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225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 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谈骨气》教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阅读议论文,初步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掌握本文用典型的事实紧扣论点作论据举例论证的写法。

2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实论据。

3区别议论和记叙两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掌握叙议结合的不同方式。

4学习本文严密的层次结构,理解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说理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编列课文结构提纲,从而引出学生对本文的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的认识。

最后进行写作的迁移训练,达到理解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格式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正确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文中赞扬"骨气"与"江湖义气"“有错不改”的本质区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一身浩然正气的人格美;教育学生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做有骨气的人。

二教学重点:

掌握议论文中用事实作论据的写法,理解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说理结构,并能进行写作迁移: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是怎样用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的,并能进行写作迁移。

四教学方法:

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自读、质疑,合作,搜集、筛选有关资料;教师适时点拨,根据学生的课堂需求安排教学内容。

五教学突破:

根据学生实际和新教材特点,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预见学生的需要,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了解学生以前都接触过哪些文章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资料,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入手展开教学。

2       学生准备:

(1)   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资料:

1有关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写作背景2.有关“嗟来之食”的故事;3有关闻一多的故事;4课文中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

(2)   查词典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并识记:

骨气、气概、淫、移、屈、嗟来之食、痛斥、拍案而起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初步理解本文说理的脉络;能概括三个典型的事实论据;理解议论文中的摆事实与记叙中的叙事的区别。

第二课时:

掌握本文用典型的事实紧扣论点作论据举例论证的写法;理解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说理结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准备:

(1)给全班同学讲解搜集到的材料(了解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

文中人物背景)

(2)解释老师给的重点词语,并要求笔记。

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次正音。

3学生通读全文,根据课题《谈骨气》,找出文中“谈”的跟“骨气”有关的事情或者语句,把后者有感情读出来,并反复体会体味。

如: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等句子。

其中给“宁”(nìng)正音,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如:

“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等。

(二)课堂实践学习过程:

1反复阅读文中的三个故事,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

(可以根据教参中的要求:

写的什么事,谈的什么人,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见教参)

2讨论:

(1)请你根据刚才了解的内容谈谈你对“骨气”的理解。

讨论并明确:

刚强不屈的气概。

  

(2)作者对"骨气"又是怎样阐释其含义的?

直译孟子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使之迷惑,贫贱不能使之动摇,威胁与武力不能使之屈服)

讨论并明确:

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或者多媒体展示孟子的三句话,并要求学生当堂把它背下来。

学生指出三个故事分别与哪一句名言贴近。

讨论并明确:

作者用孟子的话解释了什么叫有骨气。

板书明确

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

贫贱不能移: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

闻一多宁死不屈

4提问:

上面的三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你提炼出一个观点。

明确: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证明这个论点的事例也就是论据中的事实论据。

同时文章用了根据需要列举事实来论证观点正确的方法,也就是论证方法中的举例论证法。

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体会议论文中的摆事实和以前记叙文中的叙事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反馈:

投影下列思考题:

(1)  比较标题“谈骨气”与中心论点的区别。

(辨别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

论点、论据、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本文中运用了哪些论据?

每一个论据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3)划分段落层次。

(四)作业

搜集几个古今体现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并把它用议论文中摆事实的方法写下来(简洁),每个事例后加上自己的几句议论。

(如《同志的信任》中的方志敏,孟子的三句话从他身上也可以体现出来;《春》、《背影》的作者朱自清,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历史人物林则徐与刘胡兰则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相关资料;

1吴晗(1909~1969),著名历史学家。

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和闻一多都是站在斗争最前沿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战士,闻被人称为“狮子”,吴被人称为“老虎”,可见两人斗争的勇猛。

吴晗和闻一多一样,也可以说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文化大革命”中以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维护了人格的尊严。

这也许正是这篇文章写得较有感情的原因所在。

这篇热情洋溢的文章,精选古今典型事例,号召人们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发扬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们斗志的作用,至今天,对我们如何做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意义。

2《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3关于闻一多“拍案而起”

1946年7月11日夜,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这时昆明的气氛异常紧张,盛传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当时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的闻一多。

许多朋友劝他应该避一避。

但闻一多不顾个人安危,继续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7月15日上午,在云南大学致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

闻一多不听朋友的劝阻,毅然前往参加。

当李公朴先生的夫人在报告李先生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扰乱会场。

此时,闻一多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原本没有准备发言的他即席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慷慨激愤地痛斥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民主同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惨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身亡。

4关于《谈骨气》的讨论

反方:

文天祥抗击的是元人,那时宋朝衰微,由元取代宋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文天祥应该顺应历史的发展,弃暗投明。

正方:

正因为宋朝衰微,所以宋朝人更应该保卫自己的国家,哪怕宋朝被灭了,也不应该当亡国奴啊。

文天祥身上体现的正是宁死不当亡国奴的骨气啊!

反方:

《史记》中记载着汉淮阴侯韩信少时也挨过饿,他却接受了漂母的施舍过活。

还在一次上街中受到了无赖恶少的羞辱,从他的胯下爬过去。

受到了后人的称赞,认为他有志气。

所以我认为,那个穷人不食嗟来之食,并不是有骨气的表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连人都没了,还怎么跟人抗争啊?

正方:

我认为韩信忍辱负重也是一种有骨气的表现,穷人不食嗟来之食也是一种有骨气的表现,只是它们是骨气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并不是互相对立的。

5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证明论点结论

我们中国人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拒不降元发扬民族传

是有骨气的贫贱不能移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统做有骨气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宁死不屈的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投影,参考教参上第7页的表格,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论点、论据、论证、人物身份、历史时期等。

(理解本文论据选择的典型性)

(二)课堂实践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根据表格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形成文字性内容):

1讨论:

作者在文中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却极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三例非常巧妙、典例,具有代表性:

①三个事例恰好扣住孟子的三句话,按照这三句话的先后顺序来排列,逻辑性非常强。

②从时间上看,三个事例中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南宋,一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时期。

这样举例,紧扣了第3段的论述,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③三个事例中的人物,有丞相、平民百姓和知识分子,涉及面广,紧扣住中心论点的“我们中国人”这几个字。

④三个事例都截取了三个历史人物在生死关头的突出表现,突出了他们的英雄气概。

2本文是如何紧扣中心论点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

提示:

如何论证,是要求简述作者的思路,也就是论证的过程。

包括先……后……,用……事实论证了……

参考答案:

本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用孟子的三句话对“有骨气”进行了解释,接着对应孟子的三句话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用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决不投降元朝的事例论证“富贵不能淫”;用齐民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贫贱不能移”;用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事例,论证“威武不能屈”,从而充分论证了中心论点。

3第二、三、四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这三段的主要作用是阐释论点

4文中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请与同学合作找出结合的方式。

5提问:

这篇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简介议论文“提出论点一论证论点一总结归纳”的结构特点,要求学生理清说理的脉络,准确说出中心论点和结论,对论证论点部分,要求能说出列举了哪三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最后用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三)材料链接:

分组讨论:

学习了《谈骨气》这篇课文,再读下面的这首小诗,这位不跪的人叫孙天帅,他在高薪和自尊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

你觉得对于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那么学生怎样才能算有骨气?

(①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②遇到生活的困难时③遇到外宾时④遇到别人污辱时等等)

根据讨论的结果,明确一个观点(是什么),选择两至三个论据(为什么),同学间可以互相借鉴,得出一个结论(应怎样做),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

运用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格式和写法。

材料:

《中国人:

不跪的人》

这是我们的南国,

一家外资企业的院内一一

这一天,

外国老板忽然暴跳如雷

喝令所有的中国工人

一律下跪一一

沉默。

沉默。

沉默。

不在沉默中站出!

就在沉默中下跪!

站出来了!

站出来了!

一个二十四岁的我们的

中国的小伙子

站出来一一他的头颅昂得很高

高过了

地球的头顶!

他的脚跟站得很稳

稳当当

踩着地球的经纬!

他说,“我是中国人,

不会

给你下跪!

”于是他被开除了。

参考:

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了无数有骨气、重名节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铿锵之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秋谨“祖国陆沉人有责,救时无计愧偷生”的金石之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铮铮铁骨,都足以彪炳史册,千秋传颂。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硬骨犹存,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梅兰芳在日寇占领上海期间,蓄须留发,拒不登台为侵略者演出。

这种爱国主义的骨气是何等可贵和感人啊!

这些志士仁人的事迹告诉我们:

只有注重骨气和名节,在民族危亡之时,才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在身处逆境之时,才能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在面对诱惑之时,才能淡然处之,守身如玉。

历史发展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有骨气、重名节的人越来越多了。

然而,直面现实,我们又不能不指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丧失人格尊严、缺乏骨气的人。

他们有的为了追求物质享受和一己私利,竟唯洋人之命是从,卑躬屈膝,摧眉折腰,严重丧失了国格和人格……一种可以导致腐败堕落的精神软骨病正在侵蚀着我们这个社会,侵蚀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

在这种情况下,倡导做人要有骨气,从而抵制腐败风气,弘扬社会正气,是何等的重要而又紧迫啊!

面对那些丧失人格尊严、患有精神软骨病的人,我们理应严肃地鞭策和激励他们:

直起你们的腰杆,昂起你们的头来,坚决同一切丧失国格和人格尊严的行为作斗争,坚决同鲁迅先生曾经深刻揭露的那种国民劣根性和奴性作斗争,坚决抵制精神软骨病的侵蚀,做一个真正有骨气的大写的人!

做为学生我们应该在学习上不向困难低头,敢于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等。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过零丁洋》教案北师大版

一、导入

(课件展示)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师:

有同学读过这首诗吗?

朗诵一下。

师:

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齐读)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师:

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诗歌《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背景简介

师: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与作者、作品、背景相关的资料,接下来,请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你了解的文天祥?

明确:

作家经历、作品风格、写作背景等

师:

看来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认真的预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

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浏览一下。

(课件展示)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

“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

”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

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张弘范读后深受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

师: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是怎样的一首诗,竟然能够打动战场上兵戈相见的敌人?

有时怎样的一首诗,让千百年来无数国人为之动容?

三、初读诗歌 朗读、诗译

师: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

(1、正音,2、押韵,3、韵脚“经”、“星”、“萍”、“丁”、“青”,4、节奏223,七言律师的特点)

师:

同学们是否能读懂这首诗呢?

(关键字词的解释)

起一经:

四周星:

寥落:

荒凉冷落。

指战争造成的残破景象。

惶恐:

惊慌恐惧。

汗青:

指史册。

师:

你们是如何翻译的呢?

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

(课件展示。

1.正确释字,诗意扩充。

2.语言凝练、尽量押韵。

师:

请看老师给大家的示例。

(课件展示。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师: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诗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1: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2: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3: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齐读)

师:

我们在正确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学着用诗化的语言翻译了诗歌。

这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朗读诗歌,在通过深入分析字词的深意来鉴赏诗歌。

四、研读诗歌

1、师:

请同学读首联,然后思考: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事?

生:

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这其中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文天祥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第二年在殿试中,被宋理宗亲拔为第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状元。

(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抗元,次年与元军讲和时被扣留。

元方多次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只好将他押解北方。

师:

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生:

“辛苦”、“寥落”。

师: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生:

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

师:

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

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

师:

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

(读得感情充沛,读出了一种凄楚的味道。

2、师:

诗歌的哪一联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联。

颔联、它用哪些意象来进行抒情?

(饱含情感的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生:

“柳絮”、“浮萍”。

师:

柳絮,大家非常熟悉,微风一起,四处飘零,落在地上,任人踩踏。

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生:

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所以像风中柳絮。

已经无可挽回了!

师:

浮萍是什么?

它与柳絮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

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方向。

师:

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

“漂泊浮萍本无根”。

何况这又是风雨中的浮萍,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

如今国家将亡,自己身陷敌手,孤零一人,,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师:

这两句诗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

以比喻的方式(对偶)写国势和身世,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和身世的惨淡,那么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

国破家亡的悲哀。

师:

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生:

语调低沉,语速要慢。

师:

你来试试。

3、师:

哪一联可以看出国家当时的形势险恶,个人境况危苦?

找学生读颈联

师:

有谁听出来了,这里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

生:

惶恐滩、零丁洋。

师:

诗人在惶恐滩和零丁洋都经历了什么?

生:

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

(1277年兵败后途经此地,可见诗人在追忆往事)

生:

被押解到零丁洋。

(1279年,作为俘虏被押解途径此处,写现状)

师:

“说惶恐”、“叹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只指地名吗?

生:

不是。

师:

那还指什么?

生:

“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国家举步维艰的忧惧不安。

生:

“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深感孤苦零丁。

师:

看来同学真正读懂了作者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

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

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师:

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

(学生读)“说惶恐”、“叹零丁”应重读。

4、师:

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

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

(师生齐读尾联。

师:

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生:

誓死报国的精神。

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

补充故事: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劝降。

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

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

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

“圣驾请回!

”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

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文天祥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

“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

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奈何?

奈何!

……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

泪下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

《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后来,元世祖敬佩文天祥,自亲劝降,打算授予他高官显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

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

监斩官问:

“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

回奏还能免死。

”文天祥喝道:

“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

”他问监斩官:

“哪边是南方?

”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

“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

”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

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师:

看着文天祥的诗,听着文天祥的故事,你的心中有何感受?

生:

敬意

师:

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生:

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师: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感。

(生读)

师:

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

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师:

根据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刚才的朗读提示,来自由吟诵这首诗!

师:

让我们听朗读录音,用心聆听诗人的爱国心曲。

(播放朗读录音。

师:

朗读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课件展示)

1.深刻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把握节奏。

师:

让我们跟着朗读录音一起吟诵!

(生跟随朗读录音投入地吟诵。

师:

通过我们的反复朗读,大家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一生试背)

六、赏析

师: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你最欣赏哪一联?

并说说欣赏的理由。

师:

浏览一遍,然后思考,这些诗句赏析是从哪些角度来赏析的?

师:

写诗句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写。

(课件展示。

1.诗意解析。

2.字词品味。

3.情感体会。

4.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

5.写作手法(虚实结合)                      

师:

现在请同学们任选角度,给《过零丁洋》这首诗写一句诗句赏析。

生:

首联,仅用14个字,就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主要经历,语言凝练概括。

生:

颔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极有艺术感染力。

生:

颈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对仗工整。

生:

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合生取义的生死观,震撼人心,感天动地。

师: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慷慨悲壮、气吞山歌。

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

请同学们搜集整理。

以这样的句式表达:

读“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

我读到了(你)在亡国悲愤中的不息崛起  。

啊,  顾炎武,

你身处逆境而终无颓唐之想,这份坚定的民族气节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令后世为之景仰 。

(谭嗣同 李清照、陈毅)

师:

对于读书,不仅要多读,还要会读。

读英雄的书,记住英雄的名,感动英雄的事,理解英雄的精神。

不仅能够识英雄,敬英雄,更要及早立志做英雄。

作业:

扩展赏析(300字)

题目:

《读你》(你——可以是人名,也可以是作品。

结束今天的这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