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8519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6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物疗法docWord格式.docx

气味不同的药物,作用往往显著不同。

(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对疾病治疗作用中的趋向。

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有发汗解表、散寒祛风、升阳、催吐等作用。

沉降药物,主向下向内,有降气、潜阳、敛汗、清热、泻下、止呕等作用。

升降浮沉与药物气味质地轻重有一定关系。

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多为升浮之品;

凡味属酸、苦、咸,气属寒、凉的药物,多为沉降之品。

质地轻的药物,大多主升浮;

质地重的药物,大多主沉降。

在共性中,也常有特性。

如诸花皆升,但旋覆花独降;

诸子质重主降,但苍耳子主升等。

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也有一定关系。

升降浮沉的趋向,可随着炮制和配伍而起变化。

炮制中用酒炒的药物主升,用醋炒的药物主收敛,用姜汁炒的药物主散,用盐炒的药物主下行。

配伍中,少数升浮药在多数沉降药中便随之下降,少数沉降药在多数升浮药中便随之上升。

但也有少数药物可引多数药物上升或下降的,如归经中提到的引经药,桔梗能载药上浮,牛膝可引药下行。

在临床用药时,除应掌握各种药物的共性外,还应掌握药物的个性,才能更好地指导医疗实践。

(四)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

药物归经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证候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的归经同治疗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归经不同,其所作用的脏腑经络也不同。

同归一经的药物,又因寒热不同的药性,有补与泻、升浮与沉降等不同的作用与趋向。

还有一些药物可以同时归入数经,说明该药对数经病变都有治疗作用。

根据药物的归经理论,对一脏或一腑的治疗有显著作用,同时又对其他药物有引入某一脏腑作用的药物,称为引经药。

药物的归经具体地指出了药物作用的部位,对于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由于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常是相互影响,而疾病又是相互传变的,因此临床治疗中经常是几经药物兼用。

综上所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这些理论,都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理论基础;

归经主要说明药物功能的适应范围;

升降浮沉则是说明药物功能的趋向。

因此,只有把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掌握药物的性能,才能在临床上准确地选方用药和不断提高医疗效果。

(五)毒性

药物的毒性,古代指广义之毒,即药物的偏性,如张景岳云: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

”现在所称的毒性,为药物的狭义之毒,主要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因其药性峻烈或有明显毒、副作用,用之不当可引起中毒。

中药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常标以大毒、有毒、小毒等以区别其毒性的强弱程度。

应用有毒药物时,应注意其炮制、剂量、配伍等,根据病人的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适当选用,充分发挥其疗效,尽量减弱其毒性,保证用药安全。

二、方剂基本常识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个部分组成。

1.君药

君药又称主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主导性药物。

2.臣药

臣药又称辅药,是方剂中辅助君药加强疗效以更好地治疗主病或主证以及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可用一味,或用两味以上。

3.佐药

佐药有三种作用。

一是佐使药,即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三是反佐药,即在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的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

使药有两种作用。

一是引经药,即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一般而言,每个方剂中除君药必不可少外,臣、佐、使药并非都得具备。

君、臣、佐、使药的味数也不限制,以精简有效为原则。

每个方剂中君、臣、佐、使药是否齐具,以及具体药味的多少,全视病情的需要、治法的要求、所选药物的功用以及辨证立法所需而决定。

(二)方剂的变化规律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临证应用时,须根据病情的变化、病人的体质、年龄、四时气候、地理差异等具体情况,来安排配伍,确定剂量以及剂型、服法等。

只有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

常见的方剂组成变化有以下几种。

1.药味加减

一为某类病证主证相同而兼证不同,只须加减改变其辅助药物而君药不变。

二为改变方剂中的配伍,通过加减药味后虽然君药未变,但臣、佐等药已变,两方的功效、主治截然不同。

2.药量变化

由同样几味药组成的方剂,因病情不同,可改变方中的药量,使其方药主次及功能主治均发生了变化。

3.剂型变化

同一方剂,可因剂型不同而作用有别。

如汤剂改为丸、散剂,可由治重证转为治轻证。

(三)常用剂型

剂型是指方药制剂的形式。

临床采用何种剂型,主要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质的不同而决定。

传统剂型有汤、丸、膏、散、丹、酒剂和露、锭、饼、条、线等。

以后又不断发展丰富,如针剂、片剂、冲剂、糖浆剂、栓剂、浸膏、喷雾剂等。

现将常用的剂型简要介绍如下:

1.汤剂

汤剂即煎剂,是将药物浸泡后,再煎煮一段时间,去渣取汁而成。

其特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特别是根据病情的变化便于作随证加减。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汤剂一般作内服用,也可作外用薰蒸。

2.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加上水、蜜等赋形剂制成的固体剂型。

其特点是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和服用。

适用于各种慢性病或虚弱性疾病。

目前常用的有蜜丸、水丸、蜡丸、浓缩丸等。

3.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碎,混合均匀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有内服与外用两种。

其特点是制作简单,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使用和携带。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病。

4.膏剂

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浓缩而成的剂型。

有内服与外用两种。

内服膏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其特点是服用方便,可供长时间服用。

适用于各种慢性病和病后调理。

外用膏有软膏和硬膏两种,其特点是使用方便,药效较快。

适用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烧伤、风湿疼痛等。

5.酒剂

酒剂又称药酒,是指将药物置于酒中浸泡一定时间后,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于酒中而成。

其特点是便于保存,并可供内服或外用,有温通经脉、活血止痛和体虚滋补之用。

6.冲剂

冲剂是指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细粉而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制剂,用时以开水冲服。

其特点是作用迅速,服用方便,味道可口。

7.片剂

片剂是将药物细粉或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其特点是剂量准确,服用方便,便于携带,适用于各种疾病。

8.栓剂

栓剂是将药物细粉与基质混合制成一定形状的固体制剂。

用于肠道并在其内融化或溶解而释放药物。

婴幼儿直肠给药尤为方便。

9.口服液

口服液是指将药物用水或其它溶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供内服的液体制剂。

其特点是剂量较小,吸收较快,服用方便,口感适宜。

适用于保健和体虚滋补之用。

三、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凡具有发散表邪,用以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

按药物性能,并针对表证的寒热,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类。

在应用解表药时,除按风寒、风热证的不同,选用辛温与辛凉解表药外,还应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配用有关药物。

如气虚外感配用补气药,阴虚外感配用滋阴药,阳虚外感配用温阳药等。

解表药虽能通过发汗解除表证,但用之不当,汗出过多,又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

因此,不可久用或过量使用,应中病即止。

凡阳虚自汗、阴虚盗汗、泻利呕吐、吐血下血、疮疡已溃、麻疹已透、热病后期津液已亏等证,均属于慎用之列。

解表药为辛散之品,多含挥发油,故不宜久煎,且宜温服。

1.辛温解表药

此类药物性味多辛温,因辛能散,温能通,故发汗作用较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等表证。

有些药物对于气喘咳嗽、水肿风湿痹证等初起具有上述脉证者,亦可选用。

常用辛温解表药归纳如下表:

表8-1辛温解表药归纳简表

药名

性味

归经

功效与主治

用量

备注

麻黄

辛、苦,温

肺、膀胱

⑴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⑵宣肺平喘治风寒外束、肺气不宣的实喘证

⑶利水消肿治水肿实证兼有表证者

3~10克

生用发汗力强;

炙用平喘止咳好;

根能止汗

桂枝

辛、甘,温

心、肺、膀胱

⑴散寒解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⑵祛风除湿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

⑶温经通阳治虚寒性痛经闭经,心阳不足的心悸气短

发汗作用次于麻黄,温经散寒力强,桂枝偏于散风

荆芥

辛,微温

肺、肝

⑴解表散风治外感风寒表证

⑵透疹止痒治麻疹不透、风疹、荨麻疹等

⑶散瘀止血治吐血、衄血、阳风下血

无汗用芥穗;

有汗用芥茎叶;

止血用荆芥炭

防风

辛、甘,微温

膀胱、肝、脾

⑴散风解表治外感风寒表证

⑵祛湿止痛治风湿或风寒痹痛

⑶祛风止痉治破伤风

荆芥善于发汗,防风长于祛风

紫苏

辛,温

肺、脾、胃

⑴散寒解表治外感风寒表证

⑵行气和胃治脾胃气滞

⑶解鱼蟹毒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

6~10克

紫苏长于解表散寒;

苏梗善于安胎;

苏子化痰、止咳、平喘

羌活

膀胱、肝、肾

⑵祛风除湿治风湿痹证

羌活祛湿长于防风,善于治上半身疼痛

白芷

肺、胃

⑴祛风解表治外感风寒表证

⑵化湿止带治妇女寒湿带下证

⑶消肿排脓治疮疡肿痛

⑷开闭鼻窍治鼻渊

长于治鼻渊,为足阳明经的引经药

生姜

肺、脾

⑴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表证

⑵温胃止呕治虚寒性呕吐、腹痛等证

⑶解毒治中半夏、南星毒

生姜消水肿;

煨姜治脾胃虚寒性腹痛、和胃止呕

2.辛凉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

此类药物多是辛凉之品,发汗作用比较和缓,适用于外感风热,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有汗或汗出不畅,舌苔薄白、少津或微黄,脉浮数等表热证。

有些辛凉解表药还有透疹解毒作用,可用治风疹、麻疹和疮疡肿毒初起见有上述脉证者。

常用辛凉解表药归纳如下表:

表8-2辛凉解表药归纳简表

柴胡

微苦、微辛,微寒

肝、胆、脾、胃、三焦

⑴和解少阳治邪入少阳半表半里证

⑵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

⑶升阳举陷治脱肛、子宫下垂

3~9克

本品为和解少阳、升阳举陷之要药

薄荷

辛,凉

⑴疏散风热治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有表证者

⑵清头目、利咽喉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⑶透疹止痒治麻疹不透、风疹、皮肤瘙痒

鲜品15~30克

薄荷含有挥发油,应后下,不宜久煎

葛根

甘、辛,凉

脾、胃

⑴发表解肌治外感表证

⑵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消渴证

⑶透发麻疹治麻疹不透或透疹不畅

⑷升阳止泻治脾虚泄泻

6~20克

葛花可解酒毒

菊花

辛、甘、微苦,微寒

⑴疏散风热治外感风热表证

⑵平肝明目治肝肾阴虚之头痛、眼疾

⑶清热解毒治疔毒、疮疡、肿痛

9~30克

各种菊花均可清热明目,唯野菊花清热解毒,治疔毒、疮疡

牛蒡子

辛、微苦,微寒

⑵利咽透疹治咽喉肿痛和麻疹不透

⑶解毒消肿治各种疔毒、疮肿、痈疖

根可促新陈代谢,叶外用有显著的消炎镇痛作用

桑叶

苦、甘,寒

肝、肺

⑴疏风清热治外感风热,头痛咳嗽

⑵清肝明目治肝经风热眩晕、目赤肿痛、多泪

6~12克

桑叶长于治上部之热;

桑皮泻肺水;

桑椹养血补肝;

桑枝通达四肢

升麻

辛、甘,微寒

肺、脾、大肠、胃

⑴发表透疹治热毒炽盛、麻疹和疹出不畅

⑵升阳举陷治气虚子宫脱垂、脱肛

⑶清热解毒治胃热口舌生疮、牙痛、咽痛

3~6克

常与柴胡同用,以加强升阳举陷作用

(二)清热药

凡药性寒凉,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能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根据作用不同,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退虚热五大类。

清热药多为苦寒之品,过用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泄泻的病人慎用。

尤其清热燥湿之药,更易伤脾败胃,且苦燥能伤津,故热病津伤病人更应慎用。

1.清热泻火药

凡以清除气分实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

适用于急性热病,热在气分的实热证和肺、胃、心、肝所呈现的实火证。

证见高热烦渴、汗多、目赤、苔黄燥、脉洪数有力等。

常用清热泻火药归纳如下表:

表8-3清热泻火药归纳简表

石膏

辛、甘,大寒

⑴清热泻火治气分实热、胃热口渴、肺热咳喘

⑵生肌敛疮治疮疡溃不收口、水火烫伤

15~60克

本品为清肺胃实热之要药,清热泻火生用;

生肌敛疮煅用;

内服需先煎

知母

肺、胃,肾

⑴清热泻火治气分实热

⑵清退虚热治阴虚发热或阴虚燥咳痰稠

⑶生津止渴治胃热口渴与消渴证

3~15克

栀子

苦,寒

心、肺、胃、三焦

⑴泻火除烦治热病,心烦、郁闷

⑵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

⑶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所致吐血、衄血、尿血等

⑷清肝明月治肝经热甚,目赤肿痛

龙胆草

肝、胆

⑴泻肝胆实热治肝胆实火所致的目赤肿痛、胸胁刺痛、耳聋耳肿、睾丸红肿

⑵清利湿热治湿热下注,阴痒、阴囊湿疹、带下黄臭

本品少量服用有健胃作用,大量内服久则败胃

芦根

甘,寒

⑴清热生津治热病津伤

⑵清肺泻热治肺痈、肺热咳嗽

⑶清胃止呕治胃热呕吐、心烦呕吐、呃逆

15~30克

天花粉

苦、微甘,寒

⑴清热生津治热病口渴及消渴证,肺热燥咳或咳血等

⑵消肿排脓治热毒炽盛的痈肿疮疡

9~15克

夏枯草

苦、辛,寒

⑴清热降火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眩晕、急躁易怒、烦热失眠

⑵清火散结治痰火郁结的瘰疬、瘿瘤、乳肿、痄腮、癌肿

6~15克

2.清热解毒药

凡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能清除各种热毒、火毒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解毒药。

适用于治温病高热,疮痈疔毒,热毒发斑,丹毒、喉痹、目赤肿痛、肠痛、痢疾等。

热在气分常配伍泻火药,热在血分常配凉血药。

常用清热解毒药归纳如下表:

表8-4清热解毒药归纳简表

金银花

肺、胃、大肠

⑴清热解毒治热病初起,身热,微恶风寒;

治热毒疮痈,咽喉肿痛

⑵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

藤和叶与花功用基本相同,藤又可清经络风热,治一切疔毒疮痈

连翘

心、肝,肺

⑴清热解毒治热病初起,如风湿初期或发斑疹者

⑵消痈散结治痈疮疖肿、瘰疬、紫癜

板蓝根

心、肝、肝

清热解毒治温病发热

蒲公英

肝、胃

⑴解毒消痈治疔疮、乳痈、痈肿

⑵清肝明目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

蒲公英有较强的散结消肿作用,并能降低血清谷丙转胺酶

紫花地丁

心、肝

⑴清热解毒治火毒疔疮痈肿、丹毒

⑵解蛇毒治毒蛇咬伤

白头翁

胃、大肠

⑴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休息痢

⑵解毒消肿治热毒疮疡肿痛

⑶杀虫止痒治阴道滴虫

白头翁为治痢疾的要药

山豆根

⑴清热解毒治肺、胃火毒上攻

⑵解毒抗癌治肺癌、喉癌、膀胱癌

射干

⑴解毒利咽治咽候肿痛、痰多壅盛

⑵祛痰散结治肺热咳嗽、痰多等

鱼腥草

辛,微寒

肺、肾、膀胱

⑴清热解毒治肺痈、疔毒痈疖

⑵利尿通淋治湿热淋证之水肿、小便不利

3.清热凉血药

凡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能清营分、血分热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适用于身热、心烦、不眠、舌绛、脉数及神昏谵语、吐血、衄血、发斑疹等。

常用清热凉血药归纳如下表:

表8-5清热凉血药归纳简表

生地

甘、苦,寒

心、肝、肾

⑴清热凉血治温热病热入血分,身热口干,舌红或绛

⑵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

⑶养阴生津治热病伤津,口渴多饮

鲜生地清热力强;

干生地滋阴作用好

牡丹皮

苦、辛,微寒

⑴清热凉血治温热病发斑疹、吐血、衄血

⑵活血散瘀治血瘀经闭、痛经或血瘀积聚、痈肿疮毒及癥瘕等

生用清热凉血,酒炒活血化瘀,丹皮炭可止血

犀角

苦、咸,寒

心、肝、胃

⑴清热定惊治温热病热盛火炽,神昏谵语,壮热不退,或小儿惊风

⑵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

⑶解毒化斑治温热病热毒炽盛,发斑发疹,色紫暗

1.5~6号

紫草

⑴解毒透疹治麻疹,热病,斑疹透发不畅或斑疹紫暗

⑵凉血解毒治疮疖痈肿、湿疹、皮炎、阴痒

6~9克

本品研末入植物油浸泡数天,滤取油液,可治火烫伤,单味可预防麻疹

玄参

甘、苦,咸,寒

肺、胃、肾

⑴清热凉血治温热病热入营分

⑵养阴清热治阴虚肺燥,咳嗽痰少

⑶解毒散结治痰核、瘰疬、瘿瘤

9~12克

赤芍

⑴清热凉血治温热病热在血分

⑵活血调经治血滞闭经、痛经及跌打损伤

⑶祛瘀止痛治血瘀癥积或产后瘀滞腹痛

4.清热燥湿药

凡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能清除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之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适用于湿热黄疸、痢疾、痈肿疮疡、丹毒、心烦不眠、目赤多泪、湿疹、关节疼痛等证。

常用清热燥湿药归纳如下表:

表8-6清热燥湿药归纳简表

性味

归经

功效与主治

用量

备注

黄芩

肺、胆、胃、大肠

⑴清热燥湿治下痢粘液脓血、腹痛、里急后重

⑵清热解毒治肺热咳嗽、火毒疮痈、咽喉肿痛

⑶凉血安胎治血热胎动不安

长于泻上焦肺热

黄连

心、肝、胃、大肠

⑴清热燥湿治湿热泄泻、痢疾、里急后重

⑵清热泻火治热病烦燥、神昏谵语

⑶清热解毒治痈肿疔毒,耳目肿痛

1~5克

本品治中消证常配伍天花粉、生地黄以清热生津

黄柏

肾、膀胱、大肠

⑴清热燥湿治湿热泄泻、下利、湿热带下

⑵滋阴降火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盗汗、梦遗滑精

⑶解毒敛湿治热毒痈肿疮疡、皮肤湿疹、臁疮

3~12克

偏于泻下焦相火

苦参

心、肝、胃、大肠、膀胱

⑴清热燥湿治湿热痢疾、湿疹、疮疡、白带、淋浊

⑵杀虫止痒治疥疮、脓疱疮、麻风、皮肤瘙痒、阴道滴虫

5.清退虚热药

凡以清退虚热,治疗虚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退虚热药。

适用于口燥咽干、潮热骨蒸、夜热早凉、盗汗或热退无汗等阴虚发热证。

临床多与清热凉血或清热养阴药同用。

常用清退虚热药归纳如下表:

表8-7清退虚热药归纳简表

银柴胡

甘,微寒

⑴清虚热治阴虚骨蒸劳热、盗汗

⑵清疳热治小儿疳热,低热烦渴,躁急,消瘦,腹大,眼红

本品与柴胡均有解热作用,但柴胡偏治外感发热,本品则治骨蒸劳热

地骨皮

甘、淡,寒

肺、肾

⑴清虚热治阴虚骨蒸潮热、盗汗

⑵清肺热治肺热咳嗽

青蒿

⑴清热解暑治暑湿、中暑,小儿夏季热

⑵清热退蒸治热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⑶清胆截疟治疟疾

⑷凉血止血治衄血、紫斑

本品治疗鼻衄,常用鲜药绞汁加冷开水冲服,或捣烂塞鼻

(三)泻下药

凡能滑润大肠,促进排便,以治疗肠内积滞或体内积水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根据作用强弱的不同,应用范围的差异,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逐水药三类。

应用泻下药要注意以下几点:

如里实兼有外感表证者,应先解表而后攻里,以免表邪陷里;

里实而正虚者,可与补益药同用,以达攻补兼施,攻下而不伤正的目的。

攻下药和逐水药的作用较强烈,后者尤甚,因此,久病正虚,年老体弱者宜慎用;

月经过多者或孕妇忌用。

因泻下药易伤胃气,在应用时应中病即止,切勿过量。

1.攻下药

攻下药多是苦寒之品,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适用于里热积滞,宿食内停或瘀血阻滞等里实证。

常用攻下药归纳如下表:

表8-8攻下药归纳简表

大黄

脾、胃、大肠、肝、心包

⑴泻热通便治胃肠湿热的大便秘结、腹痛拒按

⑵泻火凉血治热毒所致的吐血、衄血、目赤、牙痛、火烫伤、湿热黄疸、肠痈

⑶逐瘀通经治癥瘕积聚、血瘀闭经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