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52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老龄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口老龄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老龄化.docx

《人口老龄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老龄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口老龄化.docx

人口老龄化

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迫切性(社会保险角度)(现状、问题、对策研究、现状分析)

现状

是什么: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产生老龄化的原因有三个:

1.育儿费用提高、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加大,造成生育率不断下降,出现众多丁克族;

2.医疗技术进步,公共卫生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

3.计划生育等政府限制生育的政策。

解决老龄化的措施,依据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有所区别:

1、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

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

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

2、由于人们“非均衡生育(包括生育高峰和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

由于“非均衡生育(生育高峰和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只能通过“均衡生育”来解决,其中实现“代际均衡政策”是最为可行也最为公平的选择;在发达国家实现代际均衡的生育率为2.17胎,在发展中国家实现代际均衡的生育率为2.3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理想的生育率是2.3胎(10%无胎、10%一胎、40%二胎、30%三胎、10%四胎及以上)。

2010年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0,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

要将中国的生育率调控到2.3胎,实行“允许一胎、鼓励二胎、放开三胎或多胎”的生育政策是最理想的选择(俄罗斯已经对无胎征税),由于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夫妇不孕不育,所以允许三胎或多胎才能有效的弥补不孕夫妇导致的生育率下降,形成“普通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和少胎”的理想人口结构,有利于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尽快使中国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由于进入到严重少子化社会之后(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灾难,并且难以恢复到人口的代际均衡的水平;中国在2000年前后就进入了超少子化社会(14.03%),就算放开生育,也已经难于恢复到世代交替的正常水平了;鼓励生育势在必行,否则,人口快速衰退不可避免

现状:

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

我国许多城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2010年人口普查:

“少子化”问题最严重!

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

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

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老龄化为什么会成为问题?

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

人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当作历史进步来庆祝。

从根本上讲,这种人口转变是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结果。

我国: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见后附文),依据其趋势好坏(民族构成、地区分布和人口的流动的好坏较难确定),可概括为:

一、趋势向好的数据有:

 

1、人口增长趋缓。

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总人口性别比下降。

3、老龄化加速。

(注:

老龄化与少子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将给家庭和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

4、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

二、趋势向坏的数据有:

(这个可以作为出现的问题) 

1、少子化(注:

少子化与老龄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

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2、总和生育率极低。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2011年4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中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5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这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

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

这主要是多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

资料2:

中国人口出生率(09年中国卫生统计):

年份

人口出生率(‰)

少子化程度

1949

36.00

超多子化

1965

37.88

超多子化

1970

33.43

超多子化

1975

23.01

超多子化

1980

18.21

多子化

1985

21.04

超多子化

1990

21.06

超多子化

1992

18.24

多子化

1993

18.09

多子化

1994

17.70

多子化

1995

17.12

多子化

1996

16.98

正常

1997

16.57

正常

1998

15.64

正常

1999

14.64

少子化

2000

14.03

少子化

2001

13.38

少子化

2002

12.86

严重少子化

2003

12.41

严重少子化

2004

12.29

严重少子化

2005

12.40

严重少子化

2006

12.09

严重少子化

2007

12.10

严重少子化

2008

12.14

严重少子化

2009

11.95

  

严重少子化

2010

11.90

  

严重少子化

2011

11.93

严重少子化

2012

12.10

严重少子化

(注:

人口出生率21.0‰以上为超多子化;21.0‰~19.0‰为严重多子化;19.0‰~17.0‰为多子化;17.0‰~15.0‰为正常;15.0‰~13.0‰为少子化;13.0‰~11.0‰为严重少子化;11.0‰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3:

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数据)

年份

总和生育率(孩)

少子化程度

1950

5.81

超多子化

1955

6.26

超多子化

1960

4.02

严重多子化

1965

6.08

超多子化

1970

5.81

超多子化

1975

3.57

严重多子化

1980

2.24

正常

1985

2.20

正常

1990

2.31

正常

1995

1.56

严重少子化

2000

1.22

严重少子化

2005

1.34

严重少子化

2010

1.44

严重少子化

(注:

总和生育率:

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1.5以下为超少子化。

主要特点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

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

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

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

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现状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

以此为标准,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为参考,此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

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7亿人,且每年仍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

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2002-2012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变化:

%

而中国老龄化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地区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平衡,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

北京、天津等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等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而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要远强于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将会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西部地区的老龄化速度预计将高于东部地区。

二、城乡倒置

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在工业化的同时没有相应的进行城镇化,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

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

其中,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是城市的1.69倍;老龄化水平18.3%,是城市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4%,是城市的2.8倍。

[2] 

2中国情况

现状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3] 

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3]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4] ,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中国政府的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5] 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谁来养活中国?

已执行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调整,是否应放开二胎管制,无疑都需在新的人口环境和发展背景下重新考量。

举例:

石家庄市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结果显示,河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以5919726人的规模位居全国第19位,占全省总人口的8.24%①。

按照国际惯例,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

显然河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26个省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据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河北省老年人口还将会以超过年均3%的速度进入高增长阶段②。

这意味,作为全国26个老龄化省份之一的河北省,老龄化进程还在加速。

[6] 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省会,老龄化程度更明显。

根据石家庄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石家庄全市总人口9972927人,60岁以上老年人为1467116人,占总人口的14.71%③。

早在1993年,石家庄老年人与总人口的比例就开始超过10%,步入老龄化社会,先于全国6年。

石家庄已经步入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

未来

中国是人口第一的大国,而且人口仍在持续膨胀,增速为每年570万。

一方面是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一方面是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的社会难题。

安联集团上一期《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

100。

按照中国现行60岁的退休年龄计算,2013年劳动力拐点将会突显,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开始进入退休潮,届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养老体制的改革显得任重道远。

专家表示,作为第一支柱,以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社会养老体制改革是关键。

争议

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观点,国家卫计委负责人表示,“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绝非主要原因,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2035年之前,我国劳动力人口将保持在8亿以上,这个数量相当于欧洲各个国家人口的总和。

所以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劳动力数量问题不会出现,但是劳动力素质需要提高。

[7] 

3社会问题

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此外,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

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中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2009年),中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经超过2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

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

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

影响现状分析

由于扶养老年人与扶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

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

抚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

尽管中国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扶养人口总比例增加不多,但社会费用的支出仍将稳定地增长。

医疗费用及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

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高所得税、高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费用已接近国民收入的1/3。

美国某些年的养老金开支超过国防费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

中国1978年离退休职工支出为17.3亿元,1990年上升到388.9亿元,2003年已达到4088.6亿元;医疗费用从1990年的76.2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71.3亿元。

中国上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费用也曾高达GDP的13%,稳定在5%左右。

老年人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

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老年人自杀率居高不下,各种类型精神疾病困扰着广大的老年人群,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家庭联系松散,丧偶以后独居的老人尤其感到孤立无助。

中国则强调尊老爱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家庭和社区组织等部门在关爱老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老年人需要充实的物质生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老年人的收入明显增加。

据统计部门调查,2000年城市老年人平均收入比1992年提高3.1倍,同期农村老人收入增长1.7倍。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显示,城市75.6%和农村55.6%的老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有保障。

在农村,86.1%的老年人认为比起过去在生产队里的老人,自己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也有70.3%的老人认为自己比过去离退休职工“经济上更加有保障”。

城市中的老人家庭现代生活设施从1992年的4种增加到2000年的8种,50%的城市老人有独立的煤气、电话、电冰箱和室内厕所设施,户均住房面积达到70多平方米。

农村老人50%有两种现代化家庭设施,户均住房面积达到80多平方米。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国老年人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其消费额占社会消费总额的比例还很小,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他们的家庭财产也明显少于青壮年。

国家统计局2002年对4000户城市居民调查显示,60—70岁老年户家庭财产平均为16.2万元,70岁以上者15.7万元,比35—40岁青壮年户家庭财产少43%。

中国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加重。

据1993年和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城市居民每年住院费用0—4岁为817元,10—19岁增加到2244元,40—49岁为4577元,65岁以上则增加到5096元。

可见,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

据国内外大量资料分析,退休职工医疗费用与在职职工相比约为3∶1,有的国家甚至达到5∶1。

中国正在深化医疗制度改革的过程之中,这些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一些城市重视加强社区建设,使老年人在社区中得到方便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降低了医疗开支,这些都是有益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