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3063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新人教版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C.巩固大一统D.治理黄河

2.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汉高祖时候B.汉文帝时候C.汉景帝时候D.汉武帝时候

3.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

A.派张骞出使西域B.设置“十三州部”

C.颁布“推恩令”D.反击匈奴

4.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下列属于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是(  )

①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②实行“推恩令”

③盐铁权收归中央、统一货币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④

5.“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

“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

”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

A.汉高祖B.汉景帝C.汉武帝D.汉光武帝

7.西汉在汉武帝在位时达到强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有(  )

①收回地方铸币权

②盐铁官营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奖励工商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8.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一意见(  )

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    ②推动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

秦始皇与汉武帝是两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国家推向大一统。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偃说上(汉武帝)曰: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材料二中的“偃”是指谁?

“上从其计”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削弱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材料三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摘自郭沫若语

材料四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从汉代以来,孔子一直被放在一个神坛上作为“圣人”的代表。

——摘自何燕江《孔子》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在汉武帝时期,采取了哪项措施使孔子“被放在一个神坛上”?

(5)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长期对中原王朝形成威胁。

为了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胁,秦始皇、汉武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6)秦始皇、汉武帝无疑是两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是历史上他们也不乏负面评论。

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

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

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

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中“古封国制”源于哪一制度?

材料一认为郡县制与“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相比,有什么主要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中“汉皇帝”是历史上哪位皇帝?

他下“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

(3)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中央机构具体包括哪些?

材料中“书同文”当时官方统一使用的是什么文字?

(4)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武帝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统治时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得西汉达到鼎盛.所以汉武帝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稳固大一统局面。

故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注意识记相关的知识点。

识记汉武帝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巩固大一统。

2.【答案】D

【解析】汉武帝时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

他破格任用的人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逐渐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有关内容。

注意准确识记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内容。

3.【答案】C

【解析】题干给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武帝采取的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措施是推恩令。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解决了王国问题。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汉武帝大一统--推恩令。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武帝大一统--推恩令。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①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秦始皇的贡献,②实行“推恩令”、③盐铁权收归中央、统一货币、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⑤设立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的措施。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有关内容。

注意准确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武帝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出现了大一统局面:

政治上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

加强中央的经济权。

废止旧货币,由中央铸造五铢钱,在全国通行。

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私人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

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通过这些措施,西汉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西汉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故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注意识记相关的知识点。

6.【答案】C

【解析】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2年。

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故选C。

本题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汉武帝统治的知识。

本题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汉武帝统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7.【答案】B

【解析】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奖励工商业不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据此可排除ACD三个选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汉武帝.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8.【答案】C

【解析】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看,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打击压抑了其他各派学说,不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也不利于公平的选拔人才。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时期思想大一统的认识。

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1、【答案】

(1)分封制;废分封,立郡县。

(或实行郡县制)

(2)主父偃;颁布“推恩令”。

(3)焚书坑儒。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秦始皇时派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长城(或筑长城,御匈奴);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6)①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②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准确地评价;③抓住主要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进行评价(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始皇建立郡县制的相关知识。

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

“以有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巩固了对周边的统治,但也导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混战不休,导致社会混乱。

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废除了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官吏是由朝廷直接任免。

据此可知第一问:

分封制;第二问:

废分封,立郡县。

(2)本题考查的是主父偃和推恩令的相关知识。

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

“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原来的王国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王封国势力。

据此可知第一问:

主父偃;第二问:

颁布“推恩令”。

(3)本题考查的是焚书坑儒的相关知识。

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

“书籍被烧残”、“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实行愚民政策,焚烧诗书,只是保留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思想。

这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独立思考的精神的一次沉重的打击。

据此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焚书坑儒。

(4)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时期开始,孔子由一个有血有肉的思想家而逐步走上神坛,是和西汉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有关;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

据此可知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使孔子“被放在一个神坛上。

(5)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汉武帝对匈奴采取措施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武帝由于国力强盛,从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其中对匈奴作战决定性的战役有三次:

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据此可知秦始皇时派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长城;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6)本题考查的是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何种原则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汉武帝无疑是两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对他们的评价应在特定的环境进行评价,他们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以后各朝发展提供了模式;他们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扩大了儒家的知名度;他们都共同抗击匈奴,维护了国家的安定;他们在位时中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我们评价他们,必须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准确地评价;秦始皇又是一位暴君,刑罚残酷,徭役和赋税沉重等;汉武帝穷兵黩武,致使人口方面青壮年损失严重,国家财政能力大幅倒退。

盐铁专营,用国家机器不择手段地聚敛钱财,破坏了下层社会的经济积累模式。

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做到:

①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②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准确地评价;③抓住主要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进行评价。

2、【答案】

(1)分封制。

“以地缘为本位”或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各级官员有朝廷直接任免。

(2)汉武帝;推恩令。

(3)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小篆。

(4)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点。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这就是分封制。

依据材料“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分封制的主要特征是“以地缘为本位”,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各级官员有朝廷直接任免。

(2)本题考查的是推恩令的相关知识点。

依据材料“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位时期,诸侯还有相当的势力。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实行推恩令。

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本题考查的是秦朝中央机构以及统一汉字的相关知识点。

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这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性质、军事和监察。

还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本题考查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的相关知识点。

依据材料可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