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605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之

——传记阅读教学及备考指要

   一、考点阐释

   传记在当代人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传记的阅读更能够体现以对话为特征的现代阅读理念。

传记阅读已被列为2007年高考的选考内容。

   根据《2007年苏教版高中语文纲》的要求,传记阅读考点主要是:

  ①快速、准确、有效地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中的重要信息。

②分析传记文本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传记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及其主要表现手法。

  ④评价传记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并探讨传记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⑤对传记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分析。

  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传记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⑦通过理性的反思,探究传记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命题预测

   1.高考题型:

命题形式与过去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大阅读题类似,由于该类题在2007年高考首次出现,难度应为中等,题量为3至4小题,分值占总分值的10%左右,大致为15—20分;主、客观题可能会同时出现,也可能都是主观题;其中会有一道探究题(出题考查点主要为传记文段的重点、难点、疑点及新点),且分值较重,重点考查考生的探究分析能力。

   2.文本材料:

一般选择古今中外那些内容丰富且思想性强、反映社会时代风貌特点、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人物传记、回忆文章、悼词、墓志铭、评传等现代文传记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其传记主人公大多为中外历史名人,如著名政治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

   三、备考方略

   1.阅读一些典范性的传记作品或传记刊物(如《人物》《传记文学》《名人传记》等),把握传记文体特性和结构特点,认识传记作品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的基本特性以及认识人生、以史为鉴的基本功用,掌握传记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领悟传记文体的一般写作规律——一般都是按人物生平简介、生活工作经历、意义及影响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多侧面研究传记文本中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这样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及思想形成的根源,真正理解文本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境界。

   2.在平时阅读中培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对传记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的阅读习惯,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发展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才能提高对新题型——探究题的应对能力。

   3.传记阅读是新增的考试内容,要认真研究《2007年苏教版高中语文纲》和《2007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重视样板题、调研题的研究,了解传记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和设问类型等。

   4.重视整体阅读。

把握基本事实,弄清作者的基本观点及其褒贬态度,联系各种背景或影响,全面理解传主——把握传记文段主要表现了传记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特点。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传记主人公或相关人物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情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5.强化类题训练,增强审题意识,明确答题思路,规范答题表述。

要通过训练,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对于新题型,要特别强调读题审题,弄清题目含义,揣摩命题意图,明确作答要求。

同时要养成规范化答题的习惯,在读文习惯、答题步骤、思维习惯、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严格训练,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

   四、知识储备

   ◆了解传记文体知识,把握传记作品的基本特点

   传记,单称“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释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

艾章。

它处于历史和文学的边缘地带,是一种边缘性的文体,它E薤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

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具体来说,其主要特征为:

   ①真实性。

传记的真实首先是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

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不排斥适当的艺术加工(如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以达到更高的真实——艺术真实。

   ②艺术性。

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人物塑造力求个性化、形象化。

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常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

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画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③概括性。

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

但一些小传(如“逸事”等)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

因而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

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

而不是面面俱到:

   ④通俗性。

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

语言风格多样化、如介绍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等.富于文学色彩。

   传记的类别多种多样,有自传、他传、内传、外传、别传、列传、家传、小传等;从文体形态的角度上看,有历史性传记、评论性传记、文学性传记、传记小说等等。

在阅读中要注意区分常见的不同类别作品之间的文体特点差异,例如:

① 人物传记:

属于文学性传记,其表现手法较接近予小说,在真实的基础上,可以运用想象手法,来恢复其失落的事件环节或细节。

② 回忆录与自传:

回忆录往往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传主一般是作者自己,但也可能作者只是一个见证人,要注意其回忆叙述的技巧自传亦属于自述性文学作品,是一种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人物传记。

   以上两种一般篇幅较长,若以之为材料命题,则大多采用节选的形式。

   ③评传:

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

由于评传兼具两者特点,因此可以写得比较简短,更适合于考试命题选用.应予以注意。

   ④小传:

是一种主要附着于著述之中的简短文字,它粗线条、简要地介绍传主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

这类作品篇幅短,亦适合作为考试命题材料。

   ◆联系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从考试命题角度来说,我们应特别关注如何正确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传记文本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引为人生鉴戒这类内容的考查。

因而,我们要把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对历史人物?

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具体来说:

   a.严格的历史性:

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

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b.充分的全面性:

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等,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

也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问的关系.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

   三、解题指津

   ◆解题的基本原则

l“整体把握原文与语境分折相结合的原则、整体原则:

阅读文章要首先从整体出发、弄清文本大意,明白中心主旨,把握传主特点,思考回答问题时紧扣中心主旨,不能孤立地去看问题,尽量分析问题与中心主旨有何关系。

   语境原则:

理解具体问题时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分析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要从上下文出发,从原文找到问题的相关信息点或暗示内容.再加以分析、归纳、作答。

   2.“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原则

   “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

   首先要关注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好地理解传主;其次,要理解各种人物关系网中的传主,因为传主的叁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理解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再次,理解传主要结合具体的事实,传记本身的特征之一就是真实性,思考分析传记阅读题时亦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人物性格或评价判断,都必须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事实作为依据,用事实说话,不能凭空妄下判断或凭臆想作推断。

   ◆解题的基本步骤

   传记阅读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可与原来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方法联系起来,结合传记作品的具体特点,我们可按以下思路步骤去解题: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千,认真审题,看清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形成明确而强烈“问题意识”,让问题作为阅读文本韵有力指示。

   2.理清脉络,整体把握

   第一遍速读文本:

第一步,弄清作品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传主的生活经历是如何贯穿起来的,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第二步,整体领会文本内容,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弄清文段写了传记主人公哪些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品质特点;第三步,区分出作者评论的成分,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是什么。

   3.细读文本.圈点勾画

   第二遍精读文本:

带着问题,有意识地细读全文,注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细节,勾画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尤其注意叙述以外的其他议论性、阐发陛等内容。

强调两点:

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信息区域。

4.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将问题与文本紧密衔接起来,对文本内容作深入思考,对传记人物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对试题具体问题思考分析时,坚持“整体原则”“语境原则”和“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原则,问什么,答什么。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注音

庇祐(bì)      玷辱(diàn)     央浼(měi)     酒馔(zhuàn)     尴尬(gān gà)    

絮烦(xù fán)  仓廒(áo)       赍发(jī)       恁(nèn)         掇(duō)        搠(shuò)      剜(wān)

     

 古今异义

(1)少刻便知。

  古义:

一会儿。

今义:

此词已消亡。

(2)只顾将来。

  古义:

拿。

今义:

将要。

(3)不见消耗。

  古义:

消息。

今义:

因使用或受损而渐渐减少。

(4)好歹结果他性命。

  古义:

结束,了结。

今义:

长出果实或事物发展到最后状态。

(5)这两人来得不尴尬。

  古义:

鬼鬼祟祟,不正派。

今义: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6)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

  古义:

胜过。

今义:

好像。

(7)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

  古义:

冒犯;制造。

今义:

讨厌;惹事。

(8)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

  古义:

只要。

今义:

转折连词。

(9)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

  古义:

时时;给。

今义:

此词已消亡;和。

◆文化常识

施耐庵,中国元末明初作家。

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

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

“《忠义水浒传》100卷。

钱塘施耐庵的本。

罗贯中编次。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

2.装在套子里的人

◆注音

规矩(ju)       祈祷(qí dǎo)      谗言(chán)      怂恿(sǒng yǒng)

讥诮(jī qiào)    周济(jì)          陶冶(táo yě)    辖制(xiá)

难堪(nán kān)   漆黑(qī)         

◆文化常识

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祖父是赎身农奴。

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

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

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

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短篇小说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3.边城

◆注音

蘸水(zhàn)     悖时(bèi)     氽水(tǔn)     泅水(qiú)    踹水(chuài)

喧阗(tián)      蚱蜢(zhà měng)  泱泱(yāng)    角隅(yú)   睥睨(pì nì)

歇憩(qì)       眺望(tiào)       傩神(nuó)     棕榈(zōng lǘ)

◆文化常识             汆(cuān汆汤)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8.咬文嚼字

◆注音

锱铢(zīzhū)    没镞(zú)    岑(cén)寂     尺牍(dú)    付梓(zǐ) 

剥啄(zhuó)    垂涎(xián)

◆文化常识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

安徽桐城人。

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学习,后就读香港大学文学院。

先后留学英国爱、法国,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

主要编著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等。

9.说“木叶”

◆注音

砧(zhēn)      筌(quán)      皋(gāo)      褒(bāo)      袅(niǎo)  

恽(yùn)       浦(pǔ)        锭(dìng)     灼(zhuó)

◆文化常识

林庚,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林庚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陆续出版《春野与窗》《林庚诗选》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10.谈中国诗

◆注音

咻咻(xiū)     轻鸢(yuān)     譬如(pì)     颦蹙(pín cù)    叫嚣(xiāo)

睿智(ruì)     梵文(fàn)      一蹴而就(cù)

◆文化常识

钱钟书(1910—1998),文学史家,作家,1935年,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获博士学位。

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3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著有文论《谈艺录》、《管锥编》、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等。

11.中国建筑的特征

◆注音

厢房(xiāng)     墁地(màn)      檩条(lǐn)     榫子(sǔn)    

穹隆(qióng)     轩(xuān)      柁墩(tuó)       

12.作为生物的社会

◆注音

衔起(xián)     蚁冢(zhǒng)      鳟鱼(zūn)      鲱鱼(fēi)     毗邻(pí) 

梭子(suō)      迄今(qì)

13.宇宙的未来

◆注音

坍缩(tān)   诅咒(zǔ)    逾越(yú)    倚重(yǐ)    崩溃(kuì)   迄今(qì)      耶稣(sū)    恍惚(huǎng) 关隘(ài)    溢出(yì)     沮丧(jǔ) 

高二语文必修五复习

(2)(人教版高二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高二语文必修五复习

(2)(人教版高二必修)2009-07-26

 文言文

一.课文内容及作者

1.《归去来兮辞》与陶渊明

“辞”,赋的一种,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辞和赋相似之处在于,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区别是,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重在抒情。

《归去来兮辞》作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准备回家时所作,“归去来兮”就是“归去”“回去吧”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没实在意义。

作品分“序”和“辞”两部分,“序”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利用的时机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辞”则写出了他归田的决心、迷途知返的喜悦心情和隐居田园的乐趣,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与仕宦生活彻底决裂的情感,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与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陶渊明 (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为谋生曾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辞官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后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2.《滕王阁序》与王勃

“序”,文体,是《滕王阁诗》的序文。

本文原题作《滕王阁诗序》,又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骈体(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它为“四六文”。

这种文体在句式方面讲究排比、对偶,在用词方面注重藻饰和用典,在音韵方面讲究平仄相对,声韵要求严格。

全文紧扣题目,结构紧凑。

第一段以“人杰地灵”四字为纲,对“洪府”的胜地、贤主、嘉宾、良宴进行了称赞;第二三段对滕王阁壮美秀丽的景色进行描写,展示了“秋日”“登滕王阁”所见到的一幅流光溢彩的秋景图。

第四、五段由外景描写转到宴会盛况及作者所生发的人生感慨上,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第六七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

全文层次井然,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王勃(649-676),初唐文学家。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他的诗文俱佳,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称初唐四杰。

3.《逍遥游》与庄周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就是悠游自得、无所依傍、无所凭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意思。

“游”是“遨游、活动”,是“逍遥”的式样,与“逍遥”是分不开的。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一生自甘贫困,从事著述。

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庄子》也叫《华南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约前369一前286)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像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4.《陈情表》与李密

“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陈情表》,原题作《陈情事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陈,陈述。

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从道理上讲,晋朝以孝治天下,自己竭尽孝道符合大义;从实际情况来看,忠孝可以两全,先尽孝后尽忠,尽孝日短,尽忠日长。

合情合理,令人感动。

《陈情表》语言生动形象,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用“急于星火”形容情况紧急;用“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祖母刘氏生命垂危。

另外,为了消除晋武帝对自己辞不赴召的怀疑,用词造句极为审慎。

对西晋称“圣朝”,对征召称“国恩”,对武帝极表忠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对蜀汉称“伪朝”,对自己称“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其目的是赢得晋武帝的信任与理解。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

父亲早死,母亲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

为了笼络西蜀人士,晋武帝曾召他为太子洗马。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幼稚(zhì) 稔(rěn)芜(wú)奚(xī) 惆怅(chóu chàng) 谏(jiàn) 轻飏 (yáng)瞻(zhān)衡宇  载(zài)欣载奔   盈樽(zūn) 壶觞(shāng) 酌(zhuó) 眄(miǎn)矫(jiǎo)首  出岫(xiù) 翳翳(yìyì)  盘桓( huán)  曷(hé)   西畴(chóu)

棹(zhào)  壑(hè)  崎岖(qíqū)  曷(hé) 耘耔(zǐ) 沮(jǔ)丧   恶(ě)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