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7749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docx

上海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0

1.多言何益

[战国]墨子

子禽问曰:

“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

“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

听。

今观晨鸡,以时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1.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2.子禽(qín):

人名,墨子的学生。

3.益:

好处。

4.蛙蝇:

蛙。

黾、蛙的一种。

(可以理解为蛙和蝇)

5.恒:

常常。

6.观:

看,看到。

7.时夜而鸣:

时,切合时机、按时。

恒,常常。

鸣,啼叫。

在黎明按时啼叫。

8.多言何益:

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9.以时而鸣:

按时鸣叫。

10.擗(bì):

同“敝”,困、疲劳。

11.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翻译天未亮时就引吭高歌而鸣,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

起来。

12.日夜:

每日每夜13.然而:

即使这样,但。

14.不:

通否,没有

译文:

禽滑厘向老师请教道:

“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答道:

“蛤蟆、青蛙,日日夜

夜不停地鸣叫,嘴都干了,舌头都疲劳了,然而人们却不听。

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

天下人都被叫醒了,按时起身。

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

用。

道理:

唯其言之时也。

中心:

说话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切合时机,抓住关键,一语道破。

启示:

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

墨子:

名翟,战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

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

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2.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

犊②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③。

①操:

琴曲。

②犊(dú):

小牛。

③掉尾:

牛因听到蚊、虻(牛蝇)的叫声,便摇尾驱赶。

④奋耳:

竖起耳朵。

牛因听到小牛的叫声,便竖耳细听。

⑤蹀躞(diéxiè):

小步徘徊。

译文:

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头吃草,

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

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

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

牛听了,马上

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创作背景:

牟融向儒生们宣传佛理时,往往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

有人

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就讲了这个故事。

思想内容:

这个成语用以说明:

办任何事情,都必须看对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人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

1

艺术特色: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因为带有讥讽对方的口气,所以引用时必须区别对

象。

对于某些顽固的人来说,同他们讲道理,有时确实是“对牛弹琴”,白费劲儿。

但是对

于各种不同水平的群众来说,这个成语却不宜乱用。

3.反裘而负刍

魏文侯出游,道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

“胡为反裘而负刍?

”对曰:

“臣爱其毛。

文侯曰: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

文侯曰:

“此非所以贺我也。

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

吾田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夫也。

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

此非所以贺我也。

(选自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二》)

魏文侯外出游玩,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柴草,魏文侯说:

“(你)为什么反穿

着皮衣背柴草呢?

”那人回答说:

“我喜欢皮衣上的毛。

”魏文侯说:

“你不知道如果皮被

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

”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

大夫全来祝贺。

魏文侯说:

“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

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

这个道理。

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从官员和百

姓那征收到的。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

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

这不是你

们应该祝贺我的。

魏文侯: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

反裘:

反穿皮衣。

裘:

皮袄。

道:

路上。

负:

背。

刍:

喂牲口用的草。

胡为:

为什么。

胡,通“曷”

东阳:

魏国邑名,在太行山以东,广平县以北。

上计:

战国时,每年年终,地方官员将本地全年的赋税收入的帐薄呈交朝庭。

布:

古代钱币。

譬:

打比方。

夫:

表示实指,这个或那个。

加:

士:

官员若:

你,你们。

耶: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恃:

依靠,凭借,文中意为“附着”。

尽:

完。

说“臣”“臣”上文“臣爱其毛”中的“臣”,相当于“我”,是“负刍”者的自称,

句意为我爱惜它的毛。

反穿皮衣背柴:

形容贫穷劳苦。

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

爱:

喜欢。

居:

坐(安坐享乐)。

近义词:

反裘负薪、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启示: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规律,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舍本逐末,否则最终只能起到相反

的结果。

成语: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说“臣”“臣”本指男性奴隶。

《诗经》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意为天下百

姓都是周王的奴隶。

后用作君主时代官吏和庶人的统称。

“大臣”指官员,“小臣”指百姓。

“群臣拜见皇帝”,这“臣”便指官员。

又用作对话时谦卑的自称。

上文“臣爱其毛”中的

“臣”,相当于“我”,是“负刍”者的自称,句意为我怜惜它的毛。

4.墨子怒耕柱子

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

“我毋愈于人乎?

”墨子曰:

“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子

2

将谁驱?

”耕柱子曰:

“将驱骥也。

”墨子曰:

”何故驱冀也?

“耕柱子曰:

”骥足以责。

墨子曰:

“我亦以子为足以责,故怒之。

耕柱子悟。

”(选自《墨子》)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

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

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

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1、墨子:

原名墨翟,战国时墨家学派创始人,“子”是“先生”的意思。

《墨子》为其弟

子及再传弟子所作。

2、子墨子:

墨子先生。

前一个“子”是尊称,如同说“老师”。

3、耕柱子:

墨子的门生。

4、怒:

对......感到生气,责备。

5、俞于人:

比别人好。

俞:

通“逾”,超过,胜过。

于:

比。

6、将:

准备。

7、大行:

即太行山脉,山名,绵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8、骥:

千里马,这里泛指马。

9、谁策:

即“策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羊)。

10、策:

驱策。

11、何故:

为什么。

12、足:

值得。

13、悟:

明白。

14、子:

你。

15、以:

用来。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

“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墨子说:

“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是要鞭策马还是要鞭策牛

呢?

”耕柱子说:

“那我当然鞭打好马了。

”墨子说:

“为什么要鞭打好马呢?

”耕柱子说:

“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策。

”墨子说:

“我也认为你是值得我鞭策,所以才对你感到生气。

耕柱子醒悟了。

《墨子》的语言:

墨子的语言,朴实无华,有时甚至是平铺直叙,没什么文采,也不像

庄子那样爱讲寓言故事,但他的话语逻辑性很强。

他认为“文采藻饰太胜”,反而会使听者

“迷于其辞,失之其理”,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表达、传播。

本文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

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作者简介: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国人,一说宋人。

墨子

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一个农民出生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

力的人,墨家创始人。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

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

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

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

定理。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

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

相比。

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

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

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后来逐渐对儒

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

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

3

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

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

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

家学派。

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4.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来年无鱼;焚薮(sǒu)而田,岂不获得?

而来年无兽。

诈伪之

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

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

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语出《吕氏春秋·义赏》:

“竭泽而渔,岂

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淮南子·本经训》: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高诱注:

“竭

泽,

【近义】杀鸡取卵

【反义】从长计议

5.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

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出自《庄子·外篇·至乐》

鲁侯养鸟是则寓言,反映了一段历史故事。

寓言讽刺了那些不以正确的养鸟的方法养鸟,

而用供养自己的方法养鸟的国君。

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

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

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鲁:

古国名,在今山东西南部。

鲁侯:

鲁国国君。

鲁郊:

鲁国的郊外。

昔:

从前、过去。

御:

用车子迎接。

觞(shāng):

古代的饮酒器,这里用作动词。

此指敬酒。

庙:

祖庙。

九韶:

虞舜时乐名。

韶乐九章,故名。

太牢:

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猪、牛、羊三牲齐全的供品。

以为:

用来作为。

眩(xuàn)视:

眼睛发花

脔(luán):

切碎的肉块。

己养:

供养自己的方法

止:

停止,栖息。

《九韶》:

虞舜时乐名。

韶乐九章,故名。

太牢:

有牛羊猪三牲的筵席。

4

译文:

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王迎接它并在宗庙里给它敬酒,演

奏《九韶》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的肉作为它的食物。

海鸟于是双目昏花,心情悲伤,

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后就死了。

鲁国国君的这种做法,就是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用豢养鸟的办法养鸟。

评点:

一篇寓言往往有多种寓意,越是优秀的寓言,涵盖面可能越大,寓意可能越深刻。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

有的人读了这篇寓言,浅尝辄止,就会率尔回答:

是讽刺那些不

以正确的养鸟的方法养鸟,而用供养自己的方法养鸟的国君。

这种回答没有错,但总觉得不

深刻、不全面、没有与有关养鸟的大背景,即环境与历史联系起来考察。

这篇寓言本来是一篇历史故事:

《国语·鲁语》中有记载:

“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

之外,臧文仲使国人祭之。

”受到了鲁国的贤人展禽的批评,认为臧文仲是无故加典,非政

之宜。

庄子把养鸟的主人公改成鲁侯,增加了鲁侯用九韶的乐章和猪、牛、羊三牲盛宴养鸟

的情节。

这些养鸟的具体情节,在奴隶制全盛时代,也许是本该如此的,但在臧文仲时代,

就是“无故加典,非政之宜”,使庄严的祀典成为愚蠢而可笑的了。

人与人,人与物,差异很大。

你认为最好的,人家可能觉得不好,甚至可能觉得最差。

以己度人,有时是错误的;主观臆断,往往导致事情失败。

鲁侯养鸟,过于人性化,把鸟当

成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深层寓意:

那么,这篇寓言的深层寓意是什么呢?

这篇寓言的深层寓意在于启发人们不

管做什么,都要努力掌握事物的规律性,绝对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丝毫也不顾及工作

对象和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它们有些什么特点,有些什么规律。

如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生

物(动物或植物,如这篇寓言故事中的海鸟),还要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个性,与同类或不同

类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点和不同之点,它是怎样适应它长期生活的环境的,到了新的环境,

该怎样帮助它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对于事物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它过去生活的环境,一点也不

了解,就盲目地去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习惯,就不可能把事物处理好。

《鲁侯养鸟》

寓言故事中,鲁侯的失败,就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

最好的寓言往往包含最深层的寓意,也就是具有深刻哲思的寓意。

根据当代国家最权威

的辞书《辞典》的解释,简明地说:

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

的规律的学问,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生活的灵魂。

可以这样概括地说:

中国自

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的学问是儒道互补,儒道互补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

代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活的灵魂(当然,我们儒道互补中可能渗透和揉入的渣滓是要排除

的)。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无为”和“道法自然”是道家

学派的两个最主要的思想。

“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在了解事物、事件的扎实基础上顺

其自然,不要妄为;“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最高的、最根本的法则,自然不单

指自然界,而是兼指自然如此,自然而然。

如果这篇寓言故事中的鲁侯在海鸟的问题上,采

取“无为”即“不妄为”的态度,不违反海鸟的习性,不把海鸟迎到鲁国宗庙来款待和供养,

而是遵循鸟的习性,让它回归自然,回归大海,把它送到海边,选一个比较开阔又比较安静

的环境,把它放到无边无际的天空和海域中去,那它绝不会不吃不喝,两眼昏眩,心里悲伤,

熬过了整整三天才死去的。

这篇寓言故事,只是鲁侯养鸟的某些具体内容,故事中的鲁侯,是一个鲁莽愚蠢的国君,

按他养鸟的办法是绝对养不好鸟的。

庄子写这篇寓言的寓意,绝不在于揭露鲁侯的无知和荒

谬。

这篇寓言最深层寓意,是通过鲁侯不是“以鸟养养鸟”,而是“以己养养鸟”的失败教

训启发人们养鸟要顺乎自然,充分掌握养鸟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养好鸟。

由养鸟要顺乎自然,

推而广之,治民也要顺乎自然,治理老百姓要掌握老百姓的迫切要求和特点、习惯,老百姓

被治理得丰衣足食了,反而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道家治民的最大成功,也是

这篇寓言的最深层的寓意。

5

这篇寓言之所以成功,在艺术手法上是庄子对表达寓意有关的细节的功力之深,用笔之

勤,如寓言中鲁侯养鸟的方法、食物以至乐章,都写得非常庄重、详尽、具体,把鲁侯的愚

蠢荒谬、无知反衬得非常突出;鲁侯采取的这些方法、食物以至乐章,不但不能使海鸟感动,

反而直接促使海鸟死亡,那就是庄子笔下的海鸟“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

日而死”。

我们说这只鸟是死在愚蠢、荒谬、无知的鲁侯之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后世影响:

我们从庄子的寓言中,可以学习到的东西很多。

庄子这篇寓言之所以成功、

方法之一就是突出重点,在细节上也不放松,尤其当这一细节与表达寓意有关时,尤其是这

样,在这种时候,庄子下笔如有神,功夫加深,用笔加勤,一字千钧,使寓言的寓意表达得

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即庄周,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战国中期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为今安徽蒙城,另

说为今河南商丘)人。

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

思想家、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之一。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

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

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1]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曾

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

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

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

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

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7.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

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

阳。

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

尝辍业投笔叹曰: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

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左右皆笑之。

超曰:

“小子安知

壮士志哉!

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其后行诣相者,曰:

“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

之外。

”超问其状,相者指曰:

“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久之,显宗问

固:

“卿弟安在?

”固对:

“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后坐事免

官。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

超谓其官属曰:

“宁觉广礼意薄乎?

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乃召侍胡诈之曰:

“匈奴

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侍胡惶恐,具服其状。

超曰: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当今之计,

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

立矣。

“众曰:

“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

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

曰:

“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

虏众

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超于是召鄯善王广,

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释义

1、戎:

军队。

6

2、扶风:

汉朝郡名。

3、平陵:

汉朝县名。

4、徐令:

徐县县令。

徐县,汉时属临淮郡,今江苏泗洪县一带。

5、彪:

;指班彪。

6、修:

讲究,重视。

7、内:

内心。

8、孝谨:

孝敬父母,办事谨慎。

9、执勤苦:

干辛苦的事。

10、不耻劳辱:

不以干劳苦低下的事为可耻。

耻:

形容词作意动用,以。

为耻。

11、涉猎:

广泛的阅读。

12、固:

指班固,《汉书》的主要作者。

13、诣:

到、往。

14、校书郎:

官名,负责校勘书籍,订正错误。

15、为官佣书:

给官府雇佣抄写书籍之类。

16、辍:

停止。

17、它:

其它。

18、志略:

志气谋略。

19、傅介子、张骞:

西汉人,均因出使西域立功封侯的人。

20、安:

怎么,哪里。

21、研:

同“砚“。

22、小子:

对对方轻蔑的称呼。

23、竟:

最终。

24、除:

授予官职。

25、坐:

犯罪。

26、使:

派遣。

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他为人很有志向,

不拘小节,但在内心孝敬父母,办事慎重,在家中每每从事辛勤劳苦的粗活,不把干劳苦低

下的事为可耻。

班超很有口才,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

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

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

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

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

道:

“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效仿傅介子和张骞出使外国立功,

以封侯,怎么能够老是干抄抄写写的事情呢?

”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

班超便说道:

“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后来,他出使西方国家,最终立下功劳,封了侯,最后遇见一人,这人对他说:

“尊敬

的长者,你虽是一个平常的读书人,但日后定当封侯于万里之外。

”班超想问个究竟。

这算

命的指着他说:

“你有燕子一般的下巴,老虎一样的头颈,燕子会飞,虎要食肉,这是个万

里封侯的命相。

”过了好久,明帝有一次问起班固:

“你弟弟现在在哪里?

”班固回答说:

“在帮官府抄书,以此所得来供养老母。

”于是明帝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后来因犯了过失

而被免官。

十六年,皇帝派遣他与同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到了鄯善后,鄯善王广礼节非常周

全地招待他,后来忽然就变得马虎怠慢起来。

班超对他的从属官员说:

“难道没有觉察出广

对待我们礼节疏薄了吗?

这一定是有匈奴的使者来了、他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的原因。

聪明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能觉察出来,何况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呢?

“于是把西域的

侍者召来,诈他说:

“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好几天了,他们现在在哪里?

“西域侍者惊恐万

7

状,把具体情况全部交代了。

班超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现在最好的办法,只有借着

夜色用火攻击匈奴人,让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兵力,一定非常震惊害怕,这样就可以把他

们全部消灭。

消灭了这些敌人,鄯善人就吓破胆了,我们就大功告成了。

“众人说:

“好。

“刚入夜,就带领着官兵直奔匈奴人的营地。

正遇上大风呼啸,班超让十个人带着鼓藏到敌

人住房的后面,跟他们约定说:

“看到大火烧起来后,你们一定要一齐击鼓大喊。

“其余的

人全部带着兵器埋伏在门两旁。

班超于是顺风放火,房前屋后的人一齐击鼓呐喊。

敌人惊吓

得乱了营。

班超亲手杀了三人,官兵们斩杀了匈奴使者和部下三十多人,其余的一百多人全

被大火烧死。

班超于是召见鄯善王广,把匈奴使者的头颅拿给他看,鄯善全国上下震惊惧

怕。

[1]

缩略读本

班超,班固之弟也。

少有大志,涉猎书传,能辩。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为校书郎,超

与母随至京城。

家贫,超为官佣书。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

“大丈夫当效张骞立功异域,

以取封侯之赏,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左右皆笑之。

超曰:

“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后果

奉使赴西域,竟立功封侯,史留名。

班超是班固的弟弟。

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

62年(永平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