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读书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5521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000字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3000字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3000字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3000字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3000字读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3000字读书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3000字读书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3000字读书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3000字读书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3000字读书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3000字读书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3000字读书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000字读书报告.docx

《3000字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00字读书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000字读书报告.docx

3000字读书报告

3000字读书报告

篇一: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

读书报告是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活动之一,旨在通过读书报告的形式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更多了解当前学术前沿的新问题、新情况,引导研究生尽快融入学术氛围。

本文是本文库为大家整理的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仅供参考。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篇一:

学无止境,每个人都应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

除了才智以为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不断得到发扬和提升。

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与人为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道德高尚。

要真正做一个善的人,并不只是满嘴的仁义道德,而是从内心深处到外在的善,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仁德之人。

引言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都缺乏道德观念,因此我认为德育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可以给人们学习道德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正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

”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

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

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

一是功利化。

二是道德败坏。

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

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

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

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

“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

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

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

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

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

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

知本。

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

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

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

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

最终会”至知”。

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

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

对知识的追求是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诚意。

使自身的意念真实、诚恳,做到表里如一,作者以恶恶臭、好好色为例,说明我们要达到的至善的境界应该是真的善,是从内心深处出发的一种情感,而不只是为了自欺欺人而在别人表现出来善的行为。

真正的”诚意”就是即便在别人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保持高盛的品德,做高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慎独,我认为慎独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慎”,显然,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可能被人知道,但也不要是自己心生邪念,并且内心的不善终会被自己出卖,他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是虚假的行为所掩盖不了的。

只有真正的善才能让别人信服,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自身的到的也可

以是自己心胸宽广,得到人格的提升。

所以说要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善,成为真正的君子。

修身。

修身的关键和前提是正心、在我看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有博大的胸怀

能够忍天下难忍之事,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

我认为首先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己的的事看得很轻,并平淡的接受。

其次是胸怀宽广,对天下的人和事都是一视同仁,看待这一切都始终不温不怒。

就像是上帝,他能原谅他做错事的孩子,不管世上的人对他如何褒贬,他都平淡接受。

二、专注,心无杂念

无论做任何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应该庆祝自身全部的精力去做好。

如果心中有什么坏想,那么会使人寝食难安,做不好事情。

这两点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有一颗博大的胸怀才能使自己的心如宁静的湖水,波澜不惊,最多只能化作涟漪开成美丽的花,然后消失。

这样静得下来才能做好该做的事。

就如读书人,如果有杂念、浮躁,那么还能把书读好吗?

三心二意只能一事无成。

真正能做到心远地自偏,就是真正的专注了。

即使是在读书,也要端正读书的动机,现代社会功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些人在做事时总以功利为先,若是在读书过程中急于想获得什么。

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无所求的阅读完一本书却能让你身心得到陶冶,知识得到提升。

齐家。

欲齐家者先修身。

修身的终极目标我想应该是行中庸之道,不偏激,看待问题总是客观的,不以自身的喜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过程,而没有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

所有事物都有好坏,并不是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认识事物就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和喜好,想认识新食物一样去认识它们。

人们总喜欢以自身已有的想法去了解事物,殊不知这会阻碍我们能确认事物,

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

同样的胸怀宽广,承认自己厌恶的东西也有优点,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样也一分为二,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事情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就是做到了先修身再齐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此观点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是治理国家之前必须要管理好家庭。

二是治理国家就要向管理家庭一样。

古代的宗法制决定了君王家庭内必然会发生抢夺皇位的事情,而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后又分封诸侯,让皇亲国戚的系统更加的庞大,如何才能使整个黄组家庭有条不紊并且和睦的生活,这也是对君王的考验。

君王只有把这个庞大复杂的关系管理好,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才能让全力发挥作用,吧过加v机李浩。

君王的作风必然会影响天下臣民,臣民也像君王一样把自己的小家庭管理好,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治理国家在某些层面上和管理国家是同一个道理,教人们孝顺父母,这跟侍奉君王是一样的,古代都称父母官,把君王像父母一般侍奉,使人懂得感恩。

尊敬兄长就像释放比自己年长的人,爱民众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治理国家就是在齐”大家”。

治国平天下。

此章在整本书中占得篇幅最多,大多篇幅都在讲信义、仁爱、善。

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

如何做一个能平天下的国君。

国君应以身作则,养成推己及人的习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事不要强加于人,以百姓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而且在为人处世及尊老爱幼等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百姓的表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而如何做才算是得民心呢?

想百姓所想、使百姓各得其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有生存必须的土地,其次君主征收的税款应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

巧立名目的征税,各种苛捐杂税会让百姓反感甚至引起起义。

君王自身不一定有巨大的才能,但他应该会用人才,而这里所讲的人才,他不一定有过人的本领,但是一定是仁德之人。

若是有本领全是道德败坏的人,那么就不算是人才了。

仁德之人能容忍别人的强大,没有私心。

真心诚意。

而君王对人才应重用,对小人要重罚,此谓亲贤臣,远离小人。

“重义轻利,一个国家的君王若只重利,那么必定欺压百姓,钱财乃身外之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的获得要适可而止,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富足而使百姓穷苦。

所以一个国君应重道义、轻利益。

国君如此,臣民亦会如此。

我所认为的中国未来教育走向:

从小我们所售的教育教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教师注重的知识分数。

我们往往被分数衡量者好坏。

中小学的教育应该真正注重前面发展,不知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然后再期末成绩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然后加分,高考的最终成绩也应该加入平时成绩。

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最后的分数。

在选择专业方面应该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以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条件以及意愿的专业。

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

高校培养人才应更多的选择校企结合的方式,现在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有些脱离社会需要,以至于出现公司缺人、就业难的情况。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篇二: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

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当我拿起学校极力推荐的《第五项修炼》时,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

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三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

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学校的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

再捧起书时我就强迫自己

篇二:

3000字《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小时候,夜晚看着满天的星星总有一种向往,幻想着能有来自哪颗星星的神秘物种赐予我超能力。

后来,当我知道大部分的星星都是太阳,更加坚定有存在地外生命的星球。

我们看到的星星是几亿或几万年前的星星,也给宇宙涂上了神秘的色彩。

正是由于童年对宇宙的好奇,所以在暑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本久仰其大名的宇宙科普读物——《时间简史》读。

《时间简史》是著名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为通俗化高深物理理论所著。

尽管如此,书中还是有很多地方难以理解。

据说霍金曾经说过,能够读懂这本书中每一句的人就够资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了,这给我一点点安慰和继续读下去的勇气。

这本书在开头部分讲述了我们宇宙的图像。

早在公元前340年,人们就知道了我们的地球是圆球而不是平板。

人们对真实世界逐渐地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静止的宇宙到膨胀的宇宙。

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为什么各个行星绕着其他星球转动。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所有物体都被另外的物体吸引,物体质量越大,距离越近,相互吸引力也越大。

但是如果空间有限,由于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会使所有星球都被吸引而坍缩,而事实上宇宙并不如此,所以应该有无限多星体均匀地分布在无限空间中使这种情形不至于发生。

如果从另一方面考虑,一定区域的星体会坍缩在一起,再在其外面均匀地加上无限多的星体对原先的星体是没有影响的,所以这些星体还是会坍缩在一起。

牛顿引力理论必然会导致宇宙不可能静止。

关于宇宙的产生,现在比较为大家接受的说法是大爆炸,而在宇宙开端之前,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奥古斯丁曾经说过:

时间是上帝所创造的宇宙的一个性质,在宇宙开端之前不存在。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说法听起来很荒谬,也很难理解。

事实上,时间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必须改变对时间的理解。

大部分人包括亚里士多德和牛顿都相信绝对时间。

他们相信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可改变的,时间和空间之间是独立的。

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解释了:

对于所有观察者而言,光速都是一样的,而且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质量会变得很大,要加速将变得更困难,所以它永远达不到光速,因为那时它的质量就会无限大。

然而这种理论和牛顿引力理论不是很协调。

于是爱因斯坦又提出了革命性的广义相对论。

他认为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空间——时间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后果。

大质量的物体会使空间——时间弯曲,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的时候虽然沿着弯曲的轨道做圆周运动,但是它事实上是沿着空间中最接近于直线的轨迹运动。

这就像一架飞机在多山

的地面上飞行,它在三维空间是沿着直线走的,但是在地面上的影子却是弯曲的,因为地面不平坦。

在太阳周围的空间——时间由于其质量而弯曲,所以光线在太阳周围就不能沿着直线走。

在正常情况下很难观察到这个效应,但是在日食时就可能观察到,这正好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大质量的物体可以让时间变得慢一些。

因为光的能量和频率相关:

能量越大,频率越高。

当光经过大质量的物体会失去能量而频率下降,光速恒定,必然导致时间变慢。

在1962年,验证到水塔顶上和底部的精确的钟时间不同步,接近地球的钟走得更慢。

这种现象可能让人大跌眼镜了,以我们以前所知道的,时间是绝对的。

如果时间可以不同步的话,那么我们想像的时空隧道就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真实存在了。

事实上,历史上的确多次存在穿越时空事件。

1954年,在一次热气球比赛中,哈里·洛根和德里克·诺顿乘做的热气球在魔鬼三角地带神秘地失踪,经多方查找,仍无下落。

在1990年春天古巴的春季热气球比赛中的那只失踪了36年的热气球,在原来失踪的地方又突然出现。

洛根和诺顿仍然和当年一样年轻,在他们看来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对地球来说却已经有36年。

这让我想到了马航MH370。

马航已经失踪半年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不排除进入时空隧道的可能。

也许过个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飞机或许真的会再次出现,让我们为马航MH370默默祈祷。

1924年,我们现代的宇宙图象才被奠定。

美国天文学家埃得温·哈勃证明了,我们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并且他用绝对光度计算出了我们与其他星系的距离。

那么那些星球离我们那么远,我们怎么区分它们的种类呢?

不同恒星的光谱不同,而且某些颜色在光谱里找不到。

因为每一种化学元素都会吸收独特的光谱线组,根据失去的谱线能确定恒星大气中存在的元素。

20年代天文学家观察光谱时发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所有星系的线光谱和银河系一样具有吸收的特征线组,但是这些线组都会出现红移现象,即向光谱的红端移动。

人的眼睛看不同频率的光颜色不同,人眼睛能看到的频率最低的光是红色,频率最高的光是蓝色。

如果星系离我们远去,由多普勒效应我们可以知道眼睛看到的光的频率会减小,即出现红移现象;而如果星系靠近我们,眼睛看到的光的频率会增大,则出现蓝移现象。

那么如果星系运动是紊乱的,红移光谱和蓝移光谱会一样多,但是事实却是大部分星系出现红移现象,这意味着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宇宙在膨胀!

而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并不特殊,只有所有星系都相互离开才能出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形:

一个气球上画了很多斑点,当气球膨胀时任何两点的距离都在增大。

类似的,这样就可以任何两个星系都在相互远离。

宇宙可能从大爆炸开始,并且到目前为止一直在膨胀,那么宇宙有没有边界呢?

如果有,

宇宙外又可能是什么呢?

我曾经非常愚蠢地做了一个简单的推论。

我先假设宇宙是有界的,如果有界,那边界外必定存在,每个边界都存在边界外,这样无限个边界便是无限。

而无限的宇宙意味着无限的物质,这样很难让自己接受,于是我觉得可能是人对无限的理解有错误。

可是后来,我发现我把问题引到死胡同,以人太低能无法理解结束了问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关于宇宙的边界的一系列问题,人们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结合在一起,就可能使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却没有任何边界。

这就类似于地球的表面,虽然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但它却没有任何边缘,只不过地球表面是二维的。

而空间是三维的,第四维时间也是有限的。

将宇宙的内容分割成物质和力的这种做法一直沿袭至今。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连续的,人们可以将物质一直分割下去。

我本来也一直这样觉得,可当我知道光速是所有物质运动的速度的极限时,我就不太相信物质可以一直分割了。

在狭义相对论发表时,人们还认为原子不可分割,后来汤姆逊证明了电子的存在,人们逐渐了解了原子的结构,质子和中子被认为是物质的组成单位。

事实上它们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的。

当然,现在还不能说是否有比夸克还小的粒子。

任何粒子都有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也可能存在由整个反粒子构成的反世界和反人。

如果你遇到了反你和你握手,你们将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

黑洞是时空的一个区域,它由恒星衰老坍缩而形成,其引力非常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逃不出来。

黑洞中存在时空曲率无穷大的奇点,在那里任何定律都失去作用,时间也将终止。

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且有个终结,空间——时间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并会在大挤压奇点或黑洞奇点处结束。

当然,这只是基于一定科学理论的猜想,包括大爆炸也是,宇宙的开始与结束是否真的如此,还是个未解的迷。

《时间简史》这本书让我站在霍金的肩膀上,对宇宙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点的了解。

相对于宇宙,人类的力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如果宇宙注定要有终点,生命的存在就会那么没有意义。

无论是小到地上的蚂蚁,还是大到人类的文明都将会消失在茫茫世界中。

而我自己的所遭受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都必然湮灭在时间里,想到这里,不免有一些伤感。

这一切存在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每个生命都要继续走下去。

前面的路依然看不到尽头,生命仍然因为本能,因为信念,因为心灵的满足而活着,毕竟这就是宇宙。

篇三:

《君主论》3000字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2——君主论

在读《君主论》之前,我在政治学、伦理学等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

这倒不是说,我对某些相关的问题没有产生过任何疑惑或看法。

对于君主的统治术,接触最多的恐怕在各种古装电视剧上。

对于当中统治者的种种做法,我基于自己心中的自然法,以一个普通人,或者如说马基雅维里所说的平民的角度,也总有着这样或那样或褒或贬的评判。

至于我所说的一张白纸,在读完《君主论》后感触尤深,指的是从理性的角度。

之前的种种评判,是我,作为一个毫无统治责任人,基于道德而得出的。

这种方式,与评价一个身边的人无异。

而我的立场是什么呢?

是看他的做法有没有损及他人,或有没有在他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而现在,经过马基雅维里的一番阐释之后,我不仅觉得这是不必要的品质,反而,如果从君主的角度,这是个相当要不得的评判方法!

因为,正如作者所抨击过的,理想化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君主在国内进行统治活动时,人们总是有着各种利益的冲突,君主不可能不损及所有人,于是评判一个君主的好坏,看他是否损及他人必然是行不通的;至于对于外国,一个国家的统治活动应该是完全利己的,而从一个稍稍现实一点的角度来说,这必然会对他国造成损害,其中有着各种利用、欺骗。

最保守的说,作为一个行为上很少损害邻国利益的国家,那么它的存在也是对邻国的损害。

于是这世上没有这样的国家,因为如果曾经有,也会在其邻国稍稍有一点实力时被消灭掉。

至此,我好像自己很自觉的走入了马基雅维里的逻辑。

这实在不是故意而为。

在读《君主论》的过程中,我也有疑惑着照他的观点,什么才是道德、正义。

但,请暂且撇开这些。

假如我是一个统治者,那么他所阐释的做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我想作者在书中预设的君主统治的目的,是稳定地统治自己的国家。

运用各种或高尚或无耻的诸手段,均是为此,于是这样的做法可以被诠释为:

为达目的不惜一切手段。

这句话说得是那么的赤裸,听起来是那么的邪恶,以至于相当多的反对他的人都是以这句话作为批判他的开始。

很多人抨击马基雅维里,说他无耻,是“魔鬼的附身者”,对“人类实践理性的最粗暴的肢解”。

那么我想请问这些人,如何统治才是对的、好的、不无耻的?

采用诸多不同的手段,是否在统治的结果上能好过作者的目的“稳固的统治”?

有人说这个目的是自私的,只是完完全全地从君主的角度来想。

好,那么我们就从人民的角度想一想,有什么是比在一个稳定的政治统治下生活更好的生活状态?

对内,作者主张君主要安抚善待人们,我们可以说那是出于统治目的,可是那终究是善待。

当人们被长期的有保障的善待的时候,还在乎善待他们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吗?

对外,我想作者对于战争的看法是最有代表性的:

“人们绝不应当为了逃避一场战争而听任发生混乱,因为战争不是这样逃避的了的,延宕时日只是对自己不利而已”,并且,通常会引发今后更大的混乱。

至于作者对为了拓宽领地而发动战争的看法,确实显示出了很不友好的样子,貌似与我们向往和平的普遍愿望相悖。

但,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道德,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人能否认,这是我们国际政治至今还奉行的原则),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国与国之间更像是在原始的自然界动物间的关系。

那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者总是被强者毁灭。

我们已经承认了,这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于是,弱者不被我打败,也总会被其他人灭亡,难道要等到其他强国不断地吞并弱者,直到与你一样强大了,再来进行强者间的对决吗?

作者说了这是自取灭亡。

况且,作者支持的战争是量力而行,绝非穷兵黩武。

由此,这样的战争观又有什么问题呢?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渐渐走入了作者的逻辑,并且愈发觉得有道理。

很多人批评说他的想法无耻,我却觉得,倒不如说是表达的太过赤裸,原原本本的将人的内心深处权衡取舍的过程表达了出来。

其实从这个角度说,这恰恰是《君主论》的成功之处。

因为人们要做出明智的决策,必然要学会去掌握能让他们做出明智决策的逻辑。

而逻辑这东西,有些想法是人们内心深处产生,隐蔽到自己都或许意识不到的,这是很多时候我们说“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东西。

马基雅维里要教会君主进行统治的思考,便将这逻辑完完本本的表述了出来。

我们说,要通过简短的文字教会别人一套逻辑是极难的一件事,马基雅维里做到了。

所以说,他的《君主论》是成功的。

至于表达赤裸,倒不如说,是坦诚。

喜欢或厌恶,《君主论》中君主的很多想法,跟我们常人日常进行决策的想法无异。

在其中,君主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追求自己统治的利益最大化。

我们常人又何尝不是?

对于我们一个普通的个体,这其实更像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比如很多人在研究的,人是否是具有利他主义的。

你与别人交朋友,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给予了帮助。

你究竟是为了让他人渡过难关而帮忙,还是为了以后别人也帮助你而帮忙呢?

一个人或许直觉会想当然的认为是前者,但在仔细想想后,你还敢肯定吗?

你摇摆在前者与后者之间,审视着自己的内心到底是高尚的还是无耻的,撕去任何道德的光鲜外衣思考着。

这个问题,对友情的崇高性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这是个人之间的关系。

推广至国家,友情的崇高性很自然的不存在了,于是理由很自然的变成了后者。

那马基雅维里的论述,到底无耻在什么地方了?

说他想法龌龊的人,仔细想想,有哪一个能自信满满地说他的决策时以利他为目的的。

人们如果换位思考,自己真的成了一国之君主,要维护一方的安定(就算是完全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样表述也没什么不妥),那么要想安然处之,有哪样“龌龊”的事,是你可以不做的?

有些邪恶的事情不做,对某些人或者在短期是避免了灾难,但一定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说得这么明白了,邪恶的事,你还不做吗?

那么不做不能说明你善良,只能说是优柔寡断。

我们可以要求,君主在日常要是个善良的人,但它作为君主时,一定要是理性的。

理性到就算明知道有人会因此死于非命,甚至是死在与你近在咫尺的地方,但为了大多数人生活的安定,还是要做。

不要一味的指责决策人的冷酷无情,他终究还是有血有肉的人,他理性到可怕的决策背后一定是坚强的内心承受着极大的痛苦。

由此其实出现了一个问题。

马基雅维里是否认理想化的事物的。

他否认了人们都是善良的,告诉我们在一个现实的人们心中充满野心与邪恶的世界里君主的统治之道。

他抨击了君主仅仅依靠善良的品质来统治,而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