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7982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docx

小学语文写作方法的作用阅读技巧年段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归纳

一、标题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四、分析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

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来分析

参考:

形象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2、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

来分析

参考:

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感情、主旨。

参考:

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一)题目含义理解题型:

如何理解题目的含义?

答题格式:

(修辞手法)+表面含义+深层含义(中心思想)

解析:

表层含义:

标题的字面意。

深层含义:

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联系文章主旨谈)

注意:

如果标题含有修辞手法,就要指出来。

特别是比喻句,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例1:

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答:

本义指的是通往广场的路有很多条,深层含义指的是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

如果用一种方法行不通,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试试,这样就能成功。

(二)题目的作用答题格式:

题目的含义+作用题目的作用:

①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②设置悬念(题目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点明中心(+具体中心),深化文章主旨。

④交代文章的主要对象或者主要内

例1:

课内文章《山中访友》题目有什么作用?

答:

将山中的事物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1)《幸福是什么》三个牧童”不知什么是幸福”到寻找幸福再到找到幸福的经过。

(2)《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请“我”到他家做客。

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

时间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

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1)《明亮的眼睛》一文中《明亮的眼睛》的深层含义是(D)

A.父亲和小群都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B.父亲用一生的时间充当小群明亮的眼睛

C.儿子用一生的时间四年父亲明亮的眼睛

D.父子俩乐观的态度仿佛有了明亮的眼睛

(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3)《尊严》

哈默用自己“坚决以劳动换取食物”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格使得他脱颖而出成为人生赢家。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1)《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的题目不直接写“维生素c”或“抗坏血酸”就是设置一种悬念,吸引读者读文探究怎么食品添加剂会有营养,它又是谁?

(2)《鸟的天堂》不是直接写大榕树,而是用鸟的天堂这个比喻为题,激发读者兴趣。

(3)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特殊在哪?

都是谁?

激起读文探究的欲望。

(4)《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能游到纸上?

谁让鱼游到了纸上?

他是怎么实现这一切的?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阅读与欣赏二叙事类文本

如果让你从文章含着的情感为短文拟题,你认为最合适的题目是(B)

A.宿舍床底的秘密B.换来六十五声笑C.突如其来的检查D.可怜天下父母心

二、开头的作用

结构方面的作用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

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方面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提示文章中心

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

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

5、为下文埋下伏笔或者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1、 《我的“长生果”》(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在结构上,从首段的点题、总起,到按时间顺序的回忆,使得全文线索清晰,完整紧凑。

2、《圆明园的毁灭》(首尾呼应)

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4、《中彩那天》(首尾呼应埋下伏笔)

开头:

当商店扩音器高声宣布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对当时正在上学的“我”来说是多么高兴

结尾:

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文章的开头简洁地交代了“我”的家庭背景,还特别提到母亲经常用以安慰大家的一句话,为下文的故事埋下伏笔,又照应了文章的结尾,使文章首尾相衔,结构严谨。

三、结尾的作用

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前文、照应题目、引人深思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标题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第四部分(14自然段),首尾呼应,写父亲对“我”从小进行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教导,让“我”终身受益。

点明题意。

(2)《桂林山水》(总领全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首尾呼应概括全文)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例题:

《孤独之旅》

对文章第一句“杜小康注定要在这里接受磨难。

”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B)

A.总结全文,说明杜小康在这里经历许多磨难。

B.为下文描写各种磨难作铺垫,埋下伏笔。

C.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点明中心,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例题:

《狐狸与白兔》

文章开头就说“狐狸未能捉到白兔,他永远也抓不到白兔。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写狐狸抓不住白兔的故事作辅垫。

内容上,更加突出白兔的陪明,暗示狐狸最后没有抓住白兔。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对上文所叙内容进行了概括,同时又引出下文将要写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题:

《白鹅》第二自然段: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鹅高傲的具体表现。

同时,它也是过渡句,不仅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起了下文“鹅的叫声……”,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例题:

《蜗牛也可以拥有一片高远的蓝天》

有人说,文章写到于智博成为总裁高级助理,故事可以结束了,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多余的,可以删去,你同意吗?

请联系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答:

不同意。

这个结尾跟前面杰克逊老师讲的蜗牛的故事相呼应,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

四、句子的分析

(一)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1.常见的题型有:

说说加点的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加点的词在文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

加点的词如果换成“”,可以吗?

2.答题思路

记叙文:

第一步:

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第二步:

联系上下文写出这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表达了人物或者事物的什么特点。

第三步:

写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如1: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

答:

“浸”本义是完全浸泡的意思。

文中指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例句2: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

”句中的“凡是”“统统”能删掉吗?

为什么?

答:

不能去除。

“凡是”和“统统”都突出了侵略者的贪婪、野蛮和毫不留情的肆虐,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慨。

如果去掉,就不能表达出这种效果。

说明文:

说明文中某个词能否去掉答题公式:

观点+这个词在原文中说明了事物……特点+去掉后意思的变化+这个词用上,语言更准确更科学。

例句1:

“地球自转的速度每秒大约30千米,这样每小时就能跑10.8万千米,非常快”一句,把“大约”去掉行吗?

为什么?

(1+3%=4%)

答:

不行,因为“大约”表示差不多。

意思是地球自转的速度每秒差不多30千米,去掉以后就变成每秒是30千米,意思与原文不符,表达就不都科学准确。

因此不能去掉。

例句2:

“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

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

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中的“渐渐”能去掉吗?

答:

不能。

因为“渐渐”这个词说明了鲸的进化很漫长,慢慢地由爬行变为游动,身体逐步变成了鱼的样子。

去掉了,就变成前肢和尾巴一下子就变成了鳍,事实不符合。

“渐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修辞手法的分析:

修辞+修辞作用

比喻: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作用:

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例句1: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

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句2: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作者把漓江水比成一块纯粹的碧,生动地写出了水清、水绿,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拟人:

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拟人句的作用:

把事物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拟人句的运用形式

(1)把动物拟人化。

如: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窃窃私语”生动想象地写出了海底动物的可爱及海底世界的宁静。

(2)把植物拟人化。

如:

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

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贪婪地吮吸”及“欢笑”生动地写出了杨梅饱尝春雨的滋润的美好姿态。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如: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拟人句写出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兴安岭的美丽

排比: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排比句的作用: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例句1: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个排比句句式整齐,突出了漓江水清、静、绿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漓江山水的喜爱之情。

例句2:

”天上的云,有的像老虎,有的像狮子,有的像绵羊”

运用排比句突出了天上的云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五、常见的表现手法

1.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 

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2.“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贯穿全文,反复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

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8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

这段话不是直接写38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2.详略得当

《落花生》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详写议花生

恰当安排详略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借物喻人

借花生比喻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作贡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4.反问

“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这是一个反问句,“这句最简单的话”即“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意思是说:

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自己这时的全部感情了。

用反问句说,更加强调了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全部感情。

"难道我会不知道?

"----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表面上看,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等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再比如:

1.我有这么笨吗?

"----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2."数学真的这么难么?

"----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5.设问

1.放在开头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如:

数学真的很难吗?

我看不是。

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2.放在文中或结尾,为了引人深思,给人启迪,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放在文中:

这道题真的那么难做么?

我看很好做。

表达了我的看法,很好做。

再如放在结尾:

这人是谁?

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就突出了大明这个人物形象。

6.借代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用“一针一线”代替群众所有的东西,生动形象,表达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思想感情。

7.引用

引用名言诗句、神话、故事的作用是激发读者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如:

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

“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

8.插叙

1.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2.插叙的作用: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使文章脉络清晰,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3)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4)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5)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

(6)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使结构紧凑。

(7)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升华主题。

9.伏笔

作用:

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明亮的眼睛》

小群回家便对父亲喊:

“爸爸,我让您给我买红书包,你怎么给我买绿色的呢?

您知道我看不见便骗我!

爸爸给小群买错了书包的颜色,暗示爸爸也是盲人,为下文歌颂父爱的伟大做了铺垫。

10.烘托、渲染

作用:

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让他为你擦车吧》

返回的路上,明媚的阳光忽然穿云而出,路边的的树叶绿的透亮,微风中的泥土香味如此熟悉而亲切……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是(C)

A成全了朋友的哥哥接待客人的心愿,我心情轻松。

B天气晴朗,外出游玩享受郊外美景,我舒适惬意

C这次做客之旅,我获得了生活的启示,心情舒畅

D在朋友家享用了满桌热腾腾的美食,我心满意足

11.照应

作用:

贯通全文、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而在文中反复照应,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起加强作用,渲染气氛.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

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鲜美的鱼汤。

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作用:

以鱼钩为内容前后照应,与课文题目相呼应,突出鱼钩的意义重大,刻画了老班长伟岸的形象,歌颂了老班长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12.象征:

(1)什么是象征:

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2)象征的作用:

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3)例题:

《白杨礼赞》茅盾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在文章中象征了什么?

答:

象征了不折不饶,力求上进的精神,也象征着拥有这种精神的北方农民和守卫家乡的哨兵。

13.对比:

(1)什么是对比:

对比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说明方法。

(2)对比的作用:

A.对比作为写作手法出现的时候: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B.对比作为修辞手法:

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C.运用对比:

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例题:

阅读《忧天》文章引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

通过强烈的对比,说明我们失去了“原天”的清澈透明。

D.对比作为说明方法也叫作作比较:

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例题:

《鲸》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

这句话主要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鲸体形很大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