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5364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1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品种间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过程:

花未成熟时去雄(防自花传粉)→套袋(防雌蕊接受其他花粉)→人工传粉→套袋(防雌蕊接受其他花粉);

3、遗传学中常用概念

(1)性状:

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

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兔的长毛和短毛)

性状分离: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相同性状的亲代相交后,子代出现两种或以上的不同性状,如:

Dd×Dd,子代出了D__及dd的两种性状。

红花相交后代有红花和白花两种性状。

显性性状:

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

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隐藏起来)。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

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能稳定遗传

杂合子:

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

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的相交方式(DD×ddDd×ddDD×Dd)。

自交: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

DD×DDDd×Dd)

测交:

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

Dd×dd)

正交和反交:

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4)等位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的位置,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如D和d)

非等位基因:

染色体上不同位置控制没性状的基因。

表现型:

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

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

(如:

高茎的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

(5)完全显性:

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使显性遗传性状完全显现出来。

即DD和Dd为相同性状(如DD和Dd均为高茎)

不完全显性:

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

即DD和Dd为不同的性状(如茉莉花DD为红花而Dd为粉花dd为白花)

4、常见遗传学符号

符号

P

F1

F2

×

含义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母本

父本

5、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动植物都可以用的方法,是鉴别的最好方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显性:

隐性=1:

1)

目的:

用于鉴别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组合,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植物所采用的方法,是鉴别的最方便的方法

最好之处是可以保持特测生物的纯度)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在以动物和植物为材料所进行的遗传育种实验研究中,一般采用测交方法鉴别某表现型为显性性状的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豌豆、水稻、小麦(自传为主)等自花传粉的植物,则最好采用自交方法

6、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杂合子自交,性状比为3:

1,基因型比为1:

2:

1

(2)性状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性状一般相同,但不一定相同。

性状=基因+环境

7、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独立的),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实质:

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发生的时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方法:

假说—演绎法

推导过程:

杂交自交验证过程:

测交

8、与基因有关的几个科学家

遗传因子(基因)的发现:

孟德尔(19世纪中期)被称为“遗传学之父”(假说—演绎法)

把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

约翰逊(1909年)

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萨顿(类比--推理法)

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的是:

摩尔根(假说—演绎法)

9、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代实现3:

1分离比的条件

1)F1形成两种基因型配子的数目相等,且他们的生活力是一样的。

2)F1两种配子的结合机会是相等的。

3)F2的各种遗传因子组合的个体成活率是相等的。

10、应用

  

(1)杂交育种中选种:

选显性性状:

要连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

选隐性性状:

直接选取即可(隐性性状表达后,其基因型为纯种)。

个体所占比例:

杂合子=1/2n纯合子=1-1/2n显纯=隐纯=1/2(1-1/2n)

(2)优生:

显性遗传病:

控制生育。

隐性遗传病:

禁止近亲婚姻(增加隐性致病的几率)

11、有关植物胚发育的知识点

1)胚来源于受精卵,包含双亲的遗传物质

2)胚乳来源于两个极核和一个精子,即包含双亲遗传物质(母亲两个配子,父亲一个配子)

3)种皮与果皮都由母方部分结构发育而来,遗传物质与母亲相同。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二)

1、孟德尔第二定侓,自由组合定侓: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自由组合。

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侓现代解释: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实质: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时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2、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为连锁,则不符合自由组合定侓)

(2)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当各种配子的成活率及相遇的机会是均等时,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

3:

3:

1亲本类型占10/16重组类型占6/16.能够稳定遗传的占比例为4/16.

(4)孟德尔定律适合两对及三对及以上相对性状的实验。

(5)自由组合定侓的验证:

测交(F1代与隐性纯合子相交)结果:

四种表现型不同的比例为1:

1:

1:

1

(6)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

黄圆×绿皱P:

YYRR×yyrr

↓↓

F1:

黄圆F1:

YyRr

↓自交↓自交

F2:

黄圆绿圆黄皱绿皱F2:

Y--R--yyR--Y--rryyrr

9:

3:

3:

19:

3:

3:

1

在F2代中:

4种表现型:

两种亲本型:

黄圆9/16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

黄皱3/16绿皱3/16

9种基因型:

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共4种×1/16

半纯半杂YYRryyRrYyRRYyrr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YyRr共1种×4/16

注意:

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10/16,亲本类型为6/16。

3、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如:

基因型AaBbCc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2nn表示等位基因的对数)

如:

一个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实际能产生几种精子?

2种

BB

Aa分别是:

(Ab和aB)或(AB和ab)

bb

(2)基因型类型如:

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

2Aa:

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

1Bb)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

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

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比例?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4)自交后代出现的新表现型(AaBbCc自交)重组类型=2n--亲本类型2×2×2-1=7

(5)自交出现AabbCc的概率?

1/2×1/4×1/2=1/16

(6)后代中的纯合子的概率?

杂合子的概率?

(AaBbCc自交)

纯合子概率:

1/2×1/2×1/2=1/8杂合子概率=1-纯合子概率1-1/8=7/8

(7)后代全显性的个体中,杂合子的概率?

纯合子=1/3×1/3×1/3=1/27杂合子=1-1/27=26/27

(8)与亲代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的概率?

不同的个体的概率?

(AaBbCc×aaBbCC)

相同的概率=与母本相同的概率+与父本相同的概率(1/2×1/2×1/2)+(1/2×1/2×1/2)=1/4

不同的概率=1-相同的概率1-1/4=3/4

(9)一对夫妇,其后代若仅考虑一种病的几率,则得病的可能性为a,正常的可能性为b,若仅考虑另一种病的得病率为c,正常的可能性为d,则这对夫妇生出患一种病的孩子的可能性为(多选)

ad+bc1-ac-bd(a-ac)+(c-ac)(b-bd)+(d-bd)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正确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所以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

(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1)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

2)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

3)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

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一对同源染色体=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2、减数分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概念

联会: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减数分裂特有的现象)

交叉互换:

指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的现象。

(属于基因重组)

减数分裂:

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3、减数分裂

范围:

有性生殖的生物原始生殖细胞产生成熟生殖细胞

特点:

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结果:

染色体数目减半(染色体数目减半实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DNA也减半。

场所:

精巢(睾丸)和卵巢内

注意:

减数分裂不是连续分裂,没有细胞周期

4、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

同源染色体配对即联合;四分体中的非姐妹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两极;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特征:

染色体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5、减数分裂过程:

(结合课本或课件的图片)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

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

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

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

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6、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染色体复制

复制一次

第一次分裂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2n)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n)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2n)(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n)和一个第一极体(n)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n)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n)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

第一极体分裂(均等)成两个第二极体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有无变形

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

无变形

分裂结果

产生四个有功能的精细胞(n)

只产生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n)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注:

卵细胞形成无变形过程,而且是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存有大量营

养物质,为受精卵发育准备的。

7、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

比较项目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染色体复制次数及时间

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一次,有丝分裂的间期

细胞分裂次数

二次

一次

联会四分体是否出现

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出现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着丝点分裂

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后期

子细胞的名称及数目

性细胞,精细胞4个或卵1个、极体3个

体细胞,2个

子细胞中染色体变化

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变

子细胞间的遗传组成

不一定相同

一定相同

8、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DNA,单体的数量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精子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染色体

2N

2N

2N

2N

N

N

2N

N

N

DNA

2N—4N

4N

4N

4N

2N

2N

2N

N

N

单体

0—4N

4N

4N

4N

2N

2N

0

0

0

 

9、受精作用:

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注:

受精卵核内的染色体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但细胞质几乎全部是由卵细胞提供,因此后代某些性状更像母方。

意义:

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10、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

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原始生殖细胞、初级精母/卵母细胞、

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

次级精母/卵母细胞、极体,精子,卵子

11、识别细胞分裂图形(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a、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

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c、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d、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假说推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美国生物学家摩根,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遗传学的第三大定侓(连锁互换定侓)

3、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其次,有叶绿体,线粒体

外显子

蛋白质编码区

5、染色体内含子

基因:

DNA非编码区

非基因(间隔序列)

第三节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总结

种类

实例(A/a)

致病基因

正常基因

特点

常染色体显性

多指,并指

软骨发育不全

AAAa

aa

无性别之分,发病几率较高

一般会代代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

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aa

AAAa

无性别之分,发病几率较低

一般会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伴X染色体显性

抗维生素D佝偻病

XAXAXAXa

XAY

XaXa

XaY

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⑵代代相传。

(3)男病,其母其女均患病

伴X染色

体隐性

人类红绿色盲(道尔顿症)

血友病果蝇红白眼

XaXa

XaY

XAXA

XAXa

XAY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⑵交叉遗传。

即男性→女性→男性。

女病,其父其子均患病

⑶一般为隔代遗传

3、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第一步:

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

可根据

(1)双亲正常子代有病为隐性遗传(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2)双亲有病子代出现正常为显性遗传来判断(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第二步:

确定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1捷径:

在判断为隐性后,看患病者性别:

如果是女病,则一定为常染色体

如果是男病,则可能为常染色体,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

2在隐性遗传中:

找女病,如果其父其子均患病,则为伴X染色体;如果不符合则是常染色体。

3在显性遗传:

找男病,如果其母其子均患病,则为伴X染色体;如果不符合,则是常染色体。

4不管显隐性遗传,如果父亲正常儿子患病或父亲患病儿子正常,都不可能是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

5题目中已告知的遗传病或课本上讲过的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多指、色盲或血友病等可直接确定。

注:

如果家系图中患者全为男性(女全正常),且具有世代连续性,应首先考虑伴Y遗传,无显隐之分。

以上判断方法是一定的判断方法,如果没有上面的条件,也可以从可能性上判断:

第一步:

确定显隐性

代代遗传(可能是显性)隔代遗传(可能是隐性)

第二步:

若无性别差异,男女均差不多,则可能是常染色体。

若有明显的区别,则可能是性染色体的遗传。

男>女,伴X隐性

女>男,伴X显性

4、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参见课本37页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

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

①实验过程

结论:

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

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

实验过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S型的细胞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实质是基因重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片段转化到R菌中,产生S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过程(参见课本45页)

①标记噬菌体

含35S的培养基

含35S的细菌35S

蛋白质外壳含35S噬菌体(产生大量的含35S的噬菌体)

含32P的培养基

含32P的细菌

内部DNA含32P的噬菌体(产生大量的含32P的噬菌体)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

细菌体内没有放射性35S含32P的噬菌体

细菌体内有放射线32P

此实验只能用PS元素来标记,不能用其它元素来标记。

噬菌体复制的原料从大肠杆菌,及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也从大肠杆菌,及合成的场所也是大肠杆菌体内的核糖体。

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步骤:

标记(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培养(让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噬菌体在上,大肠杆菌在下)----检测(放射物质的检测)

结论:

进一步确立DNA是遗传物

3、生物的遗传物质

非细胞结构:

DNA或RNA

生物原核生物:

DNA

细胞结构

真核生物:

DNA

结论:

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1、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DNA分子的结构

(1)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

 

3、DNA分子有何特点?

⑴稳定性是指DNA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⑵多样性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⑶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4、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⑴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⑵DNA分子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基本骨架。

(稳定不变)

⑶DNA分子两条链的内侧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并以氢键互相连接。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T;G≡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计算1.在两条互补链中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

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第3节DNA的复制

1、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a、材料:

大肠杆菌b、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

2、概念:

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3、复制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

(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4、复制方式:

半保留复制

5、复制条件

(1)模板:

亲代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2)原料:

4种脱氧核苷酸

(3)能量:

ATP(4)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6、复制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

7、复制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

8、复制意义:

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为什么DNA复制可以很准确?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9、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

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

2n

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1/(2n-1)

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

(1)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

a(2n-1)

(2)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

a·2n-1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与DNA的关系

①基因的实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能称之为基因(非基因)。

②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个基因。

2、与染色体的关系

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基因分布。

3、与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①脱氧核苷酸(A、T、C、G)是构成基因的单位。

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