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问答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980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遗传学问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问答题.docx

《遗传学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问答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遗传学问答题.docx

遗传学问答题

(第一章绪论)

1.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的?

答:

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实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

文中首次提到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传递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一重要理论直到1900年狄·弗里斯、柴马克、柯伦斯三人同时发现后才受到重视。

因此,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被公认为是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

3.你怎样理解遗传、发育、进化在基因水平上的统一?

答:

基因是遗传、发育、进化的共同基础。

个体发育的过程是细胞内的基因按照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程序精确表达的过程。

个体的发育时细胞分裂、分化的结果。

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的形成是基因组中各个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遗传的实质是基因从亲代传递到后代,并在后代中表达。

性状的发育由基因控制,遗传传递的为基因信息流。

进化是对基因突变的定向选择。

遗传稳定进化,变异导致进化,二者统一于基因。

进化论、细胞学说和基因论分别从群体、细胞核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

普通遗传学是三者的纽带。

(第二章遗传学的细胞学基础)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在哪里?

答:

有丝分裂是指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其结果形成两个与亲代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的子细胞;减数分裂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半,并且在减数分裂中有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这样就为遗传性状的重新组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2.从遗传学角度说明这有丝分裂的意义?

答: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间期染色体准确复制,在分裂期两条子染色体分开,分别分配到子细胞中去,使得子细胞具有与母细胞在数量与质量上完全相同的染色体,保证了细胞在遗传上同母细胞完全一致,也保证了个体的正常发育,以及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且在进行无性繁殖的生物中保证了性状表现的稳定性。

3.从遗传学角度说明减数分裂的遗传意义。

答:

1)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交替,保证了物种世代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同时也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子细胞或配子中染色体组合方式是多样的,使配子受精后的子代群体产生遗传多样性的变异。

3)减数分裂中的交换进一步增加了配子中遗传差异的多样性,结果会使生物后代出现更加丰富的变异类型。

      

(第三章孟德尔式遗传)

1.简述孟德尔第一定律。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中,杂种一代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开,分别到不同的配子中去,形成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F2代基因型比为1:

2:

1,表型比为3:

1。

2.何谓上位?

它与显性有何区别?

举例说明上位的机制。

答:

所谓上位是指某对等位jiy7的表现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叫做上位效应。

上位可分为显性上位和隐性上位。

而显性是指一对等位基因中,当其处于杂合状态时,只表现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该基因为显性基因,这种显性叫做显性。

所以上位是指不同等位基因间的作用,而显性是指一对等位基因内的作用方式。

例如家兔毛色的遗传是一种隐性上位的表现形式,灰兔与白兔杂交,子一代为灰色,子二代出现9灰兔:

3黑兔:

4白兔的比例。

这是由于基因G和g分别为灰色与黑色的表现,但此时必须有基因C的存在,当基因型cc时,兔毛色白化,所以为隐性上位。

P灰色×白色

CCGG↓ccgg

F1灰色

CcGg

F2灰色黑色白色白色

9CG3Cgg3ccG1ccgg

3.何谓基因的多效性?

试举例说明。

答:

所谓基因的多效性是指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和影响生物体多个性状的表达。

例如:

翻毛鸡的翻毛基因F,具F基因的个体,从外型上看,小鸡在没有长出蝇羽之前,就可以看到羽毛外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表型,如:

体温比正常小鸡的体温低,还具有心跳快、心脏变型、脾脏增大的变化,同时导致增殖率降低等。

4.怎样通过杂交(你需要提供两种杂交方法)验证所观察到的遗传现象是否符合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

(1)分离定律:

F1代自交,F2代表型比3:

1.F1代与隐性纯合子测交,配子比例为1:

1

(2)自由组合定律:

F1代自交,全部F2代组合分3类——①两对基因纯合类,自交后不再分离,此部分占1/4,其中有4种表型,4种基因型,各1/16;②一对等位基因纯合(不分离)而另一对杂合(3:

1)分离,此部分占1/2,其中有4种基因型,各1/8,共3种表型;③两对基因杂合类,此部分占1/4,只有一种表型和基因型,按9:

3:

3:

1分离。

F1代与隐性纯合子测交,配子比例1:

1:

1:

1.

5.显性有哪几种主要的形式,并做简要解释。

答:

(1)完全显性F1代所表现的性状与显性性状的亲本完全相同,若与该亲本种在一起,根据该性状无法将亲本与F1代区分开来。

(2)不完全显性F1代的性状趋于某一亲本,但并不等同于该亲本的性状的现象

(3)共显性F1代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双亲的性状融合为一体,对后代的影响相同。

(4)镶嵌显性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代个体上表现的现象。

它与共显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亲本的性状不发生融合,而是同时在不同部位表现。

(5)超显性F1代的表现超过亲本的现象。

6.基因型和表现型有何关系?

举例说明?

答:

基因型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可出现各种表现型,即基因型这种内因在环境条件作为外因的影响下cai8出现结果,因而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表现在:

①相同的基因型可有相同的表现型,如基因型YY的豌豆全为黄子叶,yy全为绿子叶.

②相同的基因型可有不同的表现型,如人的一卵双生子,基因型相同,他们经过多次有丝分裂形成成体,但表现型总有相对差异,这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影响。

③不同的基因型可有相同的表现型。

如在人的眼色遗传中,基因型BB和Bb都是褐眼,这表现完全显性。

④不同的基因型可有不同的表现型。

如人的肤色,黄种人和黑种人的基因型是不同的。

7.简述基因型、环境和表型的关系。

答题要点:

表现型+环境=表型,也就是说,明确了某种基因型,只能说这个个体具备了表现该表型的可能性,还要通过环境表现,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变。

8.试述独立遗传的表现特征即细胞学基础。

答:

表现特征:

独立遗传:

如两对相对性状表现独立遗传且无互作,那么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其F1表现其亲本的显性性状,F1自交F2产生四种类型:

亲本型:

重组型:

重组型:

亲本型=9:

3:

3:

1.如将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测交后代的四种类型比例应为1:

1:

1:

1.如为n对独立基因,则F2表现型比例为(3:

1)n的展开。

细胞学基础:

独立遗传:

控制两对或n对性状的两对或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9.简述分离规律的实现条件。

1)子一代形成的配子数目要相等,生活力(受精能力)要一样。

2)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F2代中三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要相同,至少要存活到观察统计之后。

4)显性完全。

5)基因型在理论上所决定的表型和实际表现出来的表型要一致(基因型和表型要一致)。

10.简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践意义。

1)区别真伪杂种2)鉴定基因是否纯合3)有目的地组合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4)预测杂交后代中理想个体出现比例。

11、简述孟德尔第二定律。

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其F1个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之间彼此分开,非等位基因之间彼此独立地在配子中组合,形成数量相等的四种配子,雌雄配子自由组合,显性完全时,F2代的表型比为9:

3:

3:

1。

12.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一群体是纯种还是杂种?

答:

可用自交或测交的方法进行鉴定:

(1)自交法:

将此群体的种子播种或近亲繁殖(动物的姊妹交)。

植物经套袋自交,后代的种子(动物的后代)若全部表现一致,没有分离,则表明是纯种。

若有性状分离,则表明为杂种。

测交法:

植物选带有隐性性状的亲本(动物亦然)与被测亲本进行交配,收获并观察原亲本(带显性性状)的特征。

若偶分离,则表明被测亲本的类型,则表明北侧亲本纯合,课留下作品种或用于配种。

28.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

因为

(1)分离规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只有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

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性现象的发生。

(第四章连锁遗传规律)

1.什么是遗传学图上的图距,如何计算?

有两个实验室分别用豌豆的两个不同杂交组合测得的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之间的图距很不一致。

你觉得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何在?

有可能克服这种矛盾吗?

答:

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通常用交货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为遗传学图上的距离。

在一定条件下,交换值可以用重组值表示,所以求交换值的公式为:

交换值=重组型的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应用这个公式计算交货值,首先要知道重组型的配子数,测定重组型配子数的简易方法有测交法和自交法两种。

有两个实验室分别用豌豆两个不同的杂交组合测得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之间的图距很不一致,完全有这种可能,这主要是因为交货值会因某种外界和内在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例如,测定的方法、使用的材料、性别、年龄、温度等条件对某些生物的连锁基因间的交换值都会有影响。

染色体的部位不同、染色体发生畸变等也会影响交换值。

因此在测定交换值时总是以正常条件下生长的生物为研究对象,并从大量资料中求得比较准确的结果。

2.什么叫干涉和并发系数?

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

一个单交换的发生往往影响到另一个单交换的发生,这种现象叫干涉。

干涉是否发生可以通过计算得知,如果蝇杂交实验中,若两个交换互不干扰的话,两个交换同时发生的概率应为两个交换率的乘积,即10.7%×9.5%=0.12%

这是理论上的双交换率,而实际双交换率为:

(3/1926)×100%≈0.16%

这说明两个交换之间存在着干涉现象。

干涉的程度用并发系数表示:

并发系数=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

上例中并发系数=0.16%/1.02%≈0.15

说明实际发生的双交换只占理论双交换量的15%,其余的1-15%=85%因干涉作用而没有发生。

并发系数的范围是0~1,并发系数越大,说明干涉越小;并发系数为1时说明没有干涉,此时,实际双交换率等于理论双交换率;若并发系数为0,则说明完全干涉,在三点测验中若测定后代只有6种表型,则没有双交换类型。

在病毒遗传研究中,出现并发系数大于1,即负干涉现象。

3.何谓伴性遗传?

一个父亲为色盲的正常女人与一个正常男人婚配,预期其子女的类型及比率如何?

答: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般是指X染色体上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

它们所控制的性状总是与性染色体的动态相连在一起,这种与性别相伴随的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4.试比较伴性遗传、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并举例。

答题要点如下表:

遗传方式

相关基因与染色体

遗传特征

举例

伴性遗传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基因表达不受性激素影响

色盲、芦花鸡

从性遗传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杂合体在不同性别中有不同的表达

绵羊角、人类秃顶

限性遗传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仅限于某一种性别

泌乳量、男性毛耳

5.比较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不同。

1)不同的性别性染色体种类不同(不同性染色体在不同性别中种类不同)。

2)不同性染色体含的基因种类、数量不同。

(X或Z上的基因远远多于Y或W。

但也有等位基因造成许多单倍体基因。

3)性染色体的传递是定向的。

(男性XY,X只传给女儿,Y只传给儿子。

女性随机传递。

导致位于XY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上的表现型不同。

6.试述连锁遗传的表现特征即细胞学基础。

答:

表现特征:

连锁遗传:

如两对相对性状表现不完全连锁,那么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其F1表现其亲本的显性性状,F1自交F2产生四种类型:

亲本型、重组型、重组型、亲本型,但其比例不符合9:

3:

3:

1,而是亲本型组合的实际数多于该比例的理论数,重组型组合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如将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且数目大致相等,两种重组型配子少,且数目也大致相等。

细胞学基础:

连锁遗传: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形成两个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各对同源染色体中非姊妹染色单体的对应区段间会发生交换,由于发生交换而引起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从而打破原有的连锁关系,出现新的重组类型。

由于F1植株的小孢母细胞数和大孢母细胞数是大量的,通常是一部分孢母细胞内该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内不发生交换。

由于后者产生的配子全是亲本型的,前者产生的配子一半是亲本型,一半是重组型,所以就整个F1植株而言,重组型的配子数就自然少于1:

1:

1:

1的理论数了。

7、简述测交的应用,为什么能够知道杂种的基因型?

答:

验证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交换规律;测定基因之间的位置,制定遗传图谱。

测交是被测个体与隐性纯合体之间的杂交,由于隐性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配子,它们和含有任何基因的另一种配子结合,其子代都只能表现出另一种配子所含基因所决定的表现型。

因此,侧交的后代表现型种类的比例正好反映了被测个体所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而测定杂种基因型。

8、为什么单交换最多只能产生50%的重组基因型?

(4分)

答:

(1)性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时侯,不是100%的要发生交换;

(2)发生单交换所产生的配子中,只有50%是重组类型。

9.简述连锁遗传规律的内容。

答: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后,人们以更严格的动植物诶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其中属于两对性状遗传的结果,有的符合独立分配定律,有的不符。

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最后确定所谓不符合独立遗传规律的一些例证,实际上不属独立遗传,而属另一类遗传,即连锁遗传。

于是继孟德尔的两条遗传规律之后,连锁遗传成为遗传学中的第三个遗传规律。

连锁遗传定律,就是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称为连锁遗传。

连锁遗传定量的发现,证实了染色体是控制性状遗传基因的载体。

通过交换的测定进一步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距离和顺序,呈直线排列。

这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10.减数分裂与遗传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

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的特殊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直接体现了遗传学的三大规律的本质。

间期时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及相关蛋白的合成,结果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

前期Ⅰ的细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粗线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出现交换(基因交换),中期Ⅰ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边,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

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一条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连锁在一起(基因连锁);减数第二次分裂重复一次有丝分裂。

这样形成的配子中各自含有双亲的一套遗传信息,又有交换的乙醇信息,配子结合成合子后发育成的个体既有双亲的遗传信息,又有变异的遗传物质。

11.性别决定的理论有哪些?

答:

①性染色体理论:

即在精卵结合时,由于性染色体的组成决定了个体性别发育的方向。

在人类中,XY为男性,XX为女性。

②基因平衡理论:

a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有决定性别发育的基因。

常染色体和Y然是人体上是雄性化基因系统占优势,X染色体上是雌性化基因系统占优势。

b性别发育的方向决定于这两类基因系统的力量对比。

若2X:

2A为雌性,若1X:

2A(A为常染色体组)为雄性,若2X:

3A则为中间性。

③环境条件和染色体倍数决定论:

在低等动物和两性分化的植物中,不仅环境条件(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可影响个体性别发育的方向,而且染色体倍数也可改变性别。

如,蜜蜂的性别决定。

12.什么是伴性遗传、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答题要点: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传递的过程中与性别相关的现象叫伴性遗传。

从性遗传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限性遗传是指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13.有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它们之间的交换值为50%,另有两个基因位于不同的非同源染色体上,你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吗?

说明之。

答:

不能区别,除非有一个性别不发生交换,如雄果蝇。

14.什么是遗传学图上的图距,如何计算?

答:

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通常以交换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为遗传学图上的图距。

在一定条件下,交换值可以用重组值表示,所以求交换值的公式为:

交换值=重组型的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应用这个公式计算交换值,首先要知道重组型的配子数,测定重组型配子数的简易方法有测交法和自交法两种。

15.有一种生物具有12对染色体,但在用遗传分析构建连锁群时,获得的连锁群少于12个,这是否可能?

为什么?

另有一种生物具有10对染色体,但在用遗传分析构建连锁群时,获得的连锁群多于10个,这是否可能?

为什么?

答:

有一种生物具有12对染色体,但在用遗传分析构建连锁群时,获得的连锁群少于12个,这是完全可能的。

这是因为现有资料积累得不多,还不足以把全部连锁群绘制出来。

另有一种生物具有10对染色体,但在用遗传分析构建连锁群时,获得的连锁群多于10个,这也是可能的。

因为当可标记的基因较少时,其连锁群可能比染色体数目多。

随着可标记基因数目的增加,一些可标记基因会与几个群上的标记连锁,而把它们连成一群。

例如A基因与B基因连锁,B基因与C基因连锁,那么A基因与C基因连锁,A、B、C基因就应合并为一个连锁群。

当可标记基因足够多时,标记连锁群的数目与染色体数目日趋接近,直至相等。

第五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1.高频重组菌株是如何形成的?

高频重组菌株(Hfr)在与F-品系杂交时,随着把基因转移给F-受体的能力大大增强,缺丧失了高频率传递给F-品系F因子的能力,这是为什么?

答:

F因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就形成了Hfr菌株。

Hfr菌株是通过接合将DNA转移到受体菌F-中,接合桥易断裂而导致接合中断,DNA转移终止。

F因子在供体DNA分子全部转移后,才进入受体菌中,所以Hfr菌株很少把F因子转移到F-菌株中。

2.比较转化、接合、转导、性导在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上的异同?

答:

共同点:

均可实现细菌遗传物质的交换重组,都将外源遗传物质整合到自身的染色体上,DNA转移方向都是供体向受体单方向。

不同点:

见下表

转化

接合

性导

转导

是否有性因子

F

F’

是否需要载体

噬菌体

细菌之间是否需要接触

需要

需要

吸收DNA的方式

单链吸收

边转移边复制的滚环模式

边转移边复制的滚环模式

噬菌体直接注入

菌体的状态

受体菌感受态

供体Hfr,受体F-

供体F’;受体F-

噬菌体侵染范围

是否形成部分二倍体

外源DNA不复制的单链

3.简述F+×F-的杂交过程。

答题要点:

1)F+与F-之间形成接合桥(性伞毛);2)F因子形成缺口;3)缺口链转移到受体细胞(F-细胞);4)转移的单链进行复制;5)转移和DNA合成完成。

4.简述由F+生成的Hfr与F-杂交的过程。

1)F因子通过交换整合到染色体上;2)Hfr与F-之间形成接合桥(性伞毛);3)F因子形成缺口;4)缺口链转移到受体细胞(F-细胞)并将细菌基因也带入其内;5)转移的单链复制。

11.解释为什么不同的Hfr菌株具有不同的转移起点和方向?

答:

不同Hfr株的F因子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的位点及方向不同;F因子的位置和方向决定了转移起点和方向。

12.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与真核生物有何不同?

答:

细菌缺乏明确的核膜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也不能进行典型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它的染色体传递和重组方式与真核生物不尽相同。

病毒是比细菌更为简单的生物,它们也是只有一条染色体,即单倍体。

有些病毒的染色体是DNA,另外一些病毒的染色体是RNA。

所以病毒主要是由蛋白质外壳及其包被的核酸所组成的颗粒。

由于病毒缺乏代谢和分裂所必要的细胞质和细胞器,所以它们必须侵染细胞并接管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器,以提供本身所需要的一切物质。

他们必须生活在细胞内。

真核生物的有性过程特征在于形成配子时的减数分裂。

遗传物质的交换、分离和独立分配的机制都是通过减数分裂实现的。

虽然细菌和病毒不具备真核生物配子进行融合的过程,但它们的遗传物质也必须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且也能形成重组体。

细菌获取外源遗传物质有四种不同的方式:

转化、接合、转导和性导。

当一个细菌被一个以上的病毒粒子所侵染时,噬菌体也能在细菌体内交换遗传物质,如果两个噬菌体属于不同品系,那么它们之间可以发生遗传物质的部分交换(重组)。

(第六章遗传物质的改变)

1.什么是染色体倒位,简述其在进化中的意义?

答:

倒位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以后,某一区段发生颠倒,而后又愈合的一类染色体。

形成过程中,染色体需经过两次断裂,产生3个片段,中间片段发生180

的倒位,重新和两端的片段相连接。

染色体出现倒位以后,倒位区段内基因的直线顺序也随之发生颠倒,同一染色体上基因的连锁关系的改变势必导致生物遗传性状的改变。

在自然界之中,种与种间的差异有些是由于倒位产生的。

果蝇的种和亚种间也存在多种倒位,倒位是自然界中物种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2.在玉米中,蜡质基因和淡绿色基因在正常情况下是连锁的,然而发现在某一品种中,这两个基因是独立分配的。

①你认为可以用哪一种染色体畸变来解释这个结果?

②哪一种染色体畸变将产生相反的效应,即干扰基因之间预期的独立分配?

答:

①蜡质基因和淡绿色基因在正常情况下是连锁的,只有出现染色体的易位才会使原本连锁的基因变成不连锁的,所以其结果是易位造成的。

②同样,原本在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也能够通过易位使得两个基因连锁在一起,所以染色体易位畸变可以产生相反的效应,即干扰基因之间预期的独立分配。

3.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1)基因定位2)果蝇的ClB测定法(测定果蝇X染色体上基因的隐性突变频率)3)利用重复改良作物品种4)利用易位控制害虫5)利用易位创造玉米核不育系的双杂合保持系6)利用易位鉴别家蚕的雌雄性别。

4.果蝇的ClB测定法是测定什么的方法?

其中,C、l、B分别代表什么?

答题要点:

果蝇的ClB测定法是测定隐性基因突变频率的方法。

“C”代表其抑制交换作用的区段,可阻止ClB染色体和待测定的雄性染色体(X-)之间的交换;“l”代表该倒位区段内的一个隐性致死基因;“B”代表倒位区段以外的一个16区A段的重复区段。

5.染色体数目表示方法中,n和X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

n用于个体发育的范畴,是指配子体世代即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孢子体世代的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用2n表示,n,2n与真实染色体倍数性无关。

X表示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表示物种演化过程中的染色体倍性关系。

2n、n分别代表体细胞、性细胞的含义,X才代表真实的倍性。

6.缺失的遗传效应是什么?

答题要点:

缺失打破了基因的连锁平衡,破坏了基因间的互作关系,基因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