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9212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docx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

1.脊索:

位于身体背部、消化道上方、神经管的下面,是一条支持身体纵轴、柔软具弹性的结缔组织组成的棒状结构。

2.背神经管:

位于身体背部脊索的上方,是中枢神经系统,呈管状结构,来源于外胚层。

3.咽鳃裂:

位于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是消化道前端与体外直接想通的裂孔,内有咽鳃,是呼吸器官。

4.种群: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自然界中生物生存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52.物种*:

解释1.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解释2.指在自然状况下所有潜在地能够相互交配,并能产生能育后代的群体。

5.洄游:

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

69.同源器官*:

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但形态和机能不一定相同的器官。

70.同功器官*:

功能相同,外表有些相似,但来源不相同,基本结构不相同的器官。

37.开放式骨盆:

鸟类腰带愈合成薄而完整的无名骨,内侧与愈合荐骨愈合,外侧与后肢相关结,左右耻骨在腹中线不愈合,形成特有的“开放式骨盆”。

38.闭锁式骨盆:

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构成,髂骨与荐骨相关结,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愈合。

17.羊膜卵:

羊膜动物的卵。

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尿囊则收容胚胎在卵内排出的废物。

卵外包有坚韧的卵膜,以保护胚胎发育。

28.颞(nie)窝:

爬行动物头骨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头骨两侧眼眶后的颞部硬骨的孔洞,是咬肌附着的部位,有利于加强动物摄食和消化功能。

6.单循环:

指只有体循环而没有肺循环,血液完成一次循环只需经过心脏一次。

鱼类心脏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一次,循环效率低。

7.不完全双循环:

因心室无分隔或分隔不完全,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有混合。

8.完全双循环:

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二次,动、静脉血完全分开,血液循环效率高。

10.卵生:

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1.胎生:

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2.卵胎生:

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3.胸式呼吸:

借肋间肌和腹肌完成呼吸,外肋间肌收缩,提起肋骨,胸腔扩展,空气进入肺,然后内肋间肌收缩,牵引肋骨下降,导致胸腔下移,气体排出。

14.皮肤呼吸:

原生动物、海绵、刺胞动物和许多蠕虫,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气体靠皮肤以扩散方式直接从周围环境吸收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

15.咽式呼吸:

两栖类还没有出现胸廓,呼吸是通过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称为咽式呼吸。

(口底下降,鼻孔外鼻瓣膜开放,空气进入口腔,然后瓣膜关闭,口底上举,喉门开放,空气进入肺囊)

16.双重呼吸:

由于鸟肺结构特殊及有气囊,吸气和呼气时都有空气经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举翼时气囊扩张空气由肺部导入,扇翼时气囊压缩。

空气经肺部排出。

16.性逆转:

动物第一次性成熟为雌性,产卵过后逐渐转化为雄性,这种性别改变现象称为性变或性逆转。

18.次生硬腭:

颅骨底部、口腔的顶壁由前颌骨、颌骨的腭突和腭骨本身向后延伸形成水平隔,把原口腔前部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与鼻腔相通,成为呼吸和嗅觉的通道,后端为次生性内鼻孔;下层仍为口腔。

19.胼(pian)胝(zhi)体:

大脑左右两半球通过许多神经纤维互相联络,这些神经纤维构成的通路即胼胝体。

20.胎盘:

胎盘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是由胎儿部分(绒毛膜、尿囊)和母体部分(子宫壁内膜)组成的,胎盘中胎儿和母体的毛细血管非常丰富,但它们的血液并未相混,只是双方的血管紧密相贴,通过生理渗透来完成两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21.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神经细胞体和树突、轴突两种突起。

22.角质化:

当表皮的外层细胞被其下层细胞产生的新细胞代替时,外层细胞就积累坚韧且具纤维的硬蛋白,硬蛋白逐渐替代外层细胞的细胞质,细胞死亡,最后脱落,成为无生命的鳞片状,这就是皮屑的来源。

23.细胞免疫:

由T淋巴细胞中介的免疫,其特征是产生细胞因子及致敏T细胞。

24.体液免疫:

由B淋巴细胞和抗体中介的免疫。

抗体与体液中的致病原结合形成复合体,直接消灭致病原。

25.过敏反应:

是一种突发性的免疫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6.变异:

同一生物类型之间的显著或不显著的个体差别,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一。

27.突变:

遗传物质中任何可检测到的能遗传的改变,但不包括遗传重组。

29.新脑皮:

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由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叫做新脑皮。

新脑皮具有分析、综合及发布信息的功能,并能联系嗅觉以外的一切感觉,是一个高级神经活动中枢。

爬行动物的新脑皮仍处于萌芽阶段。

30.原始脑皮(古脑皮):

出现于鱼类,主要由嗅神经细胞组成,专门起嗅觉作用,白质(神经纤维)在半球的表面,灰质(神经细胞的胞体)在深层,也没有什么分化。

31.迁徙:

是鸟类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飞。

32.鳍:

鱼的运动器官,分为身体左右两侧成对的偶鳍和不成对的奇鳍。

33.韦伯氏器:

鲤形目鱼类前几块躯干椎的两侧有几块小骨,可在鳔与内耳间传递声波,这些小骨称为韦伯氏器。

能感受高频,低强度的振幅。

34.变温动物:

像低等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依赖于吸收周围环境的热能进行体温调节,缺乏代谢产热调节机制,体温接近于环境温度的称为外温动物,也称为变温动物。

35.恒温动物:

具较高而稳定的代谢、产热,散热调节功能,体温恒定且略大于环境。

36.次生硬腭:

羊膜动物所具有,它在颅骨的底部,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水平突出)和腭骨本身等突起构成的水平隔。

次生硬腭出现将口腔和鼻腔分开,内鼻孔位置后移,呼吸和食物在咽头处交叉。

39.反刍(chu):

瘤胃内食物经过逆呕反射返回口腔,再次入胃。

40.动物区系:

有关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和在现今生态条件下所生存的动物群。

41.生物多样性:

生命有机体中的种类和变异性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42.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复杂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内容。

43.特有种:

如果某一种生物只自然地局限分布与某一地区而不见于其他地区,那么,该物种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

44.生物发生律:

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45.双平型椎体:

哺乳类的脊椎骨有宽大的椎体接触,提高了脊柱的负荷能力。

46.生物物种:

在自然状况下所有潜在地能够互相交配,并能产生能育后代的群体。

47.疫苗:

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带有致病原(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信息的抗原。

47.免疫*:

指动物机体抵御异物的防护反应,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的一种功能。

48.抗原*:

是一类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够与相应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9.抗体*:

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其中浆细胞所产生的能够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50.特异性免疫*:

由于以往感染所获得的由于疫苗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反应,有体液反应和细胞免疫。

51.非特异性免疫*:

通过体液中存在的非特异性细胞和分子系统攻击入侵的异物,这些非特异细胞分子包括非特异性的吞噬细胞与抗病毒的干扰素等

53.双名法*:

属名+种加词+定名人

54.动物行为*:

是指动物对外界条件(包括内、外环境)刺激所表现出来的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生殖的可见动作或反映。

(分为定型行为和学习行为)

55.定型行为*:

是指具有固定动作模式的行为,其固定动作模式有遗传所决定。

(也称为先天行为或本能行为)(特点:

遗传性、内源性、定向性和可预测性)根据定型行为的特点,可分为:

1、非条件反射2、趋性3、动机行为4、节律行为5、社会行为

56.固定动作模式*:

又称为模式动作。

是指定型行为中由遗传固定不变的且相对复杂的系列动作成分。

固定动作模式的产生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引起

57.趋性*:

简单的定型行为,是动物趋近或避开刺激源的一种定向反应。

58.生物钟*:

动物体内存在的决定生物节律的定时机制。

59.铭记*:

是指动物在生命早期牢记某种一起生活的客观事物,该事物由此以后成为一种信号刺激的学习行为。

这种学习行为只出现在出生后的较短时限内,但铭记已经建立,非常牢固,并能影响成长后的若干行为。

60.通讯*:

是指一个个体释放出一种或几种刺激信号,并引起接收到信号的个体产生行为反应。

61.优势等级*:

也称社会优势顺序,是指社会动物群体当中,不同个体之间各自具有一定的等级地位;高等级低位的优势个体能够控制低等级地位的从属个体,限制后者的一些行为,可以比从属个体优先获得资源

62.侧线(测线器)*:

鱼类体表的特殊感觉器官,在体测纵贯躯干部至尾部,在头部多分支,或交织成网,是特化的皮肤感受器,能感知外界水流压力、低频振动、温度变化等刺激

63.外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不与各器官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借助于中枢以外的升级系统建立联系,这些神经系统即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64.中枢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神经管的背侧,成中空的管状,称为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65.植物性神经系统*:

一般指分布于内脏与血管的平滑肌、心肌及腺体的运动神经,支配动物体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内脏器官、腺体、心脏、血管、平滑肌的感觉和运动,不受大脑皮层的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66.外感受器*:

位于动物身体的真皮或表皮,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称为感受器。

67.内感受器*:

位于身体内部,接受内部器官的刺激的感受器称内感受器。

68.平衡囊*:

无脊椎动物中,从水体一直到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具有检测与重力有关的体位变化和检测加速变化的最简单的平衡器官

71.适应辐射*:

从一个共同祖先类群,由于适应不同生态环境而进化成为许多新物种。

72.趋同*:

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方向改变。

73.平行演化*:

不同类型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往往指亲缘关系较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74.重演率*:

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演其祖先的主要发育阶段。

(德国海克尔)

75.重复进化*:

在一个演化支系的历史中,在不同时间重复衍生出形态相似的分支,在每个重复分支之间常有上百年的间隔。

76.不可逆律*: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所丧失的某些器官及其功能,即使后代重新回到祖先原来生活的环境,也不会恢复。

这种规律称为进化的不可逆律。

77.协同进化*:

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互补性进化,一个物种的形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因此,两个或更多的物种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互相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

78.现代达尔文主义*:

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79.逆行变态:

动物经变态后身体结构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

 

1.简述鱼类高于圆口纲而更接近于其它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

答:

鱼纲高于圆口纲而更接近于其他脊椎动物的进步特征主要有:

①鱼类开始具备上、下颌,进入颌口类的行列。

颌的出现,加强了动物个体主动捕食的能力,扩大了食物的范围,有利于脊椎动物自由生活的发展和种族的繁衍,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一项重要形态变革。

②鱼类开始具备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偶鳍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动物体运动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打下基础。

③鱼类开始具有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加强了嗅觉和平衡觉。

2.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有什么区别?

答:

软骨鱼类:

骨骼终生为软骨;体被楯鳞;鼻孔和口腹位,肠中有螺旋瓣;鳃隔发达,鳃裂一般五对,鳃裂直接开口在体外;无鳔;体内受精,雄体有鳍脚,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和假胎生(“卵胎生”);尾属歪尾型。

硬骨鱼类:

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硬鳞、圆鳞或栉鳞,鳃裂外有骨质鳃盖骨保护。

鼻孔和口多为端位。

多数具鳔。

大多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少数为卵胎生。

正尾型。

3.简述鳔的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

答:

结构:

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粘膜层,中间为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膜层,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通的鳔管,可将鱼类分为两大类:

一为有鳔管的管鳔类,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

功能:

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

4、鱼类的骨骼特点*

①鱼类具有由典型的椎骨组成的脊柱、完整的头骨、带骨、附肢骨。

②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很低,只有两种,即体椎与尾椎,为双凹型椎体,为鱼类所特有。

③鱼类的头骨由比较容易区分的脑颅和咽颅两部分组成。

5.简述海产硬骨鱼、淡水鱼的渗透压调节方式。

*

答:

淡水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

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内获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6.从形态结构上说明鱼类是适于水生生活的低等有颌脊椎动物

答:

出现了能咬合的上下颌,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偶鳍),骨骼为软骨或硬骨,脊柱代替脊索成为身体的主要支持结构,头骨更加完整脑和感觉器官更加发达,体型多为流线型,体被骨质鳞片或盾鳞,体表富粘液,具侧线,以鳃为呼吸器官。

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以鳔或脂肪调节身体比重获得水的浮力;靠躯干分节的肌节的波浪式收缩传递和尾部的摆动获得向前的推进力;有良好的调节体内渗透压的机制。

7.蛙心脏收缩时血液循环过程?

*

答:

心脏收缩时,静脉窦首先收缩,将缺氧血注入右心房,接着左右心房收缩,左心房富氧血和右心房缺氧血一起压入心室。

心室中的血液分布稍有差别,右心房来的血处于心室偏右一侧,左心房来的血处于心室偏左一侧,心室中央部分为混合血。

心室收缩初期,右侧血液首先进入距离较近的肺皮动脉弓;心室收缩中期混合血液注入体动脉弓;心室收缩末期,左侧富氧血压入颈动脉弓。

8.描述蛙的心脏和血液循环路线的特点。

答:

①心脏的特点:

一心房一心室→二心房一心室;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房间隔;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出现肺循环;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最后均进入心室;

②肺静脉进入左心房;由一对前大静脉、后大静脉以及肝静脉分别汇集头部、体躯、皮肤、肾脏以及肝脏血液注入静脉窦,回右心房;有发达的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肝门静脉与肾门静脉分别汇集消化道、尾以及后肢血液注入肝脏及肾脏。

两栖类的腹静脉也收集后肢、腹壁以及膀胱血液注入肝门静脉。

因而后肢血液需经过肾门静脉和肝门静脉回心。

 

9.比较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结构、特点及演化趋势。

*(比较脊椎动物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循环特点,总结脊椎动物心血管系统的演化趋势。

答:

脊椎动物根据肺的出现与否,循环路线又分为单循环和双循环。

1、圆口纲:

开始出现心脏,由静窦脉、一心房、一心室组成。

2、鱼纲:

一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动脉圆锥,腮呼吸。

心脏内为缺氧血,单循环。

3、两栖纲:

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动脉干,肺呼吸。

肺循环和体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

4、爬行纲:

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退化,心脏4腔,心室分隔不完全。

不完全双循环。

5、鸟类和哺乳类:

两心房、两心室。

静脉窦退化,鸟类左体动脉弓退化,右体动脉弓保留。

哺乳类保留左体动脉弓。

完全双循环。

综上所述,脊椎动物等级越高,心脏结构越复杂,血液循环越完善,动、静脉血混合的程度越低,越有利于对氧气的利用。

(圆口类:

开始有心脏分化,由一心房、一心室、一静脉窦组成。

鱼类:

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和一静脉窦组成。

心室前方有一稍为膨大的动脉圆锥或动脉球。

为单循环。

大多数静脉和动脉相伴而行,肝门静脉发达。

两栖类:

心脏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房间隔,形成二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由于肺的出现,循环系统也由鱼类的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爬行类:

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鳄类心室室分隔接近完全,留有一孔。

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

静脉系统近似于两栖类,肾静脉趋于退化。

鸟类和哺乳类:

心脏分为四室;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静脉窦消失。

多氧血和缺氧血在心脏得以完全分开,并以完全双循环流经全身各器官组织。

鸟类的左体动脉弓消失,肾门静脉趋于退化,具尾肠系膜静脉。

而哺乳类的右体动脉弓退化,静脉系统趋于简化,肾门静脉消失,腹静脉在成体消失。

10.哺乳类主要特征及其进步性特征(哺乳类的进步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以归纳。

主要特征:

体表披毛,恒温,胎生和哺乳,是脊椎动物中身体结构,功能,行为最复杂,最完善的高等动物类群。

进步性特征:

①具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②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进一步提高营养物质和能量摄取;③具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④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⑤胎生和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11.恒温、胎生、哺乳有何生物学意义?

*

答:

恒温:

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酶催化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使肌肉收缩有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胎生:

为发育中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是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不利降到最小程度,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哺乳:

使后代在优越的环境条件下迅速的发育成长,哺乳类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提高了动物的存活率。

12.什么是羊膜卵?

羊膜卵出现有何进化意义(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

羊膜动物和无羊膜动物在泄殖系统上有何重要不同?

羊膜卵:

羊膜动物的卵。

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尿囊则收容胚胎在卵内排出的废物。

卵外包有坚韧的卵膜,以保护胚胎发育。

结构:

羊膜卵的卵外包有卵膜(蛋白膜、壳膜和硬壳)。

其卵壳坚韧,是石灰质的硬壳或韧性纤维质厚膜,能防止卵的变形、损伤和水分蒸发,该卵壳具有透气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的气体代谢。

内有丰富的卵黄,能保证发育时有丰富的养料。

尿囊则既可以储存代谢废物尿酸,又当胚胎呼吸器官。

羊膜卵在胚胎发育时可形成羊膜、绒毛膜及羊膜围成的羊膜腔,胚胎悬浮在羊水中,能防止干燥和机械损伤。

意义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大适应,它解决了在陆上进行繁殖的问题,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环境的束缚。

13.羊膜卵的结构?

羊膜动物和无羊膜动物在泄殖系统上有何重要不同?

三膜两腔:

绒毛膜、尿囊膜、羊膜、羊膜腔、胚外腔(由卵壳、卵黄囊、绒毛膜、羊膜、尿囊、胚胎和卵清组成。

后肾、真正的交配器、生受精卵

 

14.爬行类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主要成功地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

答:

①爬行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具有了陆上繁殖的能力。

②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片,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地防止了体内水份的蒸发。

③肺的结构比两栖类复杂,胸廓的出现,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④四肢较两栖类强健,指(趾)端具爪,适于陆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2枚荐椎相连,构成牢固支架

15.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首先出现羊膜卵的羊膜动物,生殖可以摆脱水的束缚,确保了动物陆上生殖的成功。

皮肤角质化。

机能结构和技能的进一步完善。

16.简述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

答:

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

①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

②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

③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④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神经细胞。

⑤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

17.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完善之处1五指行附肢,适于陆上运动,颌骨与脑颅为自接型。

2口咽式呼吸。

3双循环来调节代谢。

4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且颈椎与腰带相连,加强了牢固性和支持力,锥弓的前后方,都有关节突,加强了脊柱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5肾小管和膀胱冲吸水功能。

6感官的变化有了骨膜和中耳,有眼睑、瞬膜、泪腺等都适于陆地生活。

7皮肤的轻微角质化,真皮相对厚而致密,开始有蜕皮现象。

不完善之处

(1)生殖上尚未摆脱水的束缚。

(2)肺呼吸不健全,还需皮肤呼吸补充。

(3)体温随外界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

(4)没有解决在陆地防止水分蒸发与皮肤呼吸的矛盾。

(5)皮肤通透性大,分布范围狭窄

18.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1.外形:

分蝾螈型、蛙型和蠕虫型。

与生活习性有关

2.皮肤:

表皮角质层不发达,富含多细胞皮肤腺,真皮密布微血管,适于辅助呼吸.

3.骨骼:

头骨:

骨化程度高,舌颌骨变为耳柱骨,具双枕髁;

脊柱:

分颈椎(仅一个,称寰椎)、躯干椎、荐椎(仅一个,腰带借此与脊柱相连)、尾

椎。

椎体类型较多。

四肢:

五趾型附肢,具肩带和腰带,增强支持力

4.肌肉:

肌节开始退化(尾部、腹部有残余),开始分化出颈肌、躯干肌、尾肌、附肢肌。

19.简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

答: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①皮肤富有粘液腺,体表湿润,有呼吸作用。

②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上陆生活,用肺呼吸。

③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④具有五趾型附肢。

⑤发育中有变态。

20.鸟类头骨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答案要点:

①头骨薄而轻。

各骨块间的缝合在成鸟的颅骨已愈合为一个整体,而且骨内有蜂窝状充气的小腔,解决了轻便与坚实的矛盾。

②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

鸟喙外具角质鞘,为取食器官。

③脑颅和视觉器官的高度发达,使颅腔膨大,头骨顶部呈圆拱形,枕骨大孔移至腹面,脑颅侧壁被压挤至中央构成眶间隔。

21.鸟类骨骼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

答案要点:

①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的变形。

②头骨的特点,同第4题。

③颈椎异凹型,运动灵活,第一枚为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第二枚枢椎上转动。

硬骨质的肋骨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

鸟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