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735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doc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州情

甘孜藏族自治州(俗称康区),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建制沿革于西康省,1950年11月建州,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专区级民族自治州,全州幅员面积15.37万平方公里,辖18个县和海螺沟景区管理局,325个乡、2068个行政村,是四川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境内有藏、汉、回、彝、羌、纳西等25个民族,总人口91万,其中主体民族藏族占78%。

甘孜州地处川、滇、藏、青四省( 区)六地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藏区的重要组成部份,文化底蕴深厚,是康巴地区的腹心地带。

自宋代以来,在政治上、军事上发挥着东屏四川、南控云南、西摄西藏、北啸青海的战略作用,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江泽民同志视察四川时曾精辟地指出:

“稳藏必先安康”,朱镕基同志来州视察时指出:

“安康必先通康”。

甘孜州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富集,气候垂直带谱和动植物资源垂直分布带谱完整,成为我国第三纪以来,珍稀动植物分布和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的天然物种基因库。

境内有大熊猫、金丝猴等30多种珍稀动物,有麝香、鹿茸、熊胆等动物药材,虫草、贝母、松茸、白菌、花椒、核桃、雪山大豆等绿色名贵生态产品,这些优质特产均出产于天然牧场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属半野味的“绿色食品”。

甘孜州是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天然草场面积占总面积的61.7%,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面积占全省的20%,是长江水源涵养、水土保护的天然屏障,在维系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州水资源总量为1397.83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881.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300万千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技术可开发量3658.3万千瓦,占全省的30.5%,均居全省首位;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品种多、储量大,已初步探明超大型和大型矿床30余处,中型矿床40余处,已探明的黄金、白银、锂、铂、镍、铅、锌等13种矿产资源储量名列全省第一。

二、旅游资源特征

甘孜州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

原始古朴的生态环境,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博大精深的康巴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是甘孜州旅游资源的基本特色。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河流自北向南纵贯全州,著名的贡嘎山、亚拉雪山、格聂神山等雄踞境内,全州海拔相对高差大,山峦起伏,岭谷相间,江河纵横,地貌格局错综复杂。

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品位高、门类齐全,具有综合性、互补性强的特性,被世界旅游组织定位为“中国推向世界的自然生态旅游和康巴文化旅游的目的地”,是四川省旅游发展的后劲所在,是四川发展国际旅游最具潜质的地区。

贡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现代冰川、原始森林、地热温泉、高山湖泊、雪山草原、珍稀动植物融康巴民族风情为一体,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低海拔“五位一体”自然景观。

海螺沟旅游景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持区”、“国家冰川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五顶桂冠,其大冰川瀑布高1080米,宽550-1100米,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康定旅游区,以跑马山、木格措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公园为中心,集塔公草原、藏传佛教寺庙、露天泉华滩、玉龙西雪山等构成一组相辉映的自然风景画。

这些景区与九龙伍须海、亚拉雪山、美人谷丹巴等共同组成了“不可多得的黄金旅游线路”(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语)的东部旅游圈。

东部旅游圈除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外,红色旅游资源也独具特色,以泸定桥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区被列为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区和四川省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康南的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香格里拉之魂”,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处自然生态系统,雪峰、冰川与原始森林相映成趣,三峰鼎立浑然天成,风景如诗如画,奇绝天下,驰名中外。

还有“康南第一峰”理塘格聂神山风景区、巴塘“藏东第一圣湖”措普湖景区、得荣“太阳谷”下拥风景区等,构成了世间罕见的秀丽光风。

康北以德格雀儿山/新路海、白玉火龙沟、新龙拉日马草原等风景区为代表,资源品位高,特色突出,极具开发价值。

我州的民族文化优势十分明显,是我国早期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的腹心带,又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和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交织,形成了具有多元性文化历史印记和鲜明地域特征的康巴文化。

德格县与西藏拉萨、甘肃夏河同称为藏区三大文化中心;“雪域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东方伊利亚特”《岭·格萨尔史诗》享誉世界。

佛教文化在藏区有特殊的魅力,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在我州齐兴并举,全州有500余座藏传佛教寺庙,宗教文化十分丰富。

还有以“宇宙歌曲”《康定情歌》为标志的情歌文化、川藏“茶马互市”为中心形成的锅庄文化等都是康巴文化最亮丽、最耀眼的闪光点。

三、旅游业发展现状

回顾我州旅游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初期发展缓慢,进入新世纪发展迅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州开始探索发展旅游之路,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以旅游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

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我州开展的主要工作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和康定、泸定两县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上。

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开发资金的严重缺乏,旅游业发展极为缓慢,其发展速度和开发力度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

1998年全州共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旅游收入仅为30.37万元。

1998年以前,是我州旅游业的起步阶段,旅游产业的潜在优势尚未显现。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州各级领导班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发展旅游业放在裕民强州的战略高度。

特别是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州委、州政府根据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州情,及时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提出“旅游兴州”的发展战略,全面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遵循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确定了以海螺沟为突破口,突破一点,带动一圈(环贡嘎山旅游圈)、辐射两线(南北两线)的战略步骤。

1998年3月,我州同四川省交通厅达成协议,共同组建冰川公园,开发海螺沟旅游资源。

开发建设项目,包括交通设施、旅游设施、环保设施等27项,总投资3.6亿元,长期制约海螺沟发展的交通、通讯等“瓶颈”得到有效解决,2000年元月,以崭新的面貌正式对外开放。

海螺沟景区的开发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为全州旅游开发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探索出一条切合民族地区实际发展旅游业的新路。

新世纪,随着二郎山隧道的贯通和全州通县油路工程建成通车,神奇的甘孜成为备受海内外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迎来了旅游业的春天。

“十五”以来,全州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逐年攀升,旅游发展步入良性互动有序发展的快车道,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开始凸显。

据统计,2001年全州共接待游客66.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7亿元;2005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2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7亿元,旅游收入为2001年4.28倍。

2006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294.7万人次,同比增长率27.58%,实现旅游收入20.886659亿元,同比增长33.40%。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4108万人次,同比增长59.51%,创汇2929.27万美元,同比增长71.41%。

入境旅游发展名列全省第四位,我州已成为四川入境旅游发展的重点地区和重要目的地。

2007年我州旅游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显示出强劲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后劲。

2007年,全州接待游客326.196万人次(同比增长10.68%),实现旅游收入23.4359亿元(同比增长12.2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1.5045万人次(同比增长22.15%),创汇3912万美元(同比增长33.54%),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我州把发展旅游业放在富民强州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州旅游环线的交通得到较大改善,重点旅游景区的交通建设和延伸工作稳步推进。

同时,加快了通信设施建设步伐,全州18个县实现了光缆通信传输,海螺沟、亚丁、木格措等重点景区开通了移动电话。

旅游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康定、泸定、丹巴、稻城、磨西镇等旅游城镇的环境得到有效整治,优化了旅游城市生态环境,增强了服务功能,提升了旅游形象。

——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按照“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力求实现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

我州全面加强全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建设性详规的编制工作,1999年11月,《甘孜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终审,我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市(州)级旅游发展规划的地区。

在“州总规”的指导下,全州18个县相继编制完成了县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时编制完成《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甘孜州康巴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甘孜州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性详规编制工作进展有序,目前已编制完成《党岭景区建设性详规》、《稻城亚丁旅游发展规划》、《海螺沟旅游区磨西、新兴建设总体规划》、《九龙县伍须海旅游区开发建设详细规划》、《康定木格措旅游景区开发总体规划》、《海螺沟旅游区磨西、新兴建设控制性规划》、《丹巴县旅游产品规划》等。

我州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州、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一个以省、州、县旅游规划为基础的规划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开发建设项目的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

2005年,全省旅游发展重点西移,并正式启动了川西旅游西环线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建设,根据《四川旅游西环线规划建设方案》和《四川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方案》,我州提出并实施了《四川旅游西环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甘孜州景区项目建设的初步意见》,按照川西环线和川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精品建设的目标要求,积极开展项目规划、项目筛选、市场整治、宣传促销、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基础工作。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力争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打造成国际精品”的要求,加快实施州境内川西旅游环线康东旅游圈的旅游项目建设。

确定以康定机场为轴心,着力打造“2小时旅游经济圈”,加快经济圈内旅游交通、通信、电力、城镇、环保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和立项。

对经济圈内的海螺沟、跑马山、康定情歌城、新都桥镇、塔公草原、木格措、美人谷、梭坡古碉、甲居藏寨、八美、泸定桥等景区进行创意设计和策划。

同时对沿线旅游厕所、旅游购物、加油站、医疗急救中心进行立项和合理布点。

——全力打造“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

抓住四川新五大旅游区建设和康定机构建设的机遇,按照《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规划建设方案》,倾力打造“贡嘎雪山”、“康定情歌城”、“冰川世界海螺沟”、“古碉藏寨美人谷”等品牌;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以精品城镇和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来重点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按照省政府“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建成国际精品”的要求,把“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世界一流的“自然生态观光和康巴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1、加快旅游精品区建设。

按照整体规划,分区分期开发的原则,积极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城镇基础服务设施规划、策划、建设,开发出了一批特色旅游产品,重点旅游景区初步建成形象鲜明、旅游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达到一定水平的旅游景区。

康定情歌城:

充分挖掘情歌文化内涵,使文化融入旅游,高标准策划和开发情歌品牌旅游产品;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了旅游景区的美誉度。

在整体规划、策划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跑马山、木格措塔公、新都桥等旅游区。

海螺沟旅游区:

在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磨西镇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推出了冰川、温泉、原始森林、高山峡谷等特色旅游产品,塑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

古碉藏寨美人谷旅游区:

以建设嘉绒藏族风情与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集中建设古碉藏寨景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规范民居接待和建设,“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泸定桥红色旅游区:

积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加强景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建设,树立了“红色名城、英雄泸定”品牌形象。

伍须海旅游区:

搞好规划的同时,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出了自然观光、藏彝走廊民风民俗等旅游产品。

2、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重点建设项目,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编制了《甘孜州康东两小时旅游圈建设项目任务分解表》,编制重点建设项目51个,总投资40638万元,其中行贷款28000万元,自筹资金12638万元。

旅游圈沿线的康定、泸定、丹巴、海螺沟管理局按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任务,全面推进了旅游交通、城镇、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交通建设:

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求形成旅游交通网络体系。

加快康定机场建设,目前已完成全部土石方工程,在2008年5月1日前通航,力争开通国内、省内主要旅游城市的“空中巴士”。

实施旅游环线工程,加快建设“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干线公路,康定东俄洛至八美试验段公路完成投资1500万元,预计今年10月完工。

G318康定至东俄洛公路,项目工可已编制完成并通过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咨询专家评审,已报国家发改委积极争取立项。

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外业,正在进行施工图内业设计,力争今年开工建设。

S211瓦丹路淹没复建工程由水电开发商按原标准、功能进行复建,复建项目已报省发改委。

S211泸定至石棉公路已投资10000万元,基本完成主体工程;进入海螺沟景区的猫磨路水毁恢复工程完成投资近2000万元;榆磨路于今年2月完成工可并通过评审,正在报有关部门争取立项;木格措公路建设项目全面开工,预计今年完成路基主体工程和部份路面工程。

旅游城镇建设:

康定、泸定、丹巴等景区加快完善旅游城镇的供电、给排水、环保等基础建设,狠抓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挖掘地域文化,初步建成了风情浓郁、特色鲜明的康巴民族旅游城镇。

旅游服务软环境建设:

按照规划,旅游圈沿线的厕所、购物点、加油站、指示标识、气象咨询等人性化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3、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精品线路。

按照国际精品旅游区建设的要求,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提升旅游产品档次。

注重自然生态与康巴文化相结合,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和游客的多层次需求,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初步建立了观光、度假和特种专项旅游产品体系。

——加快推进康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和康北康巴文化旅游区

围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以稻城亚丁为中心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

在重点突出亚丁旅游景区的同时,开展了措普沟、香巴拉七湖、格聂神山、太阳谷等景区开发的前期工作。

为尽快建设康南香格里拉环线交通,积极推进稻城日瓦至属都湖、乡城至香格里拉、巴塘至得荣的公路改造建设工程,争取开工建设稻城日瓦至泸沽湖公路,形成跨区域旅游环线,力争用5年时间将以亚丁为中心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成世界级旅游区。

康北旅游区充分发挥康巴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旅游相结构,积极培育和拓展面向高端市场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出以德格为中心的康巴文化/格萨尔故里文化旅游产品和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旅游宣传促销成效显著。

在州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突出东部(环贡嘎山世界精品旅游线),兼顾南北”的方针,全州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统一策划,整体宣传,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旅游宣传促销。

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度拓展一、二级客源市场。

我州组织各重点旅游县、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组成强大的阵容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先后到成都、重庆、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举行了“成都人游甘孜——寻梦香格里拉”、“甘孜州旅游情况通报会”、“康巴风情盛典游”、“红色甘孜、绿色康巴专题推介活动”、“体验川西——红军长征四川行”、“甘孜州旅游推介会”等活动。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项目《岭·格萨尔王传》千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同全国格办、省格办共同举办了“相约格萨尔故里首届学术论坛暨格萨尔故里行大型考察活动”,与云南迪庆、西藏昌都地区联合举办了高规格的“茶马古道”综合考察采访活动,联手打造“茶马古道”旅游文化品牌。

参加了成都、杭州、桂林、苏州国内旅交会以及上海和昆明国际旅交会。

通过旅交会平台,广泛散发宣传资料,推销旅游产品,以精美的图片、画册布展,民族歌舞表演等形式,充分展示了我州旅游的独特魅力,达到了开拓市场,提升形象的目的。

二是策划实施旅游文化风情活动。

推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风情活动,先后成功地举办了“中国西部康定情歌节”、“丹巴嘉绒风情节”、“海螺沟首届康巴国际狂欢节”、“第四届康巴艺术节暨首届中国甘孜香格里拉国际旅游节”、“理塘八一赛马会”、“乡城香巴拉艺术节”、“重走洛克路—香格里拉极限穿越”、“太阳部落汽车自驾大集结活动”、“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70周年”等大型活动,不断掀起了“康巴旅游”的旋风,实现了提升形象,再造黄金周的目的。

三是深化宣传途径,扩大宣传实效。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扩散效应,在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康定情歌》、《巴塘弦子》、《川藏画廊,圣洁之旅》、《甘孜的诱惑》,在浙江卫视推出《在那朵溜溜的云下》,在重庆电视台推出《魅力甘孜行》,四川、广东、东南电视台等也相继推出了我州旅游专题片。

我州还邀请国内重要新闻媒体和记者,开展东环线、康南线、康北线考察采风活动,在成都、重庆、广东、浙江等地主要媒体上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传播优势推介旅游产品,开通了“甘孜州旅游信息网”,在国务院西藏信息中心网站和四川旅游网上开通了“甘孜州文化旅游网”等。

精心编制旅游宣传资料,先后编辑出版了《康定情歌的故乡》、《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第一州》、《甘孜州旅游指南》、《甘孜州旅游自助手册》、《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四川甘孜》、《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稻城亚丁》、《环贡嘎山世界旅游精品线》、《中国最美的地方——四川甘孜》,导游词《游遍甘孜》等。

——旅游发展的软环境不断优化和改善。

按照依法治旅,加快旅游法制化建设的要求,我州制定并颁布实施了第一部行业管理的法规文件《甘孜州旅游行业管理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制定了《甘孜州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方案》、《甘孜州旅游市场打假打非专项治理方案》。

对旅游服务行业实施标准化管理,不断加强旅游市场执法监督,保障了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假日旅游市场健康有序运行,实现了黄金周旅游“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

随着我州“旅游兴州”步伐的加快,旅游产业在我州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后发优势,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及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

定位:

《甘孜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我州定位是:

四川推向中国及世界旅游市场的自然生态旅游及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

未来五年,我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实现一个目标,突出两个主题,构筑三大环线”。

一个目标:

围绕建设“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甘孜”,优先推进“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倾力打造“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第一州”。

突出两个主题:

自然生态旅游、康巴文化旅游。

三大环线:

康东自然生态及康巴文化风情旅游环线;康南香格里拉旅游精品环线;康北康巴文化旅游环线。

总体发展目标是:

通过3—5年的努力,到2010年时力争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亿元以上。

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力争把我州建成世界级的“中国西部自然生态旅游和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西部旅游经济强州。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甘孜州旅游资源的珍贵性就在于其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较少受到人为破坏。

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恒存在,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使生物圈内的文化种类正在递减,工业文明带来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

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在于还大自然以本来面目。

甘孜州旅游开发一方面要像丽江保护纳西古乐一样保护传统的文化生态和历史风貌,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加强旅游资源的宏观管理,对高品质和稀缺性旅游资源实行严格的保护性开发。

建立旅游项目立项的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和相应的保护、修复资金补偿机制。

对生态旅游目的地实行分区、分级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旅游生态评估体系和管理机制,对景区环境定期检查考核。

(二)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以四川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西移和建设新五大旅游区为契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推动全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上新台阶。

根据甘孜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重点旅游区以公路为主的基础建设。

力求区域干线公路与景区(景点)交通连接起来。

同时开辟空中旅游航线,要加快建设康定机场,积极开展亚丁机场和甘孜机场前期工作,力求形成安全、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使“漫游快旅”在康巴成为现实。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功能,加快生态旅游区的通信、电力、供水、环保和信息化建设。

按照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在旅游景区和旅游沿线有效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草”工程,切实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努力改善旅游景区、旅游沿线及旅游城镇生态环境。

抓住建设川西精品旅游区的机遇,围绕康定机场这一轴心,着力打造“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加快经济圈内旅游交通、通信、电力、城镇、环保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步伐。

(三)监督实施总体规划,适度超前编制景区开发详规

全州的州县两级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

在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和建设中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严格按照规划科学、合理、有序地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旅游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管措施,对违背规划开发旅游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规风险。

加快精品环线上丹巴党岭、伍须海、亚拉雪山、措普沟、新路海、下拥等景区的详规编制和开发建设工作。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甘孜旅游形象  

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质量直接影响着旅游经济效益。

突出重点,打造旅游品牌,用精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推动旅游新跨越。

按照突出主体品牌,整合优势资源,注重实际效果的原则,统一策划,整体宣传,联合促销,形成强势,塑造“中国甘孜·香格里拉旅游核心区”品牌形象。

全力打造蜀山之王贡嘎山、冰川公园海螺沟、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茶马古道的中心、格萨尔故里、嘉绒风情之乡(古碉•藏寨•美人谷)、中国名桥泸定桥等旅游品牌,发挥品牌带动和集聚效益,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力争把我州的旅游产品按照国家级或世界级标准整体包装推出。

2010年前,将“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建成比较成熟的世界级精品旅游区;把以稻城亚丁为中心的康南“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培育成国际旅游产品;提升以德格为中心的康巴文化和格萨尔王故里旅游线的知名度,并将其培育成国际旅游精品线路。

要突出重点,培育海螺沟、亚丁等重点景区国际品牌形象。

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开展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大力发掘一批后备景区按国家级、省级申报,并将一批已开发的旅游区培育成为国家5A、4A、3A级旅游区。

要充分发挥我州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将康巴文化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涵,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要有重点地办好康巴艺术节、“香格里拉国际旅游节”、康定“四月八”国际转山会、“康定国际情歌节”、“稻城亚丁香格里拉旅游节”、“丹巴嘉绒风情节”、“理塘八一赛马会”、“格萨尔文化艺术节”等旅游文化节,积极设计并开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开辟旅游购物市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精心策划,突出重点,积极推出登山、科考、创作、漂流、文化研究、风情揽胜等特种旅游项目。

(五)把旅游开发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加快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扶贫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

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我州把扶贫开发与旅游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