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5713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Word下载.docx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的配伍方法。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如生姜恶黄芩,沙参恶防己。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配伍方法。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十八反口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口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中药妊娠禁忌

禁用药——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水银、轻粉、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甘遂、芫花、干漆、虻虫等。

慎用药——红花、桃仁、牛膝、枳实、大黄、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姜黄、牡丹皮、番泻叶、芦荟、芒硝、川芎、枳壳等。

中药的用法

中药煎煮应注意,矿贝滋补需久煎。

表药芳药不宜久,粉状药物要包煎。

贵重药物亦另熬,胶质烊化液冲服。

服药时间有讲究,滋补药宜饭前服。

驱虫泻下适空腹,健胃药宜饭后服。

刺激胃肠也饭后,睡前安眠睡眠熟。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发汗强,风寒无汗表实证;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慎用)

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外感风寒兼脾胃气滞胸脘满闷)

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解鱼蟹毒和生半夏生南星之毒)。

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有“夏月之麻黄”之称。

用于水肿脚气(暑湿证),及夏季乘凉饮冷所致的……

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痒。

主外感风寒;

头痛身痛;

风湿痹痛;

骨节酸痛;

腹痛泄泻;

肠风下血;

破伤风;

风疹瘙痒;

疮疡初起。

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羌活首选。

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

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少阴头痛、牙痛(1-3g,反藜芦)

11.藁本——发散风寒,除湿止痛。

(巅顶头痛)

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血虚头痛不宜使用)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3-9g为治鼻塞头痛或流浊涕之要药。

2.发散风热

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邪(辟秽,化湿和中),体虚多汗慎用。

2.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痄腮喉痹(性偏滑利,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4.桑叶——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5.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6.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7.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和解少阳)

8.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为治口疮(咽喉病)首选)

9.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10.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1.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宜先煎。

2.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

上以清肺,中以凉胃,下泻肾火。

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胃热呕吐)

4.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5.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6.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7.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泻肝火)。

用于目赤肿痛,瘰疬,乳痈等。

8.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清热燥湿药

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上焦)止血安胎(凉血止血)

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中焦)为治泻痢要药。

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下焦)

4.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为清泻肝胆实火要药。

5.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6.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7.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为‘诸黄风痹要药’,用于风湿热痹,黄疸,湿疹,疥癣等)

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凉血止痢——热毒血痢)。

为治一切内痈外痈要药。

2.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疮家圣药)

3.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4.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5.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痄腮)

6.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肝火犯肺咳嗽咯血)内服0.5~3g,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

7.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8.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治乳痈要药)

9.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善治疔毒)。

10.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治梅毒要药),忌茶。

11.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治肺痈要药),不宜久煎-后下

12.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为治热毒痰火郁结所致咽喉肿痛之要药)。

13.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治火毒蕴结所致乳蛾喉痹、咽喉红肿疼痛之要药)。

14.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15.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血痢之良药)。

16.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17.鸭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不宜入煎剂。

18.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毒蛇咬伤)

19.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内服0.25~0.5g.

20.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为治肠痈要药。

21.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为治肠痈腹痛之要药。

22.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或化痰散结)

23.漏芦——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为之乳痈要药。

24.野菊花——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3.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退蒸)。

(无汗骨蒸要药)。

4.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能泻肝火),(凉血活血)。

5.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本品性寒滑利,有轻泻作用。

6.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镑片或粗粉煎服,先煎3小时以上。

犀角——清热凉血,解毒,止血,安神。

清虚热药

1.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为清虚热要药。

之疟疾寒热之要药。

2.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有凉血药的各方面功效,(除清热燥湿外)。

3.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泻白散)

4.银柴胡——退虚热除疳热。

5.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3.泻下药

攻下药

1.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2.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咸、苦、寒。

冲服。

3.番泻叶——泻下通便,(行水除胀)。

温开水泡服1.5~3g,煎服2~6g.后下。

4.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

入丸散服,每次1~2g.

润下药

1.火麻仁——润肠通便。

2.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脚气浮肿等)

3.松子仁——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峻下逐水药

1.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水肿、臌胀、饮停胸胁、癫痫等)。

入丸散剂,每次0.5~1g.醋制以减轻毒性。

2.京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1.5~3g.醋制以减轻毒性.

3.莞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1.5~3g

4.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3~9g炒用以减轻毒性。

5.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外用蚀疮.辛、热、有大毒。

每次0.1~0.3g.

4.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1.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

(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善入肾经而搜伏风。

2.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3.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

先煎、久煎。

酒浸易中毒。

4.蕲蛇——祛风通络止痉。

(止痒),活络要药。

5.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吐泻转筋)

6.乌鞘蛇——祛风,通络,止痉。

7.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祛风湿热

1.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风中之润药,善“活血荣筋”,亦为治虚热之要药。

2.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

3.豨莶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4.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麻风顽癣)

5.桑枝——祛风湿,利关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1.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风湿痹痛兼有肝肾亏虚)。

2.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3.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狗脊绒毛可止血。

5.化湿药

1.藿香——化湿止呕解暑。

为芳香化湿浊之要药、夏伤暑湿和湿邪中阻的要药。

2.佩兰——化湿解暑。

(中焦秽浊陈腐之气--口臭;

为治脾瘅要药)。

3.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为燥湿健脾要药、风寒湿痹要药。

尚能明目。

4.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实满湿满)

5.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后下。

(长于治中、下二焦的寒湿气滞之证)。

6.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化湿行气力偏于中上焦)。

7.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六.利水渗湿药

1.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消肿之要药。

补脾健脾用白茯苓;

利水渗湿用赤茯苓,安神用茯神。

2.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3.猪苓——利水渗湿。

4.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能利小便而实大便。

(泄肾经之虚火,下焦湿热者尤宜)。

5.香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

6.冬瓜皮——利水消肿,清热解暑。

利尿通淋药

1.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而实大便)。

2.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收湿敛疮。

3.通草——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4.瞿麦——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5.地肤子——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

6.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

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

7.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石淋,肺热咳喘,血热出血)。

8.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治膏淋要药。

9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10木通——利尿通淋,清心火,痛经下乳。

(口舌生疮)

利湿退黄药

1.茵陈蒿——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解毒疗疮。

(为治黄疸要药)

2.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为治砂淋、石淋要药;

为清热利尿通淋之要药。

3.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

7.温里药

1.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先煎0.5-1小时,(诸阳虚皆可)。

2.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为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要药。

3.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原。

为治名门火衰之要药、治下元虚寒要药。

宜后下或焗服。

4.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巅顶厥阴头痛五更泄泻)

5.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疼痛)

6.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为治胃寒呕吐之要药。

(胃寒呕吐、呃逆、阳痿)

7.高良姜——温中止痛温中止呕。

治胃寒疼痛吐泻的良药。

8.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8.理气药

1.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有行气、除胀、燥湿之功,为治痰要药。

(理脾肺气)

2.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疏肝破气。

3.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为治脾胃气滞实证之要药。

(胸痹,气滞胸胁,脏器下垂)

4.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行脾胃之气滞,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之佳品;

善行大肠气滞,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5.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善纳肾气,降气平喘,为肾虚气逆喘促之要药。

6.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

苦、寒。

肝郁化火诸证。

(肝胃不和胸胁疼痛兼有热者;

7.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尿频遗尿)

8.荔枝核——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长于治疝气疼痛,睾丸疼痛)

9.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

“气滞之总司,妇科之主帅”,妇科调经之要药。

10.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兼有青皮、陈皮的功效,且没有燥性)。

11.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为治胸痹之要药。

(胸痹心痛,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

12.檀香——行气止痛,散寒调中。

柿蒂——降气止呃。

13.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九.消食药

1.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泻痢腹痛,疝气痛,产后瘀阻腹痛、痛经)。

2.神曲——消食和胃。

本品略有解表之功,故外感食积者用之尤宜。

(食积+腹泻/表证);

金石类、贝壳类中加入本品以助消化。

3.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尤善促进淀粉类食物的消化。

授乳期妇女慎用。

4.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5.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不宜与人参同用。

6.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还有化坚消石之功)。

研末比煎服好,每次1.5~3g.

十.驱虫药

1.使君子——杀虫消积。

为驱蛔虫要药(小儿蛔虫)小儿每岁1~1.5粒,1日总量不超过20粒。

空腹服用。

忌饮浓茶。

2.苦楝皮——杀虫疗癣。

(清热解毒),煎服4.5~9g,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文火久煎。

3.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本品驱虫谱广,并以泻下作用驱出虫体,用治绦虫症疗效最佳。

(水肿、脚气、疟疾)。

驱杀绦虫、姜片虫30-60g.

4.雷丸——杀虫消积。

入丸、散剂,不宜入煎剂。

饭后温开水调服。

5.榧子——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十一、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1.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兼能利尿通淋)

2.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3.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既是凉血止血药,又是收敛止血药(炒炭)。

(因其性下降,尤宜于下焦之血热下血,如痔疮出血、崩漏、血痢等为之水火烫伤之要药)

4.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肝火目赤)

5.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血热出血证,肺热咳嗽,脱发须发早白)

6.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血热出血证,清泻肺胃郁热,生津止渴)

苎麻根——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

化瘀止血药

1.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为伤科要药。

多研末吞服,每次1~1.5g,煎服3~10g.

2.茜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尤为妇科调经要药)

3.蒲黄——止血化瘀利尿。

(血淋尿血)包煎。

4.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收敛止血药

1.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为收敛止血要药。

(肺胃出血手足皲裂)

2.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解毒杀虫

3.棕榈炭——收敛止血止泻止带。

4.血余碳——收敛止血化淤利尿。

温经止血药

1.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妇科安胎要药。

(崩漏安胎要药)

2.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十二.活血化瘀药

活血止痛药

1.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为治气滞血瘀诸痛证要药。

善“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活血调经要药。

还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头痛要药。

2.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3.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辛、苦、寒。

(川郁金——长于活血行瘀、清心除烦,广郁金——长于疏肝行气、利胆退黄)。

4.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辛、苦、温。

(善除风湿肩臂疼痛)。

5.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6.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7.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宜包煎。

活血调经药

1.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苦、微寒,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善调经水,为治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经产病的要药。

能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为血瘀证要药。

2.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要药;

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还用于瘀滞斑疹色暗,回乳,中风偏瘫等)

3.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瘀血阻滞诸证,肺痈、肠痈,肠燥便秘,咳嗽气喘等)

4.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善活血调经,祛瘀通经,为妇产科要药。

5.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偏于活血祛瘀。

6.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7.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

8.泽兰——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活血疗伤药

1.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咸、寒,有小毒。

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0.3-0.6g)

2.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

3.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4.骨碎补——破血续伤补肾强骨。

5.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多入丸散,研末服,每次1~2g.

破血消癥药

1.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用于癥瘕积聚,食积脘腹胀痛,跌打损伤等。

(血瘀气滞行气好)

2.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破血好)

3.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徵。

(瘀血重证)

4.穿山甲——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

1.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止呕要药(对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尤宜)。

2.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

(风痰眩晕、中风癫痫、破伤风)

禹白附——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熄风止痉毒蛇咬伤)

3.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辛、温,“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关节经络之痰阴疽)。

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外敷有发泡作用)。

3~6g。

4.旋覆花——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行水)()

5.白前——降气化痰辛、苦、微温。

清化热痰药

1.川贝——清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