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9420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Word格式.docx

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1•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这也是孔子当时作为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为了生存而必须提出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的无奈体现,从另一方面也提想出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

但是,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状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孝敬父母,关心长辈,考虑到老人们心灵上的需求。

13子曰:

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上一章从正面阐述了什么是仁的问题。

而这一章,孔子说的是仁的反面。

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孔子主张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

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体现出了孔子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而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也长期留存了下来,成为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

这也提醒了我们要踏实

肯干,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1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认为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点:

“忠”、“信”、“习”也是我们如今该注意的。

不吝啬去帮助他人,讲诚信,多多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对我们个人乃至社会的安定都是有帮助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但并未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想。

而且其中“人”也指的是有地位的人,与“民”有所区别,体现出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

与如今社会人民为本的思想还是有出入的。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

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贝y摆在第二位。

如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也是如此。

一个人的修养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成绩没有素质的人难成大业。

注重素质教育可以避免马加爵,高分低能之类的人再次出现。

1•子夏曰:

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

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

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

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

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从本章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此章可以看作是上一

章的延伸。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

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

这也是我们学习与成长的方向。

1•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

在孔子认为祭祀之礼是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而且他认为忠孝一体,孝为忠之本。

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对给予自己生命自己的长辈尚没有什么浓厚感情的人怎么能完全忠于一个本来莫不相识的人呢?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

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说:

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

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

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

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

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

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

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

夸功,争取名利;

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也是受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

人人相让,便能和睦相处,增进彼此了解。

国家相让,便能共同发展,减少战争。

让对于个人与社会,国家与民族都是有好处的。

1-11子曰:

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

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

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其实这样的判定原则是歪曲的。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1-12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

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

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孔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体现出了孔子思想的片面性。

1-13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

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

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也是我们要注重学习的。

有礼貌,讲道理,讲信用是为人重要的组成部分。

1・14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

说话却小心谨慎,至用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这在当今社会是值得借鉴的。

我们应避免浮夸之风,避免攀比,多做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自身发展和社会风气都是有好处的。

1-15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

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

之谓与?

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

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

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

贡说:

“《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而且认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这和如今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十分贴近的。

1-16子曰: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

也暗含了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

在商场上,这一句话也是适用的知己知彼,而且别人对自己的了解越少,赢面越大。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去了解他人,当你了解的差不多的时候,别人或多或少也会对你有所了解。

而且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