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955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docx

中国书法发展史表格

中國書法發展史窗体底端

先秦書法

殷商甲骨文

甲骨文發現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

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

毛公鼎銘文

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

西周散氏盤

為西周後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

東周石鼓文

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

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

秦代書法

泰山刻石

作者秦相李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書法家...

雲夢睡虎秦簡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震驚了考古學界和書法界...

漢代書法

馬王堆帛書

秦代末期和西漢初期的墨書手跡...

西狹頌

漢代隸書,全稱為《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

埔閣頌

漢代隸書摩崖。

全稱《武都太守李翕析裏橋埔閣頌》...

張遷碑

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

東漢碑刻...

鮮于璜碑

漢代隸書。

全稱為《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

禮器碑

漢代隸書。

全稱為《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曹全碑

漢代隸書。

全稱《漢合陽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十月刻...

華山碑

漢代隸書。

全稱《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四年四月刻...

史晨碑

東漢隸書。

碑體兩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後碑》...

乙瑛碑

漢代隸書。

全稱為《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吏碑》...

石門頌

漢代大型隸書摩崖石刻。

全稱為《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

衡方碑

漢代隸書。

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

魏晉書法

鐘繇

字元常,三國魏潁川(今河南許昌)人...

陸機

字士衡,西晉吳郡(今蘇州)人。

陸遜之孫,陸抗之子...

王羲之

字逸少,瑯邪臨沂人(今屬山東)。

晉懷帝永嘉年生...

王獻之

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

王洵

字元琳,小字法護。

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

官至尚書令...

南北朝書法

豐碑

豐碑的書體除了北魏寇謙之嵩高靈廟碑所含的隸法較多...

爨寶子碑

南朝沿襲晉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極少...

爨龍顏碑

立於南朝宋大明二年(四五八),比《爨寶子碑》晚53年...

張猛龍碑

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現在山東曲阜孔廟中...

造像記

最早在龍門石窟拓碑四品,世稱(龍門品四品)...

始平公造像記

《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

墓誌銘

墓誌銘是埋入壙內,大抵而言碑石較小,字體精緻...

張黑女墓誌銘

又名《張玄墓誌》。

原石不復存在...

元羽墓誌

立於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最近才剛出土的...

摩崖書

摩崖書就是那類超沒公德心的刻在峻嶺崖壁...

瘞鶴銘

南北朝摩崖刻石。

瘞鶴銘》的原刻,在江蘇鎮江焦山崖石上...

石門銘

北魏摩崖碑,王遠書。

在陜西褒城縣...

鄭文公碑

即《魏兗州刺史鄭羲碑》,北魏摩崖刻石...

泰山金剛經

在山東泰安,南北朝時刻于泰山一小瀑佈下的大塊平整山石上...

唐代書法

歐陽詢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

虞世南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

官至秘書監...

褚遂良

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官至右仆射河南公...

薛稷

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

他是魏徵的外甥...

陸柬之

江蘇吳縣人。

他是虞世南的外甥...

李邕

字泰和,揚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

張旭

字伯高,吳郡人,世稱張長史,生卒年月不詳...

顏真卿

唐京兆萬年人,字清臣。

開元進士...

柳公權

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

官至太子太師...

釋懷素

是唐代的草書家,字藏真,俗姓錢,湖南長沙人...

鐘紹京

鐘紹京,唐虔州贛(今江西贛州)人,字可大...

孫過庭

孫過庭,精於書法,尤以正、行、草書擅長...

李世民

我國書法史上,以行書刻碑的首創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白

字太白,號清蓮居士。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東)...

五代書法

楊凝式

字景度,號虛白,陜西華陰人。

唐末為秘書郎...

李煜

字重光,徐州(今屬江蘇省)人...

徐鉉

五代宋初文學家。

字鼎臣。

廣陵(今江蘇揚州)人...

彥修

梁乾化時人。

他的草書寫得很有特色...

宋代書法

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

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

米芾

字元章,世居太原,後定居江蘇鎮江...

蔡襄

字君謨,興化仙遊人。

官至端明殿學士...

趙佶

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藝術上聰穎...

元代書法

趙孟頫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

鮮于樞

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

倪瓚

初名烶,字元鎮,又字玄瑛,號雲林、雲林子、雲林散人...

張雨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早年名澤之,一名天雨,字伯雨...

吳鎮

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嘗自署梅道人,晚號梅沙彌...

康裏夔夔

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恕叟,蒙古族人...

耶律楚材

字晉卿,契丹族,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

明代書法

宋克

字仲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號南宮生...

宋璲

明代書法家。

字仲珩,浦江(今屬浙江)人...

宋廣

字昌裔,河南南陽人。

官沔陽同知...

沈度

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沈粲

字民望,號簡庵。

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董其昌

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

文徵明

原名壁,字徵明。

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祝允明

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幼就聰慧過人...

唐寅

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

王寵

字履仁,後字履吉,號雅宜子、雅宜山人...

張瑞圖

字長公,號二水,福建晉江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

清代書法

王鐸

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嵩漁等,河南孟津人...

傅山

原名鼎臣,初字青竹,後改名山,字青主...

八大山人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後裔,江西南昌人...

揚州八怪

清代中期的書家“揚州八怪”金農、鄭夑、李鱓等人...

趙之謙

晚清傑出的藝術家。

篆隸書從鄧石如出...

吳昌碩

晚清藝術大家。

篆書尤肆力於石鼓文,行草陶鑄碑帖...

康有為

中國近代史上如雷貫耳的人物。

著有廣藝舟雙楫...

一、為中國書法奠定基礎的先秦書法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於漢字的萌生同時。

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

目前發現的于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主要是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但許多文字學家認為,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

大多數文字學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于夏代”,並在“夏商之際(約在西元前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

從書法的角度審察,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

從商代後期到秦統一中國(前221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

    主要作品介紹:

    殷甲骨文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

    甲骨文發現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

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

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

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

用筆,結字,章法。

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圖為《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商代武丁時期的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生動有致,各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

不愧為甲骨文書法中的傑作。

    西周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長達291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有。

其內容為:

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佈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西周毛公鼎銘文

    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

內壁鑄有多達498字的長篇銘文。

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

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佈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西周散氏盤

    為西周後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

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

“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

    東周石鼓文

    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

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遊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

字跡磨損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

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裏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二、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

秦始皇兼併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著名書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為秦泰山刻石,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

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

《說文解字序》說:

“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

”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

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

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結晶。

    主要作品: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

-西元前208年),可稱得上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書法家。

《泰山刻石》的書體是秦統一後的標準字體,小篆。

其結構特點,直接繼承了《石鼓文》的特徵,比《石鼓文》更加簡化和方整,並呈長方形,線條圓潤流暢,疏密勻停,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

唐張懷瑾稱頌李斯的小篆是:

“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

    雲夢睡虎秦簡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震驚了考古學界和書法界。

它的出土,使現代書法家們眼界大開,亦為書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隸的資料。

秦隸在結體上有自己特殊的時代特徵,既有後世隸書的特徵,又包含了篆書的特點。

古人說:

“篆之捷隸也”,這是很有道理的。

從“快”這一意義上說,秦簡為毛筆墨書,只有毛筆的運用,篆書的快寫,才真正把中國書法向隸書的方向推進。

    三、隸書大盛的漢代書法

    漢代從西元前二零六年到西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

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

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於定型的關鍵時期。

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

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

劉勰《文心雕龍·碑》說:

“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

”因此,東漢隸書進入了型體嫺熟,流派紛呈的階段,目前所留下的百餘種漢碑中,表現出琳瑯滿目,輝煌競秀的風貌。

在隸書成熟的同時,又出現了破體的隸變,發展而成為章草,行書,真書也已萌芽。

書法藝術的不斷變化發展,為以後晉代流暢的行草及筆勢飛動的狂草開闢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為實用面越來越小而漸趨衰微,但在兩漢璽印、瓦當和嘉量上還使用,並使篆書別開生面。

康有為曾說:

“秦漢瓦當文,皆廉勁方折,體亦稍扁,學者得其筆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紹:

    馬王堆帛書

    秦代末期和西漢初期的墨書手跡。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

包括《戰國策縱橫家書》、《老子》甲本(左圖)和乙本(右圖)等,它是研究西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使前人爭論不休的西漢有無隸書的問題迎刃而解,所謂西漢無隸書,西漢無分書等說法不攻自破。

《馬王堆帛書》用筆沉著、遒健,給人以含蘊、圓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獨具特色,既不同於簡書,也不同於石刻,縱有行、橫無格,長度非常自由。

有強烈的跳躍節奏感。

總體反映了由篆至隸的隸變階段的文字特徵。

    西狹頌

    漢代隸書。

全稱為《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篆額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

建寧四年(西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肅成縣天井山摩崖。

此石結字高古,莊嚴雄偉,用筆樸厚,方圓兼備,筆力遒勁。

楊守敬評論說:

“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

”碑文末刻有書寫者“仇靖”二字,開創書家落款之例。

    埔閣頌

    漢代隸書摩崖。

全稱《武都太守李翕析裏橋埔閣頌》,與《西狹頌》為姊妹篇,建寧五年(西元172年)二月刻,在陜西略陽縣白崖。

此石字體多含篆書意味,筆畫圓潤,波磔不大明顯,但字形結體多取橫勢,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風格古樸中含沉鬱,所以清代萬經曾說字樣險怪,下筆粗鈍,而康有為評雲:

“吾嘗愛《埔閣頌》,體法茂密,漢末已渺,後世無知之者。

惟平原(顏真卿)章法結體,獨有遺意。

”(《廣藝舟雙楫·本漢》,可見此石對後代書壇的影響。

    張遷碑

    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

東漢碑刻。

靈帝中平三年(西元186年)立,在今山東東平縣。

字體嚴密方整而多變化,于樸厚中見勁媚。

用筆以方筆為主,方勁沉著、力氣雄健。

碑陰的題名,書法更是流暢自然,為書家所稱道。

    鮮于璜碑

    漢代隸書。

全稱為《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延熹八年(西元165年)刻,此碑結字寬扁豐厚,整齊劃一,用筆瘦硬有力,骨肉雄渾,棱角之處方筆森挺,可謂斬釘截鐵,已開北魏切筆之先河,但不失秀俊。

整幅氣勢渾穆剛勁,有茂密豐偉之感,近《張遷碑》,是漢隸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禮器碑

    漢代隸書。

全稱為《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故又名《韓敕碑》,永壽二年(西元156年)刻,在曲阜孔廟,此碑字體工整方縱,大小勻稱,左規右矩,法度森嚴。

用筆瘦勁剛健,輕重富於變化,捺腳特別粗壯,尖挑出鋒十分清晰,是漢隸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極為精彩。

書勢氣韻沉靜肅穆,典雅秀麗。

翁方綱誇為漢隸中第一。

此碑對以後唐代楷法的形成影響很大。

    曹全碑

    漢代隸書。

全稱《漢合陽令曹全碑》,中平二年(西元185年)十月刻,1956年藏入陜西博物館碑林。

在漢隸中此碑獨樹一幟,娟秀清麗,結體扁平勻稱,舒展超逸,風致翩翩,筆畫正行,長短兼備,與《乙瑛》、《禮器》同屬秀逸類,但神采華麗秀美飛動,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態,實為漢隸中的奇葩。

    華山碑

    漢代隸書。

全稱《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四年(西元161年)四月刻,此碑與《禮器碑》一樣被譽為漢隸中典範,結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齊整,波磔秀美。

清代朱彝尊評此碑說:

“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古。

惟延熹《華嶽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

”(《金石文字跋尾》)。

劉熙載也說:

“漢碑蕭散如韓敕、孔宙,嚴密如衡方、張遷,皆隸之盛也,若華山廟碑,磅薄鬱積,流漓頓挫,意味尤不可窮極。

”(《藝概》)

    史晨碑

    東漢隸書。

碑體兩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後碑》,前碑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後碑全稱《史晨饗孔廟碑》。

靈帝二年(西元169年)立,今在山東曲阜孔廟。

書法工整,造型豐美多姿,波挑神采飛逸,章法疏密勻適,結構謹嚴而氣韻靈動,蘊藉跌宕,筆法筆意二者俱全。

清代萬經在《分隸偶存》中評論說:

“修飭緊密,矩度森嚴,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

其品格在卒吏(乙瑛碑)、韓敕(禮器碑)之右。

”楊守敬《平碑記》也說:

“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乙瑛碑

    漢代隸書。

全稱為《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吏碑》,刻于永興元年(西元153年)六月,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東廡。

此碑工整勻適,組織嚴密,筆法極有法度,粗細統一,間架結構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麗,尤其燕尾的姿態非常優美,是漢隸趨於規範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翁方綱稱其:

“骨肉勻適,情交流暢。

”何紹基以為:

“橫翔捷出,開後來雋利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

    石門頌

    漢代大型隸書摩崖石刻。

全稱為《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漢桓帝建和二年(西元148年)刻。

結體大小不一,筆法瘦勁恣肆,雄健舒暢,頗饒趣味,今人祝嘉論此石刻曾說:

“石門巧多於拙,瘦處多,肥處少,且喜用長勢,多用圓筆。

佈置巧妙,錯綜變化。

    衡方碑

    漢代隸書。

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建寧元年(西元168年)九月立,原在山東汶上縣,清雍正八年(西元1730年)汶水泛決,碑陷,後邑人重立,今在山東泰安岱廟。

此碑字體方拙樸實,以拙取勝,間架穩實厚重,如虎臥闋下。

筆畫端正粗壯。

筆筆如磐石,折角棱條分明,有嚴峻之態。

章法行密字滿,于平正之中存欹斜之變。

翁方綱說:

“是碑書體寬綽而闊,密處不甚留隙地,似開後來顏魯公正書之漸。

”(《兩漢金石記》)楊守敬《平碑記》也說:

“此碑古健豐腴,北齊人書多從此出,當不在《華山碑》之下。

”清代著名書法家伊秉綬隸書即源於此。

    四、完成書體演變的魏晉書法

    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

是篆隸真行草諸體鹹備俱臻完善的一代。

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

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

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

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

    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鐘繇,王羲之。

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

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此後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鐘王”。

盛稱“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聖”。

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書,有《伯遠帖》傳世。

 

    著名代表書家及作品介紹

    鐘繇(151-230)

    字元常,三國魏潁川(今河南許昌)人。

因為做過太傅,世稱“鍾太傅”。

他的書法,以曹喜、蔡邕、劉德升為師,博採眾長,兼善各體,尤精小楷。

結構樸實嚴謹,筆勢自然,開創了由隸書到楷書的新貌。

和晉代王羲之並稱“鐘王”。

他的書法歷代為人所重視。

鐘的真跡,早已失傳,宋代以來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薦季直表》等都是晉唐人臨摹本。

    其主要作品有:

    宣示表:

小楷,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

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

    薦季直表:

小楷,寫于黃初二年(二二一)。

其佈局空靈,結體疏朗、寬博,體勢橫扁,尚有隸意。

雖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結體法度均不如晉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

   陸機

   陸機,字士衡,西晉吳郡(今蘇州)人。

陸遜之孫,陸抗之子。

生於吳景帝永安四年(西元261年),卒于晉惠帝太安二年丁巳(西元302年),少負才名,與弟雲並稱“二陸”。

累官太子洗馬、著作郎,成都王司馬穎表為平原內史。

《平復帖》局部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瑯邪臨沂人(今屬山東)。

晉懷帝永嘉年(西元三零七年)生,死於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三六七年)。

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

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

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

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

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讚》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聖”。

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

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

他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

    其主要作品有:

    樂毅論:

王羲之書,小揩字體。

筆勢流麗,神采煥發,肥瘦相稱,極合楷書的法則。

隋智永稱它為“正書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極為稱讚。

    黃庭經:

小楷,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

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

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

原文載于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了。

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蘭亭序:

這篇文字,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西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舉行“修契”宴會上,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

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

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

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書。

行書四行,字體流利秀美。

元趙孟俯曾稱此帖為“天下第一法書”。

《石渠寶笈》收晉人三帖,號稱“三希”,此帖列于首位。

其為人所重視,由此可見。

    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王羲之行書,二帖連為一紙。

紙本現藏日本前田育德會,與《喪亂·二謝·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跡摹本。

《頻有哀禍·孔侍中帖》在活潑的行書筆意中帶有凝重之感。

在章法結體上又顯示出欹側取妍的藝術效果。

    喪亂帖:

《喪亂·二謝·得示帖》均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書。

紙本。

現藏日本帝室。

帖上還引有朱文“延歷敕定”三印,延歷相當於我國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順宗永貞元年,可見此帖是唐代傳入日本的。

《喪亂·二謝·得示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

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內容是他所寫的尺牘。

因卷有“十七”字故名。

《十七帖》墨跡已佚,僅有摹刻本傳世。

《十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