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8595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下数学各单元集体备课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

课题:

旋转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

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

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

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

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

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

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

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

(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

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

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探索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

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难点:

掌握倍数的特征。

五、新旧教材的对比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约数”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

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六、教材建议与畅想,本单元建议6课时左右。

(一)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

现在的具体做法:

(1)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

能不能举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摆法表示出来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

以4×

3=12为例,4×

3=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根据“4×

4=16、400÷

16=25”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此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明确了3个概念:

①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

②能够根据算式灵活的说出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③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2、“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非常容易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及除法算式中的倍发生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估计学生出错的现象,用大量的判断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1)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2)“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3)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0是任何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任何非零自然数都是0的因数。

但是考虑到以后研究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如果不排除0,很多问题无从讨论,如讨论0和5的最大公因数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数学意义,再如,如果把0考虑在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0,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价值。

因此,教材指出本单元研究的内容一般不包括0。

以上3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需要告知学生,用习题进行辨析,只需要告诉学生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专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二)2、3、5的倍数的特征

1、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很容易发现,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归纳,教师重点指导学深观察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在运用2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自然数分类介绍偶数和奇数的概念时。

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在这儿需要作一个特殊说明,因为0也是2的倍数,因此0也是偶数。

3、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三)质数和合数

1、在质数和合数的含义教学中。

注意加强因数和质数、合数的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从一张100以内的数列表中,寻找质数的过程,这一环节要用去了课堂中较多的时间。

必须使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寻找质数的过程。

有的会一个个去寻找质数;

有的在寻找了几个后发现了规律,用排除合数的方法迅速寻找,当然也有一些孩子一开始也有无从下手。

当学生探索完后,教师要向他们介绍了古代数学家的“筛法”,可以先筛出除2以外的2的倍数,再筛出除3以外的3的倍数,想一想一只要筛到几?

是的学生深刻理解100以内的质数表。

3、教材把分解质因数安排在“你知道吗?

”中进行介绍,供学生阅读参考。

但教师在教学是还是要作为知识点讲授,因为是今后学习其它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技能。

按照图表的形式把合数分解成质数相乘的形式转化为短除法,重点讲短除法的方法。

然后介绍分解质因数的作用,例如:

找一个较大数的因数,使学生明确分解质因数的作用。

并告知学生这一方法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广泛运用,为学生留有悬念。

《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1、掌握2、5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三、教学用具:

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提问。

①说出20的全部因数。

②说出5个8的倍数。

③26的最小因数是几?

最大因数是几?

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2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

(练习2)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

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个位上是0,2,4,6,8。

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

(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教师:

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

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

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说出5个2的倍数。

(要求:

两位数。

②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说出15~35以内的偶数。

④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

奇数有多少个?

5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

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

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

中心发言人杨春来

一、教材简析:

1.本单位的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本单元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图形和概念的认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

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安排了让学生说出纸巾盒、数学课本、粉笔盒等的形状、长、宽、高等练习。

B、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各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都注意学以致用。

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安排了计算俱乐部四周要安多长的彩灯线等练习;

在学习表面积时,安排了大量的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物体表面积的内容。

C、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如计算拼插奥运墙所用积木的体积,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选取合适的容积单位等。

即巩固了所学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

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

在学习容积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如,体积单位,就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引出来的。

教材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由此引出体积单位。

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这部分教材根据以往教学实践的情况,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如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再如,由于体积和表面积等概念注意从各方面来进行认识,所以体积和表面积不再安排例题进行对比。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四、课时安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3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4课时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观察和探何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引导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保健箱、牙膏箱、建筑用的砖块等,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

并说明:

“像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

2、谁还能说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

3、出示反例

教师拿出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四棱台),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如果答不出来,教师趁势说明:

要判断一个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判断。

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长方体

1、巧切萝卡妙引思路。

引导学生切第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

引导谈话:

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2、活动一:

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可以知道: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以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未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活动二:

用细木条核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

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

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4、活动三:

剪下附页1的图样。

(1)把图样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

(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3)量一量所作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二)认识正方体

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3、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小组讨论: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正方体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6个面都是——(也可能2个相对的面是——),相对的面的面积——,长方体有——条棱,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长方体有——个顶点。

(2)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也叫——),正方体是——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6个面的面积都——,12条棱的长度都——

2.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到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3)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中心发言人刘金双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内容包括: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

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

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概念较多,而且比较抽象。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多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

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

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是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0课时进行教学。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

2.能说明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正确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