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5414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Word文件下载.doc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人类或以狩猎为生,力图生存;

或以农牧为本,追求温饱;

或以工业强国,追求强盛……虽然凭借的手段不同,达到的境界不一,但对富强的追求,则是一以贯之的永恒主题。

2.富强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追求富强的历史。

纵观人类历史图景,多少国家曾经辉煌一时,但又瞬间衰落;

多少国家企图称霸一世,却成南柯一梦。

如何跳出兴衰治乱的历史周期,永葆国家繁荣富强,是每个国家面临的历史课题,中华民族亦是如此。

一方面,中华民族在追求富强的道路上取得过辉煌成绩,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

中国很早就有富民强国的思想,如《管子》:

“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富强是中华民族千年夙愿,一代又一代的勤劳的中华儿女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盛世。

从西周的成康之治始,历经两汉等朝的文治武功,到唐宋时期,更是达到了冠绝宇内的少见盛世。

譬如唐朝,无论贞观之治,还是开元盛世,都映照出富强国家的真实图景: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寻求富强的历史进程也曾被小农意识所缚、为闭关锁国所累,遭受了惨痛教训。

明清已降,先有海禁,后又闭关。

一个古老的民族不愿睁眼看世界,还沉浸在自欺欺人的“天朝上国”迷梦中不能自拔。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势冲击,中国一度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贫弱的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殖民的对象。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举起富国强民的旗帜,前赴后继。

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提出了“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富强观,学习西方的物质器物、坚船利炮。

然而,“自强、求富”的梦想终结于甲午惨败的风云;

其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变法图强”,学习西方的政法制度,力图强国富民。

可叹的是,百日维新仅是昙花一现,最后落幕于“戊戌六君子”血荐轩辕;

而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主张实业救国,发展工商,在追求国家富强的道路上不懈探索。

但是,终因其阶级局限和革命的不彻底性而归于失败。

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470页。

]这些失败,既是坏事,也是好事。

它促使中国人开始深思失败的原因,另求他路。

3.富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国家富强的目标就写进了不同时期的党的大会报告或《党章》中。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力图“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为此,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新中国。

一个独立的中国,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富强奠定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人又适时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中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建设富强国家的新时期。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引领的农村变革,揭开了中国社会巨变的序幕;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破除了姓资姓社的争议。

“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国自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生产发展、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被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二)富强是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富强作为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价值目标,其内涵是什么?

具体说来,要正确把握富强这一国家层面的首要价值目标,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对范畴的辩证关系。

1.国强和民富的关系

“富强”的含义,笼统讲就是民富国强。

若进一步细分,“富强”包含着两大主体的价值诉求:

一是人民的富裕,二是国家的强盛。

“富强”首先在于富民,即人民富裕。

民富国强,没有民富就没有国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之说。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国家财富的创造,其根本目的都在于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其次,“富强”还在于强国,即国家强盛。

富强除了体现为富民之外,也体现为国家拥有巨大的经济财富和强大的综合国力,能对他国和国家秩序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人民富裕,国家强盛,这二者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国家不分。

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

在现代西方政治理念中,国家也是人们生存于其中的最重要社会组织形式。

在此意义上讲,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所以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是有机统一的。

一方面,国家的富强是为民造福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实现富强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的自由和幸福。

当然,人民富裕和国家强盛也存在不一致的时候。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国弱民富或国强民贫的极端状态。

历史上的一些国家,由于国家力量孱弱,即便民众富裕,在外部压力下也难成富强。

譬如北宋时期的中国,虽然市民社会发达,民间财富充裕,但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使得国势软弱,在其他国家政权的压力下迁徙辗转,终至灭国。

历史上也有一些国家,片面强调国家的强大,忽视人民需求和幸福。

这种强盛是虚幻的,且不可持续。

比如,美苏全球争霸时的苏联,貌似强大,却罔顾民生,终至解体崩溃。

可见,国家不强盛,人民的富裕得不到保障;

人民不富裕,国家的强盛不可能持续。

2.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富强作为国家层面的首要价值目标,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

”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首先,“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就是利用更先进的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其次,“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富裕,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少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

什么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呢?

那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本质概括,既包含生产力发展标准,也包含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生产力标准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做大社会物质财富这一蛋糕;

共同富裕的价值标准则要求公平合理地分配蛋糕,最大限度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生产力标准更多强调的是效率优先。

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

共同富裕的价值标准则更多强调公正为本。

实现富强的要义是人民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不是追求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努力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富裕。

社会主义的富强观,兼顾生产力标准的效率原则和共同富裕价值标准的公正诉求。

在此意义上,它超越了中国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富强观和西方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富强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厚的平均主义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既包含重视公平的积极思想元素,也流露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忽视财富积累的局限。

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鼓励发展生产、开拓市场、积累财富。

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的财富观从根本上只能满足少数人致富梦想。

社会主义富强观既吸收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重视公平和西方价值观中重视生产和物质财富的积极因素,也摒弃了中国传统中阻碍生产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无视多数人利益的错误观念。

(三)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富强观

当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越是接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目标,我们越应该保持清醒头脑,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建设社会主义富强国家,必须深刻把握我们身处的新形势、新机遇,全面认识我们面对的新任务、新课题,科学分析我们面临的新矛盾、新挑战,真正把社会主义富强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把富强观的宣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

网/

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是一个有机体系,富强不仅与国家层面的其他价值目标有直接联系,而且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有密切联系。

要把富强观的宣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把富强观的培育同社会和公民等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结合起来。

尤其要注意的是,“富强”虽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但也是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的目标。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每个中国人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价值目标,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我们必须破除国家富强是党和政府事情的错误心态,增强建设富强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把实现个人理想和实现国家富强的中国梦结合起来,自觉地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历史潮流。

2.把富强观的培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核心价值观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概括和凝炼。

要把富强观的培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尤其要把富强观的教育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结合起来。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我们要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富强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使每个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形成国家富强、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伟大时代精神。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

(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

(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我们要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富强观融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要让每个公民都认识到,改革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国家富强的梦想只有在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中才能真正实现。

3.把国家富强的目标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事业结合起来

价值理念必须付诸于主体实践,才能发挥现实作用。

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必须渗透于国家行为和国家制度安排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富强观,不能停留于口头和观念上,必须把国家富强的价值目标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结合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国家层面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们要把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同科学发展结合起来。

我们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切实落实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各项战略部署和任务,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而不懈努力,艰苦奋斗。

还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的富强观体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是追求共享、共赢的新发展模式。

在人类历史上,很多强国的诞生,往往以武力为手段,侵吞他国利益,划分势力范围,甚至威胁他国生存。

中国的发展、强大是和平发展;

中国的发展、强大对他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因为,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富强观强调富强的公正性和世界性,具有服务于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积极价值导向。

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注入正能量,提供新模式。

我们应加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积极地向其他国家宣扬、阐释我们的富强观,在国际上树立文明、富强的大国形象。

第二节民主:

社会主义始终高扬的旗帜

民主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价值理念。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中,民主更是一种核心价值理念。

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既是一个价值目标,更是一种政治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民主是人类共同的政治理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为什么说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政治建设的价值目标呢?

原因就在于,民主是人类共同的政治理想。

而且,对民主的追求既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政治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政治目标。

1.民主是人类共同的政治理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就是国家这一政治组织的形成。

国家一经产生,处于这一政治共同体中的人们就开始追问一个问题:

国家的主人是谁?

人民在国家中居于何种地位?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给出了不同答案。

古代封建专制条件下,在君权神授等意识形态的氛围中,人民期盼能够出现明主贤君来为自己做主;

近现代以来,尤其是经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力图通过选举政治和代议制度选出自己熟悉的、能体现自身利益诉求的人来代表自己行使权力,管理国家;

当然,选举政治和代议制度只是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并不是民主的理想状态。

就民主的本义和人民的理想诉求而言,人们更期望能够实现民众自主管理、自主治理。

在人类政治的发展演进中,不论是古代寻求的“民之主”,还是近代以来的“民选主”,以致现在和将来希望的“民自主”,民主都是人类一以贯之的共同理想,虽然在各个不同时期人们对民主的含义和实现方式有不同的理解。

2.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政治传统

中国长期实行封建制度,一方面它是一种专制,君主拥有很大的权力,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另一方面,它也包含着丰富的民本政治思想。

譬如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再如告诫统治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甚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些民本政治思想,是对君权的有效制约,体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的民主理念。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民本政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也曾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譬如,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为了反对专制,先进的中国人举起了西方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两面旗帜。

这表明,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样,一直追求着民主政治。

3.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就以推翻专制和剥削制度,建立人民民主的社会为己任。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争取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的民主,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在1945年的延安,毛泽东与来访的民主人士黄炎培探讨了历史周期律和民主问题。

黄炎培对毛泽东说: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

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毛泽东满怀信心地回答说: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党的建设七十年纪事》,中央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页。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为人民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政治前提;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民主的实现奠定了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新道路。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更加辉煌灿烂的发展前景。

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每一个中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习近平: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2年12月4日。

(二)社会主义民主蕴含着民主政治的核心要义和未来方向

要正确理解民主尤其是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含义,需要注意:

民主既是一种价值理念,又是一种政治实践和制度安排;

民主既带有普遍性,又是具体的、相对的;

民主既是永恒的政治理想,又是历史的发展形态。

1.在中国和西方,民主的具体含义存在差异

何谓民主?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对民主的阐释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的意思是为民做主。

在《说文解字》中,“民”的解释是:

“众萌也”,意为众多之数;

“主”的解释是:

“灯中火主也”,意为指明方向的人。

“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如“天惟时求民主”、“诞作民主”等。

这里的“民主”即“民之主”,就是管理人民的君主,有为民做主之意。

我国古代政治实践中,为约束君权,又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政治思想。

现代意义的民主制度源于西方,英文的“democracy”源于古希腊文demokratia,由demos(平民)及kratia(权力或治理)两个词组合而成,意为“平民的治理”。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实行公民直接治理国家的模式,被誉为西方民主的起源。

古希腊雅典时期的伯里克利说: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里。

”近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直至18、19世纪才在英美诸国确立。

到了20世纪,民主制度逐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政治制度。

2.民主具有普遍性,但又是历史的、相对的,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民主模式和制度

民主作为政治理想和价值理念,具有普遍性特点。

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民主往往表现为一种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它又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抽象的、绝对的民主,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主发展道路和民主模式。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民主模式,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由于历史传统、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各个国家的民主道路和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比如,英国是在君主制基础上通过改良方式发展为君主立宪制;

美国是在移民文化基础上通过革命形式建立起以联邦制为基础的总统共和制;

而法国则在革命和复辟的多次反复中,建立了兼具议会制和总统制特征的混合制。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发展道路和民主模式,我们不能以某种所谓的普遍的民主模式为标准来评判其他国家的民主实践和道路选择。

英国学者马丁·

雅克曾在《卫报》撰文指出:

“西方的民主模式就像其他所有事物一样,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定阶段。

它不是普遍适用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一系列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和民族必须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选择和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政治道路和民主模式,照抄照搬只会水土不服,南橘北枳。

3.社会主义民主继承了人类政治文明的积极价值,蕴含着人类民主政治的核心要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民主相比于封建等级和世袭制度,具有历史进步性和一定的世界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1页。

]但是,西方国家的民主不是绝对的、普世的民主形态,资产阶级民主仍然是民主的阶段性形态。

资产阶级民主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只能是少数人享有的民主。

西方的选举制度和代议民主在现实中往往受资本和金钱主导。

“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演进中,人民表面上获得越来越多的政治权利,但这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资本主义民主只是在形式上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平等权利,而这种权利的实际结果却是:

每个人都拥有“在桥梁下睡觉”的平等的权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建立更高的民主制”,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先进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继承了人类政治文明史积累的积极价值,代表着人类民主政治的核心要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所有权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意味着人民做主,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标榜“主权在民”,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国家权力控制在少数人手里。

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这是一种“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