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西医综合辅导班内科学笔记二.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8423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医西医综合辅导班内科学笔记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医西医综合辅导班内科学笔记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医西医综合辅导班内科学笔记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医西医综合辅导班内科学笔记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医西医综合辅导班内科学笔记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医西医综合辅导班内科学笔记二.doc

《北医西医综合辅导班内科学笔记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医西医综合辅导班内科学笔记二.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医西医综合辅导班内科学笔记二.doc

北医内科学考研专业课辅导笔记6

5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病因:

原发性和继发性―――干细胞受损―――造血组织减少二、实验室检查网织红细胞↓,淋巴细胞↑易感染,血小板减少,可出血骨髓象:

增生低下,红粒巨核均低下,非造血细胞↑急性型再障(即重症I型)★

1.网织红细胞小于1。

5万

2.中性粒细胞小于500

3.血小板小于2万

4.骨髓多部位增生明显低下重症再障II型在慢性基础上出现了I型的表现三、鉴别诊断

问:

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什么病?

1.巨幼贫

2.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3.脾亢

4.非白血病性白血病

5.MDS发病高,又称白血病前期四、治疗(无进展,略)

溶血性贫血问:

血管外溶血与血管内溶血有什么区别?

★一、发病机理

血管外溶血(PNH、错误输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结合珠蛋白↓——→血红素升高,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升高,

尿中出现血红蛋白尿(有确诊意义)、含铁血黄素尿(Rouse试验)和高铁血红蛋白尿结合珠蛋白↓对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没有帮助血结素下降(但现在临床上已经不作了)

血管外溶血,主要发生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脾),脾大,切脾有效;复发—肝;胆红素—胆绿素;胆绿素和血里的白蛋白结合成间接胆红素,进入肝脏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在肠道形成粪胆原和尿胆原排出,尿胆原经氧化后形成尿胆素,或经肝肠循环重吸收。

尿胆原增加,间接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增高。

二、临床表现贫血、黄疸、脾大

(一)急性溶血 血管内溶血

(二)慢性溶血 血管外溶血

(三)溶血危象 肝炎等诱因,增生明显的变为增生不明显

(四)原发病表现三、实验室检查

(一)首先确定是否溶血★

北医内科学考研专业课辅导笔记7

1、红细胞破坏过多的证据

(1)血红蛋白下降

(2)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未结合胆红素)

(3)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强阳性

(4)血清结合珠蛋白减低或消失

(5)51Cr标记的红细胞寿命缩短(25—28天)(前五项是血管内和血管外共有的表现)

(6)血管内溶血时

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正常1—5mg/dl

②血浆中出现高铁血红素白蛋白

③尿隐血阳性(Rous试验阳性)尿离心上清液检查

④破碎RBC>2%

2、红细胞代偿增生的证据★

(1)网织红细胞增高

(2)骨髓红系增生明显

(3)周围血出现幼红细胞

(二)确定是何原因溶血

1、红细胞膜缺陷

(1)血RBC形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脆性试验(缺铁贫脆性下降、遗脆性增高)

(3)有关PNH的检查

Ham试验(酸溶血试验)、蔗糖水试验

CD55、CD59的测定—MIRL 反应性溶血的膜抑制因子,抑制溶血

CD55、CD59阴性率增高(<10%正常,)阳性率增高

2、红细胞酶的缺陷

(1)自身溶血及纠正试验

加ATP和G均可纠正———G6PD缺陷

加ATP可纠正,加糖不能纠正——丙酮酸激酶缺陷

(2)G6PD过筛试验

3、Hb异常

(1)血红蛋白电泳

(2)抗碱血红蛋白测定—HbF

(3)异丙醇沉淀试验(不稳定的血红蛋白)

α2β2—HbA(正常)α2γ2—HbF(胎儿) α2δ2—HbA2 β4—HbH

4、免疫性溶血

(1)Coombs试验(温抗体型)

(2)冷凝集试验

(3)冷溶血素试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4)免疫球蛋白测定四、治疗

(一)去除诱因

(二)对症治疗、输血

PNH、生理盐水、洗涤过的红细胞(去除补体)

(三)根据不同类型给相应治疗

北医内科学考研专业课辅导笔记8

1、球形:

切脾

2、免疫抑制剂

白血病急性白血病MIC分型

形态学(Morphology)

FAB分型(组化染色)

ANLL———M1—M7

ALL————L1—L3

免疫学(Immunology)组化染色

B:

CD19、CD22(单抗)

T:

CD3粒单:

CD3、CD13、CD33巨核:

CD41、CD61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M2:

t(8;21) AML1/ETO(融合基因查的比较粗)

M3:

t(15;17) PML/RARα

M4Eo:

inv(16) 这三个预后比较好

M1 t(9;22) bcr/abl

早B t(9;22) B—t(8;14)

T t(11;14)

PH染色体见于(慢粒、M1、急淋)

(三)诊断

1、临表:

贫血、出血、发热、浸润(四大表现)

2、血象:

三系减少、出现幼稚细胞

3、骨髓象:

原始细胞大于30%(2000年WHO提出大于20%可以诊断)

POX PAS 非特异酯酶NSE原始粒细胞 阳性、强阳 弱阳性 弱阳性、NaF不抑制原始单核细胞 弱阳性 弱阳性 阳性,NaF可抑制原始淋巴细胞 多阴性、阳性率<3% 颗粒状阳性 阴性

Marker表现标记

(四)鉴别诊断巨幼贫

脾亢再障PNHMDS

(五)治疗

M3:

不主张作移植亚砷酸、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

北医内科学考研专业课辅导笔记9

维甲酸、分化诱导(有复发、反复化疗)其他联合化疗

干细胞移植(异体骨髓和脐带血和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自体移植

慢粒:

脾大、WBC高与类白鉴别羟基脲:

血液学缓解PH染色体

初期:

干拢素(细胞遗传学缓解,PH转阴)异基因骨髓移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易复发、疗效不好外周血:

骨髓增生

MDS(骨髓异常综合征)干细胞疾病

2000年WHO分类外周血有一、二、三个系列增生,骨髓抑制,病态造血RA

RASRAEB

RAEBT(2000年WHO取消了,其可诊断为白血病)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2000年WHO认为分类存在缺点:

有些病人无贫血,故新增分类:

RCMD(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细胞增生异常)无贫血,只有

5q-综合征:

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属难治性贫血,贫血重,预后好不能分类MDS

恶性淋巴瘤

2000年WHO分类

B细胞淋巴瘤

T细胞和NK细胞肿瘤霍奇金病改为霍奇金淋巴瘤

以上是根据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基因检查、结合临床把不同类型淋巴瘤视作彼此独立的疾病,过去以形态学分类为主

多发性骨髓瘤

恶性浆细胞瘤,有M蛋白(单克隆蛋白增高)正常克隆蛋白受抑制与发病关系最密切的淋巴因子是IL—6,进一步恶化临表:

1、浸润表现:

骨质破坏

北医内科学考研专业课辅导笔记10

2、Ig异常表现(高粘滞综合征、肺损害(机制)、感染)

3、肾损害诊断:

1、骨髓浆细胞大于15%

2、M蛋白

3、骨破坏治疗:

三联化疗、放疗、2FNα

凝血因子及其部分特性:

因子2、7、9、10与维生素K相关

十三个因子缺因子6。

FVI:

系指活化的因子V,现不用因子III不在血液中出现,是组织因子

因子4是钙离子,不是蛋白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