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655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docx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

苏北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毎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毎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

这种建筑布局

A.深受宗法影响B.突出皇权至上C.体现宗教色彩D.利于邻里和睦

2.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

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

“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

”由此可知

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

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

3.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

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

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4.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缪作《钱氏家训》,提出“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治家思想。

《钱氏家训》的上述内容

A.受到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B.体现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C.彰显学优则仕的理想追求D.蕴含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

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

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

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

”材料表明该地区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水陆交通十分发达D.生活资料全赖市场

6.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

英镑)变化示意图。

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B.通商口岸增多科于中国出口

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7.陈登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

由鸦片战争,以至于庚子事变之六十年间,国人之对外态度:

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理性认识西方先进文明

C.西学东渐导致认识误区D.民族屈辱造成心理落差

8.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

“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住卸弛。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

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

9.下侧为民国十七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小学《三民主义课本》插图。

图中上方自左向右文字为“垄断事业”“政治捣乱”和“侵占利益”,下方船头有“中华”两字。

为消除这三大障碍,使“中华”这艘航船顺利航行,革命志士

A.领导辛亥革命B.掀起五四运动

C.发动国民革命D.开展土地革命

10.1937年10月,上海派遣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在会见《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记者时发表声明:

“今天的事业,与其说是在教训支那人,更应该说是在提醒他们,应该好好考虑如何全力去拯救四亿人民。

当务之急是,如何将支那从共产主义势力中拯救出来。

这不仅是为了支那本国,也是为了整个东亚。

”这一声明反映日本

A.重视与英美国家友好关系B.认可西方媒体客观公正

C.追求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D.假借反共掩饰战争意图

11.下列图片体现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三个阶段。

这三次调整都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B.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具体国情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D.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12.邓小平说:

“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

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

……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

……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

”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A.丰富“一国两制”内涵B.设定香港自治底线

C.肯定“港人治港”方针D.消除香港分裂势力

1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

“为了正当执行司法和分配权威,有必要使公民们熟悉彼此的性格。

否则在运用权威及执行司法两方面都会接着产生许多恶果,因为作为武断的决定是不公正的,而在人口过多的情况下又必然会这样。

”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

A.城邦制度利于公正B.运用权威徇私枉法

C.执行司法有失公平D.民主政治有形无实

14.《世界文明史》载:

“最初的机器价格低廉,纺纱工人可以在家庭里工作,但随着机器体积的增大,机器越来越不再能够设在纺纱工人的茅舍里,而是设立在作坊或设立在河流近旁能利用驱动机器的地方。

最后,进—步发展成为用蒸汽驱动的装置,这时造厂的厂房就可以建立在企业家认为合适的地方。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手工工场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B.垄断组织开始取代了小家庭生产

C.技术革新推动了工厂布局的调整D.蒸汽动力替代了手工纺织的劳动

15.《西方文明史》写道:

“首先是对个人创造力,以及对自然的毫不含糊的、全面的颂扬,无论是一朵花,还是一座山脉,大自然因其直接深刻地留在人的感觉之中而受到珍视。

除了对生命之外,人们还可以根椐自己对自然的反应自由地作出各种解释,而不是仅仅反映一套一般的理性法则。

”与这一特征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ABCD

16.1946年4月,杜鲁门发表演讲:

“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懂得,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

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经济困扰无论现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都是暴力政治的孳生地。

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觉得,向正在医治因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而遭受损伤的朋友和同盟仲出援助之手是正确的。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美国

A.以和平发展为己任B.以称霸世界为目的

C.以帮助盟友为义务D.以对抗苏联为根本

17.1961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拉对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西德总理阿登纳说:

“我们规在已经不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那个光荣孤立的大英帝国了,在我们国家,很多人,特别是青年,感到我们应该创造一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历史。

让我们把欧洲团结起来吧……一起在欧共体奋斗啊!

”英国期望“在欧共体奋斗”的主要原因是

A.分享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果B.建立欧盟摆脱美国控制

C.顺应青年放弃传统外交的呼声D.攫取欧洲事务的领导权

18.布尔拉茨基在评价赫鲁晓夫时指出:

“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他批驳个人迷信,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

”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B.有效防止了权力的专横

C.彻底消除个人迷信根源D.尚未打破原有体制框架

19.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认为:

“国际新秩序应该建立在多极化的基础之上。

多极主义与多边主义意味着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它有利于国际社会的每个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目标和理想,有利于各国展开对话、交流观点。

”这说明国际关系民主化可以

A.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B.促进各种文化趋向一致

C.维护世界和平长期发展D.实现各国地位真正平等

20.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XX、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

这说明

A.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B.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C.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D.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13分)

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内侍侯莫陈利用(注:

人名)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宰相)按其罪请诛之。

帝(宋太宗)曰:

“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

”普曰:

“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

”帝不得已命诛之。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

材料二嫔妃久不得迁,屡有干请。

上(宋仁宗)答以无典故(制度),朝延不肯行。

或对曰“圣人出口为敕,谁敢不从?

”上笑曰:

“汝不信,试为降旨政府。

”政府奏无法。

上收以示嫔曰:

“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材料三上(南宋孝宗)因言:

“朕近览《神宗纪》见是时灾异甚多,何故?

”魏杞(宰相)等奏:

“天出灾异谴告人君,正如父母训饬人子者。

不必问自己有过无过,但常恐惧修省而已。

”上曰:

“卿之言甚善,若不恐惧修省,自取灭亡之道也。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二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态度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的传统职能。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诏敕”制度的规定。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规定在唐朝的制度渊源及具体表现。

(5分)

(3)据材料三,概括“魏杞等奏”体现的思想观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完整提出这一思想的儒学家。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

(3分)

22.(14分)

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淸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査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

材料二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冇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

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

——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

材料三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

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

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

尚祈主持大计为幸。

——李鸿章致醇奈王的信(1883年)

材料四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北的格局为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

中国、美国、英国k路修筑情况统计表

国家

时间(年)

总里程(千米)

中国

1872-1894

364

1895-1911

9254

美国

1850-1910

约37万

英国

1825-1890

3.2万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

比较材料―、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梏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

(3分)

(2)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请求修建铁路的意图。

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并分析李鸿章的意图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

(6分)

23.(13分)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财富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新约中,耶稣多次谈到财富……如:

“不要为你们自己积累财宝于地上。

”“一个人不能服侍两个主人……你不能既服侍上帝,又服侍金钱。

”又如:

“我向你们保证:

富人要想进入天国是非常难的。

我再重复一遍;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要难得多。

——林中泽《基督教的安贫乐道与早期耶稣会的财富观》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部分人文主义者的言论

洛斯基

人们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金钱,我们所有人都充满着获取利润、获取更多的利润的欲望。

如果弃绝了这个欲望,一切事业就会完全停止。

凡是贪婪者很多的地方,应该把他们看作是国家的骨骼和基础。

索德里尼

难道我们不知道正是贫穷不断地促使人们去犯各种罪行、亵渎神圣?

不正是贫穷产生偷盗、盗窃国库、毒害、伪造、掠夺、抢劫、杀人的行为吗?

罗伦索·瓦拉

还有什么比把一切分给穷人……然后自己去行乞更为荒诞的呢?

—摘编自《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论教会和宗教》

材料三为私人利益辩护,为财富辩护,把财富看成道德的基础,反映了一个新的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思想。

在我们考察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的变化……的时代背景时,既要看到……意大利的政治经济情况,同时也要看到当时的欧洲正处在原始积累时期,处在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的前夕。

——张椿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念的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早期基督教的财富观。

(3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财富观。

(10分)

(要求:

表述成文:

观点明确;逻辑清楚;表达流畅:

200字左右)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王安石的“青苗法”一直备受争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介甫令(县令)吾浙之鄞(宁波),鄞滨海,其民冬夏乘筏采捕为生。

有田率夺山麓……故民得指田为质,以货豪右之金。

豪右得乘急重息之。

介甫特出官钱,轻息以贷。

至秋则田亩之入,安然足偿。

所谓青苗法也。

于鄞实善政,及为相,必欲推而遍于天下,则非矣。

鄞人至今德之,立祠陀山下,神亦至灵。

——李日华《六砚斋笔记》

材料二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則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

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史,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朱子文集》

材料三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

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

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

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软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

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

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析青苗法“于鄞实善政”的原因,并指出王安石将青苗法推行全国的有利条件。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

(2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乔治华盛顿在开创与完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方面贡献突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英国的设计,总督的权力是绝对凌驾于议会之上此的,他不仅握有行政全权,而且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可以提出立法建议,可以否决法案。

但是,总督在与议会尤其是与议会下院的权力斗争中节节败退,逐渐处于下风。

然而总督的权力及地位的某些方面却被后来的总统制继承。

独立战争开始后,开国元勋们看到了重建行政权的必要,起码在州一级的政府中是如此。

尽管开国元勋憎恶这些行政权力,但他们对于那些为独立战争做出重大贡献的强州的州长仍怀有敬意。

毫无疑问,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制宪者将纽约和马萨诸塞的强州州长制做为新宪法的模版。

——李秀红《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制的初步实践》

材料二宪法对行政权的规定含糊不清,这使得第一任总统在权力的运用上缺乏明确的引导。

实际上之所以会和此,可能是因为华盛顿是制宪者心目中总统的不二人选。

他们认为华盛顿会恰当使用总统权力……在他就任后不久,他开始就重大问題向自己的部长咨询;最初是个别征求部长们的意见,1793年后逐漸改为会议形式集体咨询,会议由总统主持。

这一会议就成为历届总统执政的一个重要工具——“内阁”。

——摘编自[美]西德尼·米尔奇斯《美国总统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影响美国总统制的主要因素。

(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成为总统“不二人选”的原因,并概括他在括他在完善美国总统制方面的贡献。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D

B

D

D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C

B

B

A

D

C

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13分)

(1)变化:

从保护到同意赐死。

(2分)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1分)

(2)规定:

君臣共议。

(1分)渊源:

三省六部制;(1分)表现:

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3分)

(3)观念: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1分)儒学家:

董仲舒。

(1分)

(4)因素:

法律、制度、相权、传统思想、皇帝的道德自觉。

(任意3点3分)

22.(14分)

(1)态度:

反对(拒绝)。

(1分)变化:

主张日后自我兴办。

(1分)出发点:

维护国家权益。

(1分)

(2)意图:

富强制敌。

(2分)特点:

外国修建为主;中国起步晚;发展缓慢(曲折发展)。

(3分)

(3)影响:

推动国人利权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3分)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学习器物的局限性等。

(3分)

23.(13分)

(1)财富观:

鼓励世人抛弃财产;将财富与信仰对立起来;反对贪婪,主张安贫乐道。

(3分)

(2)

观点(2分)

评述(8分)

倡导追求财富

(财富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动力;是国家繁荣的基础;贪婪不是罪恶,贫穷才是万恶之源)

(1)背景:

时代发展的产物。

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等,促使人们追求财富。

(2分)

(2)积极影响:

冲击了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弘扬了人性,具有反封建历史意义。

(2分)有利于国家的振兴和社会稳定;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3)消极影响: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思想;过分追求财富导致个人私欲的膨胀,从而引发社会混乱。

(2分)

24.(10分)

(1)原因:

济困助贫;抑制豪右。

(2分)条件:

在地方取得成功;任职宰相。

(2分)

(2)原因:

收息以钱;政府强推;用人不当;担保制度;自然灾害。

(任意4点4分)

(3)因素:

措施得当;以民为本;善于用人;完善制度。

(言之成理即可;任意2点2分)

25.(10分)

(1)因素:

英国总督制的影响;强州行政权的示范作用;制约议会的需要。

(任意2点4分)

(2)原因:

领导独立战争胜利;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心系国家,不恋权位。

(3分)

贡献:

设立内阁;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树立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范例。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