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6677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docx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叠词的分析,体会其作用。

  2.学生通过对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分析,学会解读词的意象。

  3.学生通过对词人生平的了解,体会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读诗词的意象。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体会其“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萧瑟秋风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

她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

金人的铁蹄踏进了京都,也踏碎了她原本幸福而平静的生活。

从此,她个人的命运便随着国家的命运而改变。

靖康之变,她与丈夫被迫逃离家乡,南渡避难;不久,与他情投意合、恩爱情深的丈夫突然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身一人,飘零天涯。

  她历经人事沧桑,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所有的不幸,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头。

这一天,面对萧瑟的秋风,面对庭院衰败的菊花,面对着旧时相识的大雁,面对着梧桐细雨,她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令人肝肠寸断的《声声慢》。

  千年之前,李清照寂寞离开人世,但她的诗词流传于世,希望能从茫茫人海中寻找知音。

千年以后,很多人用朗读的方式和这位女词人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

下面,我就播放一段配乐朗诵。

  二、听读,初步感知全词

  

(一)播放学生录音《声声慢》。

  1.问:

这是咱们班同学自己配乐朗诵的《声声慢》,大家认为读得怎么样?

  生:

好(或还行)……

  2.那我们之前说过,朗读的时候,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字音、停顿、节奏,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感情。

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专业的朗诵者,但是经过每个同学感情浇筑的朗诵,却会有着别样的光彩。

当然,要读出诗词的感情,还是要先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位千古奇女子李清照。

让她的词作,带我们进入她的世界。

  对于这个朗诵录音,我先不作具体的评价。

我相信,等我们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大家对于这首词作的的朗读,会有更多的体会。

  三、品读,深入感受词人的愁情。

  阅读诗词是心与心的交流,朗读也是如此。

词中的感情,只有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李清照的心情以后,才能明白的表达出来。

感情,是诗词的灵魂。

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近李清照,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一)大家都至少读过一遍《声声慢》,我想请大家告诉我,读完这首词,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生:

悲伤、孤独……

  问:

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

  上节课我们说过,李清照的词可是分为前后两期。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声声慢?

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者在词的最后说“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仅一个“愁”字还表达不了。

而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李清照又是如何表达她如此深重,浓得化不开的愁呢?

你认为哪些词句写的最好,最深刻,表达的淋漓尽致?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鉴赏。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1)我们之前见到过叠字的诗句吗?

(PPT展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

”——《三国演义》主题歌(杨慎《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蝶恋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问:

叠字有什么好处?

  答:

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2)分析7个叠词中蕴含的层次。

  问:

开篇十四个叠字,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层次。

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寻觅?

  答:

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要去寻找,一般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仿佛一直在找在什么。

  问:

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

  答:

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候的那段时光。

  问:

那段幸福的日子。

还有吗?

  答:

诗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

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古玩字画?

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

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

  问:

寻找的结果如何呢?

  答:

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

  问:

“冷冷清清”,指的是什么呢?

  答:

这里的冷清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是冷清,冷清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

然后她的情感,冷冷清清,冷清的环境有一种凄冷,冷清的心情有一种寂寞。

  问:

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呢?

  答:

“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

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3)PPT展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对此叠字的评价,与学生的解读分层一样,提高学生的自信。

  (4)朗读指导:

“寻寻觅觅”四字,应读得缓慢、迷茫,“冷冷清清”,用降调,轻声读,

  “凄凄惨惨戚戚”六个字,则要一字一顿,读出字字悲的感觉。

  2.小组讨论,解读词中意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淡酒

  ①有关“酒”的诗句:

(PPT展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点拨:

酒总是与“愁”的联系在一起。

如何理解“淡酒”呢?

——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③结论:

淡酒象征浓愁。

  

(2)秋风

  ①有关“秋风”的诗句:

(PPT展示)(略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②结论:

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

  ①有关“雁”诗句:

(PPT展示)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②点拨:

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

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③结论:

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略讲)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

(PPT展示)

  史正志《菊谱》:

“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李清照《醉花阴》

  ②点拨:

李清照词中多用“黄花”意象。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③结论:

黄花凋零,容颜憔悴,心境不复当年。

  (5)细雨(略析“雨”意象,详讲“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PPT展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②结论:

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结合细雨,详讲“梧桐细雨”意象。

  ①列出有关于“梧桐细雨”的诗句:

(PPT展示)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

——欧阳修《一落索》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

  ②点拨: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

我们可以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

“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

“秋雨梧桐叶落”,则是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

显得十分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

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一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

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呢?

安静的时候,夜深人静却无法如水的时候,心中有着万千的愁情无法排遣的时候。

  班里有同学喜欢读《红楼梦》的,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留得残荷听雨声”。

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

  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

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总结:

词人满腹愁绪,本欲借酒浇愁,然急风欺人,淡酒无力,雁逢旧识,菊惹新愁,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霏霏,更添愁绪,此人眼前的一切是处处生愁,景景牵愁,物物惹愁,词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愁的世界。

这些愁,层层叠加,直至无以复加,难以形容,词人干脆就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煜的愁还可形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词人的愁则非笔墨所能形容得完的。

所以,结尾一句戛然收尾,但给人感觉却是:

言已尽,但愁难了。

  (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词中多次写到愁,但此时的“愁”,相比于之前,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

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PPT展示:

李清照大事记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它的内涵是?

  答:

丧夫之痛

  寡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补充:

结合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愁”的内涵还可包括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女人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的孤独、怨愁。

  四、再读,学生体会情感。

  

(一)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请学生再次朗读词,大家评价。

  2.教师播录音范读,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感受,把握作者传达情感的意象,走进词入的内心世界,再一次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背诵全词。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五、结语。

  一杯残酒,一阵秋风,一声雁叫,一地黄花,一滴细雨,一树梧桐,一个千古断肠人守着窗儿,李清照用她的才情,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带来这首传颂千古之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得到补偿,而这,就是我们的幸运了。

声声慢教学内容分析第2篇

一、设计思想《声声慢》的教学设计

  1、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

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2、设计特色:

联系作者的生平与其他作品感受本词中沉重复杂的愁情;联系法国诗人克洛岱尔的译文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通过联系本板块其他词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练习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二、教材分析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1)基本要求:

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理解《声声慢》中语言和情感抒发的一致性;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能运用常见的鉴赏术语对作品进行鉴赏。

  

(2)发展要求:

体会并总结本板块四首词在选材和写法上的共同点,从而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2.

(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

《声声慢》中的“愁”的感悟和表达如此沉重复杂的愁的表现手法。

  

(2)本课内容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声声慢》又是其后期的代表作品,故通过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格特点的认识。

  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教材有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内容情感和写法上难度相应低一点。

联系与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李清照其人其词和婉约派词有一定的接触,但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格特点没有深入明确的感受。

  2.学生在意象和表达“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五、重点难点

  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

  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

  3、比较鉴赏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感受。

  

(2)提出预习中遇到的字词句文意等方面的疑问。

  2.教师的教学准备:

与上课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以《如梦令》导入

  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

(“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

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

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声声慢》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后期。

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怎一个愁字了得!

”)

  

(二)朗读,初步感受。

  1、生齐读。

  2、听录音朗读。

  录音朗读有何可借鉴之处?

(词中平声音字较多,平声音的延长性使感情深沉苍凉。

故朗读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以传达深沉的愁苦情感。

  (三)全词赏析

  1.作者怎样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确:

直接抒情:

“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①借叙抒情:

“寻寻觅觅”、“守着窗儿”;②借景抒情:

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

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

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

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

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

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

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

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

  3、紧接着词人写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天气。

“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

”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

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4、这愁苦如何排遣?

结果如何?

(喝酒、看天空,结果愁更浓重。

  明确:

(1)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

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不足以敌急风。

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

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

所谓情在词外。

  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酒之淡更显愁之浓重:

借酒消愁尽管愁更愁,但最起码有醉时的片刻解脱,而酒不管怎么喝却片刻都压不了悲愁,是酒太淡还是愁太浓?

酒力压不住心愁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晚来风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南宋词鉴赏辞典》作“晓来风急”,哪个贴切?

(能自圆其说即可,锻炼对整首词的感受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

①“晚来风急”承前“乍暖还寒”,秋天的晚上与白天温差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较多,且夜晚更显凄苦,衬托愁苦的浓重。

  ②“晓来风急”,古人有晨起喝扶头酒的习俗。

下阕的“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与之照应,白天尚且无法排遣愁苦,更何况是凄苦的漫漫长夜?

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来的夜晚,也许第二天又是如此,“晓”使愁苦煎熬的时间显得很长,可见其浓重。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确:

“雁”点明秋,象征离愁。

例晏殊《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似曾相识”如何理解?

  明确:

①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

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

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

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

(《一剪梅》: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5、紧承上阕仰望天空,下阕作者如何排遣愁苦?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作者俯视地上黄花)

  “满地黄花”: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如何理解“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

(1)“有谁堪与共摘”:

当年也曾与丈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而今“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

”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

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

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不能看天空过雁,不想摘地上黄花,只好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

真是苦到了极点。

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

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细雨”?

  

(1)梧桐叶落,秋色愁人。

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2)雨丝象征愁丝。

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8、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

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

?

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

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稍觉逊色了。

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9.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四)比较阅读:

  法国诗人克洛岱尔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

  呼唤!

呼唤!

  乞求!

乞求!

  等待!

等待!

  梦!

梦!

梦!

  哭!

哭!

哭!

  痛苦!

痛苦!

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

仍然!

  永远!

永远!

永远!

  心!

心!

  存在!

存在!

  死!

死!

死!

死!

  比较《声声慢》与《绝望》,就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谈谈看法。

  明确:

《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

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

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

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

  九、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