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专).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6746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栽培学(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作物栽培学(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作物栽培学(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作物栽培学(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作物栽培学(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作物栽培学(专).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作物栽培学(专).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作物栽培学(专).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物栽培学(专).doc

《作物栽培学(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栽培学(专).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物栽培学(专).doc

作物栽培学专科作业题

(一)

一、名词解释:

1.作物栽培学:

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是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主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2.生长:

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3.种子的寿命:

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4。

叶面积指数:

总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

5.经济产量:

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6。

作物品质:

是指人类所要求的农作物目标产品的质量。

二、填空:

1.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

2.稻、麦类一般划分为(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几个生育时期。

3.种子的萌发分为(吸胀)(萌动)(发芽)等3个阶段。

4.小麦产量构成因子为(穗数)(单穗粒数)(粒重),

5.全国种植业委员会将我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

三、简述题

1.简述作物栽培的特点

(1)复杂性

多种多样的作物都是有机体,而且各自又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

每种作物又有不少的品种,每个品种也有不同的特征特性。

环境条件(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条件)不同、栽培措施不同也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等等

(2)季节性

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天时和农时不可违背,违背了天时农时,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就可能影响到全年的生产,有时甚至将间接地影响下一年或下一季的生产。

(3)地区性

作物生产又具有严格的地区性。

从大处说,不同的地区适于栽培不同的作物;从小处说,即使在同一地点(县、乡、村)的不同地块(阳坡、阴坡、高燥、平缓、低洼地等等)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应当强求一律。

(4)变动性

随着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加深,随着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以及随着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不可墨守陈规。

2.简述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

作物的个别器官、整个植株的生育及作物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均经历前期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弱的过程。

这个过程遵循一条“S”形的曲线,通常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①初始期②生长期或快速生长期③生长率渐减期;④稳定期;⑤衰老期。

3.影响根生长的条件有哪些?

(1)土壤阻力:

(2)土壤水分:

(3)土壤温度:

(4)土壤养分;(5)土壤氧气

此外,作物地上部分生长良好,也有利于根系生长。

4.育苗移栽有哪些优越性?

(1)育苗移栽比直播栽培可延长作物生长期,增加复种指数,促进各种作物平衡增产,有把一年12个月当做14个月来利用的长处,此乃东方传统农业中的经验良法之一。

(2)苗期叶面积小,便于精细管理,有利于培育壮苗。

(3)能实行集约经营,节约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投资。

(4)育苗可按计划规格移栽,保证单位面积上的合理密度和苗全苗壮。

四、论述题

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方法是如何将作物分类的?

将作物分为四大部分,九大类别。

1.粮食作物其中又分三类

(1)谷类作物绝大部分是禾本科作物,也包括荞麦(蓼科)。

(2)豆类作物

(3)薯芋类作物(根茎作物)

2.经济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

(4)纤维作物

(5)油料作物

(6)糖料作物

(7)其它作物(有些是嗜好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十三香等。

染料作物有蓝靛、茜草等,特用作物有桑、竹、橡胶等。

3.饲料和绿肥作物

(8)饲料和绿肥作物

4.药用作物

(9)药用作物

作物栽培学专科作业题

(二)

一、名词解释

1.作物引种:

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2.发育:

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

3.种子的休眠:

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4.基本养生长期:

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

5.经济系数:

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6.冷害:

作物遇到零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

二、填空

1.作物栽培的研究法包括(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

2.玉米一般划分为(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吐丝期)(成熟期)等几个生育时期。

3.单子叶作物的根,属(须)根系;双子叶作物的根,属(直)根系。

4.水稻产量构成因子包括(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

5.在研究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中,根据因素的类别可以将环境划分为下列(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5类。

三、简述题

1。

简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

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1)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较好。

(2)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强烈,而西北部地区气候大陆性极强,水条件差异很大。

(3)我国的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对土地利用和作物生产一般是弊多利少。

2.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有哪些方面应用?

(1)引种上的应用

(2)栽培上的应用

(3)在育种上的应用

3.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

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如果作物没有一定的营养生长期,通常不会开始生殖生长。

营养生长期生长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殖生长期生长的优劣,最后影响到作物产量的高低。

2)在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之间会形成一种彼此消长的竞争关系,这一阶段若营养生长过旺,等群体过大,叶片肥大,植株过高,容易引起后期倒伏,幼穗分化受到影响,穗多,粒少,空壳多,产量降低。

3)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若营养生长过旺,如后期贪青倒伏,影响种子和果实充实形成;若营养生长太差,又会引起作物早衰,同样影响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4.如何确定作物施肥量?

(1)目标产量

(2)作物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

(3)土壤当季养分供应量

(4)肥料利用率

四、论述题

论述在作物栽培中如何应用生育进程理论?

第一各种促进或抑制生长的措施,都应在生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

第二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生育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对其它器官的影响。

第三作物生育是不可逆的。

应从开始就密切注意苗情,注意各个同步生育的器官,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否则就无法补救了。

作物栽培学专科作业题(三)

一、名词解释

1.食物安全:

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2.作物生育期:

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3.分蘖节:

禾谷类作物基部茎节的节间极短,密集于土内靠近地表处。

4.根冠比:

根系重与冠部重之比。

5.源:

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

二、填空

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喜温作物)作物和(耐寒作物)作物。

2.豆类一般划分为(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等几个生育时期。

3.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对低温的范围和时间要求不同,一般可将其分为(冬性类型)(半冬性类型)(春性类型)3类。

4.豆类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包括(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单荚实粒数)(粒重)。

5.作物遇到的干旱有(大气干旱)(土壤干旱)两类。

三、简述题

1.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

①生活条件需得到满足。

②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

③被引种作物对引种地的环境有逐步适应的过程,它能够不断地改变本身的某些习性,与新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相适应。

2.简述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1)减少呼吸消耗:

暗呼吸可消耗光合作用净同化碳素的30—70%。

许多呼吸作用是与基本的需能代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增加光的截获率:

主要是通过“株型育种”和用决定的,它与作物生产力之间存在密切相关。

通过增施二氧化碳和使用光呼吸抑制剂。

3)从耕作栽培方面考虑为了充分利用生长季节,a.要合理按排好茬口,采用间作、套作,增加复种指数,以充分利用一年中的太阳辐射能量.b.排除由于肥、水不足而妨碍作物物质生产的各种限制因素;c.合理密植,使群体结构处于最佳状态。

3.在研究作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1).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

(2)主要因素。

(3)环境因素的不可代替性

(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

(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简述人工控旺技术的关键环节?

(1)深中耕:

采用人工松土的办法,使植株周围的土壤松动,损伤部分根系(切断浮根),减少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减缓苗叶生长,从而达到控旺目的。

(2)压苗:

压苗主要用于麦类,苗期麦苗出现旺长时,可用术破或其他工具压苗,使地上部麦苗受压损,控制其生长,从而促进根系生长。

(3)晒田:

晒田是水稻生产特有的先控后促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4)打(割)叶:

采用手摘或刀割的办法,去掉一部分叶片,减少叶片的消耗,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这样有利于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5)摘心(打顶):

无限花序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只要顶芽不受损,均能不断分化出新的枝叶。

(6)整枝:

主要指摘除无效侧枝、芽,这在棉花和豆类作物上应用较多。

四、论述题

作物个体与群体关系如何?

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以促进作物高产?

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单株的总和称为群体。

1.作物个体和群体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作物的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但群体中的个体已不同于一个单独的个体。

单独生长个体的生长状况和产量高低,绝不与群体中生长的个体相对应。

2.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

一般说来,种植密度稀,有利于个体生长,但不能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群体生长量小,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种植密度大,个体生长不良,但在一定范围内,群体生长量大,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如果密度进一步加大,则群体生产量将逐渐递减,产量下降。

3.利用作物群体自动调节原理

采取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作物产量除了种植密度外,品种的选择、肥料的施用和生长调节剂的应用都能影响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

在品种的选择方面,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一般应选择比较耐肥,中偏矮秆或半矮秆具有倾斜的叶层配置的品种;若要进一步进行多肥集约栽培,尚需在半矮秆和直立叶型的基础上,还需注意叶片厚度的选择,这样才有利于获得高产。

肥料的施用对作物群体影响很大,如施用氮肥,一是影响作物营养器官和产品器官的生长发育,二是协调作物群体结构大小与体内的代谢过程。

因此施肥时期和施用量必须适时适量。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或抑制作物的生长,特别是调节植株高度和叶面积大小,对合理群体的形成十分有利。

作物栽培学专科作业题(四)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农业自然资源:

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如光、热、土地、生物等。

2.作物生育时期:

在作物的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外部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的生理特性上,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这些变化,特别是形态特征上的显著变化,可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3.分蘖:

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能长成为新茎。

4.叶龄余数:

作物某一品种一生的总叶数减去已抽出的叶数。

5.库:

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6.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有一个时期需要养分,无论在吸收速度上,还是在绝对数量上都最大,且这时施肥的作用最明显,增产效率也最高,这一时期称为。

二、填空

1.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中性和(定日照)作物。

2.棉花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等几个生育时期。

3.薯类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包括(株数)(单株薯块数)(单薯重)。

4.肥料分为(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微生物肥料)3类。

5.育苗方式有以下几种(湿润育秧)(纸筒育秧)(营养钵育秧)(方格育苗)(工厂化育苗)方式。

三、简述题

1.作物栽培法有几种?

分别解释。

有四种,分别是:

(1)生物观察法

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形成和物质积累的过程。

对这些过程进行跟踪,必须通过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

这是搜集科学事实和自然信息的基本途径。

(2)生长分析法

生长分析法的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干物质积累又与光合面积(叶面积)有直接的关系。

生长分析法的具体做法是,间隔一定的天数,在田间进行取样调查,测定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有时还将植株各不同器官分别进行测定。

(3)发育研究法

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植株的生长状况。

(4)生长发育研究法

生长发育研究法是在生长分析法和发育研究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2。

确定种植密度的依据是什么?

(1)气候条件:

一个地区的光照、温度、雨量、生长季节等气候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很大影响。

(2)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

一般在肥力水平高、施肥量大和管理好的土地上,植株生长繁茂,分蘖、分枝较多,可发挥单株生产力,密度宜小些。

但对单秆性作物则应高肥高密;而在土壤瘠薄、肥量少和管理差的条件下,植株生长较差,应适当增加密度,依靠群体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播种量宜大些,单秆性作物却不宜增大密度。

(3)作物种类和品种类型:

作物种类不同,植株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都有很大差异。

3.简述作物施肥的原则

(1)用养结合的原则。

(2).需要的原则

(3).经济的原则

4。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注意什么?

(1)选择适宜的药剂

(2)确定适宜的施药时期

(3)选择适宜的浓度和剂量

(4)选择适当剂型

(5)确定适当的使用方法

(6)配合使用生长调节剂及与其他农药混用

四、论述题

论述源、流、库三者的关系。

源、流、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时可以相互代替。

1)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

作物在正常生长情况下,源与库的大小和强度是协调的,否则,若有较多的同化物而无较夫的贮存库,或者有较大的贮存库而无较多的同化物,均不能高产。

2)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

3)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

4)源、库的发展及其平衡状况往往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

5)从库、源与流的关系看,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

作物栽培学专科作业题(五)

一、名词解释

1.作物生长模拟:

是通过对作物生育和产量的实验数据加以理论概括和数据抽象,找出作物生育动态及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动态模型,然后在计算机上模拟作物在给定的环境下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借以指导实际生产。

2.作物物候期:

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3.叶的功能期:

叶从开始输出光合产物到失去输出能力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4.叶龄指数:

作物某一时期已抽出(或已展开)叶数占总叶数的百分数。

5.流:

是指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

二、填空

1.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将作物分为(四)大部分,(九)大类别。

2.油菜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抽茎期)(开花期)(成熟期)等几个生育时期。

3.作物光合生产的能力与(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效率)密切相关。

4。

施肥方式有(种肥)(追肥)(积肥)三种。

5。

节水灌溉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喷灌)(微灌)(膜上灌)(地下灌)(作物调亏灌溉)。

三、简述题

1.如何确定植株的配置方式?

①充分利用光能,田间植株的均匀配置,至少在生育前期和中期对光照截获较好。

②充分利用土壤营养和水分。

③③方便农事操作。

2.什么是作物营养临界期?

作物营养临界期就是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

这一时期就叫是作物营养临界期。

3。

简述常用的几种施肥方法。

(1)全层施肥:

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土壤表层,通过翻耕混入土壤全层。

全层施肥一般结合

播种前整地进行。

基肥的施用常用此法。

全层施肥可加速土壤的熟化过程,作

物在整个生长期中能不断得到养分,并能促使植物根系向下延伸。

(2)表层施肥:

播种或移植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将肥料均匀撒于土壤表层,通过灌溉水或中耕培士,将肥料带入根层。

(3)集中施肥把肥料集中施在作物根系附近或种子附近的施肥方法。

集中施肥可提高作

物根际范围内营养成分的浓度,创造一个较好的营养环境,促进壮苗早发,为丰产打个好基础。

(4)根外追肥:

将速效化肥或一些微量元素肥料按一定浓度溶于水中,通过机械喷洒于叶面,养分经叶面吸收进入作物体内。

4。

杂草有哪些危害?

(1)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和争空间杂草具有密集而庞大的根系,吸水吸肥力极强。

(2)一些杂草是病菌害虫的中间寄主和越冬场所由于杂草的抗逆性强,不少是越年或多年生植物,其生育期较长,所病菌和害虫常常是先在杂草上寄生或过冬,在作物长出后,则逐渐迁移到作物上为害。

(3)影响人畜健康

(4)增加管理用工和生产成本。

四、论述题

生产中如何确定播期?

(1)气候规律

根据据当地灾害性气候出现时段的规律,可通过调节播期早迟来避开灾害性天气的危害,特别应避开作物对灾害最敏感的时期。

(2)栽培制度

根据当地栽培制度,作物换茬衔接来确定适宜播期是平衡周年生产,保证各种作物高产的一个重要条件。

特别是多熟制中,季节性强,收种时间紧,应以茬口衔接、苗龄为依据。

所以根据前作收获期决定后作移栽期,根据后作的适宜苗龄决定适宜的播种期,做到播期、苗龄、栽期三对口。

间套作栽培,应根据适宜共生期长短确定播期,一般单作播期较早,间套作播期较迟。

(3)品种特性

品种类型不同,温光反应特性也不同,生育特性有很大差异,如春性强的小麦、油菜品种,早播易引起早穗或早花,降低产量。

一般生育期长的迟熟品种播期较早,生育短的早熟品种播期较迟。

(4)病虫害

调节作物播种期,错开病虫发生季节,是防病治虫的农业措施之一。

根据作物种类和病虫发生规律,适当提前或延迟播种期是避开或减轻病虫危害的有效措施,也是确定播种期的依据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