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443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里的发展指什么?

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受孕(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形成新的生命)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个体自身保持跨时间的稳定性或对过去反映的连续性。

)和系统(有序的、模式化并且相对持久的

)的变化。

发展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整体而非零碎的过程、具有可塑性且受历史和文化背景影响的过程。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3.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几个重要人物和事件:

霍尔:

将研究视野扩至青少年,1904年出版《青少年:

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这个书名不用记吧我觉着),研究青少年心理;

荣格:

最早开展成人心理学研究;

何林渥斯:

出版了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

4.研究的横断设计与纵向设计分别指的是什么?

各有什么优缺点?

聚合交叉设计的优势是什么?

定义

优点

缺点

横断设计

在同一时间点上对不同年龄群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

能证明年龄差异,暗示发展的趋势,花费、耗时较少

年龄趋势反映的可能是群体差异而非真实的发展上的变化,只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观察被试所以不能提供个体发展的数据

纵向设计

在几个月或几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研究的设计

能提供个体发展方面的数据,能揭示早期的经历与后来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能解释个体某些方面有跨时间的相似性及个体变化方式上的差异

较耗费时间和资金,选择性损耗(研究过程中被试的非随机流失)会导致样本无代表性,从而限制了结论的推广,跨代变化使得研究结果仅适用于所研究的被试群

序列设计的优势在于:

从同辈效应中区分出真正的发展趋势,可揭示出一个群体经历的发展变化是否与另一个群体相似,比追踪研究的花费要小,耗时要短。

5.什么是同辈和同辈效应?

同辈:

指那些生长在相似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下的同一年龄段的人组成的群体。

同辈效应:

群体中一些年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的文化或历史差异造成的,而不是真的由发展带来的变化。

6.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第二章基本问题

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争论)是什么?

能够对一些言论所隐含的发展观进行辨别。

(1)遗传(先天)与(后天)环境

(2)外因(被动)与内因(主动)

(3)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连续发展理论:

随着技能的发展和经验的获得,儿童以平稳推进的的发展方式,只要给予教育和机会,年幼的儿童也能像成人一样行动和思维。

阶段发展理论:

儿童的成长必须经过一系列可预测但不可变更的发展阶段,发展到新阶段的变化时突然发生的。

每个阶段儿童的能力有质的差异,环境和教育只能适当改变发展的速度,但发展的性质和顺序固定。

(4)一般性与特殊性

“全世界的儿童所经历的智力发展阶段是相同的,然而他们有明显的个体差异,非常聪明的父母有最聪明的儿女,即使这些孩子是由没有受过教育的保姆带大,他们将通过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和征服所面临的挑战来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

2.能辨别哪些证据是支持遗传论,哪些是支持环境论的。

这个……大家就把这两个理论看懂一下然后自己辨别吧……关于遗传可以参看教材第三章……

3.格塞尔的爬梯实验的实施过程和推论逻辑,能否证明研究者的观点?

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1和双生子2进行行为基线的观察,认为他们发展水平相当。

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1进行爬楼梯训练,而对2则不予相应训练。

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双生子1比2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

到了第53周,当2达到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2就达到了1的熟练水平。

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在55周时,1和2的能力没有差别(实验结果见图)。

因此,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

实验实施过程中测量双生子爬梯能力的频率应该有待增加,仅根据三次数据就画出线形关系图非常不准确且无法探明真正的能力变化(如高原期、疲劳期的到来等),以此为前提来证明成熟论存在问题(无法确定实验过程中确实因成熟所起的作用);

双生子接受训练的时间不同,无法排除其影响(应该就是没有控制好无关变量这类的……),于是无法证明是成熟所起的作用;

缺乏对照组,如果有控制组来显示不用训练自然发展的爬梯能力会更能接近成熟论所述;

第50周出现的能力差异与格赛尔观点中所述“没有足够的成熟就不会有真正的变化”相悖……

第三章各派理论

1.各理论家关注的发展主题是什么?

如何定义该主题?

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以什么为划分依据,为什么是这个依据?

1)弗洛依德:

性心理理论

发展主题:

性欲

定义:

弗洛伊德认为年幼的儿童也存在性欲,在他看来其意义是非常宽泛的,涵盖了诸如吮吸指头等我们认为不属于性的活动。

划分依据:

以性驱力(力比多)为人格发展动力。

性驱力在身体内集中的部位。

为什么是这个依据?

因为弗洛伊德强调人的潜意识本能,尤其是性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作为一个生物体,人具有基本的性和攻击本能,这些本能需要被满足,但在社会规范中这些动机不受欢迎且被限制。

发展阶段:

口唇(第一个给予婴儿快感的器官)期:

(0-1岁)延迟进食和断奶有助于抵抗焦虑能力的发展,施虐口腔期导致攻击本能,吮吸拇指是第一个自我动欲行为,自我形成,口唇性格:

自恋-索取依赖

肛门期:

(1-3岁)攻击本能得到充分发展,早期(排泄带来快乐)是从破坏和丢失物体得到满足,学习获得爱、表扬与赞赏的关键期;晚期(憋住大小便)对粪便的友好关注,获得认为物品拥有价值的观点。

肛门性格:

秩序整洁-节约吝啬-固执

性器期:

(3-6岁)性别角色分化时期:

男孩:

俄狄浦斯情结(对人格发展起重要作用),阉割焦虑,对父亲的自居作用;强有力的超我取代几乎完全解除的俄狄浦斯情结;女孩:

阴茎嫉妒,俄狄浦斯情结发展为获得阴茎的企图,逐渐认识到俄狄浦斯欲望是自我挫败的;对母亲的自居作用;弱小的超我取代了部分解除的俄狄浦斯情结。

这个时期形成超我。

潜伏期:

(6-11岁)性感带消失,停息,弥散并未聚集在特定区域

性器期的创伤引起性冲突的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

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的内化,自我和超我继续不停地发展。

两个原因:

父母对幼年性活动的压抑;种系发生的天赋—图腾与禁忌—彻底的压制;

本能依然存在,被升华,自体性欲导致同性小群体形成。

生殖器:

(12岁以后)生殖器在性感带占主导地位;自恋转向异性恋;人格(人格发展的两个方面:

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力量的发展)走向成熟。

2)艾里克森: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主题:

建立自我同一性(一生的任务)

定义:

同一性:

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最重要方面前后一致的及较为完善的意识,也就是个人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

划分依据:

以生物、心理和社会的三个方面作为发展的动力,随年龄的变化而面对不同的问题并解决为依据。

为什么是这个依据?

因为同一性是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所以在多方面的整合中自然存在各种问题,而每个阶段又具有主要的一个问题。

发展阶段:

信任对不信任(0-1):

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

相依性:

信任感的核心。

体验:

希望的实现。

相当于口唇期。

重要关系:

母亲

自主对羞怯或疑虑(1-3):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

体验:

意志的实现。

相当于肛门期。

重要关系:

父母

主动对内疚(3-6):

获取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体验:

目的的实现。

三我之间开始出现一同平衡。

游戏期:

角色游戏,共同游戏。

相当于性器期。

重要关系:

家庭的影响

勤奋对自卑(6-12):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体验:

能力的实现,勤奋与“工艺白痴”的区别。

(自卑感:

一个人感到无价值的倾向不断增强,可以成为性格发展的致命因素。

)相当于潜伏期。

重要关系:

教师与同伴的力量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

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退化。

(自我:

理想与现实的协调)

青年期人格建立的7个前提:

1.时间前景对时间混乱(急躁,拖拉)

2.自我肯定对冷漠无情(缺乏信心)

3.角色实验对消极同一性(不能认识自己或超人感)

4.成就感预期对工作瘫痪(对成就感不抱期望)

5.性别同一性对性别混乱(疏远异性或性生活随便)

6.领导的极化对权威混乱(盲目犯上,盲目服从)

7.思想的极化对观念混乱(信仰危机)

合法延缓期:

重要关系:

社会群体、领导者榜样体验:

忠诚的(合法的)实现

同一性危机的症状:

(1)回避选择,麻木不仁

(2)人际关系不能建立良好的,对人距离失调

(3)空虚、孤独、迫切感,充实的时间意识消失

(4)勤勉性的弥散,不能专注于学习和工作

(5)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以病态防御抵御他人的批评

(6)自我否定、破坏、攻击或自毁自灭

亲密对孤独(20-40):

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

体验:

爱情的实现。

同一性巩固的基础上,共享的同一性。

重要关系:

友谊、性、伙伴

繁殖对停滞(40-65):

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繁殖—创生、创造)体验:

关怀的实现(假亲密:

童年经验,文化价值观)。

重要关系:

工作与家庭的角色

自我整合对绝望(65-死亡):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

(三个超越:

社会角色、疾病、死亡)体验:

智慧的实现。

自我整合:

导致对生命的一种超然的哲学智慧。

重要关系:

“人类”、“我的同类”

3)皮亚杰:

认知发展理论

主题:

关注智力的发展。

智力的发展就是重建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的,不是预先在儿童头脑中形成的,随着儿童的成熟随时出现的。

而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的。

不是儿童知道了什么,而是他们怎么知道的。

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划分依据:

依据儿童具有的运算能力,知识水平,逻辑性为划分依据。

为什么是这个依据?

因为个体依靠主动构建来使内部与外部达到平衡,从而促进智力发展,进而促进个体发展。

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婴儿依赖行为图式探索和理解周围环境

前运算阶段(2-7)儿童能够在符号水平上进行思维,但还没有使用认知操作。

具体运算阶段(7-11)儿童获得了认知操作能力,能够对客观事物和经验进行更有逻辑的思考。

形式运算阶段(11以上)个体开始更加理性和系统地去思考抽象概念和假设命题。

4)维果斯基:

主题:

社会文化历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定义:

心理活动是心理机能的直接形式的改造和通过符号系统对间接形式的掌握。

文化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文化是人的社会生活和活动的产物。

心理发展就是再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划分依据:

依据每个年龄段主导的活动划分。

为什么是这个依据?

因为该学派强调社会文化历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社会活动起关键作用。

发展阶段:

主导活动阶段(达维多夫):

直接的情感性交际活动(0-1)

操作实物的活动(1-3)

游戏活动(3-7)

学习活动(7-11)

社会交往活动(11-15)

职业学习活动(15-17)

2.理论之间的联系: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维果斯基

虽然都划分了相似年龄阶段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关注的主题是性欲而埃里克森的是同一性,前者着重于潜意识的本我,后者则是有意识的自我。

皮亚杰强调全人类发展的阶段相似性,维果斯基则看重不同社会历史文化所导致的差异。

3.各理论家独有的概念及解释:

§弗洛伊德:

将人格结构分为:

本我、自我、超我,三我的平衡关系决定人格特点。

本我:

控制追求快乐的人

超我:

控制内疚或自卑感的人

自我:

控制心理健康的人

将意识分为: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以无意识本能力量作为发展动力)。

发展中的异常:

固着或滞留,退化。

性驱力。

强调早期发展对成人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埃里克森:

把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过程转移到自我过程。

从无意识动机转向意识领域,从先天本能转到现实社会关系之中,把人格发展看做是终生的任务。

双向发展:

成功与失败;乐观主义精神(阶段补偿);毕生发展观。

§皮亚杰:

图式:

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同化:

将我们对新经验的感知整合到我们已有的体系中的过程。

我们抵制变化甚至可以使我们的感知“屈从”,以适合现有的体系。

导向结构的稳定。

顺应:

新的经验要求变化,这使我们修正并丰富知识体系中的结构。

导向图式的增长。

平衡:

儿童的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因素间的均势达到平衡意味着个体对环境的影响。

三个理论支点:

逻辑的(“运算”等术语的使用,儿童运算的线索逻辑性);相对的(只是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是通过主动活动建构起来的);辩证的(平衡)

§维果斯基:

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随意性

不随意的,被动的

随意的,主动的,目的性

反映水平

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

概括的、抽象的

实现过程

直接的、非中介的

间接的、符号或词为中介

机能的起源

种系发展的产物

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支配规律

生物学

社会规律

发展特点

伴随神经系统的发展

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

表现

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

观察、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

中介理论;两种工具观:

物质工具,心理工具;

语言的发展阶段:

外部语言,私人语言,内部语言;

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文化观——辩证观——文化与社会历史观;方法:

建构主义

第四章出生前后

1.举例说明基因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而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遗传影响环境:

以善于社交的特征为例

被动的基因对环境的影响(父母这一代为其创造社会机会)

唤醒的基因对环境的影响(一开始没有主动寻求高社交,自身被环境正向强化。

(对外界环境敏感))

主动的基因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遗传的影响

近期效应:

为什么同卵双生子的行为不是完全一致?

环境影响基因的表现

远期效应(进化论观点):

镰状细胞贫血:

为什么两非地区患病率居高不下?

女性生殖器官癌:

为什么现代女性患病率高?

2.新生儿出生即有一些先天性条件反射,其中有些属于原始反射,有些属于生存反射,请各举2-3例

§原始反射(需要消退,不适合现代生活):

巴宾斯基反射(触摸手心,手指扇形张开)

抓握反射

摩罗反射(惊吓反射)

游泳反射

行走反射

§生存反射:

呼吸反射

眨眼反射

瞳孔反射

觅食反射(触脸颊转头嘴动)

吮吸反射

吞咽反射

3.新生儿已经具有学习能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分别举例说明

§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

有机体学会以特定的方式对一个中性刺激进行反应,而该刺激通常不会引起此种反应的情境

¨饥饿的婴儿被母亲抱起时,停止了哭泣。

抱起来=哺乳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自发的反应由于与其相联系的正性或负性结果而增强或者减弱的一种学习方式

¨婴儿发现向父母笑会更多吸引他们的关注

§习惯化:

对某个刺激的反应由于该刺激的重复出现而逐渐降低

¨婴儿看到一个新奇的玩具时会表现出很感兴趣、很惊讶,但是之后看到同一个玩具就不再感到有趣和惊讶了。

¨基于定向反应,婴儿的定向反应表现为安静—全神贯注—心率降低(恐惧则会引发强反应)

4.能够辨别胎儿发育的不利因素

§母亲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

年龄;体重;身高;孕史;凝血素(母婴溶血症)

§孕妇的营养

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其他的疾病

§母亲的情绪

代谢作用的影响;通过血液中的化学物质沟通

§环境的因素

物理因素(射线);化学因素(油漆、涂料);毒素、毒物;饮食;药物(怀孕期间感冒发烧能否吃药);烟、毒品;酒精;生活方式

第五章婴儿期

1.动作经验对于婴儿发展的意义在哪里?

请举例说明

皮亚杰提出“智力起源于动作”

动作与运动视觉

动作与深度知觉

动作与空间定向能力

动作与延迟、迂回搜寻能力

精细动作与学业

动作与社会性

2.熟悉研究婴儿知觉的习惯化-去习惯化范式,视觉偏爱范式。

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心率降低、注视、吮吸等动作停止)

§定向反射:

当一个新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为习惯化

§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

这种恢复了对新事物的兴趣的现象称为“去习惯化”。

§视觉偏爱(范茨发明的范式):

通过观察婴儿注视不同刺激物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判断婴儿的知觉偏好

3.皮亚杰对0-2岁婴儿认知发展的阶段是如何描述的?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此阶段内,行为主要是动作的。

儿童还远不能内在地表征事件,不能进行概念式的“思考”。

尽管随着图式的建构,我们也能看到婴儿的“认知”的发展。

§第一亚阶段(0~1个月):

反射

¨运用反射,反射的练习(同化的方式为主)

¨新生儿阶段

¨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ce:

不去寻找离开他的视野的物体或人。

看不见就不想。

§第二亚阶段(1~4个月):

一级循环反应

¨开始出现顺应,主要以自己的身体部位为动作对象

典型动作:

吮吸手指

循环:

反复不断

¨客体永久性:

消极的期望(指等待、没有主动探索)

§第三亚阶段(4~8个月):

二级循环反应

¨目的性活动发端,主体与客体间的动作作用。

动作与客体不分离。

e.g.摇晃玩具、挤压橡胶小鸭子

¨客体永久性:

寻找半隐蔽的物体——半客体永久性

§第四亚阶段(8~12个月):

二级图式的协调

¨动作出现意图性,动作与客体分离

智力的发端

e.g.推开障碍物(成人的手)抓住物体

¨客体永久性:

寻找完全隐蔽的物体——客体永久性产生

A非B错误

§第五亚阶段(12~18个月):

三级循环反应

¨试验自己的动作(尝试新的动作)e.g.捏、扔、踩、用物压橡胶小鸭子

¨客体永久性:

在物体当面转移后去寻找隐蔽的物体

§第六亚阶段(18~24个月):

通过心理组合发现新方法

¨以心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出现象征性功能,能够预期动作结果

火柴盒问题(吕安娜)

¨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和空间感;寻找并能发现没有看见转移的隐蔽物体

4.能够完成A非B任务说明婴儿具备哪些能力?

客体永久性,动作与客体分离…………

5.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观点。

主客体交互论:

认知学说=皮亚杰;社会文化历史观=维果斯基

§皮亚杰:

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思维决定语言,“顺序性”)

儿童的语言结构与认知结构一样具有创造性。

自我中心言语——逐步去自我中心化

§维果斯基:

语言为代表的符号系统是心理发展的心理工具。

心里工具是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与历史的产物。

个体发展的水平由工具的掌握水平决定。

语言这个符号系统掌握的程度决定了心理发展的水平,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决定思维。

自我中心语言(外部言语→内部言语):

内化=发展的方向

6.研究者采用陌生情景实验测量婴儿的依恋情绪,其设计原理是什么?

陌生情境法的7个步骤:

婴儿自由探索,母亲在旁观看;陌生人进入,先沉默不语1min,再与母亲交谈1min,然后走进婴儿与其游戏;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活动;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母亲离开,婴儿单独留在室内;陌生人返回,与婴儿活动;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

关键行为指标:

安全基地(母亲);探索行为

7.婴儿的依恋类型有哪些?

依恋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安全型65%;回避型20%;抗拒型10%;紊乱型5%

§依恋产生的标志:

当儿童开始出现分离焦虑以及与之同时出现的怯生现象时,依恋便形成了。

¨分离焦虑:

¨陌生焦虑:

§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气质:

Kagan的气质假说

¨抚养质量:

母亲行为与婴儿依恋的关系;父亲的作用

8.哈罗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说明了什么?

舒适的接触对于猴子形成依恋比喂养和饥饿的减轻更重要

第六章幼儿期

1.幼儿游戏的分类、典型游戏

(1)按幼儿的认知能力分类——皮亚杰

练习性游戏、或感知运动游戏:

2岁以前,感官里的享受(幼儿把弄水龙头,不断开关)

象征性游戏(2-7岁):

角色扮演、假装(孩子扮演小动物)

结构游戏(造型游戏或工作游戏)

规则游戏:

幼儿中期:

能按一定规则进行游戏,但会中断、破坏(思维水平坚持不到一轮结束,无法做到坚持规则——对于规则的理解不够成熟)

幼儿晚期:

坚持规则,按规则约束自己和他人

(2)按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水平分类——MildredParten,1932

独自游戏:

社会性水平低,没有他人参与

平行游戏:

parallelplay相互之间无交流、交换(搭积木)——在一起,但自己玩儿自己的

旁观游戏:

onlookerplay自己不玩儿,但看别人玩儿,只是看,不指导(若有言语交流则属于合作游戏),表明可能发起人际间的互动

联合游戏(或分享游戏):

associateplay不似合作,只是形式上的,A拿B的某类型的积木,B不反对,共同分享游戏材料,有交流甚至讨价还价,但无共同目标,不合作

合作游戏:

cooperativeplay社会性水平最高,有共同目的,合作完成游戏

……

语言教学方面的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收集空气)

2.前运算阶段的主要认知特点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一)前概念期(2-4岁)

1.符号功能出现:

例如“语言”

儿童的概念还未完成形成:

“可乐”指代所有饮料

2.象征性游戏大量涌现:

木棍—马,椅子—火车,假装游戏

3.简单的思维与推理

泛灵论推理:

万物皆有思想(一切活的、死的都有灵)——树会疼的

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

从自我观点看世界,而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不同观点的倾向,三次自我中心:

0-2岁:

主客体不分(玩儿自己的身体以及绑在身上的东西,无法区分)

2-7岁:

自我与他人观点不分

11-14岁:

思维能力的无限性(从抽象到现实)

实验:

幼儿期,特别是2-4岁,把自己这侧的视野当成娃娃所见,虽然能够意识到娃娃是独立于自己的存在,但无法区分思想。

有山,把娃娃放在一侧,照片……

(二)直觉期(4-7岁)

1.知觉的集中性:

只注意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倾向。

注意的集中性:

分类实验

蓝色的花多还是黄色的花多→黄色的花多还是花多

同一层级不同层级

2.不具备守恒能力:

不能进行可逆运算

经典守恒实验:

两个一样的泥球,其中一个压扁呈香肠状,出现分歧

两个烧杯装满水一样多,当着孩子的面把其中一杯水倒入一个又宽又扁的水槽里,出现分歧

3.思维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