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2460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6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docx

加工工艺授课讲义

切削加工通用技术条件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切削加工的一般要求、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一般公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切削加工零件,如有特殊要求,应在图样和有关技术文件中注明。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时应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JB/T8828-2001切削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

2.GB/T2-2001紧固件外螺纹零件的末端

3.GB/T3-1997普通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和倒角

4.GB/T145-2001中心孔

5.GB/T197-2003普通螺纹公差

6.GB/T1184-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7.GB/T1804-2000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8.GB/T3103.1-2002紧固件公差螺栓螺钉螺柱和螺母

9.GB/T6078.1-1998中心钻不带护锥的中心钻A型型式和尺寸

10.GB/T6078.2-1998中心钻带护锥的中心钻B型型式和尺寸

11.GB/T6403.4-1986零件倒圆与倒角

12.GB/T6403.5-1986砂轮越程槽

 

3一般要求

3.1所有经过切削加工的零件应符合产品图样和本标准的要求。

3.2零件加工用原材料,必须符合图样规定。

如需代用,应有设计部门同意、工艺和检查部门会签的材料代用单。

3.3铸、锻件毛坯,一般均应经过第一热处理(退火和正火);易变形影响精度的金结壳体组件,应经退火处理,并按有关技术文件规定进行喷丸(砂)处理和涂底漆,经检查合格后方能投入加工。

3.4有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要求的零件,必须按规定有材料和热处理合格证、有追溯标记或代号,经检查合格方能进行加工。

任一工序如将标记号加工掉,应在该工序复制上。

目前我公司图纸上一般有追溯要求的,均明确标出按厂标QS-3001追溯号的指定和保持

方法A-----单件追溯系列

方法B----炉号及热处理炉次追溯

方法C----批号追溯

3.5零件应按工序检查验收,工序首件必须仔细检查,保证首件检查合格。

前道工序检查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加工。

3.6零件最后加工表面上,不应有沟痕、碰伤等损坏零件表面质量、降低强度及寿命的缺陷。

淬火后经精加工的表面,不得有影响性能和寿命的裂纹等缺陷,对配合面和轴承用表面,应特别注意保护。

3.7零件经调质或淬火后的非加工表面,不得有浮松层、氧化皮,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喷丸处理和涂底漆后方能转入加工。

3.8铸、锻件加工后,如发现有沙眼、缩孔、夹渣、裂纹等缺陷时,在不降低零件强度和使用性能的情况下,由检查部门按厂“铸、锻件通用技术条件”及有关补焊工艺标准判定该零件是否回用、补焊或报废。

3.9焊补回用缺陷件时,按厂补焊通用工艺守则,重要件应进行补焊工艺评定或按ASTM—A488有关补焊规范的规定进行处理,并经检验合格。

3.10有关零件各工序的切削加工一般工艺性要求,按切削加工各工序、工艺规定或按各工种操作工艺守则规定。

①、LSB/B11-1-1997车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

②、LSB/B11-2-1997铣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

③、LSB/B11-3-1997刨插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

④、LSB/B11-4-1997钻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

⑤、LSB/B11-5-1997镗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

⑥、LSB/B11-6-1997磨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

⑦、LSB/B11-7-1997滚齿工通用工艺守则

⑧、LSB/B11-8-1997铣齿工通用工艺守则

⑨、LSB/B11-9-1997划线工通用工艺守则

⑩、LSB/B11-101997高中频、热处理通用工艺守则

⑾、LSB/B11-11-1997装配钳工通用工艺守则

⑿、LSB/B11-13-1997电焊工通用工艺守则

⒀、LSB/B11-14-1997气割、气焊工通用工艺守则

⒁、LSB/B11-15-1997放样工通用工艺守则

⒂、LSB/B11-16-1997铆工通用工艺守则

⒃、LSB/B11-38-1997数控机床通用工艺守则

⒄、LSB/B2-304.1-6-1999表面质量

3.11去毛刺、倒角、倒圆和表面粗糙度

3.11.1零件加工表面上的毛刺应除净。

除图样规定要求保留外,所有锐角、尖角均应倒钝。

润滑油槽和油孔必须光滑倒圆;螺孔用通孔、销孔的孔口锐边、尖角,也必须倒钝。

凡在加工中出现的毛刺、尖角,除工艺规定有专门工序清除外,一律在各工序内除净。

3.11.2齿轮、链轮、牙嵌等齿形周边的毛刺,一般在本工序内清除,如要求齿形周边倒角或倒圆(淬火、渗碳或氧化前),则按工艺规定由钳工或专门倒角机清除。

LSB/B1—2—2006

3.11.3零件图样中未注明倒角高度,又无尖角特殊要求时,一律按图1、表1规定倒钝。

表面粗糙度不低于12.5μm。

表1倒角高度mm

直径D(d)

5~30

>30~100

>100~250

>250~500

>500~1000

>1000~2000

>2000~3000

>3000

c

0.5

1.0

2

3

4

5

6

8

(1)“c”值也可以为“r”圆角。

(2)薄壁零件可按0.3~0.5mm倒钝。

(3)倒角后,应除掉倒角边的毛刺。

3.11.4零件图样中未注明倒圆半径,又无清角特殊要求时,一律按图2、表2规定倒圆,表面粗糙度不低于12.5μm。

表2倒圆半径mm

D(d)

≤4

>4~12

>12~30

>30~80

>80~140

>140~200

>200

D1)

3~10

>10~30

>30~80

>80~260

>260~630

>630~1000

>1000

r

0.4

1

2

4

8

12

20

注:

(1)非圆柱面的倒角可参照此表。

(2)D1)值用于盲孔倒角。

3.11.5对非圆柱面的倒角、倒圆,可参考3.11.3、3.11.4条规定采用。

3.11.6粗加工后须调质零件的工艺用倒角或倒圆尺寸,如工艺上未作规定时,一般参照图1、图2,按表1、表2中数值加1至1.5倍制作,表面粗糙度不低于12.5μm。

3.11.7加工表面与非加工表面的交接处,图样未注要求时,一律制成圆角或倒角圆滑过渡。

交接处残留的飞边、毛刺应予以清除。

3.12经滚压加工后的表面不得起皮。

滚压前的表面粗糙度一般不低于3.2μm。

3.13珩磨前的表面加工粗糙度不低于1.6μm。

3.14超声波探伤前零件的表面粗糙度不低于6.3μm。

3.15焊接坡口的加工面,表面粗糙度不低于25μm。

3.16喷丸强化前的加工面,表面粗糙度不低于6.3μm。

 

4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了解)

4.1对功能上无特殊要求的要素可给出一般公差。

一般公差可应用在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形状和位置等几何要素。

4.2采用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的要素在图样上可不单独注出公差,而是在图样上、技术要求或技术文件中注出标准号及公差等级代号。

如选取中等级时,标注为GB/T1804-m。

4.3线性尺寸(不包括倒圆半径和倒角高度)的极限偏差数值按GB/T1804—2000表1中的m级(中等级)和c级(粗糙级)选取,见表3。

4.4倒角和倒圆的尺寸极限偏差数值按GB/T1804—2000表2中的m级(中等级)和

c级(粗糙级)选取,见表4。

4.5铸、锻件和金结件的单面加工尺寸公差,不应超过厂标“铸、锻件或金结件通

用技术条件”规定的毛坯尺寸公差之半。

表3线性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mm

等级

基本尺寸

0.5~3

3~6

>6~30

>30~120

>120~400

>400~1000

>1000~2000

>2000~4000

m

(中等级)

±0.1

±0.1

±0.2

±0.3

±0.5

±0.8

±1.2

±2

c

(粗糙级)

±0.2

±0.3

±0.5

±0.8

±1.2

±2

±3

±4

表4倒角高度和倒圆半径的极限偏差数值mm

等级

基本尺寸

0.5~3

>3~6

>6~30

>30

m(中等级)

±0.2

±0.5

±1

±2

c(粗糙级)

±0.4

±1

±2

±4

4.6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

图样未注明的锥度和角度尺寸的极限偏差,按GB/T1804—2000中表3选取,其数值见表5。

表5角度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mm

等级

长度

≤10

>10~50

>50~120

>120~400

>400

m(中等级)

±1o

±30/

±20/

±10/

±5/

c(粗糙级)

±1o30/

±1o

±30/

±15/

±10/

注:

长度值按短边长度确定。

若为圆锥角,当锥度为1∶3~1∶500的圆锥,按圆锥长度确定;当锥度大于1∶3的圆锥,按其素线长度确定。

4.7形状和位置公差的一般公差

4.7.1形状公差的一般公差

4.7.1.1直线度与平面度

图样上直线度和平面度的未注公差值按GB/T1184—1996表1中H级或K级选用,其数值见表6。

表6直线度和平面度的未注公差值

被测要素表面粗糙度(μm)

直线度与平面度的公差等级

被测要素尺寸Lmm

≤10

>10~30

>30~100

>100~300

>300~1000

>1000~3000

公差值mm

0.01~1.60

H

0.02

0.05

0.1

0.2

0.3

0.4

3.2~25

K

0.05

0.1

0.2

0.4

0.6

0.8

注:

被测要素尺寸L,对直线度公差值系指被测要素的长度尺寸;对平面度公差值系指被测表面轮廓的较大尺寸。

4.7.1.2圆度

图样上圆度的未注公差值等于直径公差值,但不应大于GB/T1184—1996表4中的径向圆跳动值,其数值见表7。

表7圆度的未注公差值mm

等级

径向圆跳动值

H

0.1

K

0.2

4.7.2位置公差的一般公差

4.7.2.1平行度

平行度的未注公差值等于给出的尺寸公差值,或是直线度和平面度未注公差中的相应公差值取较大者。

应取两要素中的较长者作为基准,若两要素长度相等则可任选一要素为基准。

4.7.2.2对称度

图样上对称度的未注公差值(键槽除外),按GB/T1184—1996表3中K级选用,其数值见表8。

对称度应取两要素中较长者作为基准,较短者作为被测要素;若两要素长度相等则可任选一要素作为基准。

表8对称度的未注公差值mm

等级

基本长度范围

≤100

>100~300

>300~1000

>1000~3000

K

0.6

0.8

1.0

4.7.2.3垂直度

图样上垂直度的未注公差值按GB/T1184—1996中表2的规定选取,其数值见表9。

取形成直角的两边中较长的一边作为基准,较短的一边作为被测要素;若两边的长度相等则可取其中的任意一边作为基准。

表9垂直度的未注公差值mm

等级

基本长度范围

≤100

>100~300

>300~1000

>1000~3000

H

0.2

0.3

0.4

0.5

K

0.4

0.6

0.8

1.0

4.7.2.4同轴度

在极限状况下,同轴度的未注公差值可以与表7中的径向圆跳动的未注公差值相等。

应选两要素中的较长者为基准,若两要素长度相等则可任选一要素为基准。

4.7.2.5圆跳动

圆跳动(径向、端面和斜向)的未注公差值见表7。

对于圆跳动的未注公差值,应以设计或工艺给出的支承面作为基准,否则应取两要素中较长的一个作为基准;若两要素长度相等则可任选一要素为基准。

4.8形状和位置公差的一般公差的图样表示法

若采用以上形位公差的未注公差值,应在标题栏附近或在技术要求、技术文件中标出标准号及公差等级代号,如GB/T1184-K。

 

5尺寸公差的注出公差值(了解)

5.1本标准为使用方便,对图样中一般有尺寸公差的配合面,能由尺寸公差控制的形位公差项目(如圆度、圆柱度、平行度等),其形状和位置误差,应在尺寸公差范围以内。

不能由尺寸公差控制的项目(如直线度、平面度、同轴度、对称度等),按国标GB/T1184-1996附录B中表B1、表B2、表B3、表B4中的11级规定选用,见表10。

表10

直线度和平面度

同轴度和对称度

主参数L

(mm)

公差值

(μm)

主参数d(D)、B、L

(mm)

公差值

(μm)

≤10

30

≤1

40

>10~16

40

>1~3

60

>16~25

50

>3~6

80

>25~40

60

>6~10

100

>40~63

80

>10~18

120

>63~100

100

>18~30

150

>100~160

120

>30~50

200

>160~250

150

>50~120

250

>250~400

200

>120~250

300

>400~630

250

>250~500

400

>630~1000

300

>500~800

500

>1000~1600

400

>800~1250

600

>1600~2500

500

>1250~2000

800

>2500~4000

600

>2000~3150

1000

表10(续)

直线度和平面度

同轴度和对称度

主参数L

(mm)

公差值

(μm)

主参数d(D)、B、L

(mm)

公差值

(μm)

>4000~63000

800

>3150~5000

1200

>6300~10000

1000

>5000~8000

1500

>8000~10000

2000

注:

(1)主参数L为直线度、平面度、平行度、倾斜度、垂直度的被测长度和对称布置两孔或刻线的距离。

d(D)为圆度、圆柱度、同轴度、跳动的被测直径,B为被测对称槽及键槽的宽度。

(2)表12同

5.2图样中对非配合面、又无尺寸公差者,其形状和位置公差值,按GB/T1184-1996

附录B中表B1、表B2、表B3、表B4中的12级规定选用,见表11。

表11

主参数(mm)

L、d(D)

公差值(μm)

主参数(mm)

d(D)、B(L)

公差值(μm)

直线度

平面度

平行度

垂直度

倾斜度

同轴度

对称度

圆跳动

全跳动

圆度

圆柱度

≤10

60

120

>1~3

120

25

>10~16

80

150

>3~6

150

30

>16~25

100

200

>6~10

200

36

>25~40

120

250

>10~18

250

43

>40~63

150

300

>18~30

300

52

>63~100

200

400

>30~50

400

62

>100~160

250

500

>50~80

500

74

>160~250

300

600

>80~120

87

表11(续)

主参数(mm)

L、d(D)

公差值(μm)

主参数(mm)

d(D)、B(L)

公差值(μm)

直线度

平面度

平行度

垂直度

倾斜度

同轴度

对称度

圆跳动

全跳动

圆度

圆柱度

>250~400

400

800

>120~180

600

100

>400~630

500

1000

>180~250

115

>630~1000    

600

1200

>250~315

800

130

>1000~1600

800

1500

>315~400

140

>1600~2500

1000

2000

>400~500

155

>2500~4000

1200

2500

>500~800

1000

>4000~6300

1500

3000

>800~1250

1200

>6300~10000

2000

4000

>1250~2000

1500

>2000~3150

2000

注:

与表10的注相同

 

6键槽

图样未注明的键槽对称度,按GB/T1184-1996表B4中9级选用,见表12。

表12mm

键槽b

≤6

>6~10

>10~18

>18~30

>30~50

>50~120

允差值

0.025

0.030

0.040

0.050

0.060

0.080

6.1单键槽(平键或方键)时,沿键长度方向相对于轴的轴线或孔的

6.2轴线的最大歪斜量t,不大于键槽的对称度公差值;在任意截面上,键槽的对称中心线,必须位于对称分布于轴或孔中心线上的公差带内,见图3。

6.2直径圆周上有双键槽时,必须按样板成对配作,键槽的对称度和歪斜,均不应超出键槽对称度的公差范围.

6.3楔形键的斜面,应按图留装配余量,表面粗糙度不低于6.4μm。

 

7中心距的极限偏差

图样上未注明位置公差的螺栓连接孔、螺钉连接孔(通孔及螺孔)中心距的极限偏差值按表13规定选用。

表13mm

螺栓或螺钉规格

M2~

M6

M8~M10

M12~M18

M20~M24

M27~M30

M36~M42

M48

M56~M72

≥M80

任意两螺钉孔(通孔、螺孔)

中心距极限偏差

±0.12

±0.25

±0.30

±0.50

±0.60

±0.75

±1

±1.25

±1.5

任意两螺栓孔中心距极限偏差

±0.25

±0.50

±0.75

±1.0

±1.25

±1.50

±2

±2.50

±3.0

注:

(1)孔的分布可以呈任何形式。

(2)一般未注位置度公差要求不严,为便于测量,本标准转化为中心距极限偏差,并取公差

带对称分布。

若需按位置度控制方法检测,则应将表列极限偏差值改为∮值(如±0.25改为∮0.25)。

7.1螺孔不通孔的钻孔深度,一般可加深3~4个螺距,但不得钻漏;螺纹长度可加两个螺距。

 

8螺纹

国内螺纹直径公差等级

内螺纹小径:

4、5、6、7、8

内螺纹中径:

4、5、6、7、8

外螺纹大径:

4、6、8

外螺纹中径:

3、4、5、6、7、8、9

8.1未注明螺纹精度等级的图样,一律按GB/T197-2003的6H、6g制造。

外螺纹的表面粗度不低于6.3μm,内螺纹的表面粗糙度不低于12.5μm。

8.2车制的螺栓、螺柱、螺钉的无螺纹部分直径的尺寸及公差,图样未注明时按GB/T3103.1-2002规定的h14制造,其公差值按表3选取,表面粗糙度不低于12.5μm。

8.3自制螺栓、螺钉及双头螺柱的末端和内、外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和倒角,图样上未注时按GB/T2-2001和GB/T3-1997规定制造,见图4、图5和表14、表15。

表14外螺纹的收尾、肩距、退刀槽mm

螺距P

收尾x

max

肩距a

max

退刀槽

倒角

c

g2

max

g1

min

dg

r

一般

短的

一般

短的

0.5

1.25

0.7

1.5

1

1.5

0.8

d-0.8

0.2

0.5

0.6

1.5

0.75

1.8

1.2

1.8

0.9

d-1.0

0.4

0.7

1.75

0.9

2.1

1.4

2.1

1.1

d-1.1

0.4

0.6

0.75

1.9

1

2.25

1.5

2.25

1.2

d-1.2

0.4

0.8

2

1

2.4

1.6

2.4

1.3

d-1.3

0.4

0.8

1

2.5

1.25

3

2

3

1.6

d-1.6

0.6

1

1.25

3.2

1.6

4

2.5

3.75

2

d-2.0

0.6

1.2

1.5

3.8

1.9

4.5

3

4.5

2.5

d-2.3

0.8

1.5

1.75

4.3

2.2

5.3

3.5

5.25

3

d-2.6

1

2

2

5

2.5

6

4

6

3.4

d-3.0

1

2.5

6.3

3.2

7.5

5

7.5

4.4

d-3.6

1.2

2.5

3

7.5

3.8

9

6

9

5.2

d-4.4

1.6

3.5

9

4.5

10.5

7

10.5

6.2

d-5.0

1.6

3

4

10

5

12

8

12

7

d-5.7

2

4.5

11

5.5

13.5

9

13.5

8

d-6.4

2.5

4

5

12.5

6.3

15

10

15

9

d-7.0

2.5

5.5

14

7

16.5

11

17.5

11

d-7.7

3.2

5

6

15

7.5

18

12

18

11

d-8.3

3.2

参考值

≈2.5P

≈1.25P

≈3P

=2P

≈3P

注:

(1)应优先选用“一般”长度的收尾和肩距,短收尾和短肩距仅用于结构受限制的螺栓件上。

(2)d为螺纹公称直径代号。

(3)dg公差为:

h13(d>3mm),h12(d≤3mm)。

表15内螺纹的收尾、肩距、退刀槽mm

螺距p

收尾X

max

肩距A

退刀槽

G1

Dg

R≈

一般

短的

一般

长的

一般

短的

0.5

2

1

3

4

2

1

D+0.3

0.2

0.6

2.4

1.2

3.2

4.8

2.4

1.2

0.3

0.7

2.8

1.4

3.5

5.6

2.8

1.4

0.4

0.75

3

1.5

3.8

6

3

1.5

0.4

0.8

3.2

1.6

4

6.4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