦巴山地,北依秦岭,南临米仓山,由陇山余脉,秦岭和巴山组成,为中生代末以来全面隆起的褶皱山地,总体山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650~1400m。

区内地形复杂,以中山地貌为主,高峰林立,嘉陵江贯穿于秦岭以南。

本项目区属于侵蚀构造地貌,根据位置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低山:

海拔500~1000m,切割深度200-500m,山势低缓破碎,深切河曲发育,山坡较平缓,岩性为灰岩及千枚岩。

中山:

主要分布于白河沟至白水江一带,海拔600~1800m。

山脊一般狭长平缓,起伏较大,局部有陡峭孤峰,切割深度500-1000m。

岩性为变质砂板岩,灰岩等。

2.2.2工程地质条件

2.2.2.1地质构造

项目区在构造单元上隶属秦岭褶皱系,穿越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及南秦岭印支褶皱带。

略阳吴家营以东基本上夹持于略阳—马道断裂带南北两条断裂(分别为略阳—勉县断裂和状元碑—马道断裂)之间:

西北段属南秦岭印支褶皱带白水河—白河褶皱束。

其中略阳—马道断裂属深断裂,区内次级断裂,褶皱发育,且具活动期长,复活性及产状和性质多变等特点。

主要断裂为略阳—马道深断裂,破碎带宽度50—200米,两侧挤压带宽500-1000米,旁侧派生的剪切小断裂发育,本断裂对区内吴家营以东隧道工程将产生较大影响。

2.2.2.2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资料揭示,该路段的地层分布较为全面,按地层的新老顺序描述如下:

①新生界

勘察区域内揭露的新生界地层主要是更新统和全新统地层,沿嘉陵江及支沟两侧谷坡上分布。

全新统(Q4)

素填土(Q4me):

主要分布于现有道路的路基及河堤中,由亚粘土(低液限粘土)组成,混多量卵石,碎石及砂。

坡积层(Q4dl):

主要分布于山坡低洼处和坡脚处,以亚粘土(低液限粘土)为主,局部地段分布由碎石。

冲洪积层(Q42al):

现代河床冲洪积层,主要分布于嘉陵江及较大支流的河床及河漫滩中。

以砾砂中混多量卵石。

冲洪积层(Q41al):

一级阶地冲积层,大部分由亚砾土组成,局部夹沙砾石层。

上更新统(Q3)

中下更新统(Q1-2)

②泥盆系:

泥盆系上统三河口组(D21S):

主要分布于两河口一带。

岩性为片质千枚岩夹白云质灰岩,含锰。

③志留系:

1志留系中上统大河店组(S2-3d):

主要分布于麻柳塘,白水江,大石碑。

岩性由多个特征近似的沉积旋回构成,每个旋回上部为薄,中层灰岩;下部为砂质板岩,灰质板岩夹薄,中层变质砂岩。

2志留系中上统二沟组上段(S2-3rc):

主要分布于九股树以南。

岩性为深灰,黑色薄,厚层变质砂岩,灰炭质板岩,个别夹变质砂岩。

3志留系中上统中川组(S2-3z):

主要分布于马蹄湾,中川等地。

岩性为条带状砂质板岩,千枚岩夹变质砂岩及少量灰岩等。

4志留系中上统磨坝组(S2-3m):

主要分布于状元碑,徐家坪,白石沟,磨坝等地。

岩性为灰色硅化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夹砂质千枚岩,灰质砂质板岩,局部夹硅质灰岩,厚层灰岩。

④震旦系:

1震旦系上统(Zb):

主要分布于茶店至鱼洞子一带。

岩性上部砂质深灰-浅灰色厚层状灰岩夹千枚岩绢云母片岩,下部深灰色千枚岩。

2震旦系下统(Za):

零星分布于茶店以西,何家岩一带。

岩性为砂岩,千枚岩,凝灰砂砾岩及砾岩。

2.2.3水文与气象

(1)水文

本项目区位于长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沿线所经汉江的较大支流有白河(属于沮河支流);嘉陵江较大的支流有八度河,洛河。

汉江:

发源于大安西侧汗水源,为长江一级支流之一,呈东西向横贯汉中盆地,流经勉县,汉中,城固,洋县,石泉等地,河床宽窄变化不一,在30~550之间。

流速流量受季节的控制,水位落差较大。

嘉陵江:

发源于陕西省凤县东北嘉陵谷。

流经凤州,甘肃徽县东南,略阳,阳平关,进入四川广元,在重庆注入长江。

(2)地下水分布

路线通过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

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孔隙层间水,块状基岩裂隙水,岩溶裂隙水。

松散层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河谷阶地地带,其富水性于水位埋深随不同地貌单元而已。

极强富水带主要分布于高漫滩及一级阶地。

强富水带主要分布于一,二级阶地。

中等富水带主要分布于二级以上的高阶地。

层状基岩裂隙孔隙层间水:

大面积分布于工作区内,极大部分由变质程度深浅不同的泥质碎屑岩组成,区内虽经多次构造运动,断层,裂隙均较发育,但多为碎屑及岩脉填充,故地下水富水性较弱。

块状基岩裂隙水:

一般水量均较弱,主要分布于九谷树等地。

岩溶裂隙水:

极强富水含水岩组分布于泥盆系中统灰岩。

强富水含水岩组主要分布于两河口。

2.3施工条件

2.3.1现场交通条件

该路段沿线有省道,交通便利,但不能做为施工便道使用,总体施工交通便道条件较差,根据实际地形施工必须使用现有的通村公路作为施工便道,同时在K410+836附近水稳拌合站与通村路之间架设30米跨径钢架桥。

2.3.2主要筑路材料

路面各结构层组成材料在进场前,由中心试验室按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检验,并随时协助监理工程师进行抽检,材料的质量都要求符合技术规范的相应指标,所有材料须经监理工程师批准。

进场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1、沥青面层

(1)粗集料:

粗集料应洁净(中、上面层必须采用水洗碎石)、干燥、表面粗糙,其质量应符合表8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8

项目

压碎值

洛杉矶磨耗损失

表观相对密度

吸水率

坚固性

针片状颗粒质量

上面层

不大于24%

不大于28%

不小于2.6

不大于2%

不大于12%

不大于10%

其他沥青层

不大于26%

不大于30%

不小于2.5

不大于3%

不大于12%

不大于15%

项目

水洗法<0.075颗粒质量

软石含量

磨光值PSV

与沥青的粘附性

上面层

不大于1%

不大于3

不小于40

不小于4

其他沥青层

不大于1%

不大于5

不小于4

(2)细集料: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表9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9

项目

指标值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2.5

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

12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

3

砂当量不小于(%)

60

亚甲蓝值,不大于(%)

25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

30

a、SMA-13和AC-20C改性沥青混合料中禁止用天然砂,应使用机制砂。

ATB-30混合料中应控制天然砂用量不得超过集料总量的15%。

机制砂宜采用专用的制砂机制造,并采用优质石料生产,其级配应符合表10要求。

天然砂规格应符合表11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规格表10

规格

通过下列筛孔(mm)质量百分率(%)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S16

100

80~100

50~80

25~60

8~45

0~25

0~15

沥青混合料用天然砂规格表11

规格

通过下列筛孔(mm)质量百分率(%)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粗砂

100

90~100

65~95

35~65

15~30

5~20

0~10

0~5

中砂

100

90~100

75~90

50~90

30~60

8~30

0~10

0~5

b、石屑:

石屑应严格控制粉尘含量及砂当量,宜将S14和S16组合使用,其质量应符合表12要求。

石屑的控制指标表12

石屑规格

0~2.36mm

0~4.75mm

2.36~4.75mm

0.075mm通过率

≤15%

≤10%

≤5%

砂当量

≥60%

≥70%

≥80%

(1)填料: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

若采用水泥代替部分矿粉,其质量应控制在矿粉总量的2%左右。

禁止使用回收粉。

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要求如下: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表13

表观密度(t/m3)

含水量(%)

粒度范围(%)

外观

亲水性

塑性指数

<0.6mm

<0.15mm

<0.075mm

不小于2.5

不大于1

100

90~100

75~100

无团粒结块

<1

<4

(2)纤维稳定剂:

在SMA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的纤维稳定剂宜选用木质素纤维。

纤维必须在混合料的拌和过程中能充分分散均匀。

纤维稳定剂的掺加比例以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计算,通常情况下木质素纤维不宜低于0.3%,必要时可适当增加纤维用量,纤维掺加量的允许误差宜不超过±5%。

木质素纤维质量应满足表14要求。

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表14

项目

指标

纤维长度(mm),不大于

6

灰分含量(%)

18±5

PH值

7.5±1

吸油率,不小于

纤维质量的5倍

含水率(以质量计),不大于

5

(5)沥青:

a、SMA-13及AC-20C沥青混合料采用改性沥青(SBS类I-D,基质沥青采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改性沥青技术要求如下:

 

SBS类(I-D)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表15

项目

针入度25℃,100g,5s

针入度指数PI

延度5℃,5cm/min

软化点TR&B

运动粘度135℃

指标

40~60(0.1mm)

不小于0

不小于20(cm)

不小于60(℃)

不大于3(Pa·s)

项目

闪点

溶解度

弹性恢复25℃

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

指标

不小于230(℃)

不小于99%

不小于75%

不大于2..5(℃)

TFOT(或RTFOT)后残留物

项目

质量变化

针入度比25℃

延度5℃

指标

不大于±1%

不小于65%

不小于15(cm)

b、沥青碎石下面层采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16

项目

针入度25℃

针入度PI

蜡含量(蒸馏法)

软化点TR&B

指标

60~80(0.1mm)

-1.5~+1.0

不大于2.2%

不小于46(℃)

项目

10℃

15℃延度

闪点

溶解度

指标

不小于20(cm)

不小于100(cm)

不小于260(℃)

不小于99.5%

项目

60℃动力粘度

密度(15℃)(g/cm3)

指标

不小于180

实测记录

TFOT(或RTFOT)后

项目

质量变化

残留针入度比

残留延度10℃

指标

不大于±0.8%

不小于61%

不小于6cm

(6)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

a、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参照《陕西省沥青路面车辙防治指导意见》(DBTJ/T-002-2005)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列表如下: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表表17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37.5

31.5

26.5

19.0

16.0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SMA-13

100

90~100

50~75

20~34

15~26

14~24

12~20

10~16

9~15

8~12

AC-20

100

95~100

82~94

71~86

55~69

35~45

25~34

15~24

12~20

8~15

6~10

4~6

ATB-30

100

90~100

70~90

53~72

44~66

39~60

31~51

20~40

15~32

10~25

8~18

5~14

3~10

2~6

沥青混合料级配拌合楼控制的关键性筛孔(方孔筛)如下:

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控制的关键性筛孔表表18

级配类型

代号

控制的关键性筛孔(㎜)

细粒式沥青马蹄脂碎石

SMA-13

3

7

11

16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AC-20C

3

7

11

16

19

26.5

粗粒式密级配沥青碎石

ATB-30

3

7

11

16

19

37.5

b、沥青混凝土面层各层的设计目标孔隙率为4%,范围为3%~5%,同时控制粉胶比(C=P0.075/Pa),上面层SMA-13粉胶比的范围为1.8~2.0,AC-20C及ATB-30粉胶比在1.0~1.2,不得超过1.6。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如下:

沥青混凝土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表19

名称

击实次数(次)

稳定度(KN)

流值(0.1mm)

孔隙率(%)

矿料间隙率(%)

沥青饱和度(%)

孔隙率

3%

4%

5%

6%

SMA-13

两面各50

≧6

3~4

≥17.0

75~85

AC-20C

两面各75

≧8

15~40

4~6

≥13

≥14

≥15

65~75

SMA-13沥青混合料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不大于0.1%,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不大于15%。

密级配沥青碎石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如下:

沥青碎石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表20

试验项目

ATB-30

马歇尔试件尺寸(㎜)

Φ152.4㎜×95.3㎜

击实次数(双面)(次)

112

孔隙率VV(%)

3~6

稳定度,不小于(KN)

15

流值(㎜)

实测

沥青饱和度VFG不小于(%)

55~70

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

设计孔隙率4%

11.5

设计空隙率5%

12.5

设计空隙率6%

13.5

c、沥青混凝土水稳性技术指标

沥青混凝土水稳性技术指标表21

项目

改性沥青混凝土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

上面层80,中面层85

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不小于

80

d、沥青混凝土高、低温技术指标

沥青混凝土高、低温技术指标表22

项目

改性沥青混凝土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次/㎜),不小于

上面层3000,中面层2800

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不小于(-10℃,50㎜/min)

中面层2500

e、沥青混凝土试件渗水系数上面层不大于80ml/min,中面层不大于120ml/min。

f、压实度

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以实验室标准密度为标准时,上、中面层应不小于98%,下面层不小于97%;以最大理论密度为标准时,上、中面层不小于94%,下面层不小于93%。

2、黏层

黏层采用SBR改性乳化沥青,沥青含量控制在60%左右,用量根据试洒确定。

3、封层

封层采用改性热沥青同步碎石封层,改性热沥青采用SBS改性A级90号沥青,碎石采用1~1.5㎝规格。

4、透层

透层采用煤油稀释沥青,用量0.6~1.5L/㎡,基质沥青可采用液体石油沥青,掺配比例通过试验确定。

5、基层

a、上基层级配碎石

硬路肩部位上基层级配碎石,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应达到100%。

技术要求如下:

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26.5㎜,压碎值不大于26%,颗粒组成应符合表22的要求。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表23

筛孔尺寸(㎜)

26.5

16

9.5

4.75

1.18

0.6

0.075

通过的质量百分率(%)

100

85~100

60~80

30~50

15~30

10~20

0~5

b、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剂量为4.5%,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应达到98%。

(2)、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水泥强度等级采用42.5,初凝时间3小时以上,终凝时间宜在6小时以上。

(3)、水泥稳定碎石中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针片状<15%,压碎值不大于30%,并符合下列级配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集料颗粒级配表24

结构层名称

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的质量百分率(%)

31.5

19.0

9.50

4.75

2.36

0.6

0.075

基层

100

68~82

38~54

22~35

16~28

8~15

0~3

(4)、水泥稳定碎石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不小于3.5MPa,且不宜超过4.5MPa

c、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水泥剂量为3.5%,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应达到97%。

(2)、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水泥强度等级采用42.5,初凝时间3小时以上,终凝时间宜在6小时以上。

(3)、水泥稳定碎石中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针片状<15,压碎值不大于28%,并应符合下列级配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集料颗粒级配表25

结构层名称

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的质量百分率(%)

31.5

19.0

9.50

4.75

2.36

0.6

0.075

基层

100

68~82

38~54

22~35

16~28

8~15

0~3

(4)、水泥稳定碎石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不小于2.5MPa。

6、复合式路面

a、沥青层要求同前上、中面层要求。

b、水泥混凝土板

(1)水泥:

宜采用旋窑道路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旋窑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抗折强度符合表26要求:

路面水泥各龄期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表26

交通等级

特重交通

龄期(d)

3

28

抗压强度(MPa),≥

25.5

57.5

抗折强度(MPa),≥

4.5

7.5

水泥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路用品质要求应符合表27的规定。

路面用水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指标表27

水泥性能

技术要求

水泥性能

技术要求

铝酸三钙

不宜>7.0%

标准稠度需水量

不宜>28%

铁铝酸四钙

不宜<15.0%

烧失量

不得>3.0%

游离氧化钙

不得>1.0%

比表面积

宜在300~450㎡/Kg

氧化镁

不得>5.0%

细度(80μm)

筛余量不得>10%

三氧化硫

不得>3.5%

初凝时间

不早于1.6h

碱含量

Na2O+0.658K2O≤0.6%

终凝时间

不迟于10h

混合材种类

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

28d干缩性率

不得>0.09%

出磨时安定性

雷氏夹或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耐磨性

不得>3.6Kg/㎡

注:

28d干缩率和耐磨性试验方法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GB13693)标准

(2)粗集料:

粗集料应选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并应符合表28的规定。

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程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表29的要求,最大公称粒径不超过26.5㎜,粒径小于0.075㎜的石粉含量不宜大于1%。

碎石的技术指标表28

项目

技术要求

碎石压碎指标(%)

<15

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

<8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

<15

含泥量(按质量计,%)

<1.0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0.2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

<1.0

岩石抗压强度

水成岩≥60M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