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839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7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

《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

我们先看一下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理解这一含义,我们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但不是研究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集中研究在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

这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组织行为学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创造力,是针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

但它不是泛指人的一切行为,而是指人在某一特定组织中的行为。

所谓组织可以指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学校、部队、医院等。

我们这门课程所研究的是针对教育组织种人的行为规律,其范围主要包括中小学校。

  

(二)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

  在管理活动中,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而且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

据有关统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耗费的对比,在机械化水平低的情况下一般为:

90:

10;在中等机械化水平下为:

60:

40;在自动化程度高的情况下为:

90:

10。

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劳动的知识含量迅速提高,脑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高。

而对于脑力劳动是很难用计量的方法来监督和控制的,主要应靠脑力劳动者本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我们学校管理中,教师的工作更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就要了解教师的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才能有效地预测、引导教师的行为,变消极行为积极行为。

  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人的个体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表现,这是由于他们的个性因素所决定的。

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爱吸烟的人到了医院或校园,就不能吸烟,一个爱随地扔东西的人到了整洁优美的环境中也会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如果我们了解了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和他所处的环境因素,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他的行为,同时也可以预测他今后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人的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使积极行为保持下去,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这对管理者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学习组织行为学可以为我们在管理活动中提供一些心理依据。

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管理方法,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一)边缘性、综合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多学科的交叉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学科。

  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具有以上这些学科的一些特点,由于组织行为学是多种学科相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具有原有学科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特点。

  2.多层次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行为发展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知识系统。

  我们刚才谈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一般来讲,研究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这就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方面,组织行为里包含领导行为。

由于在管理活动中领导者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许多教材将领导行为单独列为一部分。

  

(1)个体

  第一个层次是个体。

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是什么;一个人会把个人的哪些特征带入组织中;有哪些因素影响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积极性等;人的个性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

  包括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社会知觉、人的需要和动机、人的态度、价值观等。

  

(2)群体

  第二个层次是人的群体。

我们知道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当中,他的行为受到群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我们通常说:

1+1+1等于3。

但在群体环境中1+1+1决不等于3。

要么大于3,即三个臭皮匠等于诸葛亮。

要么小于3,即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就是群体对人行为的影响。

这一部分主要研究群体和群体结构;形成群体的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影响群体的主要因素、群体规范、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群体决策等。

  (3)组织

  第三个层次是组织。

所有的组织都是由个体与群体组成的。

所有的个体既是群体的一员,也是组织的一员。

组织行为学即是研究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就要研究某个特定组织的特征结构等。

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工作压力、组织文化、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等。

  我们教材中还谈到一个层次,称为第四层,这就是组织的外部环境。

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都是处在组织外部的环境中,他们是社会环境的成员。

他们的行为均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为了真正掌握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还必须研究组织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两重性

  两重性是指组织行为学既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规律的社会属性。

 (三)实用性

  教育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是我们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

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呢,我认为学习组织行为学为我们在纷繁的管理活动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前我们可能是这样考虑问题,学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对于管理中人的行为我们就有一些理性的知识,它会帮助我们正确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

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勤于思考,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三、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特点

  

(一)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教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教育这一特定组织内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融进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更将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应用于本学科,因此宽泛的综合性和强大的应用性是本学科的特点。

我们本课程所框定的范围是中小学校。

  

(二)学校组织的特点

  由于本课程所涉及的范围是中小学校,我们着重探讨学校组织的特点。

  学校与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一是它们的组织目标不同。

企业要占据市场,获得利润,以营利为目标。

学校以培养人、教育人为最终目标,尤其中小学更是属社会公共事业的范畴,是非营利性的组织。

二是它们的组织功能不同。

企业组织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核心,其组织的功能是保障生产活动的有效进行。

学校以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为根本,其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时时体现着学校组织的教育功能。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它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构成学校组织的特点主要有:

  1.学校组织是一个松散结构的系统

  一个学校一般分为两大块,这就是学校行政系统和学校教学系统,(后勤)。

教学使学校的核心工作,承担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当然是教师。

教师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它的个性化和专业化。

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化程度,在教师所从事的专业范围内应有相应的专业权利,体现在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教师工作使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工作。

  2.学校组织是一个更需要人本关怀的组织

  学校组织是通过教师来培养人的组织,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生命力的人。

教师是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注重高级心理需求满足的群体。

更多要靠人本关怀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激励。

教师的“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教师才能更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有良好的组织气候,强调以教师为本,尽力给教师更多的人本关怀。

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给以不同的关怀,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

3.学校组织是一个有多重目标的组织

  

(1)学校组织的不同影响源

  

(2)学校组织的不同功能

  (3)学校组织育人目标的多维性

  4.学校组织是一个更需要人本关怀的组织

  (三)教师工作的特点

  学校组织的主体是教师,学校组织的目标是通过教师得以实现的。

本课程研究所涉及的管理活动主要针对的是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因此教师也是我们本课程研究对象的主体。

当然对教师的管理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这是学校管理的特殊性所造成的,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这一问题。

教师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育人性

  教师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

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职业道德。

  2.复杂性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二是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意识和情感的学生。

他们不是一张白纸和一个空洞的容器,他们对待教师所给予的东西是有选择地接受的,教师对学生不能简单地灌输和说教,而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设计。

三是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面对的是有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他们在气质、性格、兴趣和智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使教师必须因才施教。

  3.示范性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绝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和道德说教。

学生的学习是从身边开始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式,甚至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语言表达、行为方式、教学态度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

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独立性。

  教师的工作比较松散和有弹性,一般是以个体性的形式展开的。

教师工作,虽然人与人、事与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远没有企业间的紧密,教师工作体现着更多的独立性,相互之间依赖性较小。

教师在教室内从事自己的教学活动,常常具有自己的处事权,他们可以自由地选取教学方法,自主地安排教学空间。

教师工作更多地体现脑力劳动的特点,没有定时、定量的限制,但对灵活性要求较高。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推动力。

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

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管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科学管理学派阶段

  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美国的泰罗,(F·W·Taylor),法国的法约尔(H·Fayol)、德国的韦伯(M·Weber)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

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根源上讲泰罗是组织行为学先驱者中最重要的一位。

  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

泰罗对工作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设计,在钢铁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搬运铁块、铲铁锹等,将人的动作进行分解和设计,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

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人的因素。

  2.行为学派阶段

  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

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

实验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

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被称作“照明实验”。

当时的实验假设是:

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

但不管是提高照明度,还是降低照明度,一个组的照明已经降到月光的程度,工人的产量仍然提高,专家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促使产量的增加。

  1927年梅奥开始主持霍桑实验。

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实验,如福利实验、随访实验、观察实验。

  3.管理科学学派阶段

  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代表人物钱德勒、劳伦斯等。

其特点是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即我们通常说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应用于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组织管理技术和方法。

  4.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阶段

  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

这一阶段综合了前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模式,把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结合起来,创立了系统工程这一新的管理理论。

系统工程强调系统的组织和规划,解决了多种目标的矛盾。

 

(二)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

  一般来讲,人的行为是外显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内省的,而人的全部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要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就必须以心理学作为理论依据,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

  2.社会学和人类学

  人的心理既是脑的机能的反映,又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既受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构成了心理学的两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实践领域和具体内容的不同,派生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如:

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在心理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心理学的分支有40多个。

  (三)教育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一般来讲,教育组织行为学的诞生是在20世纪70──8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要在这些竞争中取胜,必须通过发展教育积蓄实力。

所以人们越来越多的将管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学校管理领域。

当时有一些学者,撰写文章,用人际关系理论分析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学科。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学校所反映出的问题和不适应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学校的原有的运行方式产生质疑,期盼着教育的改革。

但是如何进行改革,却成了专家学者和界内人士不断争论的主题。

目前在美国,就有三种不同的学校改革策略。

一种策略被称为“标准本位学校改革”,它继承在美国延续了两百年的政治体制下的学校管理原则,核心是强化对各州公立学校的控制权力,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其基本含义是:

由州制定统一的教育标准,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传递到学校学区执行;通过对各州强制的、全州标准化考试的管理,对命令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第二种改革策略与第一种背道而驰,被称为“市场本位的学校教育改革”,主张抛弃由政府对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的陈旧理念,饶过或摆脱公众对学校教育的控制,以教育券为纽带,转向市场对学校进行间接管理。

把学校的运营看作是一种投资管理,让家长有自由择校的权利,让市场来选择学校。

第三种改革策略是“全校改革”。

这种改革的主张者首先对自上而下的改革提出质疑,认为把学校假设为有序的、理性的机构,以为命令会像军队那样贯彻到底,历史证明这是徒劳的。

这种策略主张,分散州政府的管理权力,创造篇平化的管理。

学校改革被看作是组织学和行为学的问题,其关键是改造学校这个组织,从而激励校长和教师,使他们充满活力,激励他们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使他们自己能够致力于完成自己深信的目标和抱负。

这要求在学校里通过组织管理,促进领导文化的发展,为孩子和大人创造出不断发展的成功气氛,使人们共享决策,充满热情地工作。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组织行为学应运而生,它从对教育组织的管理技术、方法发展到对教育组织管理的思想和理念。

自1970年美国罗伯特·G·欧文斯《学校组织行为学》第一版问世,标志着这个学科的形成,此书再版时更名为《教育组织行为学》。

  五、人性假设的理论及其应用

  人性假设对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者对人有什么样的预料和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办法。

人性假设是一切管理者应用管理理论、实施管理行为的哲学基础,是管理者采取各项管理措施的前提。

  

(一)有关人性假设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所谓人性即指人的本性,它侧重于人与生具来的特性。

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的假设最具代表性的是性善说和性恶说。

在西方,关于人性的学说更是多种多样,我们这里只介绍与组织行为学有关的人性理论,比较公认是四种:

即:

“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

  1.关于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也可以翻译成“理性的经济人”,或“实利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

可以说这是一种性恶论的管理理论。

美国学者薛恩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关于人性是理性的和经济的说法,归根到底是从享乐主义衍生出来的,这种学说主张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使自己的利益变得最大。

  这种管理思想认为,人天生好逸恶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利的,管理他们就要诱之以利,惩之以罚,即“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将这种管理方式称为X理论。

关于经济人的具体假设教材中列举了许多条,大家要记住这种理论的基本点是:

他们认为人天生就是懒惰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对人的管理采取的是不信任和惩罚式的。

  这种管理方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广为应用的管理模式,即刚才提到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这一时期正是我们上一讲所提到的科学管理阶段,泰勒时期,只注意物理的评估手段,不管工人的主观反映,完成任务有奖,超额重奖,完不成则罚,以至开除,这样做的结果提高了生产力,同时加重了剥削,使工人处于高度的紧张的状态,遭到了工人的反对和抗议。

  2.关于社会人性的假设

  社会人也有人译为“社交人”。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人们在工作中获得物质利益固然会受到鼓舞,但不能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一个人周围的环境、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工作积极性同样会有很大影响。

一般公认,社会人理论的基础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梅奥的霍桑实验所奠定的。

在教材21页谈到了梅奥关于社会人的一些基本假设,我们这里做一个简要的解释。

他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

  我们知道引发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需要,衣食住行是人们的基本需要,而社会交往也是人们的需要,因为人们工作而获得物质的报酬,人们的行为由此获得激励,但这并不是激励人们积极性的唯一因素,同事间融洽的关系、深厚的友谊、良好的环境都可以成为激励的因素。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例子)这里的身份感,即指人们的社会身份感,或者说归属感,我是中央电大的一名教师,这是我的社会身份,中央电大这个组织越有凝聚力,对社会的影响越大,我个人越加珍惜这个身份,我就越具有归属感,而形成身份感和归属感的主要因素是这个组织人际关系的好坏。

  社会人性的假设所主张的管理方式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他们要求管理者不要把注意力局限于完成任务上,而应注意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人的需要上。

  3.关于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

  自我实现人是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而提出的,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的,人要尽自己的所能追求更高的成就。

麦格雷戈借用了马斯洛的这个思想,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人们要工作,正如要娱乐和休息一样自然,人们并不是不喜欢工作,而是要看工作的条件。

当工作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成为人们满意的源泉,人们就合自然地从事工作,而当人们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或这些工作使人感到不愉快,人们就不愿意工作。

这种理论也被称为Y理论。

  自我实现人性假设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与经济人是完全不同的,经济人理论强调的是外部的控制、监督。

而自我实现人理论认为:

人是有自我控制力的,可以自我管理,管理者考虑的是如何让下属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应该给他们创造怎样的条件。

  4.关于复杂人性的假设

  “复杂人”的假说考虑到人的复杂性,用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来解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行为很难全面、完整的反映人性。

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复杂人”的人性假设理论。

其基本观点: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人的需要层次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各种需要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动机的多样性。

实际上这种理论倾向于我们常说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人的假设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他的需要是不同的。

而同一个时期,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需要。

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灵活手段,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二)人性假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对以上各种人性假设理论介绍,我们可以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同时这也可以看出人类对管理行为的认识过程。

  由于学校管理的特殊性,人性假设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了解教师工作特点、恰当使用人性假设

  了解了人性假设理论,我们知道不同的管理方式反映了不同的人性假设,比如,一位学校管理者,他非常关心教师的生活,教师生病了及时去家里看望,教师的婚姻、家庭及住房等问题都给以及时的关心和尽可能的帮助,使教师感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这样教师就会更加努力的工作。

另一位管理者,不太关心这些教师生活的事情,但他对教师的事业发展非常关注,及时为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使教师的事业获得巨大的进步和成功。

前者是人际关系的人性假设,后者是自我实现人性假设,我们不可以简单地评价哪个好哪个不好,而要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哪个需要占优势。

  2.慎用经济人假设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人们对于经济利益是比较关注的,对工作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经济利益上的满足程度。

但是,由于学校的特殊环境,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经济人假设的消极影响。

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学生,一个过多关注个人经济利益的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而且,如果管理者长期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将教师教育过程全部物化,特别是将学生学习成效和行为上的问题与教师奖惩挂钩等完全违背教育目标、教育规律的做法将严重误导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长期和深远的严重后果。

  3.营造自我实现的环境

  学校管理者应注重对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使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有高层次的成就追求,并给他们提供富有挑战性、能够体现个人价值的工作,针对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应用自我实现的人性假设,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有职业高成就追求的教师成长环境。

  4.倡导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是教育工作本身的要求,是学校教育突出的特点。

学校管理者面对的对象是人,服务的对象是人,生产(培养)的对象是人。

完全以人的培养为目的,以人的开发为内容的学校管理如果没有人性化的特征,将无法完成任务。

人性化可以有效解决学校组织中积极性低下的问题。

六、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

可用的调查法有:

  谈话法。

根据谈话过程中结构模式的不同,可以把谈话法分为两大类,有组织的谈话和无组织的谈话。

  电话调查法。

通过给被调查者打电话了解有关情况。

  问卷调查法。

运用内容明确、表达正确的问卷量表,让被研究者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答案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的优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广泛的材料,并使结果达到数量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