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9377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docx

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复习资料试题资料

1.清代康熙年间,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清季振宜《唐诗》文献,编成《全唐诗》,共900卷,收录唐诗48900首,诗人2200多家。

2.唐代“以诗取士”的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为省题之诗,一为行卷之诗。

3.元稹《乐府古题序》将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乐以定词”,一类是“选词以配乐”。

4.对音乐摹写出神入化,脍炙人口的诗篇有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王维《扶南曲》、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栗歌》。

5.唐代诗人王维既是山水诗的大师,又是南宗山水画的宗师。

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6.盛唐山水画的兴起,使诗与画在本质上趋于同步,重写意而不重写真,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唐诗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诗人队伍、诗作数量及质地:

清代康熙年间,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清季振宜《唐诗》文献,编成《全唐诗》,共900卷,收录唐诗48900首,诗人2200多家。

(2)诗歌风格:

众体兼备,风格多样。

(3)诗歌体裁:

众体兼备,众体兼长。

唐诗繁荣的原因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2)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广开言路)

(3)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儒释道并存)(4)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为什么说唐诗的繁荣既是社会方面的外因,也是文学自身方面的内因?

(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社会方面的外因:

(1)唐代空前发达的经济和空前高涨的文化,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达的经济造成了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社会气象,并极大地影响于诗人们的创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

发达的经济为诗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使他们得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发达的经济带来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2)唐王朝的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原因。

(3)随着庶族地主阶层的兴起,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庶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手中,这也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文学自身演变的内因:

我国在唐之前,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诗歌传统、艺术技巧、体裁形式等方面的经验。

特别是“新体诗”自六朝以来的发展,永明声律说的创造,梁陈时律诗的雏形的出现,对唐代五、七律成熟有很大影响,五、七绝也由六朝乐府脱胎而来。

总之,诗歌自身发展为唐诗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广阔前景。

第一节初唐诗歌

1.唐初三、四十年,宫廷诗人的代表是上官仪。

2.《野望》的作者是王绩

3.“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4.初唐四杰的作品集及代表诗作:

王勃《王子安集》,代表作《滕王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盈川集》,代表作《从军行》;卢照邻《幽忧子集》,代表作《行路难》、《长安古意》;骆宾王《骆临海集》,代表作《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在狱咏蝉》。

5.初唐四杰的生活年代在7世纪下半叶。

初唐四杰中,王、杨工于近体五言律诗,卢、骆则擅长古体七言歌行。

6.“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出自卢照邻《长安古意》;“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自杨炯《从军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出自王勃《滕王阁》;“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出自沈佺期《独不见》(一名《古意呈现补阙乔知之》)。

7.卢照邻《长安古意》“片片行云着蝉翼,纤纤初月上鸦黄”句中的“蝉翼”和“鸦黄”分别指发式和颜色。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是用旧题写的乐府新曲。

8.初唐歌行的赋化特点,在描写都城的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代表作有卢照邻《长安古意》和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

9.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的感情基调是旷达。

10.初唐诗人在改进诗体方面,主要是完善和发展了五、七言律诗和七言歌行。

11.在体裁方面,承永明体而来的五言律诗,到王勃、杨炯手中正式定型。

12.“初唐体”指初唐的七古即七言歌行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即其代表作。

它上承《楚辞·天问》,下启李白《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

13.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14.继承南朝沈约、谢朓“永明体”诗歌理论,提出“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声律主张的是宋之问(字延清)、沈佺期(字云卿),是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

15.沈佺期七言律诗《独不见》一诗中,“海燕双栖玳瑁梁”一句在诗中的作用是反衬;宋之问代表作《度大瘐岭》。

16.受乐府古辞的影响,后人遂以“卢家妇”代指少妇。

17.邢昉《唐风定》谓七律“初唐唯此一篇”,认为是初唐时期最为成熟的一首七言律诗是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18.产生於南朝的永明体新体诗,经初唐沈宋的加工定型,才产生唐代成熟的五言律诗,所以“沈宋”主要使得格律诗定型,为盛唐诗歌之繁荣打开了通路。

19.初唐时期,正面提倡“兴寄”(风雅兴寄)、“风骨”(汉魏风骨)的诗人是陈子昂;诗论见于《感遇三十八首》。

20.韩愈《荐士》诗云: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21.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一诗是比体诗。

22.陈子昂倡导的诗文改革预示着初唐的结束和盛唐的开启。

23.陈子昂短短几句的《登幽州台歌》却包含着对古代明君的敬仰、生不逢时的哀伤、知音难觅的苦痛、时不我待的感喟。

批评“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诗人是陈子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这首诗在格调上与一般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超脱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窠臼,劝慰自己和友人不必为离别而太过悲伤,展现了胸怀的旷达。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3)“少府”:

唐人对县尉的通称,其职位低于县令。

4)“之任”:

赴任。

5)“儿女共沾巾”中的儿女指青年男女。

杨炯《从军行》

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的思想情感:

反映了年轻士人的生活理想,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2.虽然是乐府旧题,但这是初唐时期的一首五言律诗中著名的边塞诗。

初唐诗歌对唐诗的繁荣、发展主要有哪些贡献?

其代表诗人是谁?

(1)从题材、境界、气度方面改变了诗风,不时透露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2)在改进诗体方面看,推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初唐体”,即七言歌行体。

(3)代表诗人: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第二节盛唐诗歌

1.苏轼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提到的是诗人王维。

2.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秋暝”指秋日傍晚。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自王维《终南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王维《使至塞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自王维《山居秋暝》。

3.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布衣)的是孟浩然。

4.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结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包括比兴、典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孟浩然《宿建德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孟浩然《春晓》。

孟浩然的诗,绝大多数是五言律诗。

“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说的是孟浩然。

5.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特点是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6.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中,《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的田园诗人是储光羲,诗作有《田家即事》、《田家杂兴八首》等。

7.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真正田园诗写得最多的是储光羲。

8.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9.盛唐边塞诗人中最善于以政论的笔调抒发自己对战争的意见,表达自己边防理想的是高适。

10.“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出自高适《燕歌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高适《别董大》。

11.被郑振铎称为开、天时代“最富异国情调的诗人”是岑参,他的边塞诗是典型的“西部文学”。

12.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押韵上的独特之处是句句都押,三句一转,平仄交替。

1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出自岑参《逢入京使》。

14.高岑边塞诗在体裁上最擅长的是七言歌行。

1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自王翰(字子羽)《凉州词二首》;被王世贞称为“无暇之璧”。

1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王之涣(字季陵)《凉州词二首》其一。

“杨柳”指别离时奏的乐曲(《折杨柳》)。

17.“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指的是王昌龄。

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的是王昌龄。

所写七言绝句堪与李白争雄,足称连璧的诗人是王昌龄。

从现有史料看,一生没有到过边塞,却写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传世的是王昌龄。

18.王昌龄《出塞》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手法。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堪称“边防军人之歌”。

19.王翰、王之涣、王昌龄以七绝见长;李颀则以七言歌行见长。

20.“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出自李颀《古从军行》。

21.在边塞诗中,既能提示“汉”军“年年战骨埋荒外”的惨剧,又能点到“胡儿眼泪双双落”的哀痛的作家是李颀《古从军行》。

22.崔颢属于盛唐边塞诗派诗人,著《雁门胡人歌》、《黄鹤楼》。

2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句中的“参”、“井”都是星宿名称。

24.“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出自李白《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行路难》;“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出自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5.“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是李白对六朝诗歌颓风的抨击与鞭挞。

26.李白《古风》中题名“古风”指古诗,名为“古风”,有继承《诗经》“国风”传统的意思;也是反映了李白的诗歌主张的一组作品。

27.“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儒术于我何有哉?

孔丘盗跖俱尘埃”,以上对孔子儒学抱批判的诗句分别出自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和杜甫《醉时歌》。

28.“长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瘐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这是元稹对杜甫(字子美)诗歌的高度评价。

29.“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出自杜甫《丽人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杜甫《春望》;“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出自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出自杜甫《兵车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登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杜甫《绝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自杜甫《蜀相》;“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出自杜甫《秋兴八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0.杜甫诗篇中,属于七律的有《登高》、《秋兴八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1.“三吏”、“三别”是杜甫的著名作品,其中“三吏”包括《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2.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丧乱记实之作有“诗史”之称。

33.“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写的是上巳节。

34.从安史之乱前夕至大历初的十几年间,诗坛为杜甫的光芒所笼罩。

35.后人对大诗人杜甫的尊称有“诗圣”、“诗史”。

36.《忆昔》诗表现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生民安乐的景象,该诗作者是杜甫

37.唐代重在抒情的诗体歌行体乃是从六朝乐府脱胎而来。

阅读王维《使至塞上》,试回答: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归雁”除写景外,还有什么寓意?

都是诗人的自喻。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景有什么特点?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阅读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诗回答:

(1)张丞相是指谁?

是张九龄。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表现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阅读孟浩然《过故人庄》,试回答:

(1)题目中的“过”是什么意思?

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过”:

访问;此诗用极为亲切简洁的语言和由往访至辞别的如话家常的结构形式,抒写并赞美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友情。

(2)说明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是五律,风调却近古体。

对仗工整,无锤炼痕迹。

其质朴的风格与所描写的对象、诗人的朴实情怀和谐一致。

阅读高适《燕歌行》,分析诗的末二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本诗重在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对长期浴血苦战的广大战士则寄予深切同情。

诗的末二句则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点出了前面的题旨。

(2)解释“歌行”的涵义:

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3)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两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警句,诗人只是陈述事实,并未下评语加以褒贬,但句意显豁,对比鲜明,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1)五花连钱:

指名贵的马。

唐代富贵人家把马的毛剪成花瓣形,作为装饰,五瓣叫五花马;连钱:

良马名,连钱骢的省称。

(2)草檄:

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

解释《长安古意》、《使至塞上》、《燕歌行》三首诗题中的“古意”、“使”、“燕歌行”。

(1)古意:

是六朝以来诗歌中常见的标题,表示是拟古之作。

(2)使:

出使(3)燕歌行:

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阅读王昌龄《出塞》,试回答:

(1)说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互文的修辞手法;以“秦”、“汉”互文见义,统领“明月”和“关”。

(2)“龙城飞将”指谁?

作者引此有什么用意?

指李广;只要有汉代李广那样善于作战又有爱护战士的飞将军在,边烽就可平息,反映出当时政治与军事的腐败,以及将帅多骄惰无能,不恤士卒。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1)吟:

歌行体的一种。

(2)瀛洲:

仙山名。

传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3)信:

确实。

阅读李白《将进酒》,试回答:

(1)就诗题来源看,此诗属于什么诗?

这首七言歌行来源汉乐府诗题,属《鼓吹曲辞·铙歌》。

(2)说明“将进酒”的“将”的读音和字义。

将:

音qiāng;义: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的陈王是谁?

作者引此有什么用意?

陈王:

曹植。

作者化用曹植《名都篇》中现成的句子,在悲慨中又显雄放慷慨之气。

(4)恣:

任性、尽情。

李白《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您是怎么理解这两句的?

典出《宋书·宗悫传》,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示自己对前途的信念,在历史的联想中寄寓失望后仍怀着的希望。

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中,三次重复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请分析一下这样写作的艺术效果。

解释“蜀道难”这一诗题。

(1)“蜀道难”: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中一个旧题。

(2)三次咏叹艺术效果:

首次嗟叹,旨在表现蓦然惊讶的感觉,并使诗歌造成突兀而起的文势;第二次嗟叹,重在表现发愁和畏惧的心理,在文势上有唤气和振起下文的作用;再次嗟叹,则表现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的情绪,并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势。

阅读杜甫《春望》诗,试回答: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哪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人见花而溅泪;二是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

(2)“烽火连三月”中“三月”:

指整个春季三个月,战火不息。

(3)怎样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不断,是写国忧;消息隔绝,是说家愁。

这两句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深挚。

谈谈你对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理解。

这两句诗描写山间林木落叶纷纷的肃杀景象,“无边”写出了树木之高、落木之多;“不尽”句写长江,形象地写出了长江源头之远、江流之长,以及长江浩瀚奔流的气势。

诗人借景抒情,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沉郁和悲凉之情。

同时,通过萧萧落叶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透示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孟浩然和杜甫都写出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的歌咏洞庭湖的佳句,但有关两首诗意境上却不相同。

试加分析。

此分别出自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登岳阳楼》;孟浩然诗句所赋洞庭湖波涛浩淼、气象蒸腾的景象,似又是作者自负不平之心态写照(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诗的理解)。

表露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杜甫诗句中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杜甫《登高》中有句云: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试略加赏析。

十字四含八意: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深刻抒写了作者晚年贫病交加、流落异乡的凄凉境况和悲苦心情;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诗风。

“登高”:

指重九登高。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1、唐代为什么会出现边塞诗创作的高潮?

唐时对外用兵频繁,其胜利提高了王朝声威,扩大了王朝版图,密切了与塞外、边地的交往;激发了知识分子从军报国的自豪感和功名心,并为他们提供了涉足边塞、了解征战生活的机会,从而形成反映边塞征战的时代风尚。

2、举例谈谈王维前后期的创作情况。

王维前后期的创作风格以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的创作追求并高歌过事业与功名,写下不少慷慨激昂的诗篇,集中表现了希望奔赴疆场,杀敌报国的情怀。

如《从军行》、《少年行》、《老将行》等等,都是高歌事业功名、风格豪放的边塞诗。

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尤其是张九龄的罢相,跳荡在他内心的功名热情便渐渐冷寂下来,其诗歌创作也从高歌功名转向了幽深的山林。

创作了《终南山》、《山居秋暝》等一系列的山水诗。

3、怎样理解“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王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成就的高度赞扬。

王维诗画兼长,一向兼有诗人与画师的天赋,用画意作诗,凭诗情绘画,使山水诗与山水画互为渗透,融而为一。

他的山水诗不仅体现出画诗的构图,色彩和造型之美,还能充分表现山光水色在时空瞬变中的神采。

他怀着诗人的情愫,紧握画师的彩笔,使简洁优美的诗句能同时显示千里山河的绝妙画境。

对各种景致的远近、浓淡、疏密、明暗的处理,无不逼真传神,甚至将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微妙变化,都缕刻得栩栩如生,如《终南山》就是山水诗风格的代表。

4、前人评高适边塞诗“尚质主理”,岑参则“尚巧主景”,试就此举例予以剖析。

高岑风格差异较大,就其原因有二:

(1)两人亲临边塞的区域不同。

高适边塞诗主要写东北地区(即燕赵)的征戍之事,而燕赵本为人们所熟悉之地,所以在高适的笔下很少描写燕赵之地的景色;而岑参的笔触则扩大到了新疆葱岭内外的大西北的壮丽山川,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从未到过的西域地区。

(2)两人的个性不尽相同。

高适年少落魄,不事生产,家境贫寒,到处飘游,形成了磊落不羁的性格。

他的这种个性为他的诗歌增添了胆识、力量和气魄,也为他“尚质主理”的诗风奠定了主体上的基础。

如《燕歌行》的创作,作者在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于慷慨雄浑中见悲凉;参岑则出身于世宦之家、书香门第,早年习诗,因而形成了秀拔峭丽的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5、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岑参多写中国诗歌史上从未写到过的西部边塞,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天八月即飞雪”、《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作品中,都是作者耳闻目见的景物,抒发了作者内心真切的感受,而不是象有的边塞诗人那样从理念出发,使典用事。

这些作品的风格雄奇瑰丽,富于真实性、抒情性、阳刚美和民俗情味,他的边塞诗就是典型的“西部文学”。

被郑振铎称“是开、天元时代最富异国情调的诗人”。

6、以《蜀道难》或《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谈李白七言歌行的艺术风貌。

(1)作者主观感情色彩强烈,是李白七言歌行的一大特点。

开篇即以“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放直泻,抒发了他对蜀道高峻的惊愕和感喟。

后又两次重复这一咏叹,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令人荡气回肠。

(2)将奇特想象、恣意的夸张与有关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是李白七言歌行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三者相辅相成,生动描绘了蜀道的崔嵬和阴森的气氛,突出了它凛然的气势,而又为其涂抹了一层迷幻的色彩,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浪漫气息。

(3)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句式的灵活多变和语言的奔放恣肆,也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独特个性。

8、为什么说李白和杜甫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的诗表现了在精神上睥睨帝王、挥斥权贵的高度自信与优越感,怀才不遇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而豪迈奔放和富有气魄,则是他的诗风的显著特色。

杜甫在艺术上是集大成者,沉郁顿挫,众体兼备,历来被称为诗中圣哲。

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丧乱记实之作有“诗史”之称。

9、盛唐的时代精神对于李、杜诗歌具有哪些影响?

生活于盛唐这样的环境、条件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因此,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大胆的批判精神和昂扬进取劲头就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特征。

在这些诗歌中多表现这种盛世的自豪感,多追求个人价值,重在精神生活的自由和个性的发扬;而诗歌情调又多充满着健康、乐观、奋进向上的气氛。

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盛唐之衰又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期望,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迸发出激情的火花,构成了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

主要表现在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方面,即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等方面,这一点在吟咏山林、隐逸求仙或描写饮酒的诗中显得最为突出。

杜甫早年也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生活态度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