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489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8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9页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docx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目录

第一单元:

仁者爱人 1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1

2.齐恒晋文之事(《孟子》) 2

3.原君(清·黄宗羲) 7

4.室语(请·唐甄) 10

5.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清·郑燮) 13

第二单元:

和而不同 16

1.《老子》二章(《老子》) 16

2.晏子对齐侯问(《左传》) 17

3.史伯对恒公问(《国语》) 18

4.大同(《礼记》) 20

5.息争(清·刘大櫆) 21

第三单元:

以史为鉴 24

1.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语上》) 24

2.谏逐客书(秦·李斯) 25

3.过秦论(上)(西汉·贾谊) 28

4.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 31

第四单元:

胸怀天下 33

1.哀郢(战国楚·屈原) 33

2.古风(其十九)(唐·李白) 35

3.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唐·杜甫) 35

4.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辛弃疾) 37

第五单元:

故园情深 38

1.哀江南赋序(北周·庾信) 38

第六单元:

礼赞爱情 40

1.蒹葭(《诗经》) 40

2.长恨歌(唐·白居易) 41

3.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 44

4.沈园二首(宋·陆游) 45

5.婴宁(清·蒲松龄) 45

第七单元:

洞明世事 57

1.涉务(北齐·颜之推) 57

2.枕中记(唐·沈既济) 60

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元·睢景臣) 64

第八单元:

亲和自然 66

1.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 66

2.徐霞客传(清·钱谦益) 67

第十单元:

浩然正气 73

1.苏武传(节选)(西汉·班固) 73

2.张中丞传后叙(唐·韩愈) 82

3.段太尉逸事状(唐·柳宗元) 86

4.正气歌并序(宋·文天祥) 91

5.梅花岭记(清·全祖望) 93

第十一单元:

冰雪肝胆 96

1.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96

第十二单元:

诗意人生 101

1.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101

2.赤壁赋(宋·苏轼) 101

3.闲情记趣(清·沈复) 104

第一单元:

仁者爱人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

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原文1】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1】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

“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

“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2】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问知,子曰:

“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

子夏曰:

“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2】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

“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了解人。

”樊迟还不明白。

孔子说:

“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

“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

“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

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原文3】樊迟问仁。

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3】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

“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齐恒晋文之事(《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皱(今山东皱城南)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把孔子“仁”的理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性善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1】齐宣王问曰: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译文1】齐宣王问(孟子)说: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

“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原文2】曰: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

“可。

”曰:

“何由知吾可也?

”曰:

“臣闻之胡龁曰: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

‘牛何之?

’对曰:

‘将以衅钟。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曰:

‘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

“有之。

”曰:

“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文2】(齐宣王)说:

“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

“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

“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

“可以。

”(齐宣王)说:

“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

“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

‘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

“牛(牵)到哪里去?

”(那人)回答说:

“准备用它来祭钟。

”您说:

“放了它!

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

“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你说:

“怎么可以废除呢?

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

“有这事。

”(孟子)说:

“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原文3】王曰:

“然。

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译文3】(齐宣王)说:

“是的。

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

“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4】王笑曰:

“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译文4】齐宣王笑着说: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

(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

“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

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原文5】王说,曰: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

“有复于王者曰: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

“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译文5】齐宣王高兴了,说:

“《诗经》说: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

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

“(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

“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

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原文6】曰: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译文6】(齐宣王)说: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原文7】曰: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译文7】(孟子)说:

“(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

‘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

‘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

‘(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原文8】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

“否,吾不为是也。

”曰: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文8】 齐宣王说:

“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

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

“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

“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

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

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

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

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

(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

“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

“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

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原文9】王曰:

“若是其甚与?

”曰:

“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

“可得闻与?

”曰: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

“楚人胜。

”曰: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于?

【译文9】齐宣王说:

“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

“恐怕比这还严重。

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

“(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

“(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

“楚国会胜。

”(孟子)说:

“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

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

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原文10】王曰: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译文10】齐宣王说:

“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

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

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原文11】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11】(孟子)说:

“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

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

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3.原君(清·黄宗羲)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陈“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后人将他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思想家”。

著有《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等,编有《明文海》。

今人编有《黄宗羲全集》。

本文选自《明夷待访录》中的第一篇。

【原文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译文1】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

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

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

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

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

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

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

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原文2】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

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译文2】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

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我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

开始时对此还觉得惭愧,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将天下看作是广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享受无穷。

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呢?

”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辞了。

  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

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

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悲惨,还说:

“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

”当他已得到天下后,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乐,把这视作理所当然,说:

“这些都是我的产业的利息呀。

”既然这样,作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只是君主而已!

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

唉!

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原文3】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译文3】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

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夫”,本来就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

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天地之间,难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

难道天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

所以说周武王是圣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

后代那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直到废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这难道不是来源于小儒吗?

【原文4】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

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

“若何为生我家!

”痛哉斯言!

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译文4】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

既然将它看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自己呢?

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

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

过去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

“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

”这话真可痛惜啊!

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

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

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4.室语(请·唐甄)

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达州(今四川)人。

清初思想家。

有《潜书》。

【原文1】唐子居于内,夜饮酒,己西向坐,妻东向坐,女安北向坐,妾坐于西北隅,执壶以酌,相与笑语。

唐子食鱼而甘,问其妾曰:

“是所市来者,必生鱼也?

”妾对曰:

“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

”于是饮酒乐甚。

忽焉拊几而叹。

其妻曰:

“子饮酒乐矣,忽焉拊几而叹,其故何也?

”唐子曰:

“溺于俗者无远见。

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

今食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

”妻曰:

“我,妇人也,不知大丈夫之事;然愿子试以语我。

【译文1】唐子在家里住着,夜晚饮酒,自己朝西坐,妻子朝东坐,女儿安朝北坐,妾坐在西北角,拿着酒壶来给大家斟酒,大家愉快地说着话。

唐子吃鱼觉得味道鲜美,问他的妾说:

“这个买来的鱼一定是活鱼吧?

”妾回答说:

“不是。

这鱼刚死不久,就买了来,天又冷,因此味道鲜美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很高兴地喝着酒。

忽然唐子拍案叹息起来。

他的妻子说:

“你饮酒很高兴呀,忽然拍案叹息,那是什么原因呢?

”唐子说:

“沉溺在流俗中的人没有远见,我有一些话,不曾把它告诉别人,是害怕人们对我的话感到惊骇诧异。

现在吃这个鱼就想起来那些话,因此叹息呀。

”妻子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